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原卷版+解析版)(山东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原卷版+解析版)(山东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01 14:20:51

文档简介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考向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22-23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中)呼吸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其中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鼻 B.咽 C.喉 D.肺
【答案】D
【解析】ABC.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入体内的通道,ABC错误。
D.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D正确。
2.(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健康,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痰中往往有细菌、病毒等,会随空气、尘埃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
B.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
C.高声喊叫或尖叫会伤害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D.吃饭时大声说笑会导致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误入气管
【答案】C
【解析】A.气管和支气管上的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所以痰中含有细菌、病毒等,这些微小的生物会随着空气、尘埃,在我们呼吸时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要随地吐痰,故A正确。
B.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因此,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故B正确。
C.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是为了保护声带,这属于呼吸系统,不是消化系统,故C错误。
D.吃饭时大声说笑会导致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的入口,使食物误入气管,故D正确。
考向二: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3.(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咽是气体的通道
B.气管以“O”形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畅通
C.进餐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食物误入气管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答案】B
【解析】A.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A正确。
B.气管壁上有“C”形软骨,使气管经常畅通,不致因吸气而变瘪,B错误。
C.吃饭时大声说笑,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上,容易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因此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C正确。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的温度较高,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D正确。
4.(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记者从济宁市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10月,济宁市PM2.5浓度同比改善9.3%,PM10浓度同比改善6.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1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历史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颗粒进入鼻、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肺泡、支气管、气管
【答案】B
【解析】PM2.5颗粒被吸入后,依次经过呼吸道的各结构到达肺泡。其路径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考向三: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下表表示人体吸入、呼出各种气体所占比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在吸入空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空气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A.人体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在肺泡处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C.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增加
D.人体呼吸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A
【解析】A.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2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为16%,因此人体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故A错误。
B.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故B正确。
C.吸入空气中的水含量为0.07%,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为1.1%,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增加,故C正确。
D.呼吸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所以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故D正确。
6.(23-24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海姆立克急救法,主要用于抢救由于异物阻塞气道,而发生急性窒息的患者。向上、向内快速冲击腹腔,有利于气道异物排出。此时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升高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降低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升高
D.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降低
【答案】A
【解析】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可快速向内、向上压迫腹部使腹腔内的气压升高,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由此可见,A正确,BCD错误。
考向四: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7.(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图为人体内某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c、d分别代表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肺泡壁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D.外界气体按照a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收缩
【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c、d分别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氧气,A错误。
B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正确,C正确。
D.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外界气体按照a方向进入肺泡时,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D正确。
8.(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现象是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比甲瓶中浑浊
B.结论是呼出的云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C.原理是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乙瓶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变量是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BC.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甲瓶中的浑浊程度小,说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内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ABC正确。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甲与乙只有一个量不同二氧化碳的多少,因此可以形成对照实验;本实验中甲瓶起对照作用,D错误。
考向五: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9.(23-24七年级下·山东东营·期中)昆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氧气由此进入细胞内(如图)。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类似于人体内(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C.肺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D
【解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同时,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时,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故该过程类似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10.(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图中①-④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依靠呼吸运动实现
B.②过程的进行依赖于胸廓容积的变化
C.呼气时,过程②和过程④不会进行
D.②④过程均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答案】A
【解析】A.①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行依赖于气体的扩散作用,B错误。
C.呼气时,过程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过程④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同步进行,C错误。
D.②过程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④表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错误。
考向六:模拟膈肌的运动
11.(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如图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过程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和④分别模拟了肺和膈 B.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 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答案】D
【解析】A.图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③瓶壁代表的是胸廓,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A正确。
B.①模拟的是气管,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和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B正确。
C.图甲中④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模拟吸气过程,C正确。
D.图乙中④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肺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过程,D错误。
12.(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模拟的是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模拟气管,有软骨做支架使气体顺畅通过
B.②模拟肺,甲图模拟气体吸入使肺扩张
C.③模拟胸廓,此实验中它的容积不能改变
D.④模拟膈肌,乙图表示该结构舒张
【答案】C
【解析】A.图中①模拟气管,气管有软骨做支架使气体顺畅通过,A正确。
B.②模拟肺,甲图模拟吸气状态,肺扩张,B正确。
C.③模拟胸廓,该实验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C错误。
D.④模拟膈肌,乙图模拟呼气状态,膈肌舒张,D正确。
考向七: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3.(23-24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中)下图为李明设计的测定核桃仁能量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罩易拉罐能减少热量损失
B.温度计应插到锥形瓶底部
