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30 23:56: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该小说叙述了“我”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驿路梨花》作为一篇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文章,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民族团结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同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这篇小说被选为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同时也曾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小说以“驿路梨花”为题,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悬念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教材分析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小说的显性内容,即“我”和老余、瑶族老人等人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雷锋精神。
其次,隐性意脉是在悬念与误会中体会众人的爱心与公心。小说中多次出现误会和悬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深邃主旨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小说通过描绘多个人物在小茅屋中的行为,展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强调了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教学方面,这篇小说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学习略读方法和本文“写什么”与“怎么写”上,而学习难点则是“为什么写”。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对中华美德的了解,因此这篇小说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的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略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阅读能力: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阅读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精读等。但对于略读这种阅读方法,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如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等。
2. 学生的理解能力:七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对于一些深层含义和隐喻意义的理解,他们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
3. 学生的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如梨花的美丽、边地人民的朴实和纯洁等,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文学素养:通过阅读《驿路梨花》,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科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文学与科学相结合,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对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3. 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 文学阅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驿路梨花》,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体会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预设: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这篇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如下:
主题:
《驿路梨花》的主题具有多层次性。首先,小说通过描绘男女主角间的感情变化,展示了真爱的坎坷和成长。这些坎坷和磨难使他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其次,小说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羁绊,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抉择展示了人性的矛盾和选择的艰难。此外,小说还通过描绘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常和对生命的思考,传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思考。男女主角在经历各种考验和磨难后,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的人际关系。最后,小说还涉及到人们追求自我和归属的平衡,男女主角面临着个人追求和社会归属之间的选择,传达了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的理念。
人物:
苏梅: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女子。她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韧和毅力,并最终揭开了身世之谜。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印象。
马子英:是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也是苏梅的继父。他是一个狡猾、自私的人,对苏梅虐待甚至企图杀害她。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邪恶、残忍的印象。
燕大嫂: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苏梅的义母。她是一个善良、慈祥的人,对苏梅关怀备至。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和蔼可亲、善良温暖的印象。
情节:
小说的情节围绕“我”和老余在西南边区的一座山上迷路后,遇到一座小木屋展开。这座小木屋里有柴、有米、有水,是专门给路过的行人落脚用的方便之所。“我”和老余特别感动,想要找到主人表示感激之情。经过一番周折,他们得知这小屋子是当年解放军无偿修建供行人使用的,后来经过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等人的维护,一年又一年地起着作用。小说通过这个情节,展现了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友爱,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传递。
《驿路梨花》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它通过多种主题和元素的交织,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首先,文章的主旨是歌颂我国人民帮助人民的幸福,展示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并发扬光大。这一主旨贯穿全文,无论是哈尼族女孩的热心助人,还是“我”和老余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都体现了雷锋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成为了文章的灵魂,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其次,文章通过描绘男女主角间的感情变化,展示了真爱的坎坷和成长。这种感情变化不仅仅是男女主角个人的成长,也是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羁绊的反映。文章通过描绘男女主角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相互扶持和成长,传递了对于真爱的坚持和珍视。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命运的无常和对生命的思考。面对命运的变故和生命的脆弱,男女主角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的存在使得文章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通过李铁脚、李铁臂、钱云会、王难姑等角色的描写,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这些人物的存在丰富了文章的情节和内涵,也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最后,文章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悬念抛出,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这种情节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更是为了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这种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2、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文学分析:通过对《驿路梨花》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文学要素。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社会文化视角: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小说,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价值观、道德观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驿路梨花》是一篇充满深意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个云南哀牢山深处的小茅屋及其周围发生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和道德观。
社会现象:
小说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现象,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淳朴民风和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在哀牢山深处,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价值观:
小说所反映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雷锋精神的学习和传承上。通过哈尼族女孩等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人们愿意为他人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事迹,弘扬了雷锋精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道德观:
《驿路梨花》所体现的道德观主要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小说中的人物都以这种道德观为指导,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种道德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3、自然科学与文学的结合
环境描写分析:通过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环境意识。
《驿路梨花》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首先,文章描绘了驿路上的景象,包括明净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柔和的阳光,以及驿路两旁的梨树林。梨花盛开,如同白色的海洋,微风吹拂时,梨花摇曳,宛如仙女舞动,散发出淡淡的花香。这种景象不仅令人陶醉,还衬托出了梨花的纯洁与美丽。
其次,文章还描绘了驿路两旁的梨树林中的鸟儿。它们欢快地歌唱,在这片梨花的海洋中找到了家园。鸟儿的歌声为整个环境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使得驿路梨花的环境更加生动和多彩。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驿路旁边的小溪和庙宇。清澈的溪水顺着山间流淌,水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庙宇建筑古朴典雅,红墙黛瓦,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生物学知识:引入相关生物学知识,如植物学、生态学等,让学生了解梨花的生长习性、生态价值等。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梨花,作为梨树这一物种的花朵,其生长习性与梨树紧密相关。梨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它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更偏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缓坡山地,特别是砂质壤土山地。冬季最低温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多数梨树品种可安全越冬。梨树喜光喜温,干性强,层性较明显。
梨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养分积累与环境不同,在同一枝上的性质存在差异。叶芽若发育良好,碳水化合物积贮充足,在秋季其顶芽分化为花芽,其枝即为结果枝,其他叶芽仍萌发为生长枝。混合芽萌生短枝,而在短枝顶上开花结果。梨树成枝率不及桃,但梨芽萌发率高,几乎所有的明显芽都能萌发生长。
梨花在气温10度以上时会开始开花,如果气温低、湿度大,开花会较慢,花期也会延长。当气温升至15度以上时,梨花会正常且顺利地开花,并且开花整齐一致。
除了其美丽的外观,梨花还有着丰富的生态价值。首先,梨花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被广泛用于园林景观和城市绿化。其次,梨花植物还有着药用价值,其花瓣和花蕾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此外,梨花植物还可以提取花粉、花蜜和花露等,用于制作化妆品和保健品。
三、布置作业
1. 文学分析:
阅读《驿路梨花》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探讨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
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分析彭荆风如何通过《驿路梨花》表达对云南边地与少数民族人民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2. 艺术创作: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小说的主要人物,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表现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水彩、素描、油画等,呈现自己的作品。
学生需为自己的作品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作品与《驿路梨花》的关联。
3. 跨学科整合: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与《驿路梨花》相关的跨学科项目,如将小说改编为短剧、制作与小说情节相关的音乐或舞蹈作品等。
学生需详细阐述项目的创意、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并展示项目的实际成果。
四、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文学视角
作者:彭荆风
主题:描述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展现人性之美
主要人物:梨花姑娘,象征纯洁与善良
情节概述:小屋借宿,遇见梨花姑娘及她的故事
历史视角
时间背景:特殊年代,彭荆风在云南边地的经历
社会背景:少数民族地区的艰苦生活,解放军的援助
文化背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理视角
地点:哀牢山南段深山,描述云南边地的地理环境
自然景观:梨花林,描述春天的自然风光
人文景观:小木屋,描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跨学科链接
生物学:梨花的特点,生长环境,生命周期
心理学:梨花姑娘的善良行为对“我”的心理影响
社会学:解放军的援助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美学:梨花的美丽与小木屋的温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价值
这份板书设计从文学、历史、地理和跨学科链接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驿路梨花》这篇短篇小说,并激发他们的跨学科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文学素养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驿路梨花》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科学素养评价:通过学生的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次跨学科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案。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检查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合适:评估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参与度如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4. 教学效果如何提升: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和实用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