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3.1.2_《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3.1.2_《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30 11:43:11

文档简介

课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教材的“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 情 分 析 学习任务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了解“发现”和“创造”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学生对于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本课中,学生将通过知识性读物学习加来道雄成为物理学家的历程,从而积累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思维发展与提升: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感受逻辑思维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感知科学精神之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重点 以“教育历程”为重点,培养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探究科学发展之旅及人物科学素养。
难点 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探索科学发现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化身为记者,设计问题: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从这篇文章来看,你问加来道雄哪些问题呢?他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分小组设计问题,每组至少设计两道,各题自备答案,先交给老师检查。 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设计该内容,目的是考查学生自读能力
导入 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带火了一位宇航员。他,就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36岁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我国首位以载荷专家身份进入太空站的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 从遥远的云南山区边陲小镇到首都北京的高等学府,从小镇做题家到太空宇航员,桂海潮走向自己的理想,也向我们诠释了热爱和努力的意义。 实现梦想,是谁都渴望的事情。今天让我们去走进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来听听他是如何成为一物理学家的?看看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 结合现实名人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情境设计:阅读文章,答记者问 活动一、扫清障碍,夯实语文基础 一、扫清障碍,夯实语文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刨根究底( páo ) 撒手人寰( huán)
湮没( yán ) 惊诧( chà)
栅栏 ( zhà ) 畏葸不前(xǐ)
五彩斑斓(lán ) 目眩(xuàn)
鄙视(bǐ) 冷嘲热讽(fěng)
杜撰(zhuàn) 怪诞(dàn) 2.解释下列成语: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冷嘲热讽: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高深莫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撒手人寰:比喻人去世。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 作者简介: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4.补充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①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花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②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扫除障碍,夯实基础,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活动二、研读课文,“答记者问”,了解名家的成长历程,感受名家风采 研读课文,“答记者问”,了解名家的成长历程,感受名家风采 (一)“记者们”分小组研读问题,然后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答记者问 情境设计:课前布置了化身采访加来道雄的记者,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你采访的问题。各小组都提出了挺有针对性的问题,我结合同学们的提问,总结以下问题。请大家回答我综合“记者们”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写了广泛阅读和建立实验室的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认识: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④“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4.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参考: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5.作者能够成功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总结。 主观方面: ①对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探究,让其具备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实践打好 了坚实的基础。 加来道雄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孜孜不倦、不怕困难、事无巨细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加来道雄所具有的不惧世俗的约束,特立独行,追求卓越的性格特征。客观方面: ①当时的一些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可以产生反物质的大型仪器,即“原子对 撞机”,为加来道雄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②家庭的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加来道雄父母的支疗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小结: 6.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①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②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③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先分小组分任务去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研读问题,让学生在互助交流,老师点拨、分析课文中感受名家风采,促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活动三、品名名家写作特色,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采访“记者们”学习名家故事后的收获: 1.本文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①“一名物理学家”点出了作者的核心身份。 ②“教育历程”点明文章中所记叙的事情,对于作者成为物理学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增强了题目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去一探究竟,看看文中究竟记载了什么样的故事。 ④统摄全文。 文章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①以极简的语言点明了童年的两件趣事对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②同时,照应文题,点出两件事情所具有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对自己成为物理学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 品读有趣之处,感受语言表达技巧 ①鲤鱼“科学家”们会“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掩盖自己的无知”。这是个比喻句,它是来比喻什么的? 参考:作者用这句话比喻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往往采用类似的方法,说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肤浅和错误的。 ②第13段中,“这种记忆”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参考:“这种记忆”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③爱因斯坦是作者迷恋崇拜的对象,这里作者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参考:合适。因为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在孩子眼中,谋杀故事无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在此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更能突出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所以合适。 4.作者是如何把颇为艰深的科学知识用平易亲切,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突出展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没有谈及其他成长的经历。 ②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 ③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本文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想象力、乐趣、实验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极为重要。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通过分享学习收获来鉴赏文章的特色,如构思和表达技巧等,为写作构思和表达积累经验