C.要记录燃烧前和燃烧后两个水温
D.实验前需要称量核桃的质量
【答案】B
【解析】A.加罩易拉罐能减少核桃仁燃烧过程中的热量损失,A正确。
B.温度计测量的是花生仁燃烧前后锥形瓶内水的温度,应插入水中,不能插到锥形瓶底部,否则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B错误。
C.用燃烧样品使一定体积的水温度升高的方法可以估算出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因此,要记录燃烧前和燃烧后两个水温,C正确。
D.要计算花生仁燃烧产生的能量,实验前需要称量核桃的质量,D正确。
14.(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某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分析错误的是( )
食品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g 20 20 20 ①
水/mL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A.这四种食物中,我们应该以食用大米为主
B.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C.本实验需要设置重复组,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取最大值
D.表格中的①应该为20
【答案】C
【解析】A.淀粉属于糖类,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可见,这四种食物中,我们应该以食用富含淀粉的大米为主,A正确。
B.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同样质量的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四种食物中,只有核桃仁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同样体积的水升温最高,为3℃,所以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B正确。
C.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所以,本实验需要设置重复组,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不是最大值),C错误。
D.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食物类型,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表格中的①应该为20,D正确。
考向八:呼吸的总述
15.(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如图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及比例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例比氧气比例高
B.呼出的气体更容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D.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比例比二氧化碳比例高
【答案】A
【解析】A.据图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于氧气,A错误。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
C.吸入的气体中氧气随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C正确。
D.据图可知: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比例比二氧化碳比例高,D正确。
16.(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图是小明同学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图甲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测得的
B.图乙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测得的
C.M点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正处于舒张状态
D.图乙曲线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大于图甲
【答案】C
【解析】A.从图甲曲线可以看出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相对安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正确。
B.从乙图曲线可以看出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B正确。
C.图甲中M点,肺活量上升的最高点,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正处于收缩状态,C错误。
D.图乙曲线反映的呼吸频率是24次/秒,图甲曲线反映的呼吸频率是18次/秒,因此图乙曲线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大于图甲,D正确。
考向九:紧急急救及注意事项
17.(22-23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每到冬季,市区范围内都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关于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
①血红蛋白易与一氧化碳结合
②血红蛋白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③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不易分离
④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不易分离
⑤用火炉取暖保持室内通风,睡前将炉火燃尽或熄灭
⑥燃气热水器应置于洗澡间外,洗澡时应开窗
⑦使用天然气炉子后要关好开关,睡觉前检查有无漏气的情况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⑤⑥⑦
【答案】A
【解析】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6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因此,家中使用煤气需要注意:室内保持通风;燃气热水器应置于洗澡间外;睡前需要认真检查避免煤气泄漏威胁生命安全,①③⑤⑥⑦正确。
18.(21-22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游泳对人们来讲是一项综合锻炼功效颇佳的体育运动,老少皆宜。如果发现有人游泳时溺水,情况危急。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立即跳入水中对溺水者施救
B.对救上岸的溺水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将溺水者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清理干净,保证呼吸道的畅通
D.对救上岸的溺水者施救无效后,再拨打120急救电话
【答案】C
【解析】A.当发现有人落水时,我们应该大声呼救,向周边人求助,如有漂浮物就及时扔给落水者,拨打110、120。但不能盲目下水救人,否则不但不能救人,还会使自己也处于危险境地,A错误。
BC.对救上岸的溺水者抢救时,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再用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B错误、C正确。
D.当你遇到某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采取人工呼吸等科学有效的措施实施抢救,以挽救患者的生命,D错误。
考向十: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
19.(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如图是在抢救伤员时,医护人员所用的一些急救措施。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救护者采取指压止血法急救
B.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
C.甲图表示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同时停止后救护者采取的急救方法
D.某人a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按乙图位置止血
【答案】D
【解析】A.心脏停止跳动的病人同时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的肺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的情况,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和恢复心跳,如图乙,A正确。
B.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然后再进行口对口的吹气,B正确。
C.甲图表示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同时停止后救护者采取的急救方法,C正确。
D.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溅出,血色鲜红,因此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如图乙中,a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即伤口的上方止血,D错误。
20.(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学会急救方法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救人一命。以下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B
【解析】病人在生命垂危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心跳的现象,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常用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图中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①③②,抢救有效的标志是: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脸色转为红润,因此ACD错误,B正确。
考向十一:煤气中毒的急救、预防及其他的急救方法
21.(20-21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抢救煤气中毒而昏厥的病人,不恰当的急救措施是( )
A.拨打“120”急救电话 B.以每分钟约30次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
C.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D.让病人仰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答案】B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气中毒会使人缺氧窒息。因此,当某人在室内煤气中毒而昏迷,首先做好自我保护并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在病人有微弱呼吸时,应该将其迅速转移到通风口处,让病人仰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缓解组织缺氧,并对昏迷者进行人工呼吸,当遇到呼吸骤停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根据情况进行人工呼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5~20次/分,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从而产生自主呼吸。
22.(22-23七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伤害,掌握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处理应急事件措施非常重要,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因煤气中毒和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前的处理方式一样
B.高盐饮食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建议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搬运并送往医院抢救
D.被毒蛇咬伤手臂,迅速用绳勒紧伤口远心端,清洗伤口,然后找医生救治
【答案】B
【解析】A.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时,做人工呼吸前,检查呼吸道内是否有污物,而煤气中毒不需要,A错误。
B.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故建议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B正确。
C.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发病时因救治不当、随意搬动患者,反而可能使病情恶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平卧休息,停止活动是现场急救极为重要的措施,C错误。
D.被毒蛇咬伤后,蛇毒会随着静脉血管先运回心脏,因此要迅速用绳勒紧伤口近心端,立即用肥皂水清理伤口,并注射抗蛇毒血清,D错误。
1.(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PM2.5含大量有害物质,若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M2.5自肺泡进入血液只需穿过两层细胞
B.这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C.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中的PM2.5
D.植树造林是控制污染物的根本措施
【答案】D
【解析】A.肺泡壁和毛血管都是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因此PM2.5自肺泡进入血液只需穿过两层细胞,A正确。
B.呼吸道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故题干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B正确。
CD.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故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中的PM2.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控制污染物的根本措施,C正确,D错误。
2.(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满足氧气供应,氧气最终被利用的部位是(  )
