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部分主张的统计表。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 维护国家统一 B. 倡导家国一体 C. 强调权力集中 D. 推崇道德伦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周天子的权威影响着国家秩序稳定;管子强调国家设置一个天子;庄子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权力一元;韩非子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权力集中,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排除A项;他们都主张权力集中,但不能说明其倡导家国一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道德伦理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朝对巴蜀地区的板栖蛮夷实行“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的优待政策。汉朝进一步减轻少数民族役职负担,缩减土司祭酬费,延长牧民隔年休耕时间,改善民生。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 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C. 有利于边疆地区人口增长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开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因此材料所述措施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A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未涉及疆域开拓,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B. 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 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至唐朝时期。根据图1可知,秦朝时期,交通主要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根据图2可知,唐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南北,反映了秦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因此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A项正确;南北联系逐渐加强属于表现,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B项;魏晋时期,出现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疆域变化的相关信息,“日益扩大”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5. 宋代“商人可以送其子弟进入官办的州县学就读;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可以通过向官府进纳钱粟而跻入仕途……”。这表明宋代( )
A. 商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 商人群体的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
C. 文化水平影响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开放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宋代商人改变自身地位的途径多元化,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特征,D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商业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途径多元化,并不能直接判断商人群体的阶级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文化水平只符合“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的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
A. 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 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 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画家陈洪绶精心创作的水浒人物画,却被制成纸牌游戏叶子戏的筹码,而传统纸牌游戏属于市民文化的一种,这一现象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D项正确;《水浒叶子》反映的内容与程朱理学无关,因此无法得出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排除A项;材料信息仅涉及对该画作的应用,无法得出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的结论,排除B项;该画作被用作纸牌行酒,展现了文学艺术的娱乐功能而非教化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7. 1888 年,葛士濬编撰《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保留传统“六目”的基础上,“文学”目下新增了“算学”三卷。稍晚问世的《万国分类时务大成》中同样“(将)光学等统以算学,均分隶诸文学之末。”这表明当时( )
A. 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 “中体西用”观念影响书目编撰
C. 中西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部分国人在编篆书籍时在保留传统纲目的基础上将西学纳入“文学”目下,体现了以中国传统纲目为主体,吸收西学的特点,反映了图书编第方面的“中体西用”。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1983年洋务运动正在进行,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当时图书的编撰,B项想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西学广泛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人借鉴西学改造传统文化,得不出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国人已经逐渐加深对西学的了解,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一战后,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书中一反过去人们认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这一认识( )
A. 扭转了中国社会对西方的看法 B. 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更趋理性化
C. 反对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D. 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可知梁启超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主张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从片面地认为西方文明“优越”到意识到西方文明“有好有坏”,反映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更趋客观合理,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梁启超个人主张,虽然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影响,但没有到“扭转”国人看法的程度,排除A项;梁启超意识到西方文明“有好有坏”,主张客观评价,不全部照搬,而非一概反对学习西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看法,未提及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说明( )
A. 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 B. 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外交方针影响教育发展 D. 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不同在不断的变化,说明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了教育方针的制定,D项正确;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强烈影响,但改革开放后并没有这一特点,说法不全面,排除A项; B项说法不全面,无法概括全部材料信息,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成为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当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 西亚北非传统文明遭到毁灭 B. 启动了全球化进程
C. 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 D. 民族交融逐渐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北非、西亚)。希腊化世界中,政府大力推广希腊文化,使得埃及和西亚的原有文字弃而不用,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这说明当时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全球化进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埃及西亚原有文字弃而不用,这并非交融的体现,而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A. 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 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 钟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 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说明工业革命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即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生活质量的提高,故C错误;材料说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是民主政治发展,故D错误。
12. 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年份 比例 大洲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A 18.3 19.2 22.7 24.9
B 18.3 13.1 8.1 7.4
