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件包(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件包(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2 08:16:45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 一· 情 景 导 入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 《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指什么?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 盛

紫荆紫荆花雕像 一· 情 景 导 入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阁(gé)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文本解读
(一) 知识积累
1.背景介绍2、“不列颠尼亚”简介: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不列颠尼亚” ,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不列颠女神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3、了解香港 走近文本
再现香港的屈辱历史香港问题由来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香港问题由来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
此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台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前提和核心主体补充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内涵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香 港 回 归 场 面香港东方之珠感受香港今日的灿烂与辉煌香港夜景 香港红勘体育馆香港海滨长廊香港码头香港迪斯尼乐园香 港 街 景鸟瞰香港夜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星光大道李小龙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4、新闻知识
(1)、定义与特点: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2)、新闻的分类:
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3)、新闻六要素: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结尾
5、背景(4)、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5)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新闻标题,它是用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体最大的.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8)、导语:一般指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中心思想 。
(9)、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报道的
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10)、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11)、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
(12)、新闻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
2、时效性
3、客观性
4、篇幅小朗读课文问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有什么特点和深意?(二)、 筛选信息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标题解说(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实际的意思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3)、一语双关,匠心独运。问题2 、
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1、导语 (第1段) 2、主体(第2—10段)3、结语(最后1段)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4 、背景:港督府变迁(第4段)
问题3、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港督府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第三自然段)
第三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五、六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四场景: 6月30日下午7时4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第七自然段)
第五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六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4、文中三次写到
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三)能力提升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次降旗(7段)——港岛上的每
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
很平常的,但这一次 降旗意义非常大,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
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降旗(3段)——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
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三次降旗(8段)——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问题5、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6、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细读语句,体会其深刻涵义。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问题7、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8、总结本文的中心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
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
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9、总结各方人士的评说10、总结香港回归的意义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①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课 外 拓 展祖国统一大业1、澳 门 回 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盛

金莲3、台湾问题由来: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所以香港问题和澳门问
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
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男: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女: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女: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东方之珠新闻类语言运用题的考查 及题型解析  新闻类语言运用题旨在考查学生辨识、筛选、提炼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语言表达技能题,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体现了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生活的走向。 该题型考查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概括新闻的中心要素   这是较为常见的压缩语段题目,解答时对新闻的有关知识须了然于胸。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新闻必须具备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⑤原因等五个要素。新闻以记叙为主,它告诉我们“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了”,即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主谓陈述。 例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陈述对象为“联合国”,而非“伊瓦特博士”;事件为“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三句是对这一事件投票情况的介绍,四句是交代《人权宣言》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检索要素,提取能反映新闻主旨的中心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新闻材料、语境,适当删减替换补充。答案:“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或
“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
二、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拟标题”较之于“新闻概括”要求更高,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形式优美,富有文采。  例2 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001件作品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解析]陈述对象为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事件:设计世博会会徽中标。
则参考答案可为:“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三、补写新闻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窗口,撰写时通常要简明扼要地交代报道的中心或结果,让人了解到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所以做这类题时首先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回答出这一问题。就是答案的要点了。做这类题时特别要注意“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找出能涵盖几方面的概念,但不能将几个方面简单相加。 例3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 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的。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解析]导语是新闻的“窗口”。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用语要求简明扼要。分析这则消息,主要讲了曾在徐州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相聚徐州,忆往昔峥蝾岁月,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因此参考答案可为:“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四、补写结语  结语出现在正文的结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或点明中心,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完成这类题主要并请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4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了新闻的导语及主体部分内容,我们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三峡库区水面杂物聚集,清理工作艰巨。答案可补充为: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②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五、新闻点评 新闻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对新闻中的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说。在形式上、字数上比短评更简短,在内容上比短评更精炼。考生要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能够准确把握新闻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好准备;其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再次要注意点评要从新闻材料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 例5 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很明确,大学生献爱心,这是善举,这一善举应当表扬,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一善举却遭到怀疑、猜测,这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心态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长期培育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上出了问题,“爱心”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没有了立足的根基,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有一个真诚关爱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互敬互助,那么“爱心”的“土壤”就会出现,“爱心”的善举就不会遭此冷遇。。 参考示例:“爱心大巴”遭冷遇,大学生怀疑折射社会“爱心”现状;
