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刚刚脱离小学的学习模式,对很多问题渴求独立的看法,更渴望长大。不断追求完美,偶像成了很多学生生活的追求。同时,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阔的视野,但怕讲错了被同学取笑而不愿抬头说话;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初中生是小说、人物传记,高中生是人物传记、小说。可见人物传记在中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人物传记,大都是名人传记。这些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他们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们的奋斗业绩,他们的精神品格,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法名人。中学生喜欢阅读名人传记,是毫不奇怪的。课本设置名人单元,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
这节课结束后,通过认真的反思,我觉得总的学习目标得以完成,课堂效果较好,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设计较为恰当,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能通过文章很快的找到答案。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大多数同学能够在课前独立的探究文本,课堂上根据老师的引导进一步加强理解,同时充分的展开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观点。课堂交流时,积极参与,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展示出来。
小组交流落到实处,每个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参与的方式,让小组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个别环节,还需要注意课后巩固,比如字词,课堂给的时间较少,缺乏全面的检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个别地方用词不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坛巨匠的生动语言,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学习闻一多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一、导入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
(教师播放,学生观看影片片段)
师:同学们,知道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闻一多!
师:对!闻一多——一个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斗士!今
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他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检查预习
1、认识闻一多及作者臧克家
生展示资料
老师补充强调,大家看大屏幕,用黄色标注的内容是需要同学们重点识记的。我们一起来记一记。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师:认识了作者,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生字的读音你都能读准了吗?(生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
三、初读课文,走近闻一多
师:目标已明确,就让目标引领着我们走近闻一多,认识闻一多,看看他究竟
说和做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大屏幕显示:朗读课文,初读课文,走近闻一多
1)、文章叙述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他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2)、作者对闻一多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2、学生独立探索,全班交流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了概括。
师:那对于这样的学者和革命家,本文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好,来抢答。(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情怀)
生读: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
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总结: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感受一下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
师过渡: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这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那么,在同学们心中,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五、品读课文,赏评闻一多
下面我们分组研读,我们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组同学品读课文1-6段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的学者,我从文中(课文语句)_________中品读出来的。”句式评说。在品读过程中,重视对精彩语句的赏析。
二组同学,富有感情的朗读10-18 段 ,同样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的革命家,我从他(概括事件)中品读出来的”的句式评说。在品读过程中,要重视通过激情朗读,深刻的感受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生自读课文,之后开始讨论。)
(以抢答的方式进行)
师:评说开始!请一组同学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生1:闻一多是一个“珍惜时间”“废寝忘食”的学者,我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中品读出来的。
生2:闻一多是一个“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者,我从“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中体会出来的。
师:引用了孔子的弟子颜渊赞美孔子之道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思是:“先生之道,越扬起头来看就会更高,越钻研就显得越坚固”音韵铿锵,意蕴丰富,热情洋溢地赞美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孜孜不倦地执着钻研精神。
生3:他是一位“爱国”的学者,我从“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中品读出来的。
师:哦!开药方可是医生的事情,你能品出爱国情感来,真了不起。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生:这是比喻。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作了一个病人,而他研究的文化就是药方,也就是研究文化为了救国,是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弃医从文。他是谁呢?生大悟:鲁迅
生4: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我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中品读出来的。师:本句双重否定,突出了他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生5:他是一个“不畏艰辛”“硕果累累”的学者,我从文中“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
师:同学们品读的不错!从同学们的品读评说中,老师看到了一位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的学者。
那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二组的同学,对革命家的闻一多进
行评说。
生:他是一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敢说敢做”“敢做敢当”的革命家,我是从
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几件事情中读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全面,概括能力很强。(谁在来补充!或从哪件事中还可以看出
来;或从这几件事情中,还可以看出他具备着革命家哪些优秀品质啊?)
师:闻先生就如臧克家所评价的:他就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最终以生命的代价,实证了他的言与行。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内容,再一次感受闻先生的英勇无畏!再读之前,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屏显: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或轻松欢快,或沉重压抑,或忧愁伤感,或慷慨激昂
…
..2、朗读过程中,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好,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最能体现闻一多大无畏精神的段落,以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小组内读)
师:
哪个组愿意起来展示一下。
(如果学生不够积极的话,老师可以这样鼓励
:同学们闻先生发表这次演讲的时候,明知道他已经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暗杀的下一个对象就是他,而他却义无反顾的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次演讲,大骂特务们。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仅仅是老师和同学,这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来勇敢一些。)
(此处可以小组内集体朗读,也可以小组内派代表朗读。)
(如果时间还足)师:我提议,让我们全体站起来,带着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再齐读16—18段。
师:读的很有声势,很振奋人心!
