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五单元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108张)+音、视频+图片素材(5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五单元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108张)+音、视频+图片素材(5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2 09:19:26

文档简介

课件108张PPT。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特点封建国家分裂
政权交替 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
《潼关怀古》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桃花源记[晋]陶渊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 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生平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为什么选择归隐 ?东晋的末年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官场非常黑暗,而他做一个小的地方官。他不能够忍受粗俗的上级的指手划脚,也不能够忍受和民众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所以他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信条的一种自我的珍视、珍爱。
他到40多岁以后亲身参加劳动,这个在古代诗人里是很少有的,成就了他一种平淡而隽永的风格,苏东坡非常崇拜陶渊明,把它总结成一条美学的定律——叫作“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几个,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这样一个大诗人。 创作时间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喧宾夺主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者复习: 本文作者 ,字 ,名 ,谥号    ,自号 ,浔阳柴桑人。___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____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 诗人,代表作有《 》《 》《 》等。本文选自《 》。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饮酒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田园桃 花 源 记读准下列注音: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为外人道
诣 刘子骥 无问津者huò kuàng yǎnqiānmò tiáo yíyāo yì jiànyù wèiyì jì jīn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朗读课文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颜色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朗读指导第一段刚开始平缓语气,从“忽逢桃花林”那儿应读出发现的惊讶感。第二段读出惊讶释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段读出感慨语气。 朗读课文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沿着鲜艳美丽(以……为异)
对……感到惊异尽,走完花又,再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想要 两岸别的翻译的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全是桃花),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而纷乱。渔人觉得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译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舍弃仅又,再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借代指老人小孩宽阔的样子整齐的样子全,都安闲快乐。怡然,快乐的样子。好像可以互相听到开阔而明亮复指代词,这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就扔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狭窄,仅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发现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自由自在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都通“邀”邀请竟然值得同乡的人妻子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不要说叹息,惋惜邀请于是,就消息于之代他们前辈,祖先隔断,隔绝陈说,叙说  (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竟十分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这个人一一为他们叙说了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了都长叹表示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沿,沿着拜访动词,做标志计划前往不久名词,标志没有结果,
没有实现问(通往桃花源的)路。
津:渡口原先竟,终于他的助词,无义他这件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志趣高洁的名士,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他沿着小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 鲜艳美丽,落花繁多而纷乱。重点语句翻译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约好像有点亮光。5.初极狭,才通人。(洞口)起初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人通过。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互相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里面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 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叙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长叹表示惋惜。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已经出了山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1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18.闻之,欣然规往。听到这个消息,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问(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理解课文思考文中每段写什么内容?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课文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为顺序呢?以渔人进出桃源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文章结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二(2~3)三(4)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发现桃花源学习第一段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进入桃花源(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学习第二段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进入桃花源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学习第三段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说说渔人会说什么呢渔人大概会说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社会动荡不安,为桃花源外的人民生活痛苦,为世事变化而叹惋。为什么“具言”一句都没写?因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的人所熟知的,不必详写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进入桃花源避秦时乱,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所
见所
闻所
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环境良好)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总结二、三段离开桃花源(学习第四段)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为什么
寻不到?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写桃花源无迹可寻,隐喻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是作者和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渴望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失望、厌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总结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进 入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寻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桃花源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7、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你对桃花源式的生活向往吗?
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的认识真好:
在现代社会,隐逸传统己成为过去,隐士因失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而近乎绝迹哪,繁荣发展的社会为人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今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逃避现实,去做隐士,而应珍惜机遇、面对挑战,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12、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
下: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上: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线 索:渔人的行踪—
发现 → 进入 → 拜访 → 离开→再寻桃花源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
往的理想世界.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
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世外桃源课堂练习最后感知隐逸情怀闭上眼睛欣赏,感知优美景象。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 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2)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 有 良田美池 桑竹
  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 其中 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 垂髫,并 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 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 遂迷,不复得路. 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 / //为业:
缘:
夹岸:
鲜美:
异:
穷:
舍:靠……谋生。沿着。两岸。鲜艳美丽。感到惊奇,奇怪。尽,走完。舍弃,放弃。3.解释下列词语: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并:
怡然:
所从来:
咸:开阔而明亮开阔的样子。平坦开阔。类。都。愉快的样子从哪儿来。全,都。一起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询问消息。祖先。妻子儿女。同乡人。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此,从这里。遂: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于是,就隔绝。全,都。叹惜。邀请。告诉(他)说。不值得。足,值得已经。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做标记。拜访像这样。派。高兴地样子。4、一词多义:舍寻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做标记志乃处处志之标记乃大惊竟,竟然寻向所志竟然乃不知有汉之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复指代词,这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助词,无义处处志之具答之代词,他们代词,这件事闻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花林为作为捕鱼为业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欲穷其林这,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的他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5、一义多词: (都)(沿,沿着)(邀请)
6、古今异义词:鲜艳美丽(味道)新鲜、可口互相通达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地方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隔断,隔绝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⑶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⑷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用原文回答⑸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⑹文中能表现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语句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⑺与“黄发垂髫”意思最近的一个词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 伛偻提携 老人和小孩
(2)展示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⑻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世尘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他的哪首诗的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中思想?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请概括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10、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世外桃源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课堂练习──判断正误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了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点击空白处出答案答文: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3.正确。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课后延伸 一、品读下列诗作:
1、《桃花源诗》(陶渊明)
2、《桃源行》(王维)
3、《桃源图》(韩愈)
4、《桃花溪》(张旭)
5、《桃源行》(王安石)
二、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发挥自己充分的想象写一篇作文。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