活动四、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现在请记者同学们,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是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的,完成下表 篇目文体文本内容组合方式《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普自传从获奖感言到中医药学的贡献,小标题即内容事物发展 脉络组合《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科普自传两件趣事:观察与猜想;一次实验:加速器实验科学精神 为核心组合
比较阅读,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综合、比较思维
拓展延伸 一、情境设计:根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请你举出几个和他们成功历程相似的人物,要求表达流畅,主题突出。 1.杨振宁:常常有同学问我做物理工作成功的要素 是什么 我想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P: Perception,Persistence, and Power. Perception一一眼光,看准了什么东西, 就要抓住不放。 Persistence一一坚持,看对了就要坚持。 Power-一力量,有了力量能够闯过关, 遇到困难你要闯下去。 2.“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从小不太爱说话,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3.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是贫苦的生活并未影响他好奇求知的心。他对彗星划过天空的景象念念不忘,于是开始主动阅读与天文有关的书籍。 4.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在中学时期,学校被日军炸成废墟后,立下了“工业救国”的目标。在美留学期间,他常常在居住的小阁楼里看书、学习到很晚,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中。 5.袁隆平在做杂交水稻研究时,“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被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做了好几年,实验还是没有成功。袁隆平转而寻求新的方法,十几年后,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潘建伟: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 2018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记住潘建伟却是缘于他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我曾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 80 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他感慨,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高考时,潘建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在大学里,他不太起眼:“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1996年,潘建伟决定出国继续攻读博士,一开始,潘建伟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年纪比较大了,跟着他读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可经过一番比较,潘建伟最终选择的却是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当时,塞林格教授还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为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他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在导师的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从2003年开始,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在国外媒体眼里,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谈到获得的众多奖项时潘建伟却说: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对潘建伟自己来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苦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仿佛感觉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给妻子和女儿吃。这个中科院院士在家人眼里是一个野菜大厨,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被磨灭掉的对世界 最初的好奇。 (摘编自《中国财经报》《中国科技》) 相关链接: ①“感动中国”对潘建伟的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潘建伟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这使他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常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选择。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C.潘建伟认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时,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路人。 D.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使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墨子号”升空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也是潘建伟领跑量子通讯领域的表现,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B.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对此潘建伟心生感慨,认为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C.潘建伟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开始学习量子力学,因为他一直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伟选当时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导师,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3.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潘建伟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这种“原始的好奇”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1.B 2.B 3.①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他才放弃保送的热门专业,考上科大物理系,后来选择学习量子力学,研究量子叠加态问题,也是出于这种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 ②影响了他的导师选择。保持初心,放弃名师,选择普通但专业有潜力的塞林格认为“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 ③影响了他的专业研究。正是保持着对科学原始的好奇,潘建伟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专注 于物理研究,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 ④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对自然保有最初的好奇,他才能拥有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状态—— 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 通过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关联知识,积累论据 通过对比阅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知识能力进行转化运用
课堂总结 从梦想启程,科学之路道阻且长却充满惊喜的发现,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人生中每一个短暂的时刻,都只为成就人类历史上那真正具有意义的时刻而来。 “在这座科学的高峰上,我还要攀登多久?”我们相信,无论对于屠呦呦,抑或是加来道雄,这问题的答案必然是永无止境。 人类发展的历史群星闪耀,文明的辉光穿越时空,照亮现实,直达远方,永不泯灭,或坚持,或担当,或智慧……这是文明的结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总结课文,加深印象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讲课笔记,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学习要点。 2.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引起自己好奇心的事情,请以“好奇心”为主题分享你的一次经历。 此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夯实教材基础(共39张PPT)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思维发展与提升: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感受逻辑思维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感知科学精神之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阅读课文,化身为记者设计问题: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从这篇文章来看,你问加来道雄哪些问题呢?他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分小组设计问题,每组至少设计两道,各题自备答案,先交给老师检查。
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带火了一位宇航员。他,就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36岁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我国首位以载荷专家身份进入太空站的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
从遥远的云南山区边陲小镇到首都北京的高等学府,从小镇做题家到太空宇航员,桂海潮走向自己的理想,也向我们诠释了热爱和努力的意义。
实现梦想,是谁都渴望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了解加来道雄是如何成为一物理学家的吧,看看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
扫清障碍,夯实语文基础

