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2 08:38:48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的全部内容。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课件21张PPT。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祖国有一个祖国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课(法)都德  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故事背景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关于小说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文学常识初读课文 ,思考概述小说主要内容、人物。
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一层:上学之前(1—6)第二层:上课之前(7—10)第三层:上课经过(11—23)第四层:宣布下课(24—29)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气氛、学生、老师)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问题探讨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拓展延伸:
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爱国的故事、人物、名言、诗句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爱国,首先学好母语。努力学习,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好。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观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2.教学目标贯彻课堂的始终。    
3.关于“小说”文体的目标,为了淡化文体这一要求,可以删去。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但要注意有些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设计问题不要太零碎。?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3.各教学环节衔接紧凑,层次清晰。教学节奏有点前松后紧,但有些地方不需要小组合作的,直接单独回答可以节省时间。?   4..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效果:?   1.学习小组的互助性学习效益较好,小组组员参与度很高,能积极合作讨论。?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听说读训练扎实,效果好。如果能在最后进行个片段式人物描写练习会更好
4.要多提问后进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5.课堂上允许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四)教学基本功:?   1.教态端正,教学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2.能制作恰当的课件,使用效果好。?   3.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强。?   4.语言规范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5. 板书设计层次清晰,简明扼要。?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能力提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开放探究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出韩麦尔先生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
根据课文结尾,假设你是小弗朗士,展开合理想象,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50字。
参考答案
能力提高 (1)语言、动作 (2)C (3)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4)高潮和结局 (5)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6)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放弃自己热爱的祖国。
最后一课 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该怎么上呢?在上课之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一般的老思路无非是先介绍作者、背景、体裁,介绍小说的三要素,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划分故事情节,再按照情节从头至尾一一分析,由开头的环境描写得出小弗朗士的天真、贪玩等及交待时代背景,由上课前的不同的氛围引出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上课后韩麦尔先生话语中主要句子的理解,到最后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表现。一溜下来,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也概括出来了。但这一过程呈现在课堂中就是一张一张多达数十张的幻灯片,上面不是知识的介绍就是一个一个问题及问题的答案。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掌握多少?能感受多少?又能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单元目标要求?这些结果都是不容乐观的。
所以我觉得不能要求面面俱到,要抓住一点深入进去,精讲精读即可!因此本课我设计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其他方面我大胆舍去,结果发现学生们对人物是很感兴趣,喜欢想象人物的心理,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人物心理!最后模仿韩麦尔先生的那个表演,本来学生在组内展示很好的,但是在全班展示时有点紧张,效果没达到。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依据以上的课标总要求,本文的目标可以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来设计: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