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2.3_《哈姆莱特》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2.3_《哈姆莱特》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30 11:43:11

文档简介

课题 《哈姆莱特》节选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哈姆莱特》是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以“良知与悲悯”为主题。这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全剧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其中对王子的描写,实际就是对坚持美好理想、坚持社会改革,为“为重整乾坤”“宁愿受难的人性”的歌颂。对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力量、人的价值的卓绝认识,对美好人性和未来和谐世界的不懈追求,使整部剧成为一颗璀璨明星,熠熠闪耀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学生也许会受制于时代、年龄、学识等诸多因素,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位,但是通过阅读经典,他们却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作品的潜在价值,了解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魅力。
学 情 分 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并且在课内阅读过不少中外小说,对人物分析、情节结构、主旨意蕴方面已经有了感性的沉淀,但对于戏剧的学习还是初次深入感知,所以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在教学中药时刻注意结合戏剧特点开展开。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重点 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把握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共鸣与学习的热情。
知人论世 莎士比亚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 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莎翁悲剧的特点: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大部分责任。 2.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3.文艺复兴运动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业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本剧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历史学家笔下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改编,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矛盾,抨击了中世纪封建邪恶势力的阴谋野心和残酷权术,充分肯定了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 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莎士比亚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了解戏剧,感知戏剧的魅力。
整体感知 1.故事梗概(视频简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自读课文,并正音。 匍匐( pú fú) 暴虐( nüè ) 祈祷( dǎo ) 怪诞( dàn ) 踌躇(chóuchú) 迷惘( wǎng ) 延宕( dàng ) 虔敬( qián ) 紊乱( wěn ) 劝诱( yòu ) 嫁奁( lián ) 陨落(yǔnluò) 横暴( hèng ) 罪孽(niè ) 吮shǔn)吸  理清选文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国王密谋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 (“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奥菲利娅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 (“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国王试探后的密谋 理清人物关系,给本文出现的7个人物画一份思维导图。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哈姆莱特----乔特鲁德: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莱特: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奥菲利娅----哈姆莱特:挚爱哈姆莱特 ,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本是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可见,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能够对戏剧剧情梗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文内容并能理清选文脉络,把握作者思路。通过画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便于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学校拟举办“阳光戏剧节”,高一(5)班的同学准备将《哈姆莱特》(选文)搬上舞台,为人们展示经典戏剧的魅力,作为导演组成员,我们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分析戏剧冲突,了解自己拍摄重点 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尤其能体现时代或者说社会环境与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碰撞出的激烈火花。《哈姆莱特》作为其众多剧作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部,其中的戏剧冲突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在拍摄时需要注意拍摄重点。 1.选文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明确: ①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②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③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全剧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剧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剧本中所展示的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如从表面来看,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恋人感情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②本文通过冲突也塑造了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等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趋炎附势、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是在冲突中展现的。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任务二:赏析戏剧人物形象,以选择贴合角色的演员 著名的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哈姆莱特》是现实生活的一片完美无缺的独立世界,是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剧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处于深深的矛盾和难以排解的忧患之中,他是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双重结合。 