“答记者问”,了解成长历程

“答记者问”,品味写作特色

比较阅读,深化内容理解

拓展延伸,深化学习内容

活动环节
扫清障碍
夯实语文基础
01


































páo
yán
huán
chà
zhà

lán
xuàn

fěng
zhuàn
dàn
1.读准下列字音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2.解释下列成语
在所不辞
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冷嘲热讽
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在所不辞
比喻人去世。
撒手人寰
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刨根究底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
畏葸不前
3.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
《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主要著作
活动环节
“答记者问”
了解成长历程
02
(一)“记者们”分小组研读问题
课前布置了化身采访加来道雄的记者,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你采访的问题。各小组都提出了挺有针对性的问题,我结合同学们的提问,总结以下问题。请大家回答我综合“记者们”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加来道雄)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梳理课文思路。
问题1
“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问题2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问题3
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问题4
作者能够成功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总结。
问题5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问题6
(二)“记者们”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答记者问。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梳理课文思路。
(1)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2—11)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12—18)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梳理课文思路。
童年的两件事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
爱因斯坦未完成的工作
高中时的做法
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建造原子对撞机
2.“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认识
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④“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
“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①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
②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
③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
4.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童年两趣事
建立实验室
完整地勾画“教育历程”
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
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
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
5.作者能够成功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总结。
科学素质和精神
加来道雄成功
“自我教育”
“他人教育”
父母的培养
老师的引导
榜样的力量
6.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
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假说才能确立。
活动环节
“答记者问”
品味写作特色
03
采访“记者们”学习名家故事后的收获:
①“一名物理学家”点出了核心身份。
②“教育历程”点明所记叙的事情,重要的意义。
③增强了趣味性,吸引读者兴趣。
④统摄全文。
1.本文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①总起全文
②照应文题,点出两件事情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对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重大影响。
2.文章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①鲤鱼“科学家”们会“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掩盖自己的无知”。这是个比喻句,它是来比喻什么的?
3.品读有趣之处,感受语言特色。
比喻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往往采用类似的方法,说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肤浅和错误的。
②第13段中,“这种记忆”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3.品读有趣之处,感受语言特色。
a.“这种记忆”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b.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③爱因斯坦是作者迷恋崇拜的对象,这里作者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3.品读有趣之处,感受语言特色。
a.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b.谋杀故事无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c.在此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更能突出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所以合适。
合适
4.作者是如何把颇为艰深的科学知识用平易亲切,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③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
活动环节
比较阅读
深化内容理解
04
篇目
文体
文本内容
组合方式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现在请记者同学们,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是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的,完成下表:
科普自传
从获奖感言到中医药学的贡献,小标题即内容。
事物发展
脉络组合
科普自传
两件趣事:观察与猜想;一次实验:加速器实验。
科学精神
为核心组合
活动环节
拓展延伸
深化学习内容
05
1.常常有同学问我做物理工作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我想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P:
情境设计:根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请你举出几个和他们成功经历相似的人物,要求表达流畅,主题突出。
Perception
Persistence
Power
眼光,看准了什么东西,就要抓住不放。
坚持,看对了就要坚持。
力量,有了力量能够闯过关,遇到困难你要闯下去。
2.“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从小不太爱说话,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3.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是贫苦的生活并未影响他好奇求知的心。他对彗星划过天空的景象念念不忘,于是开始主动阅读与天文有关的书籍。
4.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在中学时期,学校被日军炸成废墟后,立下了“工业救国”的目标。在美留学期间,他常常在居住的小阁楼里看书、学习到很晚,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中。
5.袁隆平在做杂交水稻研究时,“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被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做了好几年,实验还是没有成功。袁隆平转而寻求新的方法,十几年后,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
兴趣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童年的两件事
高中时的做法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
爱因斯坦未完成的工作
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建造原子对撞机
想象力
理论基础
实践能力
结构整合
1.整理本课讲课笔记,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学习要点。
2.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引起自己好奇心的事情,请你记录一次你好奇心的经历,跟同学们分享。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