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2 09:04:59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 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 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云南吗?云南是 一个神奇又美丽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云南的美丽景色。(放视频)老师边解说:这是典雅的丽江,这是神奇的石林,这是多彩的西双版纳,这是美丽的香格里拉,这是纯净的泸沽湖,还有那别开声面的云南歌会。
2、了解作者
3、听写词语(由语文课代表主持)
二整体感知(歌会初探)
1、下面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哪些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在表演。(课件)
2、生读书,圈点勾画。
3、师生共结: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板书)
三精读品析(歌会寻美)
赏析山野对歌
1、寻美第一站-----山野对歌(老师带着学生寻美,教给学生寻美的方法)
2、年轻人往往是对歌的高手,下面让我们认识这些年轻的歌手。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想一想她们美在哪里?(点课件)
3、师范读,生听读后勾画出年轻歌手的美,并在旁白处做出批注。
4、生分享发现的美。
年轻女歌手美在性情、外貌、服饰、才情、动作等方面。
在生赏析到动作美这句时要指导朗读,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
“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
5、小结:年轻的女歌手美在性情、外貌、才情、机智,那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法来展现这些美的?
6、欣赏《刘三姐对歌》
7、送你一把金钥匙。(课件,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欣赏美点。
8、请同学们带上这把金钥匙自由跳读4、5自然段探寻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的美。生跳读、勾画,寻找美点。
9、小组交流发现的美。
10、展示发现的美。
赏析山路漫歌
生自由赏读,感受云南山野风光的美。
重点句子的赏析(边赏边读)
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拟人修辞)
2、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拟人)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4、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5、通过刚才与大家的分享,我们感受到了云南山野风光的美,蓝蓝的天,绿绿的树,美美的花,调皮、可爱的戴胜鸟,有意思的云雀。那这些美景与赶马女孩的歌唱有没有关系?
赏析村寨传歌
生自由赏读,感受村寨传歌的场面美和云南人民传歌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句子的赏析
1、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场面的宏大、盛大)
2、看视频感受场面的盛大。
3、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特写镜头)
4、年近暮年的老人不因年老而沮丧,相反却成了金满斗会上最活跃的人,那他为什么那么热情的歌唱?
5、从老吹鼓手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老吹鼓手的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和金满斗会这个宏大场面相结合,展示出了云南人民传歌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次寻美之旅,我们发现的美如此之多,山野对歌美在人,山路漫歌美在景,村寨传歌美在场面。(板书)
四拓展延伸(走进民俗)
1、同学们,我们的寻美之旅即将结束,但对民俗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大书。这本书的内涵需要我们用心来感悟,用智慧和热情来传承。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民俗还知道多少?
2、我们沂蒙山区有一首民歌非常有名气,让我们大声说出它的名字,作为沂蒙山人,我们应该像云南人民那样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歌的热爱。那就让我们纵情高歌,唱响《沂蒙山小调》。
五:布置作业
采用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家乡的一种风俗。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一篇《云南的歌会》,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有各有特色,三个场合中在内容上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观课记录
本教研组的老师听评了本节课,观课记录如下:
1、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
2、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能把握学生充分读书的度和个性朗读的美。生初读、师范读、生自由读、生比读、齐读等,形式多样,效果很好。
3、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4、对学生的点评到位,多使用鼓励性评语,并且由学生的评价顺势将课文走向下一个环节,春风化雨衔接自然。
5、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6、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云南的歌会》评测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迤西( )②酬和( )③譬喻( )④即物起兴( )
⑤熹微( )⑥淳朴( )⑦龙吟凤哕(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用诗词应答。( )
②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
③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
④形容阳光不强。( )
3.填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课后反思
今天执教了《云南的歌会》这一课,上后有颇多的感受。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自由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特别在赏析老吹鼓手和年轻女歌手的美时,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揣摩中学会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欣赏了两段视频,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拟以朗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多种评价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提高语文素养,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