教师小结:
师: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知道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与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迥乎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爱国!)对,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他认为做一名中国人比做一名卓越的学者更为重要。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最终他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延伸迁移
那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种从不炫耀的优秀品质。
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敢说敢做,敢做敢说。
生:锲而不舍,不畏艰辛,全神贯注
……
.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从闻一多身上收获了许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真的如闻先生一样言出必行,如果那样你肯定也会取得令人瞩目
的成就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优秀人物的崇高品格、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学习写人的方法,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和学习目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写的是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篇幅较长,内容又没有小说一样生动引人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他的六件事,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热情的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认为除了达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精华学到手。课文精华也许与教学目标一致,也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对后者,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充分展示了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原则,这是本课应引导学生学习领悟的地方。同时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语言充满诗意,这在写作方面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启示。
这节课总体上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闻一多的人格魅力。学生积极探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课前导入用时约5分钟,先播放《七子之歌》影像资料,从文章的描写对象入手,直接进入了对人物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深入理解。既有学生的展示,也有教师的分享,师生互动,共同学习。
基础知识展示总结
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准,但是还要注意写,注意用。这节课字词较多,尤其是四字短语,要特别注意理解。
三、初读感知
课前导入轻松自然,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问题直接,较好的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学生找的准,概括的准,可见学生 的自主学习效果较好。注意表扬激励,同时提醒个别学生。
再读感悟
学生分组探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学生以固定的句式回答。既突出了任务,又规范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格式,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借助一些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充分展示人物的人格魅力。同时,进行朗读指导,读的方式多样,师生的点评较为恰当。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点评。
五拓展升华,感悟总结:
缅怀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能秉承他的遗志,教师鼓励学生做闻一多先生一样的人,注重了德育教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及答案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钻探( ) 地壳( ) 诗兴不作( ) 气冲斗牛( )
硕果( ) 校补( ) 锲而不舍( ) 昂( )首挺胸:
慷慨( ) 弥高( ) 迥乎不同( ) 炯炯目光( )( )
迭起( ) 臧克家(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xiá( ) hè( )然 piǎo( )白 一反jì( )往
3.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冲斗牛(星宿名) 迥乎不同(差得远) B.锲而不舍(刻) 气冲北斗牛(北斗星)
C. 仰之弥高(更加)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D. 迭起(屡次) 沥尽心血(沥青)
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 ;(2分)
A.人声鼎沸 B.家喻户晓 C.锲而不舍 D.不记其数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A. ①无②排比③引用④对比 B. ①反复②比喻③对比④引用
C. ①无②比喻③对比④.对比 D. ①反复②排比③引用④引用
4.揣摩语言。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这一句话运用了 修辞,其作用是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中的加点词“钻探”的意思是
,其作用是
(3)“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个比喻好吗?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6.填空。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运用 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 方面和作为 方面的 和 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
的高尚人格。
(2)作者 ,是闻一多先生的 ,诗人,山东诸城人,1932年以新诗《 》成名,因此被誉为“ ”,第一部诗集是《 》。
(3)闻一多先生,本名 ,他是我国著名的 、 、 ,有著作《闻一多先生全集》共四卷。
(4)他,是 ;他,是 。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课内精读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气闻充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7.“望闻问切”是古代名医_发明的中医传统诊疗方法,文中的“望”的意思是
。
8.文中划“ ”的句子是一个倒装句,请你改为正常语序的句子。(2分)
9.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说,就是废寝忘食,这里为什么不用成语,反而写了这么多呢?
10.体会下列句子中引文的两层含义。(4分)
(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2)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1.选文末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方式 作用是
(二)课外拓展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到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什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足我们协人,都是我们的力责!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存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全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鼓掌)
12. 为了证明“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这一观点,闻一多列举了 、 的例子来证明的,这种方法是 。
13. 划线句子是一个 句式。请你改为一般陈述句。
14. 讲演者闻一多在提到敌人时,先是称“他们”,后又改称为“你们”,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5.本文节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相比,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的心理产生了深深的惶恐,总觉得没有很好的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总目标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3、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发张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学习名人的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知识和能力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