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hdaan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hdaan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10:34:57

文档简介

2024 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说明王阳明重视学生内心道德的培养,“发展儿
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说明王阳明也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王阳明的教育思
想关注人的身心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可知王阳明不否
定传统伦理道德,排除 A 项;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
观世界,二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材料不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 B
项;材料不体现“反君主专制”,王阳明也不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D。故选 C项。
2.A
【详解】据材料可知,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内容上又宣传的是父母恩,体现了佛教在中
国的传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以适应社会现实,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佛教对儒
学思想的吸收,排除 B项;宋代总体上处于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之下, “政局动荡”不恰当,
且题干信息呈现的是佛教的主张,并非佛教传播速度的快慢,排除 C项;材料中体现了儒
学对佛教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动摇,而且宋代随着理学的兴盛,儒学正统
地位得到巩固,排除 D项。故选 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即区分华夏与蛮夷,春秋
战国时期主要是儒家认为应该以周礼影响、改变周边蛮夷;魏晋时期,佛教发展后则转向对
佛教的碰撞与吸收;到明清时期,则实际上变为中西文化之争,三者都共同体现了思想界维
护民族文化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B项正确;“华夷之辨”中无先进、落后之
分,排除 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之辨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文化
的关系,并非中外关系,排除 C项;中华各民族不断交融,至明清已经不再是狭隘的维护
汉族文化主体地位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排除 D项。故选 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
王室铭文流传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河流域已形成楔形文字等文明传承方式,但
库提人在当地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应当与库提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能够充分学习和借鉴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有关,D项正确;楔形文字的问世有助于苏美尔文明成就的传承,“苏
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的承载功能有限”与史实不符,排除 A项;据材料“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
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
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提人缺乏普及性的书写工具或
载体,排除 B项;“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故
选 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兴起于中世纪末期,当时的欧洲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文
答案第 1页,共 4页
{#{QQABBYIAogCgAIIAARgCEQHACEAQkAEAAKoOQEAMIAAAiAFABCA=}#}
艺复兴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
非宗教的”,故选 D;材料说明文艺复兴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影响,并非人文主义者并不反
对宗教,也不是说明文艺复兴起到的作用微弱,排除 A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6.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美洲。
材料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描述,其中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C项正确;浮
动园地是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所创,排除 A项;莎草纸与古埃及文明有关,排除 B项;羽
蛇神金字塔与玛雅人有关,排除 D项。故选 C项。
7.B
【详解】厦门乡民到台湾采茶,江西贫苦农民到闽山采茶,这种跨地域的人口流动是由于茶
叶发展导致,B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茶叶生产中心,排除 A项;租佃关系主要存在于
农业土地领域,材料中涉及的是雇佣关系, 排除 C项;题干未提及对外贸易对茶业发展的
影响,排除 D项。故选 A项。
8.A
【详解】由 17到 19世纪海外华人碑铭数量的增加可以反映出 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
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 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
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 B项错误;材
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 C项错误;
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 D项错误。
9.D
【详解】根据“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
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
多样性,排除 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B项不是主旨,排除 B项;这种做法能提
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的主观目的,排除 C项。故选 D项。
10.C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
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
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 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
排除 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 D项。故
选 C项。
11.B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甲路线所示的是甘英出使,这是古代中国人最远的一次
西行探险,B项正确;张骞“凿空”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但没有到达西方的大秦,排除 A项;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 C项;玄奘西行印度,排除 D项。故选 B项。
12.D
【详解】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潘趣酒
答案第 2页,共 4页
{#{QQABBYIAogCgAIIAARgCEQHACEAQkAEAAKoOQEAMIAAAiAFABCA=}#}
会使用的巨型碗名叫潘趣碗,潘趣碗带有中国元素,据此可知,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
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材料仅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 A
项;题干涉及时间是 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材料主要不是反映中国
对外贸易的情况而是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排除 B项;材料不涉及启蒙思想对外传播的情
况,排除 C项。故选 D项。
13.A
【详解】美式英语中有印第安语、非洲黑人语言,这说明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融入了
美国文化,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A正确;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印第安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本身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 C;材料不能反映出“交流
互鉴”,排除 D。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化时代的出现源于亚历山大东征;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希
腊化时代的文明发生了变化,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得到发展。综合可知,B项正确;材料体
现不出文明转型,排除 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希腊文明成为主流,排除 C项;D项始于新
航路开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项。
15.D
【详解】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新式学校中,翻译、
企业专门技术以及军事技术的占比较高,说明以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为主,D项正确;“广泛
传播”,表述夸大,排除 A项;仅从开设的新式学校,无法得出科技水平的变化,排除 B项;
材料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容,不能判定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排除 C项。故选 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
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
田”可知,这一时期,拉美对各种思潮和各种道路进行了探索,反映出拉美对各种思潮与道
路具有较大包容性,这折射出了拉美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和政治体制的脆弱性,C项正确;材
料体现不出政治体制具有保守性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A项;材料并未强调拉美地区
获得独立道路的曲折性特点,排除 B项;材料仅涉及拉美地区拉美对各种理论试验的相关
信息,无法得出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排除 D项。故选 C项。
17.(1)主张:孟子主张舍利取义;朱熹主张义与利的统一、重义轻利;颜元强调正当得利,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点:都强调或重视“义”的价值。(10分)