C 2.4 1.6 51 9.0
D 60.6 65.8 63.9 58.3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650—1900年是新航路开辟后到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这是本题的基本时间线索。随着欧洲人的不断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和殖民压迫,导致非洲人口不断减少,故B是非洲,B项正确;欧洲国家殖民掠夺,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不断增长,故A是欧洲,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疾病传播和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所以1750年C洲人口比率下降到1.6%,但随着白人、黑人的不断迁入和混血族群的增加,1850年及以后美洲人口又有所增加,同时也符合新航路开辟前美洲人口占全世界最少的历史情况,故C是美洲,排除C项;材料中D洲人口占比一直最大,符合亚洲人口最多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故D为亚洲,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10年,德国人洪堡以“知识的总和”为理念,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要求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这一做法( )
A. 确立了近代国民教育的制度 B. 有利于大学的商业化
C. 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D.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0年(德国)。据本题材料“要求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大学创办之后,将学术研究放在首位,将培养人才放在第二位,这种做法将促进大学职能发生转变,D项正确;创办柏林大学并不能起到确立近代国民教育的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大学的商业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求的相关论述,且该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如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是( )
(1)亚历山大将统治推向了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 (2)在印度地区英国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3)拿破仑在欧洲各地实行统一法典,颁布千万条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指令。 (4)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军队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一战后殖民地觉醒。
A. 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 B. 战争与文化交锋
C. 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D. 贸易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等多种文化的交融,英国侵略印度客观上传播先进技术和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同时带去先进的法律,一战促使殖民地觉醒,可得出主题应是战争与文化交锋,B项正确;材料中的交流不止欧亚,排除A项;材料主要内容未涉及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战争与文化交锋,没有强调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出现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这一史学研究现象反映了战后西方( )
A. 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 B. 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C.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以后(世界)。根据“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可知二战后出现的年鉴学派突破了传统的史学观念,而采用一种新的史学观念指导史学研究,由此说明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D项正确;政治是降低为次要角色,而不是他们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排除A项;年鉴学派是对历史进行研究,并不是在反思战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说明年鉴学派挑战了传统价值,而无法说明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重大制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政治制度 初创时期 后期
分封制 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要定期向周天子进贡、服从命令、拱卫王室 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 形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废除丞相制度,增设军机处
科举制度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后又增设武举和殿试 ③
(1)请补写出材料二表中①、②、③内容。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项政治制度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答案】(1)①: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基本原则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③:后期以八股取士为主,科举制逐渐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2)论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单一和固定,逐渐脱离实用和忽视士人的自身道德,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补写中国古代重大制度在不同时期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后期的表现为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初创时期,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基本原则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科举制度后期以八股取士为主,科举制逐渐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等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以科举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如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单一和固定,逐渐脱离实用和忽视士人的自身道德,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等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 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荀子·大略》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和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既注重 建筑规范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营建思想。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规划都注重以中轴线为主的对称布局,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这体现了《周礼》中城市建设规划要规整、规范的理念,符合社会等级制度、宗法理念等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
两个时期的城市建设以宫城为核心,宫殿林立,布局严整。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建设城市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体现了《管子》中 城市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类。时空是:元朝和明清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由材料“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和图片得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和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既注重 建筑规范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营建思想。
其次,从图片信息可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规划都注重以中轴线为主的对称布局,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这体现了《周礼》中城市建设规划要规整、规范的理念,符合社会等级制度、宗法理念等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结合所学元朝和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可知:两个时期的城市建设以宫城为核心,宫殿林立,布局严整。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建设城市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体现了《管子》中 城市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思想。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图书馆发展概况
1907—1909年 近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相继在各地涌现,但这些图书馆大都设于通衙大邑,尤其是省一级地区。如1907年江南图书馆创设于江宁,1909年山东图书馆创设于济南,1909年山西图书馆创设于太原等
1910年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中第一条即为:“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1927年 民众图书馆事业之进步,较任何其他类的图书馆更为发达。虽其设备未能完善,而馆数则至足惊人