A.毛细血管 B.肺泡 C.气管 D.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正常情况下,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而气管插管是从患者口腔进入的,然后依次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部,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膜与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ABC错误,D正确。
3.(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478睡眠呼吸法”是用鼻子吸气4秒后,憋气7秒,接着用嘴呼气8秒,依次重复。这种呼吸方法可使氧气灌满肺部,流通全身,有助于放松身心,更易入睡。下列对这种呼吸方法的正确描述是(  )
A.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喉、咽、气管、支气管
B.呼吸肌收缩,肺内气压降低,从而完成吸气
C.憋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上升状态
D.用嘴吐气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答案】B
【解析】A.鼻子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A错误。
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B正确。
C.憋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下降,胸廓容积扩大,C错误。
D.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D错误。
4.(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  )
A.血液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
B.肺泡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的血浆和红细胞能够运输二氧化碳,哮喘不会影响血液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A不符合题意。
B.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哮喘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会影响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符合题意。
C.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指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指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时,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细胞,二氧化碳从细胞扩散进入血液,这个过程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D不符合题意。
5.(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如图是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能量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水温的变化来比较两种食物所含的能量
B.分别取3粒花生仁和3颗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
C.要设置重复组,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D.实验测出的能量低于实际所含能量
【答案】B
【解析】A.燃烧同质量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可通过水温的变化来比较两种食物所含的能量,A正确。
B.应该取等质量的花生仁和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也可分别称量花生仁和核桃仁的质量,测出水温变化后依据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计算出能量含量进行比较,B错误。
C.设置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C正确。
D.由于燃烧过程中花生仁和核桃仁有部分热量会散失,故实验测出的能量低于实际所含能量,D正确。
6.(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列关于胸围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胸围差是胸廓横向扩张和收缩造成的 ②测量胸围差时,测量3次,取最大值
③胸围差等于尽力深吸气、呼气时的胸围长度的差 ④胸围差能完全反映出胸腔容积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呼吸肌主要有肋间肌和膈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前后经、左右径的扩张和收缩,膈肌的收缩引起胸廓上下径的扩张和收缩,胸围差是胸廓横向扩张和收缩造成的,①正确。测量一个人的胸围差,应在同一位置测量3次,然后取最大值,②正确。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尽力深呼气的胸围长度之间的差值叫做胸围差,③正确。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故胸围差不能完全反映出胸腔容积的变化,④错误。BCD错误,A正确。
7.(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下图为人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示意图,此时表示( )
A.呼气过程,胸廓扩大 B.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C.吸气过程,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D.呼气过程,胸廓左右径增大
【答案】C
【解析】AD.由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吸气过程,AD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吸气过程,膈顶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扩大,C正确。
8.(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的呼吸,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欧人鼻子又大又长,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B.肋间肌收缩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利于吸气
C.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利于呼气
D.肺泡外面包绕这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A.北欧人鼻子又大又长,毛细血管丰富,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A正确。
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B错误。
C.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C正确。
D.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数目多,增加了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D正确。
9.(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为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呼气 B.AB段膈肌收缩 C.BC段表示吸气 D.BC段膈肌收缩
【答案】B
【解析】AB.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A错误,B正确。
CD.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CD错误。
10.(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下列与呼吸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声带拉紧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发出了声音
B.当你走向大海中准备游泳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会感到吸气越来越吃力
C.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供应的能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还需要无氧呼吸供应一定的能量。所以,人体消耗的氧气比慢跑等有氧运动时要少
D.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要消耗大量的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氧气多
【答案】D
【解析】A.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竖,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声音,A正确。
B.呼吸过程的第一步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若水超过胸部,胸廓会由于水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造成吸气困难,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内生成能量的两种主要方式。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供应的能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这时候就需要无氧呼吸供应一定的能量。所以,人体消耗的氧气比慢跑等有氧运动时要少,C正确。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是16%,二氧化碳的含量是4%,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于氧气的含量,D错误。故选D。
11.(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平静呼吸完成的一瞬间,肺内气压(  )
A.低于大气压 B.高于大气压 C.等于大气压 D.等于零
【答案】C
【解析】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是指实现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吸气和呼气是由于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造成的,随着吸气和呼气的进行,压力差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即吸气和呼气完成的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相等的。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2.(22-23七年级下·山东枣庄·期中)肺是新冠病毒攻击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下列关于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数目很多;②总表面积很小;③壁由多层细胞组成;④外部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数目很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正确;
②肺泡的数量多也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总表面积,错误;
③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组成,错误;
④肺泡外部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因此ACD错误,B正确。
13.(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缩小
C.吸气和呼气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乙图中肺收缩,肺内压增大,气体由肺排出体外
【答案】B
【解析】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正确。
B.图乙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B错误。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正确。
D.图乙表示呼气过程,胸廓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压增大,气体由肺排出体外,D正确。
14.(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
B.b过程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C.c过程中的氧气主要与血浆相结合进行运输
D.d过程会使血液含氧量减少
【答案】D
【解析】A.a过程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A错误。
B.b过程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实现的,B错误。
C.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通过c血液循环输送到组织细胞利用,C错误。
D.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因此,经过d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后,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D正确。
15.(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人工肺也叫体外膜肺,是可以代替肺完成相应功能的生命支持系统(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隔离膜相当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增加隔离膜面积能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C.隔离膜只允许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通过
D.血液流经人工肺后,含氧量增加,变为暗红色
【答案】D
