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期末测试卷(带解析)
1.看拼音,写词语。(9分)
2.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⑴兴奋(xìng xīng) ⑵倔强(jiàng qiáng)
⑶呵欠(hā hē) ⑷曲意逢迎(qū qǔ)
⑸堤岸(dī tī) ⑹载歌载舞(zǎi zài)
3.词语练习。(8分)
⑴补充词语:
惊心动( ),不假思( ),饥寒( )( )
⑵反义词:
当机立断( ),铺张浪费( ),慌慌张张( )
⑶与“积少成多”意思相近的成语:( )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果断,武断,顽固,顽强
⑴王连长( )地命令战士们:“撤!”
⑵这个( )的敌人终于在法律面前低下了头。
什么,怎么,怎样
⑶不知爸爸( )时候才能回家呀!
⑷你( )不把这篇作文完成呢?
5.修改病句。(10分)
⑴气象小组的同学们每天考察天气的变化。
⑵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⑶我们要不断改进缺点。
⑷我们应该爱护时间。
⑸上课了,教室里非常宁静,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听讲。
6.学习运用。(4分)
根据说话时的情境,给下面人物说的话加上修饰的词语(表示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⑴“我一定要买那个掌上电脑。”小明 地对妈妈说。
⑵“王刚,你想把语文成绩提高,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张老师 地说。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7分)
⑴《七律·长征》的作者是 ,全诗围绕“ ”“ ”展开,表现了红军的 。
⑵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 ,飞向 ,飞向 ,飞向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 。
⑶过草地时红军战士以 为食,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大黑骡子是因为
,表达了彭德怀 的感情,赞扬了彭德怀 的精神。
8.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索性:
②闻讯:
⑵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塌陷( ),鏖战( ),顿时( ),呐喊( )
⑶“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原句是
⑷这段话主要 ,赞扬了我人民子弟兵的 的精神。
9.北风乍起时
叶倾城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叫你妈妈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起,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您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道:“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蒙。
(注:乍:忽然,突然。武汉:湖北省省会,在我国中部。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在我国东北。)
⑴“絮絮不休”和“絮絮叨叨”意思相近,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老王和他母亲 “絮絮不休(絮絮叨叨)”中,你体会到一份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情意。
⑵儿子对老王的“絮絮不休”,老王对母亲的“絮絮叨叨”态度怎样?你分别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展开想像,“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会怎么想,把想法写在横线上。
⑷读句子,回答问题:
人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蒙。
①句子中“这样”的亲情是怎样的?
②“人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你能替老王回答这个问题吗?
⑸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0.作文。(22分)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曹操……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写一下你们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人物。
参考答案
1.歌谣;寂寞;释放;笑盈盈;澎湃;瓷器;严阵以待
【解析】
2.⑴xìng;⑵jiàng;⑶hē;⑷qū;⑸dī;⑹zài
【解析】
3.⑴魄,索,交迫;⑵犹豫不决,省吃俭用,镇定自如;⑶滴水成河,积水成渊
【解析】
4.⑴果断;⑵武断;⑶什么;⑷怎么
【解析】
5.
⑴“考察”改为“观察”
⑵去掉“整整齐齐”
⑶“改进”改为“改正”
⑷“爱护”改为“珍惜”
⑸“宁静”改为“安静”
【解析】
⑴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这句话用词不当,应该把“考察”改为“观察”。
⑵这句话用词不当,应该去掉“整整齐齐”。
⑶这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把“改进”改为“改正”。
⑷这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把“爱护”改为“珍惜”
⑸这句话用词不当,应该将“宁静”改为“安静”。
6.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掌握能力。仔细阅读句子,根据要求来填写表示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如第一句话可以填写“跳着脚”“瞪着眼”;第二句话可以填写“关切”“抚着他的头”等
7.⑴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⑵略;⑶略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掌握能力。对作品的作者、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8.
⑴①干脆;②听到消息
⑵倒塌;激战;立刻;大喊
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⑷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大堤的情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解析】
⑴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能力。做这样的题时,首先要理解所给出的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作答。
⑶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名句、俗语、对联等的积累情况。这句话出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⑷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主体思想的把握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主要记叙的是子弟兵奋勇保大堤的事。赞美了我人民子弟兵无惧无畏的革命精神。
9.
⑴唠唠叨叨。不停地说。对孩子的关爱和牵挂。
⑵不耐烦。漫不经心、“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⑶略
⑷①父母关心孩子,而作为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却认为是应该的或者是习以为常的。
②文章主要写了老王在冷空气来临之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远在哈尔滨的母亲关心自己的事。
⑸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北京家中给儿子打电话,母亲给他打电话。
【解析】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来分析。“絮絮不休”“絮絮叨叨”都是“不停的说”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老王对孩子的关心与牵挂;老王的母亲对老王的关心与牵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能力。同样面对父母的“絮絮叨叨“,儿子和老王都是不耐烦、漫不经心。从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注意结合两次打电话的对比来分析老王的心理活动。
⑷能在文中使用指示代词“这样”,说明前文已有具体地说明,要仔细阅读前文语句,选择作答。分析这句话前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样“指的是“父母关心孩子,而作为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却认为是应该的或者是习以为常的”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答案】
我眼中的诸葛亮
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解析】
这是一篇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文章。下作者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对自己的偶像诸葛亮进行了赞美和讴歌。送列举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