1.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明确 两个问题:一是生死选择问题,二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选择生存,则必须等待时机,忍受眼前的折磨与煎熬;而选择马上复仇,则很可能毁灭自己,结果的不确定性让他顾虑重重。 第二个问题: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采取行动。但这样的责任实在太沉重,所以他不敢当机立断,一直在思索、一直在等待时机,一直在延宕。 反映的个性特征: 一方面,哈姆莱特出身高贵,举止优雅,博学多才,有人文精神,敬父爱母,勇敢;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又在故事的发展中表现得犹豫不定,当重担压下来时扛不起、放不下,忧郁感伤,耽于幻想,几乎失去目标。为了能报仇,他故意装疯,也显示了他的机智和谨慎。总之,他的性格是多面的,是在变化着的。 2.综合全剧来看,你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 (示例一)明智、富有理性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的、富有理性的人,他并没有任由感性支配,冲动地为父亲报仇,而是反复思索,先是确定叔父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才考虑如何去复仇。 (示例二)忧郁、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人。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之中,为人类和自己的命运而感叹万分。 (示例三)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哈姆莱特既是一个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也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绝望的“世纪末”各种各样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烙印。 3.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其形象有什么意义? 明确: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时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课文中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为开头的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形象意义: 作者创作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其真实用意是承载着新兴资产阶级宣扬的人文主义主题,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带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优缺点及他们在与腐朽现实斗争中的幼稚、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封建腐朽势力的强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危机的现实。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超越个体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4.分析几个次要人物形象,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原文性格克劳狄斯“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虚伪、言不由衷、阴险毒辣波洛涅斯“可是我相信他的烦闷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恋爱上的失意。” “我就找一个所在听他们说些什么。”昏庸老朽、自以为是乔特鲁德“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爱子心切、无知、温柔顺从奥菲利娅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天真柔弱,单纯多情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很有礼貌” “可是不大自然”举止恭敬,处境尴尬
任务三 品读剧本语言,以便演员更好地演绎经典台词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作为一名杰出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创作中很注意语言的锤炼,一方面,作品的语言丰富生动,比喻形象贴切,且富有哲理;另一方面,剧中的人物,因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的不同,都有自己相应的个性特征鲜明的语言。学习时要注意品读。 1.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请具体赏析选文中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产生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淋漓酣畅、气势磅礴,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崇高、悲怆的气氛。①比喻:“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用“毒箭”比喻命运的迫害,形象地写出迫害的残酷。②排比:“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些短语构成排比,列举出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增强了语势。③对比:“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将两种人生态度进行对比,表现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④反复:“死了;睡着了”两次出现,表现对神学宣扬的不可知的死后的恐惧。⑤设问:“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表现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⑥反问:“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表现他对基督神学思想的质疑。 2.以哈姆莱特的台词和奥菲利娅的台词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台词语言有哪些特点? 明确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②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③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这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任务四 探究作品主旨,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 1.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明确: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概括戏剧主旨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探究中不断发现和创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戏剧,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贵 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么? 鲁四凤 不是半夜里闹鬼么? 鲁贵 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儿么? 鲁四凤 我只听说到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气的声音,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吊死鬼! 鲁贵 鬼!一点也不错,——我可偷偷地看见啦。 