【解析】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图中隔离膜相当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图中隔离膜相当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增加隔离膜面积能提高气体交换效率,B正确。
C.血液流经膜肺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通过半透膜扩散出去,C正确。
D.血液流经膜肺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通过半透膜扩散出去,所以血液流经人工肺后,含氧量增加,颜色鲜红,D错误。
16.(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现有甲、乙两瓶气体,分别是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其成分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其他气体
甲 21.00% 0.03% 78.00% 0.97%
乙 16.00% 4.00% 78.00% 2.00%
A.乙瓶内为呼出的气体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C.空气中氧气含量最高
D.乙瓶内增多的二氧化碳来自肺泡
【答案】A
【解析】A.结合分析和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乙瓶内二氧化碳浓度(4.00%)比甲瓶内二氧化碳浓度(0.03%)高,说明乙瓶内为呼出的气体,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4.00%)少于氧气(16.00%),B错误。
C.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为78.00%,C错误。
D.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见,乙瓶内增多的二氧化碳来自组织细胞(不是肺泡),D错误。
17.(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呼吸运动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关于呼吸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
B.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会高于氧气含量
C.呼气时,胸廓扩大,肺内气压下降,肺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
D.肺活量是人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测肺活量可以测3次,取平均值
【答案】A
【解析】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A正确。
B.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氧气含量低,B错误。
C.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C错误。
D.肺活量是尽力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时呼出的最大量,所以肺活量是人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测肺活量可以测3次,取最大值,D错误。
18.(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当张超大声歌唱时,他的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外界>气管>肺泡
C.肺泡>气管>外界 D.气管>肺泡>外界
【答案】C
【解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大声歌唱时,胸腔容积减少,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即肺泡>气管>外界,C正确,ABD错误。
19.(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如图是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呼吸时,肺泡中的A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B气体进入肺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气体是氧气,B气体是二氧化碳
B.肺泡的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的壁也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D.此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答案】D
【解析】AD.图中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和B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肺泡后,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A正确,D错误。
B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C正确。
20.(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人体每时每刻都通过呼吸系统(如图所示)与外界进行着气体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系统由①呼吸道和②肺组成 B.①对进入体内的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C.①中形成痰的部位是咽,声带位于喉内 D.②中的肺泡是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A.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①呼吸道和②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A正确。
B.呼吸系统由呼吸道、肺组成,呼吸道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B正确。
C.气管和支气管中的纤毛不停摆动,把细菌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声带位于喉内,痰在气管和支气管形成,C错误。
D.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因此肺泡是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D正确。
21.(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外界寒冷、干燥并混有灰尘和细菌的空气,通过鼻腔后能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下列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鼻腔黏膜中的毛细血管 ②支气管内表面纤毛 ③鼻腔黏膜中腺细胞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答案】A
【解析】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①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错误。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正确。③鼻黏膜中腺细胞能分泌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正确。⑤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正确。 ④会厌软骨 、 ⑥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不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错误。因此A正确,BCD错误。
22.(20-21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图1、2分别是呼吸运动模拟图和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
B.②是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场所
C.图1甲中,③处于扩张状态,引起呼气
D.若图2气体为二氧化碳,A为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答案】A
【解析】A.图1中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④模拟膈肌。图1甲中,③胸廓处于收缩状态,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引起呼气,A正确。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②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B错误。
C.图1甲代表的是膈肌舒张,导致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引起呼气,C错误。
D.若图2气体为二氧化碳,血液流经A处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说明A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血液中二氧化碳减少,D错误。
23.(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每年6月22日是防溺水集中宣传日。人溺水后,易窒息而死亡。对于溺水造成的呼吸暂停时我们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呼吸时要使病人仰卧,使其呼吸道畅通
B.若病人口鼻内有异物和污物,可用手勾出,确保呼吸道畅通
C.若使用口对口吹气法,这时气体的进入肺的路径是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吹气时病人的胸廓扩大,肺回缩,外界气体入肺
【答案】D
【解析】AB.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首先要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清新的场所,让被救者仰卧,如果口鼻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AB正确。
C.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也是消化道的组成部分)、喉、气管、支气管。因此,若使用口对口吹气法,这时气体的进入肺的路径是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C正确。
D.对病人吹气相当于病人吸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D错误。
24.(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478睡眠呼吸法”是用鼻子吸气4秒后,憋气7秒,接着用嘴呼气8秒,依次重复。这种呼吸方法可使氧气灌满肺部,流通全身,有助于放松身心,更易入睡。下列对这种呼吸方法的正确描述是( )
A.鼻子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子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C.憋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上升状态
D.用嘴吐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膈的顶部下降
【答案】B
【解析】A.鼻子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错误。
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B正确。
C.憋气时,是吸气的结束时刻,此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下降状态,C错误。
D.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D错误。
25.(21-22七年级下·山东枣庄·期中)“医圣”张仲景是人工呼吸的发明者,比国外医生早近1600年。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
A.让被救者侧卧,头前曲
B.为争取时间,可不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直接吹气
C.每分钟吹气次数为16~18次
D.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主要是帮助恢复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答案】C
【解析】A.让被救者仰卧,A错误。
B.如果口鼻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B错误。
C.每分钟吹气次数应该与呼吸频率相同,为16~18次,C正确。
D.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主要是帮助恢复肺的通气,D错误。
26.(21-22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下列有关急救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
B.若发现被抢救者无呼吸或心跳时,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C.若遇到有人溺水时,应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再实施人工呼吸
D.若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时,应及时在远心端压迫止血
【答案】D
【解析】A.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A正确。
B.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当人体能自主呼吸,但心跳停止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B正确。
C.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进行人工呼吸,C正确。
D.若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时,应及时在近心端压迫止血,D错误。
27.(21-22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抢救溺水者要进行人工呼吸,其原理是为了依靠外力帮助病人完成(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为了依靠外力帮助病人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因此BCD错误,A正确。
1.(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春季的甲流肆虐,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呼吸系统的关注。如图一为人体呼吸时的肺容量变化曲线,图二为呼吸过程中膈肌的位置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人体呼吸相关的问题。
