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深圳03(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深圳03(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02 23:31: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广府文化独具特色,如广彩、广绣、扒龙舟、广东剪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是混合物
B.制作广绣的蚕丝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龙舟表面所涂的红色颜料是氧化铜
D.将彩纸剪成精美的图案是化学变化
1.A
【详解】A、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正确;
B、制作广绣的蚕丝属于天然材料,故B说法错误;
C、龙舟表面所涂的红色颜料是氧化铁,氧化铁为红色的,而氧化铜为黑色,故C说法错误;
D、将彩纸剪成精美的图案,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蒸发食盐水
C.测定溶液的pH D.倾倒液体
2.B
【详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示操作错误;
B、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图示操作正确;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示操作错误;
D、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时,量筒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B。
3.对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3O—3个氧分子 B.2H2—4个氢原子
—亚铁离子 D.—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3.C
【详解】A、一个氧原子表示为O,化学式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3O表示为3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氢分子表示为H2,化学式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2H2表示为2个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C、一个亚铁离子带2单位正电荷,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故表示亚铁离子,符合题意;
D、元素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化合价的数值,正负号在左,数字在右,表示为+2价的铜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用透明笔管和笔帽进行微型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如图)。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酚酞由右至左依次变红 B.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C.该实验优点是节约药品 D.实验证明酚酞分子是不运动的
4.C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所以酚酞由左至右依次变红,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浓盐酸显酸性,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该实验使用的药品少且是在封闭空间内进行的,所以其优点是节约和环保,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酚酞分子是不运动的,若酚酞的运动速度较慢也能类似的现象,错误。
故选C。
5.甲烷和水蒸气催化重整可制得高纯氢和碳酸钙,主要转化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理论上,参加反应的甲烷与水的个数比为1:1
B.转化①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22:1
C.转化①中,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转化②的目的是提高氢气的纯度,制得高纯氢
5.D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与反应的甲烷与水的个数比为1:2,A错误;
B、转化①中生成和的质量比即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质量比=,B错误;
C、转化①中,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增加生成物的质量,C错误;
D、转化②中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在600℃时生成碳酸钙,能提高氢气的纯度,制得高纯氢,D正确。
故选D。
6.如图为电解水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B.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能燃烧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的实验,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较少,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正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能燃烧,根据以上现象可推出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从而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详解】A.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故A错误;
B.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B错误;
C.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能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是氧气,故C错误;
D.通过该反的实验现象可知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7.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7.A
【详解】A、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不符合题意;
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这两个反应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烧杯内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烧杯内溶液中的微粒有2种
8.C
【详解】A、据图可知,随着不断滴入溶液,溶液的pH逐渐变小,即溶液的碱性逐渐变弱,酸性逐渐变强,故应该是将稀盐酸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不符合题意;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大于7,故烧杯内溶液呈碱性,不符合题意;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说明此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说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外,还含有过量的盐酸,故此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微粒有水分子、氯离子、钠离子、氢离子4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为某物质在溶剂1、溶剂2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一定不相等
B.t2℃时,P点对应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t3℃时,该物质与溶剂2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25
D.将t2℃的该物质与溶剂1形成的溶液降温至t1℃,析出4g该物质
9.C
【详解】A、从图像可看出,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没有交点,溶解度不等,但从图像变化的趋势,高于t3℃时的某一温度下,可能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定不相等,故A错误;
B、t2℃时,P点在溶剂1曲线的下方,表示所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P点在溶剂2曲线的上方,表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t3℃时,该物质在溶剂2中的溶解度为24g,则该物质与溶剂2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4:100=6:25,故C正确;
D、将t2℃的该物质与溶剂1形成的溶液降温至t1℃,不确定溶液的质量,所以不确定析出物质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H2SO4 将水倒入浓H2SO4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C 除去NaCl固体中少量的NH4Cl 加入Ca(OH)2固体,研磨
D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烧杯,观察现象
A B.B C.C D.D
10.B
【详解】A、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C、加入氢氧化钙固体,研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不符合题意;
D、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 B.B C.C D.D
11.A
【详解】A、铅、锡的熔点比铅锡合金熔点高,处于相同环境加热,温度先达到铅锡合金的熔点,先熔化,可以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生锈需要同时和氧气、水接触,没有铁同时和氧气、水接触的实验组,无铁钉生锈,不能探究铁生锈的必要条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白磷着火点相同,环境温度相同,一份与氧气接触燃烧,一份不和氧气接触不燃烧,验证的是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对比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有环境温度和溶剂种类两个变量,不能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2.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12.B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故A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反应后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大,即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b,c应为氧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故B说法错误;
C、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故C说法正确;
D、蜡烛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和一氧化碳,此微型实验只探究了蜡烛燃烧后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部分产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13.(5分)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下列实验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①实验室制取S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用 (填字母);
②如图F所示,把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可看到的现象是试管内 。
13.(1)长颈漏斗
(2)2H2O22H2O+O2↑
(3) B和C 液面上升且液体变为红色
【详解】(1)由图可知,氧气a为长颈漏斗;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3)①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故选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实验室制取S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用B和C;
②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试管内气体减少,所以试管内液面会上升,二氧化硫溶于水的过程中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是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故现象为:液面上升且液体变为红色。
14.(9分)化学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进行相关探究。
(1)试管a、c中固体均溶解,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c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变 色。
【提出问题】试管b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2)同学们取少量实验后试管b中的溶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 ,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继续探究】
(3)为进一步探究反应后试管b中酸是否过量,可向试管b中加入______(填序号)。
A.镁条 B.紫色石蕊溶液
C.FeCl3溶液 D.氧化铜
【反思交流】
(4)同学们联想到NaOH溶液与CO2反应也没有明显现象,于是设计图2实验。
(已知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最多溶解1体积CO2)
①、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则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②、如下属于NaOH、Ca (OH)2共同点是 (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溶于水明显放热