鲁四凤 什么,您看见,您看见什么?鬼? 鲁贵 (自负地)那是你爸爸的造化。 鲁四凤 您说。 鲁贵 那时你还没有来,老爷在矿上,那么大,阴森森的院子,只有太太,二少爷,大少爷住,那时这屋子就闹鬼,二少爷小孩,胆小,叫我在他门口睡,那时是秋天,半夜里二少爷忽然把我叫起来,说客厅又闹鬼,叫我一个人去看看。二少爷的脸发青,我也直发毛。可是我是刚来的底下人,少爷说了,我怎么好不去呢? 鲁四凤 您去了没有? 鲁贵我 喝了两口烧酒,穿过荷花池,就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就听见这屋子里啾啾地像一个女鬼在哭。哭得惨!心里越怕,越想看。我就硬着头皮从这门缝里,向里一望。 鲁四凤 (喘气)您瞧见什么? 鲁贵就 在这桌上点着一支要灭不灭的洋蜡烛,我恍恍惚惚地看见两个穿着黑衣裳的鬼,并排地坐着,像是一男一女,背朝着我,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 鲁四凤 哦,这屋子有鬼是真的。 鲁贵 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都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的脸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我可真见了鬼了。 鲁四凤 鬼么?什么样?(停一下,鲁贵四面望一望)谁? 鲁贵 我这才看见那个女鬼呀,(回头,低声)——是我们的太太。 鲁四凤 太太?——那个男的呢? 鲁贵 那个男鬼,你别怕,——就是大少爷。 鲁四凤 他? 鲁贵就 是他,他同他的后娘在这屋子里闹鬼呢。 鲁四凤 我不信,您看错了吧? 鲁贵 你别骗自己。所以孩子,你看开点,别糊涂,周家的人就是那么一回事。 鲁四凤 (摇头)不,不对,他不会那样。 鲁贵 你忘了,大少爷比太太只小六七岁。 鲁四凤 我不信,不,不像。 鲁贵 好,信不信都在你,反正我先告诉你,太太的神气现在对你不大对,就是因为你,因为你同—— 鲁四凤 (不愿意他说出真有这件事)太太知道您在门口,一定不会饶您的。 鲁贵 是啊,我吓了一身汗,我没等他们出来,我就跑了。 鲁四凤 那么,二少爷以后就不问您? 鲁贵 他问我,我说我没有看见什么就算了。 鲁四凤 哼,太太那么一个人不会算了吧。 鲁贵 她当然厉害,拿话套了我十几回,我一句话也没有漏出来,这两年过去,说不定他们以为那晚上真是鬼在咳嗽呢。 鲁四凤 (自语)不,不,我不信——就是有了这样的事,他也会告诉我的。 鲁贵 你说大少爷会告诉你。你想想,你是谁?他是谁?你没有个好爸爸,给人家当底下人,人家当真心地待你?你又做你的小姐梦啦。你,就…… 鲁四凤 (突然闷气地喊了一声)您别说了!(忽然站起来)妈今天回家,您看我太快活是么?您说这些瞎话——这些瞎话!哦,您一边去吧。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很不经意地扫四凤一眼,他傲然地,好像满意自己这段话的效果,觉得自己是比一切人都聪明似的。他走到茶几旁,从烟卷筒里,抽出一支烟,预备点上,忽然想起这是周公馆,于是改了主张,很熟练地偷了几支烟卷同雪茄,放在自己的旧得露出黄铜底镀银的烟盒里。) 鲁四凤 (厌恶地望着鲁贵做完他的偷窃的勾当,轻蔑地)哦,就这么一点事么?那么,我知道了。[四凤拿起药碗就走。]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鬼魂及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 你要领我到什么地方去?说,我不愿再前进了。 鬼魂 听我说。 哈姆莱特 我在听着。 鬼魂 我的时间快到了,我必须再回到硫磺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 哈姆莱特 唉,可怜的亡魂! 鬼魂 不要可怜我,你只要留心听着我要告诉你的话。 哈姆莱特 说吧,我自然要听。 鬼魂 你听了以后,也自然要替我报仇。 哈姆莱特 什么? 鬼魂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因为生前孽障未尽,被判在晚间游行地上,白昼忍受火焰的烧灼,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等生前的过失被火焰净化以后,方才可以脱罪。若不是因为我不能违犯禁令,泄漏我的狱中的秘密,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最轻微的几句话,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使你的纠结的鬈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可是这一种永恒的神秘,是不能向血肉的凡耳宣示的。听着,听着,啊,听着!要是你曾经爱过你的亲爱的父亲—— 哈姆莱特 上帝啊! 鬼魂 你必须替他报复那逆伦惨恶的杀身的仇恨。 哈姆莱特 杀身的仇恨! 鬼魂 杀人是重大的罪恶:可是这一件谋杀的惨案,更是骇人听闻而逆天害理的罪行。 哈姆莱特 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鬼魂 我的话果然激动了你:要是你听见了这种事情而漠然无动于衷,那你除非比舒散在忘河之滨的蔓草还要冥顽不灵。现在,哈姆莱特,听我说,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螯死,这一个虚构的死状,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可是你要知道,好孩子,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 哈姆莱特 啊,我的预感果然是真的!我的叔父! 1.《雷雨》剧本选段中,鲁贵与四凤围绕“闹鬼”有大段对白。1984年电影版《雷雨》,以这样的面面来呈现:阴森的夜晚、摇曳的烛火、两个黑衣人晃动的身影。请探究电影与戏剧的处理方式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 明确: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所以会有大量台词来推进剧情;而电影艺术则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故而更侧重于通过画面来表现场景,推动情节。 其效果有各自的侧重点,《雷雨》剧本中的对白,略去了画面,让人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从话语中品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鲁贵的贪婪卑鄙,四凤的天真单纯,更好地塑造了人物。 电影画面则直观地把阴森恐怖的场景展现出来,营造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2.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宇宙本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整本书,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阐释你的理由。 “ 明确: 《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 《哈姆雷特》中尽管也塑造了邪恶的国王,但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性是并不残酷的,他始终保持着仁爱、勇敢等美好品性。而《雷雨》则不同,从节选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残酷的因素:四凤是鲁贵的亲生女儿,他却根本不在乎女儿的感受,告诉女儿她的恋人周萍与周萍的继母有染的残酷事实,让人直面人性的丑恶;周萍与繁漪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却依然是乱伦,他们被欲望驱使着作出丑恶的事,让人直面欲望的丑恶;在剧本中还有四凤爱着周萍的情节流露,并隐藏着另一出悲剧: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本来自然真纯的爱,因为父母过去种下的苦涩果实而注定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让人感到命运的残酷。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课堂小结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还要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加上他过于内向、审慎的性格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他开始犹豫,想要行动却行动不起来。因此,他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成因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软弱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加。深印象。
作业布置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你如何看待哈姆莱特以及他的复仇?请结合社会环境以及本课所学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激发学生对经典剧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理性思考,勇于表达。