示例:“爱心大巴”遭猜疑,不是“爱心”问题,而是社会“心态”问题课件73张PPT。 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
这里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头头们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这里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原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普通小镇,因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这座小镇闻名于世。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 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同年6月14日,728名波兰人被关押进来,这是奥斯维辛的第一批犯人。随后犹太人、吉卜赛人、捷克人、匈牙利人、苏联人、法国人等总共30 多个国家的大批囚犯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来。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纳粹剥下遇难者的皮肤做成手套和灯罩,剪下女人的头发编织成地毯,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囚犯的衣服、鞋子,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士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甚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名儿童。
1947年7月2日,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 奥斯维辛。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
(1922——2006) 美国著名记者
《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
普利策奖获得者 作者介绍: 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普利策的遗嘱中规定普利策奖包括4项新闻奖、4项文学艺术奖、1项教育奖和4项学术奖。但普利策奖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普利策奖中包括14项新闻奖和7项文学艺术奖。 普利策奖●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好像与全篇的感情基调不一致,应该如何理解呢?思考1: 明确:眼前虽是乐景,心中阴影难去。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思考2:●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神情、动作变化的句子,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看见毒气室和焚尸炉时] 表情茫然[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参观纪念长廊时] 注视[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 感到窒息/跪下来,在胸前画十字[参观结束时] 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经过想象后]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部分受害者的遗物部分受害者的遗物“…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牢房里的囚犯 明确: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参观者的神情、动作这样的外显反映,来展现他们的内心感受。 ??? 参观者的变化,从侧面烘托了集中营的恐怖。作者没有直接去描写集中营到底如何黑暗、如何恐怖,而是让读者从参观者的神情、动作来体会他们的所见所感,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突出表现这个地方带给人们的恐惧。让我们想到以前在这里的人们所遭受的残忍、丧失人性的对待,从而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1943年,在波兰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的犹太平民向德军投降。在此之前,犹太人进行了一次起义,但结果以失败告终。起义失败后,大批的犹太平民被送进集中营。德国乌泽堡,一群犹太人正被赶往集中营。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永别。 匈牙利犹太人在集中营门口下车时,因前途未卜,一脸茫然和恐惧。 在拥挤不堪、令人窒息的火车上饱受两天半的折磨之后,一些老人已变得虚弱不堪,坐在铁轨上再也无法站起来排队接受挑选。一会儿之后,一辆倒垃圾的车会把他们送到毒气室,然后像卸煤炭似的把他们倒在地上。 用石头砌成的建筑物是奥斯威辛1号集中营,周围布满了带电的铁丝网,牌子上写着:“危险:高压!”许多逼得发疯的“囚犯”扑向这些铁丝网而自杀身亡。 毒气室是纳粹分子杀人的重要地方。法西斯将欧洲各国犹太人骗到这里后,极少数身强力壮的或有一技之长的男子被挑出来,其余老弱病残者,包括妇女儿童乃至婴儿则被送进“淋浴室”,用毒气毒死。集中营的头目赫斯公开承认,被运送来的人中有70—75%被送到毒气室。? ??? 纳粹分子让囚犯们脱下衣服鞋袜光身进入“淋浴室”,要赶入2000人,然后把门关紧。 接着, 狰狞的纳粹开动了操纵“淋浴”的电钮,一股白气从管子里流出来了,只是那不是洗澡的水,而是杀人的毒气。? ??? 在确定时间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死了之后,毒气室另一侧的大门会被打开,尸体就被拖出来,直接送进旁边的焚尸房,倒进焚尸炉焚烧。
因为尸体太多,焚尸炉昼夜工作,屋顶的烟囱整天冒着黑烟。?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毒气室。 纪念馆里陈列的毒气罐焚尸房焚尸炉焚尸炉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的囚犯都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每天要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是病倒将会被“拉走”。在营里不会有人呆的很长久,看一看纳粹的“犯人档案”就清楚了,在死难者照片展厅内挂有许多死难者的相片。相片下是德国纳粹给他们记录的入营时间和死亡时间. ??? 从纳粹做的记录来看,许多“犯人”来到这里后几个月内都死去了,快的甚至在几天内就死去。这里不仅关押着成年人,小孩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营中的“纪律”非常严明,可以说犯人没有任何权力。 破旧的囚衣,旁边的墙壁上是囚犯的照片 部分受害者的照片 死刑判决文件:
这个犯人只因为做工时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处以极刑!
破败的囚室破败的囚室对“囚犯”实施刑罚的地方 绞刑架 位于10号和11号囚室之间的“死亡之墙”,是执行死刑的地方。 纳粹士兵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月台上将“囚犯”分类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时的幸存者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时的幸存者●文中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你的体会又是什么? 思考3:1.“雏菊花在怒放”
2.女孩的微笑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942年6月12日她的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便在纳粹集中营中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年,全家人中唯一幸存的的安妮的父亲将女儿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5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文摘:●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文摘:●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文章结尾又重复“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应该怎样理解?思考5:明确:介绍完背景材料后的这句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些,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结尾这句,除了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明确:介绍完背景材料后的这句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些,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结尾这句,除了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3.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 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写作特点:1.独特的视角:
a.从平静中找到新闻。
b.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2.以乐写哀的手法:在开头和结尾的欢乐祥和的景象描写,反衬出气氛的沉重、心情的悲愤。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入口,故又被称作“死亡之门” 。多少人的生命在铁路的这一端走到了尽头 。参观者在已废弃的铁轨上放置的一束鲜花 For ever let this place be
a cry of despair
and a warning to humanity,
where the Nazis murdered
about one and a half
millio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mainly Jew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of Europe
Auchiwitz-Birkenau
1940-1945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碑 让这个地方永远成为绝望的哭喊,和对人类的警告。纳粹曾经在这里杀害了150万男人、女人和小孩的生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
——奥斯维辛·布热金卡 1949—1945奥斯维辛以后 活着是对死者的无辜愧疚 蝉翼的爱欲 美丽的诗和祈祷 活活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下 奥斯维辛以后 幽灵与幽火的本质 和悲哀与痛苦的脑袋 在践乱的遗迹,寻回 希望的超验之光 奥斯维辛以后 恐怖让我惶恐失措地忘却 却总那么软弱无力 我不再承受望不到头的幻灭、卑琐和孤独 但地球正板着脸质询暗遣的年华的生存 奥斯维辛以后 焚尸炉的烟囱矗立 美丽的田野,背后是 绚烂的阳光 依旧清新的空气.......奥斯维辛以后
(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 ———[法]阿多尔诺一名犹太幸存者(右)在同伴的陪同下出席悼念仪式,缅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遇难者。面对历史:德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访问波兰首都华沙期间,在向一座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献上花圈后,突然双膝下跪,为纳粹德国发动二战表示道歉和忏悔,勃兰特此举也成为战后德国告别纳粹历史的重要象征。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
2005年01月27日 20:17 文汇报
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如今的奥斯维辛,
阳光温暖,草木茂盛缅怀遇难者以史为鉴,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