C.能与SO2反应 D.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14.(1) 黄
(2) 溶液不变色
(3)ABD
(4) 不变浑浊 C
【详解】(1)试管b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c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颜色变为黄色;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加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氢氧化钙被消耗了,化学方程式为:;
(3)酸可与活泼金属、碱、盐、金属氧化物反应。
A、加入镁条,如果酸过量,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故正确;
B、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故正确;
C、FeCl3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无现象,故错误;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铁和水,溶液会由无色变成蓝色,故正确。
故选ABD。
(4)①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终如果右侧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说明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②A、NaOH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B、NaOH溶于水放热, Ca(OH)2微溶于水放热不明显,不符合题意;
C、NaOH 、Ca(OH)2都是碱,均能与SO2反应,符合题意;
D、NaOH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Ca(OH)2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8分)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Ⅰ.碳排放
(1)查阅图,动植物呼吸_____(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______(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如图是实际生产中采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工艺流程:
①操作a的名称是 。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采用喷雾方式加入,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捕捉室”中的NaOH溶液与“反应器”中的X溶液可否互换?原因是 。
(4)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Ⅲ.碳利用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若用44g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_______g。
15.(1)能
(2)④⑥
(3) 过滤 增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不能互换,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
(4)NaOH、CaO
(5)27
【详解】(1)由图可知,动植物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
(2)由图可知,该图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故填:④⑥;
(3)①操作a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操作名称是过滤;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采用喷雾方式加入,目的是增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反应器”中的碳酸钠和X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固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反应器”中X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因此“捕捉室”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反应器”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不可互换;
(4)分析流程图信息,可知整个流程中“捕捉室”中需要氢氧化钠,且流程中有氢氧化钠生成,高炉反应中有氧化钙生成,且“反应器”中需要氧化钙,因此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化学式为NaOH、CaO;
(5)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淀粉中碳元素的质量向等,则用44gCO2人工合成淀粉的质量为:。
16.(8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现要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醋酸溶液,则要取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的醋酸溶液 g。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 (选填“是”或“不是”)科学的。请你结合图中数据加以说明 。
16.(1)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防止测量值偏大
(2) 50
(3)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所以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4) 不是 因为鱼骨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太长
【详解】(1)本题是通过装置内减少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由于二氧化碳逸出时会带出水蒸气,使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所以用浓硫酸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防止测量值偏大;
(2)该过程是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过程,属于溶液稀释问题,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醋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所以所需9%的溶液的质量为:。
(3)根据图像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碳酸钙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再用碳酸钙的质量比上鱼骨的质量,可求出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详解见答案。
(4)由鱼骨与醋酸反应的图像可知,20g鱼骨与足量的醋酸反应,需要20个小时碳酸钙才能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太长,所以用醋酸除去鱼刺的方法不科学。故答案分别填:不是、因为鱼骨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太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化学精准模拟预测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广府文化独具特色,如广彩、广绣、扒龙舟、广东剪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是混合物
B.制作广绣的蚕丝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龙舟表面所涂的红色颜料是氧化铜
D.将彩纸剪成精美的图案是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蒸发食盐水
C.测定溶液的pH D.倾倒液体
3.对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3O—3个氧分子 B.2H2—4个氢原子
—亚铁离子 D.—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4.用透明笔管和笔帽进行微型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如图)。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酚酞由右至左依次变红 B.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C.该实验优点是节约药品 D.实验证明酚酞分子是不运动的
5.甲烷和水蒸气催化重整可制得高纯氢和碳酸钙,主要转化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理论上,参加反应的甲烷与水的个数比为1:1
B.转化①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22:1
C.转化①中,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转化②的目的是提高氢气的纯度,制得高纯氢
6.如图为电解水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B.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能燃烧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7.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8.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烧杯内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烧杯内溶液中的微粒有2种
9.如图为某物质在溶剂1、溶剂2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一定不相等
B.t2℃时,P点对应该物质在两种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t3℃时,该物质与溶剂2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25
D.将t2℃的该物质与溶剂1形成的溶液降温至t1℃,析出4g该物质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H2SO4 将水倒入浓H2SO4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C 除去NaCl固体中少量的NH4Cl 加入Ca(OH)2固体,研磨
D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烧杯,观察现象
A B.B C.C D.D
1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 B.B C.C D.D
12.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13.(5分)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下列实验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①实验室制取S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用 (填字母);
②如图F所示,把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可看到的现象是试管内 。
14.(9分)化学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进行相关探究。
(1)试管a、c中固体均溶解,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c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变 色。
【提出问题】试管b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2)同学们取少量实验后试管b中的溶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 ,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继续探究】
(3)为进一步探究反应后试管b中酸是否过量,可向试管b中加入______(填序号)。
A.镁条 B.紫色石蕊溶液
C.FeCl3溶液 D.氧化铜
【反思交流】
(4)同学们联想到NaOH溶液与CO2反应也没有明显现象,于是设计图2实验。
(已知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最多溶解1体积CO2)
①、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则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②、如下属于NaOH、Ca (OH)2共同点是 (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溶于水明显放热
C.能与SO2反应 D.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15.(8分)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Ⅰ.碳排放
(1)查阅图,动植物呼吸_____(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______(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如图是实际生产中采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工艺流程:
①操作a的名称是 。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采用喷雾方式加入,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捕捉室”中的NaOH溶液与“反应器”中的X溶液可否互换?原因是 。
(4)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Ⅲ.碳利用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若用44g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_______g。
16.(8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现要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醋酸溶液,则要取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的醋酸溶液 g。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 (选填“是”或“不是”)科学的。请你结合图中数据加以说明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