板书设计
5(共39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思维提升与发展
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素养目标
知人论世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莎士比亚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大部分责任。
莎翁悲剧的特点
2.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3.文艺复兴运动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业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本剧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历史学家笔下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改编,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矛盾,抨击了中世纪封建邪恶势力的阴谋野心和残酷权术,充分肯定了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
4.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莎士比亚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
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整体感知
1.故事梗概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故事梗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2.自读课文,并正音。
虔敬( qián )
紊乱(wěn)
劝诱( yòu )
嫁奁( lián )
陨落(yǔn luò)
横暴( hèng )
罪孽(niè)
吮(shǔn)吸 
匍匐( pú fú)
暴虐( nüè)
祈祷( dǎo )
怪诞(dàn)
踌躇(chóu chú)
迷惘(wǎng)
延宕(dàng)
3.理清选文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国王密谋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 “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奥菲利娅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 “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国王试探后的密谋
4.理清人物关系,给本文出现的7个人物画一份思维导图。
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4.理清人物关系,给本文出现的7个人物画一份思维导图。
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挚爱哈姆莱特 ,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
本是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欺骗
哈姆莱特
老哈姆莱特
霍拉旭
前夫妻
背叛
兄弟
谋杀
叔侄
复仇
母子
痛恨 羞愧
父子
伸冤
监视
误杀
仇人
暗算
恋人
溺死
挚友
协助
君臣
指使
兄妹
疼爱
父女
逼迫
夫妻
乱伦
奥菲利娅
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朋友
合作探究
学校拟举办“阳光戏剧节”,高一(5)班的同学准备将《哈姆莱特》(选文)搬上舞台,为人们展示经典戏剧的魅力,作为导演组成员,我们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分析戏剧冲突,了解自己拍摄重点;
任务二:赏析戏剧人物形象,以选择贴合角色的演员;
任务三:品读剧本语言,以便演员更好地演绎经典台词;
任务四:探究作品主旨,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
任务一:分析戏剧冲突,了解自己拍摄重点
1.选文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②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③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①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全剧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剧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任务一:分析戏剧冲突,了解自己拍摄重点
2.剧本中所展示的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如从表面来看,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恋人感情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②本文通过冲突也塑造了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等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趋炎附势、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是在冲突中展现的。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任务二:赏析戏剧人物形象,以选择贴合角色的演员
1.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明确:一是生死选择问题,二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选择生存,则必须等待时机,忍受眼前的折磨与煎熬;而选择马上复仇,则很可能毁灭自己,结果的不确定性让他顾虑重重。
第二个问题: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采取行动。但这样的责任实在太沉重,所以他不敢当机立断,一直在思索、一直在等待时机,一直在延宕。
反映的个性特征:
①哈姆莱特出身高贵,举止优雅,博学多才,有人文精神,敬父爱母,勇敢; ②哈姆莱特又在故事的发展中表现得犹豫不定,当重担压下来时扛不起、放不下,忧郁感伤,耽于幻想,几乎失去目标。为了能报仇,他故意装疯,也显示了他的机智和谨慎。总之,他的性格是多面的,是在变化着的。
任务二:赏析戏剧人物形象,以选择贴合角色的演员
2.综合全剧来看,你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示例一
明智、富有理性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的、富有理性的人,他并没有任由感性支配,冲动地为父亲报仇,而是反复思索,先是确定叔父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才考虑如何去复仇。
示例二
忧郁、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人。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之中,为人类和自己的命运而感叹万分。
示例三
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哈姆莱特既是一个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也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绝望的“世纪末”各种各样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烙印。
任务二:赏析戏剧人物形象,以选择贴合角色的演员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时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课文中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为开头的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3.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其形象有什么意义?