(1)图一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容量的变化,此过程中肺内气体压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气体压力。图一B点可对应图二结构 的状态(填字母)。
(2)有些青春期女孩因对身体发育状况在心理认知上的不认同,将胸部或腰部束得很紧,这会直接影响图二中 (填字母)所示生理状态的达成,长期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
(3)图一曲线BC段的变化过程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此过程中肋骨间的肌肉处于 状态。
(4)感染新冠或甲流时,往往会引起剧烈咳嗽吐痰。咳嗽瞬间时,膈肌是处在图二中 状态(填字母);此时的咳嗽声是由于气流振动了 而发出的;咳出的痰是由于 的不停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答案】(1)吸气;小于;E
(2)E
(3)缩小;舒张
(4)D;声带;纤毛
【解析】(1)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分析曲线可知,AB段肺容量升高,所以表示吸气时肺容量的变化,此过程中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大气气体压力;图一B点可对应图二结构E膈肌收缩的状态。
(2)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腰肌、肋间肌等)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打张与缩小的过程,也是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提供原动力的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和呼两个过程。有些青春期女孩因对身体发育状况在心理认知上的不认同,将胸部或腰部束得很紧,这会影响胸廓的扩张和E膈肌的收缩,直接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经常这样会导致体质下降。
(3)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分析曲线可知,BC段肺容量下降,所以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此过程中肋骨间的肌肉处于舒张状态。
(4)由于某种刺激,导致了我们剧烈的咳嗽,气体是排出肺,因此此时膈肌是处在D向上位置。声音是由于从肺部呼出的气体振动了此部的声带而发出的。所以此时的咳嗽声是由于气流振动了声带而发出的;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所以咳出的痰是由于纤毛的不停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2.(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如图一为人体呼吸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图三是膈肌的不同运动状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可知,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 ] 两部分组成;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和 处理。
(2)图一中从A到B处血液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此过程与图二[ ] 所示过程一致,该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3)当人体吸气时,图一所示结构3扩张,膈肌处于图三所示的 状态(用字母表示),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变 。
(4)氧气经①过程进入肺泡是通过 实现的;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二中的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1)3肺;清洁
(2)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扩散
(3)B;大
(4)呼吸运动;组织细胞
【解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3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但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导致“尘肺病”。
(2)图一中A到B处进行了气体交换,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进入肺泡,由肺泡排出体外,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A端流到B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此过程与图二中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所示过程一致,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3)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即图三中B状态,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4)图二中,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①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外界空气中的氧气经①过程进入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经②③④过程进入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的氧气经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最终进入图二中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下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 模拟人体的胸廓。
(2)手向上推橡皮膜时(图1)气球 ,放松橡皮膜时(图2)气球 。
(3)通过以上模拟实验也可以说明:当呼吸肌由于收缩使胸廓扩大时,肺便 ,肺内的气体压力就 ,于是外界气体就被 ,即完成吸气动作。
(4)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此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该装置只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但无法模拟胸廓 径的变化。
【答案】(1)④;②
(2)回缩/缩小;胀大
(3)扩张;减小;吸入
(4)前后/左右
【解析】(1)图1装置中,图中①表示气管、②表示胸廓、③表示肺、④膈肌。
(2)图1中,手向上推橡皮膜时,气球回缩,表示呼气;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表示吸气。
(3)平静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
(4)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在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胸廓的变化不仅表现在上下径变化,还能表现出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因此,该装置只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但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4.(22-23七年级下·山东菏泽·期中)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据图回答问题。
(1)当胸部从情况Ⅱ转变到情况Ⅰ时,膈肌将 。
(2)上图所示曲线表示某人在休息状态中进行一次呼吸时,肺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当时大气压为760mmHg。此人在 时间段内进行呼气,判断的依据是 。休息时,此人的呼吸频率为 次/分。
(3)下图表示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PO2和PCO2分别代表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压力(压力越大,浓度越高),括号内的数字单位是千帕(kPa)。
①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 (填“A→B”或者“B→A”,提示:肺泡的作用)。
②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是通过 形式实现的。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 (1条即可。)
【答案】(1)收缩
(2)2~4S;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15
(3)A→B;气体扩散/扩散作用;肺泡数目很多
【解析】(1)当胸部从图1情况Ⅱ转变到情况Ⅰ时,胸廓的体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将收缩,肺内气压减小。
(2)图2所示曲线表示某人在休息状态中进行一次呼吸时,肺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当时大气压力为760mmHg。此人在2~4秒时间段内,肺内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力,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进行呼气。休息时,此人完成一次完整的吸气和呼气过程用时4s,则1分钟内能进行60÷4=15次完整的吸气和呼气过程,即呼吸频率为15次/分。
(3)图3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气体在人体内的两个交换过程,图甲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乙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即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①图3的图甲中,A处的PO2较小、PCO2较大,B处的PO2较大、PCO2较小,气体总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因此通过肺泡后,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A→B。
②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形式实现的。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数目多;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5.(21-22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一)下面三幅曲线表示一个人在睡眠、长跑、潜水游泳三种状态下的呼吸状况。(注意:呼吸频率用快或慢表示,呼吸深度用深或浅表示)。
(1)曲线1表示的是 状态,曲线2表示的是 状态。
(2)曲线3呼吸频率 ,呼吸深度 。
(3)曲线 消耗的氧气最多。
(二)如图坐标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4)AB段表示 时肺内的气压的变化。
(5)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6)本次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 点。
(7)在曲线AB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状态
【答案】(1)睡眠;长跑
(2)最慢;最深
(3)2
(4)吸气
(5)缩小
(6)B
(7)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解析】(1)从图1中可以看出曲线1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浅,因此表示睡眠时的呼吸状况;曲线2呼吸频率快,呼吸深度深,因此表示长跑时的呼吸状况。
(2)曲线3呼吸频率最慢,呼吸深度最深,因此表示潜水游泳时的呼吸状况。
(3)曲线2呼吸频率最快,呼吸深度深,因此消耗的氧气最多的是曲线2。
(4)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5)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6)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7)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6.(21-22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近几年研究发现,腹式呼吸可使足够的氧气最终被运输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中,从而更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腹腔的压力会随之有规律的变化,进而促进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因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呼吸方式。请分析回答: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前者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
(2)当 收缩幅度加大,达到图甲B所示的位置时,肺的中下部呈 状态,从而吸入更多的气体,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腹式呼吸。
(3)研究表明,经过12周腹式呼吸训练的人群,其血氧饱和度(血液中氧气的浓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人群。这是因为腹式呼吸深度大,更多氧气可透过 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4)图乙中,表示腹式呼吸吸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是 ;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
(5)若用丙图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和 径的变化。
【答案】(1)呼吸道;肺
(2)膈肌;扩张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4)AB;变小(意思对即可);C
(5)左右
【解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既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清洁和湿润的作用。
