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30 10: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视角,感受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特点。
2.在语言赏析中,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3.获取赏析激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的一般方法,并以此尝试写作。
4.在激情抒发和理性表达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
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激情与理性。
2.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我班作为此次“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国百年复兴史网络云游”活动的志愿者班级,承担起举办“椽笔·语言典范”革命作品展的重任,在整理革命作品批注本的时候,不少同学提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语言,为了完善批注本,让作品展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革命传统作品语言的激情与理性。
研习活动一:整体感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情抒发上的特点(预习作业汇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示例 1: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
了。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后两次使用“站(立)起来了”这一充满自豪与喜悦的短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推翻旧制度,开辟新天地的无限自豪与欣喜之情。
示例 2: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演讲最后的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充满气势,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别了,“不列颠尼亚”》
示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句话看似客观地阐述了这一事件,但刻意强调“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饱含了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小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语言比较热烈,富有激情,振奋人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情感较克制,但依然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
研习活动二: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朗诵“站”的豪情
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激情,而且层层递进。尤其是结尾的悼念和庆贺将感情推向了高潮。现在让我们聚焦语句,分析具体文句的表达特点。
环节一:调换词语,感知革命豪情。
老师将讲话稿中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进行调整,请同学朗诵,体会修改前后的差别。
调整前 调整后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解放了或者中国人民独立了
示例:“站起来”用了象征、反复手法。它包含的意义:一方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原来屈膝为奴、不能挺直腰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历史进入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充满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豪情,产生了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环节二:删改词语,感受磅礴气势。
对讲话稿中的一些词语做删改。请同学们朗诵删改前后的文句,谈谈是否认可这种删改。
删改前 删改后 理由(预设)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 我们的革命工作没有 三个“还”的排比句式使
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 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 情感层层推进。
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 革命运动在向前发展,我们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要继续努力。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 我们的民族将不是一 从坚决的否定到坚定的
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 肯定,副词的使用饱含情感。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 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 修饰语充分肯定,饱含情
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 胜困难的经验。 感。
环节三:探究激情抒发的原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革命豪情,为什么使用如此多带有激情的词句去发表讲话呢?
示例:饱含激情的语言,正是开幕词鼓动性与号召性的要求,是由开幕词的文体特征决定的,同时这也是由作者的写作立场及目的决定的,团结人、明方向、鼓干劲、增信心,是他发表此次讲话想要达成的目标。
小结:语言是为文体、写作目的服务的。文体、写作目的及立场让毛主席在语言表达上的做了感性选择,但是在一篇文章中,感性的语言与理性的语言又是无法绝对割裂的,很难做到界限分明,就像鸟的一双翅膀,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研习活动三:走进《别了,“不列颠尼亚”》,研读“别”的理性
环节一:小组研习,研读“别”的理性
其实,《别了,“不列颠尼亚”》也是蕴含着充沛的情感的,只是这种情却是克制,充满着理性的思考。小组研讨,可就其中的一点或两点进行深入的研习,并派代表发言。
1.用词准确
示例: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小结:将时间精确到天,写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抒发出自己内心的喜悦。时间词的使用非常精确,充满着理性。
2.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示例 1: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的一艘皇家游轮,是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是告别英国长达 156 年的殖民统治。
示例 2:写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作者特地强调: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这个词组被加上引号。表面上是写实(傍晚),其实更是象征(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凋落了)。
示例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中国有句谚语“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表面写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实则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小结:作者没有盲目表现自己的自豪兴奋之情,冷静克制,是一种理性表达。
环节二:探究理性表达的缘由
《别了,“不列颠尼亚”》让世人瞩目,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可我们细细品味,发现这个情是综合的,而这个理确实内敛的。刚才这个小组提到了这种含蓄和内敛。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含蓄内敛的方式来写作呢?这一定有他的思考在这里面。
示例:首先这是一篇新闻,新闻的“理性”, 在于其呈现客观真实,不能有太多主观色彩;其次是由于新华社记者的写作目的及立场决定的,既要表现出香港回归的自豪之情,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这是 1997 年 7 月 1 日以电文的形式向世界报道的。内敛的语言表现出中方的有理有节,体现出我们的大国风度。
小结:我们要爱国,但是爱国之情不是靠口号喊出来、泪水流出来的,表现香港回归的激动之情,需要理性、深邃的表达,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活动四:如果请你从这两篇文章中选一篇“揆情度理”的典范,为我们的云游活动作品展增光添色,你将选择哪一篇 请你为这篇文章写上 80 字以内的推荐语。请同学们小组展示,选出最佳推荐语,班级展示。
推荐语展示:
总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感倾向,并且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理由呈现给大
家。感谢同学们的推荐,我也会搜集其他同学的作品,将它提供给我们的云游活动语言作品展的负责人。
【作业设计】
2022 年,是我校建校 110 周年。你作为学校学生代表,将要在 110 周年校庆上进行一次以“我们的使命”为题的发言。请你结合演讲词以及“激情与理性”的相关知识,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 800 个字。
【板书设计】
激情 理性
写作目的 文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语言层面赏析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特点。通过群文联读、单篇阅读感受其语言特色,探究客观的理性与爱国的激情是如何表现的,并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激情与理性语言的相关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的语言特点。不足之处在于内容量较大,对激情与理性是如何熔铸在一起的探究不够深入,师生、生生讨论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