作者创作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其真实用意是承载着新兴资产阶级宣扬的人文主义主题,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带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优缺点及他们在与腐朽现实斗争中的幼稚、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封建腐朽势力的强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危机的现实。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超越个体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4.分析几个次要人物形象,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原文 性格
克劳狄斯
波洛涅斯
乔特鲁德
奥菲利娅
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
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虚伪、言不由衷、阴险毒辣
“可是我相信他的烦闷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恋爱上的失意。”“我就找一个所在听他们说些什么。”
昏庸老朽、自以为是
“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
爱子心切、无知、温柔顺从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天真柔弱,单纯多情
“很有礼貌”“可是不大自然”
举止恭敬,处境尴尬
任务三:品读剧本语言,以便演员更好地演绎经典台词
1.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请具体赏析选文中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产生的表达作用。
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淋漓酣畅、气势磅礴,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崇高、悲怆的气氛。
①比喻:“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用“毒箭”比喻命运的迫害,形象地写出迫害的残酷。
②反问:“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表现他对基督神学思想的质疑。
③排比:“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些短语构成排比,列举出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增强了语势。
④对比:“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将两种人生态度进行对比,表现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⑤反复:“死了;睡着了”两次出现,表现对神学宣扬的不可知的死后的恐惧。
⑥设问:“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表现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2.以哈姆莱特的台词和奥菲利娅的台词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台词语言有哪些特点?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②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以哈姆莱特的台词和奥菲利娅的台词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台词语言有哪些特点?
③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这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④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任务四:探究作品主旨,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
1.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主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原因
任务四:探究作品主旨,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
2.概括戏剧主旨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拓展延伸
阅读曹禺的《雷雨》(选文)和《哈姆莱特》(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1.《雷雨》剧本选段中,鲁贵与四凤围绕“闹鬼”有大段对白。1984年电影版《雷雨》,以这样的面面来呈现:阴森的夜晚、摇曳的烛火、两个黑衣人晃动的身影。请探究电影与戏剧的处理方式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所以会有大量台词来推进剧情;而电影艺术则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故而更侧重于通过画面来表现场景,推动情节。
其效果有各自的侧重点,《雷雨》剧本中的对白,略去了画面,让人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从话语中品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鲁贵的贪婪卑鄙,四凤的天真单纯,更好地塑造了人物。
电影画面则直观地把阴森恐怖的场景展现出来,营造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2.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宇宙本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整本书,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阐释你的理由。
《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
《哈姆雷特》中尽管也塑造了邪恶的国王,但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性是并不残酷的,他始终保持着仁爱、勇敢等美好品性。而《雷雨》则不同,从节选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残酷的因素:四凤是鲁贵的亲生女儿,他却根本不在乎女儿的感受,告诉女儿她的恋人周萍与周萍的继母有染的残酷事实,让人直面人性的丑恶;周萍与繁漪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却依然是乱伦,他们被欲望驱使着作出丑恶的事,让人直面欲望的丑恶;在剧本中还有四凤爱着周萍的情节流露,并隐藏着另一出悲剧: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本来自然真纯的爱,因为父母过去种下的苦涩果实而注定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让人感到命运的残酷。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还要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加上他过于内向、审慎的性格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他开始犹豫,想要行动却行动不起来。因此,他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成因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软弱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你如何看待哈姆莱特以及他的复仇?请结合社会环境以及本课所学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