(2)简单的一呼一吸,其实有很多种方式,主要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当吸气时膈肌收缩幅度加大,到达图2中B位置,则肺的中下部能顺利舒张吸入更多气体,这种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
(3)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较多的氧气,氧气进入人体后,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图乙中的AB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胸腔容积增大,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BC表示呼气。
(5)由于用此装置模拟人体的呼气和吸气过程,由于瓶子代表的是胸廓,所以在吸气或是呼气时,无法使得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发生变化,只能使得胸廓的上下径发生变化。
7.(21-22七年级下·山东东营·期末)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就需要我们利用生物课堂上学到的急救常识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请回答:(横线上填写文字,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1)由于急救技术专业性较强,当发生意外时首先应该拨打急救电话号码是 ,然后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实施现场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 。
(2)图1的操作是为了 ,这是现场抢救的关键一步。
(3)图2是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判断有无心跳。图3中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 ]。
(4)图4是胸外按压的正确姿势,按压是要注意施救者上肢应保持 (填“直臂”或“曲臂”)姿态下压。按压速度为每分钟至少 次。
【答案】(1)120;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
(2)开放气道
(3)②
(4)直臂;100
【解析】(1)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是指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胸外心脏挤压是采用人工方法帮助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循环,最后使病人恢复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适用于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的肺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
(2)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一步,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图1的操作是为了开放气道,这是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一步。
(3)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②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
(4)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 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按压,使胸骨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抬离胸壁以免移位。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按压速度每分钟至少100次。
8.(20-21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结合所学,分析回答有关“人体的营养”中部分实验与探究问题:
(1)为探究“花生仁和核桃仁中能量是否一样多?”某同学设计了图实验装置(易拉罐罩着锥形瓶):
A装置:取花生仁2克,燃烧前,烧杯中的水温为10℃;燃烧后,烧杯中的水温为70℃(数据为实验重复3次的平均值)。
B装置:取核桃仁2克,燃烧前,烧杯中的水温为10℃,燃烧后,烧杯中的水温为75℃(数据为实验重复3次的平均值)。
问题①:分析A装置,锥形瓶中的水共吸收多少热能? 焦。(注,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问题②:若对A、B两个装置的操作过程科学规范。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 步骤 1号 2号 3号
1 馒头碎屑 馒头块
2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3 充分搅拌 不搅拌
4 在37℃水浴中保温5分钟,各加碘液2滴
观察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问题①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号试管,该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
问题②:进行此实验时,试管都要放入37℃水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问题③:试管1中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在 作用下转变成了 。
【答案】7560;等质量的核桃仁所含的能量高于花生仁;1;牙齿咀嚼、舌的搅拌;模拟口腔温度,在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意思正确即可);(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解析】(1)①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热能,根据热量公式Q=cm △T。花生仁2克燃烧释放的能量═4.2×30×(70-10)═7560(焦),因此A锥形瓶中的水共吸收了热能是7560焦;②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热能,根据热量公式Q=cm △T,核桃仁2克燃烧释放的能量═4.2×30×(75-10)═8190(焦),因此B锥形瓶中的水共吸收了热能是8190焦,都是2克相同质量的种子燃烧后A花生仁释放的热量7560焦小于B核桃仁释放的热量8190焦,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等质量的核桃仁所含的能量高于花生仁。
(2)①表中1和3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②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在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③1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考向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22-23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中)呼吸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其中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鼻 B.咽 C.喉 D.肺
2.(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健康,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痰中往往有细菌、病毒等,会随空气、尘埃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
B.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
C.高声喊叫或尖叫会伤害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D.吃饭时大声说笑会导致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误入气管
考向二: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3.(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咽是气体的通道
B.气管以“O”形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畅通
C.进餐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食物误入气管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4.(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记者从济宁市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10月,济宁市PM2.5浓度同比改善9.3%,PM10浓度同比改善6.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1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历史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颗粒进入鼻、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肺泡、支气管、气管
考向三: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下表表示人体吸入、呼出各种气体所占比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在吸入空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空气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A.人体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在肺泡处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C.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增加
D.人体呼吸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6.(23-24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海姆立克急救法,主要用于抢救由于异物阻塞气道,而发生急性窒息的患者。向上、向内快速冲击腹腔,有利于气道异物排出。此时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升高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降低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升高
D.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降低
考向四: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7.(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图为人体内某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c、d分别代表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肺泡壁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D.外界气体按照a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收缩
8.(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现象是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比甲瓶中浑浊
B.结论是呼出的云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C.原理是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乙瓶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变量是二氧化碳
考向五: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9.(23-24七年级下·山东东营·期中)昆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氧气由此进入细胞内(如图)。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类似于人体内(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C.肺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10.(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图中①-④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依靠呼吸运动实现
B.②过程的进行依赖于胸廓容积的变化
C.呼气时,过程②和过程④不会进行
D.②④过程均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考向六:模拟膈肌的运动
11.(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如图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过程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和④分别模拟了肺和膈 B.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 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12.(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模拟的是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模拟气管,有软骨做支架使气体顺畅通过
B.②模拟肺,甲图模拟气体吸入使肺扩张
C.③模拟胸廓,此实验中它的容积不能改变
D.④模拟膈肌,乙图表示该结构舒张
考向七: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3.(23-24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中)下图为李明设计的测定核桃仁能量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罩易拉罐能减少热量损失
B.温度计应插到锥形瓶底部
C.要记录燃烧前和燃烧后两个水温
D.实验前需要称量核桃的质量
14.(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某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分析错误的是( )