(2)历史价值:丰富了儒学的义利观的内涵,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
精神的塑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对当今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分)
18.(1)表现: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部分北方人民南迁。
影响: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并建立法兰克等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君封臣制度建
答案第 3页,共 4页
{#{QQABBYIAogCgAIIAARgCEQHACEAQkAEAAKoOQEAMIAAAiAFABCA=}#}
立;欧洲进入封建社会。(10分)
(2)示例:人口迁移推动经济发展(2分)
阐释: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移民大洋洲,英国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
建立牧场。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华工被运往美洲、大洋
洲等地,华工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民众为
谋生,“下南洋”,从事经商、手工业、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世纪,南欧、北
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移民北美和大洋洲,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0世纪七
八十年代,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促进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亚非移民日本
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20世纪 90年代,东欧国家人口向西欧、北美迁移,助力当地经济
发展。
总之,人口迁移,意味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8分)
19.论题: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方社会生活的丰富
阐述:西汉时期,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
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同时我国手工工业技术、丝绸技术逐渐向外传播,促进了这时期
中西方国家饮食习惯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
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
非洲,中国茶叶大量销售到西方,这促进中西方饮食结构的改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加
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联系,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促进中国社
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各国社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答案第 4页,共 4页
{#{QQABBYIAogCgAIIAARgCEQHACEAQkAEAAKoOQEAMIAAAiAFABCA=}#}雅礼教育集团2024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
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王阳明的教
育思想()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B.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
C.关注人的身心发展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2.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
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 “三于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
(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3.“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
札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
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4.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
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
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5.正如詹姆士·斯鲁威尔所说:“虽然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作者所说的这一现象
A.表明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 B.说明文艺复兴起到的作用微弱
C.极大扼制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6.“他们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热带雨林的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居住的
圆形公共居所内也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据此推断,同属于该地区创造
的文明是()
7.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计”,
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几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苦农民
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
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 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
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
8.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9.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
移民辅导活动()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10.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
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
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11.观察如图,甲路线所示的是()
A.张骞“凿空” B.甘英出使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12. 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
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
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3.美式英语是一种以英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
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
okra(秋葵)等。这表明
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 B.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
C.外来文化冲击了美国本土文化 D.种族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
14.观察如表(整理自陈恒《希腊化研究》),从“希腊时代”到“希腊化时代”,反映的是()
A.战争推动文明转型B.东征推动希腊文明发展
C.希腊文明成为主流D.世界性航路逐渐形成
15.下表为1862- 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16.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
理论的试验田,与此相伴随的是政府走马灯式地更迭。这反映了拉美()
A.政治体制的保守性 B.独立道路的曲折性
C.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D.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出
现高潮,继之有汉、宋、明末清初等发展阶段。下表为儒家义利观之辨(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朱熹、颜元的义利观,并指出三者义利观的相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历史价值。(8分)
18.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
融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而欧洲的移民正迎合了
美国的需要,他们在年龄、性别、就业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移民中男子都系年富力
强者,85%是从14岁到44岁之间且以男子为主,他们中许多人从事最艰苦而收入又较低的
工作,并在制造业中承担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是修筑中西部
铁路的主力。……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移民的后代给美国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并在不少行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庞大的外来移民,意味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人统计,
因移民而形成的附加资本积累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此外,欧洲移民在促进国外资本的流入、带动美国农业的发展、丰富美国多元文化等其他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一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有“亚洲四小龙”
的美誉。新加坡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但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
视,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动力和机遇。
——整理自朱婷婷等《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概括匈奴西迁对欧
洲的政治影响。(10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世纪至20世纪的相关史实,以“移民的影
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中国味道年谱
——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3期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4分。
要求:明确写出两条信息序号和主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