食品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g 20 20 20 ①
水/mL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A.这四种食物中,我们应该以食用大米为主
B.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C.本实验需要设置重复组,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取最大值
D.表格中的①应该为20
考向八:呼吸的总述
15.(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如图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及比例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例比氧气比例高
B.呼出的气体更容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D.吸入的气体中氧气比例比二氧化碳比例高
16.(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图是小明同学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图甲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测得的
B.图乙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测得的
C.M点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正处于舒张状态
D.图乙曲线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大于图甲
考向九:紧急急救及注意事项
17.(22-23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每到冬季,市区范围内都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关于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
①血红蛋白易与一氧化碳结合
②血红蛋白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③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不易分离
④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不易分离
⑤用火炉取暖保持室内通风,睡前将炉火燃尽或熄灭
⑥燃气热水器应置于洗澡间外,洗澡时应开窗
⑦使用天然气炉子后要关好开关,睡觉前检查有无漏气的情况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⑤⑥⑦
18.(21-22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游泳对人们来讲是一项综合锻炼功效颇佳的体育运动,老少皆宜。如果发现有人游泳时溺水,情况危急。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立即跳入水中对溺水者施救
B.对救上岸的溺水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将溺水者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清理干净,保证呼吸道的畅通
D.对救上岸的溺水者施救无效后,再拨打120急救电话
考向十: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
19.(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如图是在抢救伤员时,医护人员所用的一些急救措施。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救护者采取指压止血法急救
B.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
C.甲图表示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同时停止后救护者采取的急救方法
D.某人a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按乙图位置止血
20.(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学会急救方法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救人一命。以下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考向十一:煤气中毒的急救、预防及其他的急救方法
21.(20-21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抢救煤气中毒而昏厥的病人,不恰当的急救措施是( )
A.拨打“120”急救电话 B.以每分钟约30次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
C.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D.让病人仰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2-23七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伤害,掌握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处理应急事件措施非常重要,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因煤气中毒和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前的处理方式一样
B.高盐饮食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建议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搬运并送往医院抢救
D.被毒蛇咬伤手臂,迅速用绳勒紧伤口远心端,清洗伤口,然后找医生救治
1.(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PM2.5含大量有害物质,若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M2.5自肺泡进入血液只需穿过两层细胞
B.这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C.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中的PM2.5
D.植树造林是控制污染物的根本措施
2.(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满足氧气供应,氧气最终被利用的部位是(  )
A.毛细血管 B.肺泡 C.气管 D.组织细胞
3.(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478睡眠呼吸法”是用鼻子吸气4秒后,憋气7秒,接着用嘴呼气8秒,依次重复。这种呼吸方法可使氧气灌满肺部,流通全身,有助于放松身心,更易入睡。下列对这种呼吸方法的正确描述是(  )
A.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喉、咽、气管、支气管
B.呼吸肌收缩,肺内气压降低,从而完成吸气
C.憋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上升状态
D.用嘴吐气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4.(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  )
A.血液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
B.肺泡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5.(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如图是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能量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水温的变化来比较两种食物所含的能量
B.分别取3粒花生仁和3颗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
C.要设置重复组,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D.实验测出的能量低于实际所含能量
6.(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列关于胸围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胸围差是胸廓横向扩张和收缩造成的 ②测量胸围差时,测量3次,取最大值
③胸围差等于尽力深吸气、呼气时的胸围长度的差 ④胸围差能完全反映出胸腔容积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下图为人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示意图,此时表示( )
A.呼气过程,胸廓扩大 B.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C.吸气过程,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D.呼气过程,胸廓左右径增大
8.(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的呼吸,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欧人鼻子又大又长,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B.肋间肌收缩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利于吸气
C.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利于呼气
D.肺泡外面包绕这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9.(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为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呼气 B.AB段膈肌收缩 C.BC段表示吸气 D.BC段膈肌收缩
10.(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下列与呼吸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声带拉紧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发出了声音
B.当你走向大海中准备游泳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会感到吸气越来越吃力
C.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供应的能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还需要无氧呼吸供应一定的能量。所以,人体消耗的氧气比慢跑等有氧运动时要少
D.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要消耗大量的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氧气多
11.(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平静呼吸完成的一瞬间,肺内气压(  )
A.低于大气压 B.高于大气压 C.等于大气压 D.等于零
12.(22-23七年级下·山东枣庄·期中)肺是新冠病毒攻击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下列关于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数目很多;②总表面积很小;③壁由多层细胞组成;④外部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缩小
C.吸气和呼气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乙图中肺收缩,肺内压增大,气体由肺排出体外
14.(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
B.b过程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C.c过程中的氧气主要与血浆相结合进行运输
D.d过程会使血液含氧量减少
15.(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人工肺也叫体外膜肺,是可以代替肺完成相应功能的生命支持系统(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隔离膜相当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增加隔离膜面积能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C.隔离膜只允许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通过
D.血液流经人工肺后,含氧量增加,变为暗红色
16.(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现有甲、乙两瓶气体,分别是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其成分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其他气体
甲 21.00% 0.03% 78.00% 0.97%
乙 16.00% 4.00% 78.00% 2.00%
A.乙瓶内为呼出的气体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C.空气中氧气含量最高
D.乙瓶内增多的二氧化碳来自肺泡
17.(22-23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呼吸运动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关于呼吸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
B.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会高于氧气含量
C.呼气时,胸廓扩大,肺内气压下降,肺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
D.肺活量是人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测肺活量可以测3次,取平均值
18.(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当张超大声歌唱时,他的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外界>气管>肺泡
C.肺泡>气管>外界 D.气管>肺泡>外界
19.(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如图是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呼吸时,肺泡中的A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B气体进入肺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气体是氧气,B气体是二氧化碳
B.肺泡的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的壁也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D.此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20.(22-23七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人体每时每刻都通过呼吸系统(如图所示)与外界进行着气体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系统由①呼吸道和②肺组成 B.①对进入体内的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C.①中形成痰的部位是咽,声带位于喉内 D.②中的肺泡是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1.(22-23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外界寒冷、干燥并混有灰尘和细菌的空气,通过鼻腔后能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下列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鼻腔黏膜中的毛细血管 ②支气管内表面纤毛 ③鼻腔黏膜中腺细胞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22.(20-21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图1、2分别是呼吸运动模拟图和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
B.②是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场所
C.图1甲中,③处于扩张状态,引起呼气
D.若图2气体为二氧化碳,A为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23.(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每年6月22日是防溺水集中宣传日。人溺水后,易窒息而死亡。对于溺水造成的呼吸暂停时我们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呼吸时要使病人仰卧,使其呼吸道畅通
B.若病人口鼻内有异物和污物,可用手勾出,确保呼吸道畅通
C.若使用口对口吹气法,这时气体的进入肺的路径是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吹气时病人的胸廓扩大,肺回缩,外界气体入肺
24.(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478睡眠呼吸法”是用鼻子吸气4秒后,憋气7秒,接着用嘴呼气8秒,依次重复。这种呼吸方法可使氧气灌满肺部,流通全身,有助于放松身心,更易入睡。下列对这种呼吸方法的正确描述是( )
A.鼻子吸气时,气体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子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C.憋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上升状态
D.用嘴吐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膈的顶部下降
25.(21-22七年级下·山东枣庄·期中)“医圣”张仲景是人工呼吸的发明者,比国外医生早近1600年。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
A.让被救者侧卧,头前曲
B.为争取时间,可不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直接吹气
C.每分钟吹气次数为16~18次
D.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主要是帮助恢复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6.(21-22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中)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下列有关急救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
B.若发现被抢救者无呼吸或心跳时,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C.若遇到有人溺水时,应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再实施人工呼吸
D.若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时,应及时在远心端压迫止血
27.(21-22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抢救溺水者要进行人工呼吸,其原理是为了依靠外力帮助病人完成(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1.(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春季的甲流肆虐,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呼吸系统的关注。如图一为人体呼吸时的肺容量变化曲线,图二为呼吸过程中膈肌的位置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人体呼吸相关的问题。
(1)图一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容量的变化,此过程中肺内气体压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气体压力。图一B点可对应图二结构 的状态(填字母)。
(2)有些青春期女孩因对身体发育状况在心理认知上的不认同,将胸部或腰部束得很紧,这会直接影响图二中 (填字母)所示生理状态的达成,长期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
(3)图一曲线BC段的变化过程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此过程中肋骨间的肌肉处于 状态。
(4)感染新冠或甲流时,往往会引起剧烈咳嗽吐痰。咳嗽瞬间时,膈肌是处在图二中 状态(填字母);此时的咳嗽声是由于气流振动了 而发出的;咳出的痰是由于 的不停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2.(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如图一为人体呼吸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图三是膈肌的不同运动状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可知,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 ] 两部分组成;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和 处理。
(2)图一中从A到B处血液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此过程与图二[ ] 所示过程一致,该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3)当人体吸气时,图一所示结构3扩张,膈肌处于图三所示的 状态(用字母表示),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变 。
(4)氧气经①过程进入肺泡是通过 实现的;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二中的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22-23七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下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 模拟人体的胸廓。
(2)手向上推橡皮膜时(图1)气球 ,放松橡皮膜时(图2)气球 。
(3)通过以上模拟实验也可以说明:当呼吸肌由于收缩使胸廓扩大时,肺便 ,肺内的气体压力就 ,于是外界气体就被 ,即完成吸气动作。
(4)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此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该装置只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但无法模拟胸廓 径的变化。
4.(22-23七年级下·山东菏泽·期中)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据图回答问题。
(1)当胸部从情况Ⅱ转变到情况Ⅰ时,膈肌将 。
(2)上图所示曲线表示某人在休息状态中进行一次呼吸时,肺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当时大气压为760mmHg。此人在 时间段内进行呼气,判断的依据是 。休息时,此人的呼吸频率为 次/分。
(3)下图表示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PO2和PCO2分别代表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压力(压力越大,浓度越高),括号内的数字单位是千帕(kPa)。
①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 (填“A→B”或者“B→A”,提示:肺泡的作用)。
②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是通过 形式实现的。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 (1条即可。)
5.(21-22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一)下面三幅曲线表示一个人在睡眠、长跑、潜水游泳三种状态下的呼吸状况。(注意:呼吸频率用快或慢表示,呼吸深度用深或浅表示)。
(1)曲线1表示的是 状态,曲线2表示的是 状态。
(2)曲线3呼吸频率 ,呼吸深度 。
(3)曲线 消耗的氧气最多。
(二)如图坐标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4)AB段表示 时肺内的气压的变化。
(5)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6)本次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 点。
(7)在曲线AB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状态
6.(21-22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近几年研究发现,腹式呼吸可使足够的氧气最终被运输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中,从而更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腹腔的压力会随之有规律的变化,进而促进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因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呼吸方式。请分析回答: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前者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
(2)当 收缩幅度加大,达到图甲B所示的位置时,肺的中下部呈 状态,从而吸入更多的气体,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腹式呼吸。
(3)研究表明,经过12周腹式呼吸训练的人群,其血氧饱和度(血液中氧气的浓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人群。这是因为腹式呼吸深度大,更多氧气可透过 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4)图乙中,表示腹式呼吸吸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是 ;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
(5)若用丙图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和 径的变化。
7.(21-22七年级下·山东东营·期末)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就需要我们利用生物课堂上学到的急救常识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请回答:(横线上填写文字,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1)由于急救技术专业性较强,当发生意外时首先应该拨打急救电话号码是 ,然后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实施现场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 。
(2)图1的操作是为了 ,这是现场抢救的关键一步。
(3)图2是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判断有无心跳。图3中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 ]。
(4)图4是胸外按压的正确姿势,按压是要注意施救者上肢应保持 (填“直臂”或“曲臂”)姿态下压。按压速度为每分钟至少 次。
8.(20-21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结合所学,分析回答有关“人体的营养”中部分实验与探究问题:
(1)为探究“花生仁和核桃仁中能量是否一样多?”某同学设计了图实验装置(易拉罐罩着锥形瓶):
A装置:取花生仁2克,燃烧前,烧杯中的水温为10℃;燃烧后,烧杯中的水温为70℃(数据为实验重复3次的平均值)。
B装置:取核桃仁2克,燃烧前,烧杯中的水温为10℃,燃烧后,烧杯中的水温为75℃(数据为实验重复3次的平均值)。
问题①:分析A装置,锥形瓶中的水共吸收多少热能? 焦。(注,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问题②:若对A、B两个装置的操作过程科学规范。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 步骤 1号 2号 3号
1 馒头碎屑 馒头块
2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3 充分搅拌 不搅拌
4 在37℃水浴中保温5分钟,各加碘液2滴
观察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问题①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号试管,该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
问题②:进行此实验时,试管都要放入37℃水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问题③:试管1中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在 作用下转变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