1928—1932年 1928年《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图书馆暂行条例》公布;1930年《吉林省民众图书馆办法大纲》公布;1932年《江苏省各县县立图书馆组织暂行规程》通过
1936年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032所图书馆,其中民众图书馆(包括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民图书馆)1255所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等《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发展概况,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概况: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30年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向普及化、平等化。办馆理念从服务精英延伸至服务平民大众。图书馆管理越来越趋向规范化、精细化、法制化。 各级政府支持、重视,推动图书馆业的发展。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乡村延伸。
影响: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清末民初以来国民教育发展的产物,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图书馆的普及提升了国人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近代图书馆业发展。开阔了国民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概况:由材料“近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相继在各地涌现,但这些图书馆大都设于通衙大邑,尤其是省一级地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032所图书馆,其中民众图书馆(包括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民图书馆)1255所”可得出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30年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向普及化、平等化;由材料“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可得出办馆理念从服务精英延伸至服务平民大众;由材料“《图书馆通行章程》《通俗图书馆规程》”“1928年《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图书馆暂行条例》公布;1930年《吉林省民众图书馆办法大纲》公布;1932年《江苏省各县县立图书馆组织暂行规程》通过”及所学可得出图书馆管理越来越趋向规范化、精细化、法制化;由材料“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1928年《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图书馆暂行条例》公布;1930年《吉林省民众图书馆办法大纲》公布;1932年《江苏省各县县立图书馆组织暂行规程》通过”可得出各级政府支持、重视,推动图书馆业的发展;由材料“近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相继在各地涌现,但这些图书馆大都设于通衙大邑,尤其是省一级地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032所图书馆,其中民众图书馆(包括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民图书馆)1255所”可得出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乡村延伸。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近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相继在各地涌现”“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及所学可得出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清末民初以来国民教育发展的产物,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材料“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及所学可得出图书馆的普及提升了国人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由材料“民众图书馆事业之进步,较任何其他类的图书馆更为发达。”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近代图书馆业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图书馆开阔了国民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1658年9月23日,英国《信使政报》刊登了第一个茶叶广告。1834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委员会秘书乔治·戈登,受委派前往中国执行盗窃茶树茶籽任务。1848—18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茶叶大盗——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多次进入中国,窃取了中国的种茶技术、制茶技术。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树,并引入机械加工。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材料二 17世纪末,珍贵稀少的中国茶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63年,英国政治家和诗人埃德蒙·沃勒发布《饮茶皇后之歌》,是英国的第一首茶诗。在18世纪的英国,民主、饮茶、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18世纪中期,茶、面包和黄油成了英国人早餐的“标配”。18世纪后期,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而走进英国民众的生活。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级饮料。自1860年开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每年召开近万人的皇家传统茶宴,将英国饮茶文化及下午茶风俗推至普及。英国大肆渲染茶叶的保健和医疗功能,饮茶之风盛行,中国的饮茶瓷器流行,并出现了诸多关于茶的文章,丰富了英国文学。
——摘编自《人类茶简史》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中国茶在英国传播的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茶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历程: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贸易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茶叶已经传入英国,受到英国社会的推崇。17世纪末后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 末,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和英国茶叶的本土化,茶叶开始在英国社会普及,成为人们的普通饮品,并进入英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2)影响:茶叶的输入丰富了英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英国的饮食结构, 增强英国人的体质。饮茶促使了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产生。饮茶有助于政治生活 民主化进程。饮茶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活动。茶的普及促进了中国文化特 别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英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茶叶贸易加速了英 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发展。茶叶的引进、种植、加工、贸易等具有鲜明 的殖民色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和世界。历程:据材料“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1658年9月23日,英国《信使政报》刊登了第一个茶叶广告”“1663年,英国政治家和诗人埃德蒙·沃勒发布《饮茶皇后之歌》,是英国的第一首茶诗”并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贸易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茶叶已经传入英国。据材料“17世纪末,珍贵稀少的中国茶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得出17世纪末后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据材料“18世纪后期,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而走进英国民众的生活”“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树,并引入机械加工。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自1860年开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每年召开近万人的皇家传统茶宴”得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和英国茶叶的本土化,茶叶开始在英国社会普及,成为人们的普通饮品,并进入英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影响:据材料“茶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级饮料”得出改变了英国的饮食结构, 增强英国人的体质。据材料“出现了诸多关于茶的文章,丰富了英国文学”得出饮茶促使了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产生。据材料“民主、饮茶、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得出饮茶有助于政治生活 民主化进程,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活动。综上可得出茶叶的输入丰富了英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据材料“中国的饮茶瓷器流行”并结合所学得出茶的普及促进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英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据材料“1848—18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茶叶大盗——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多次进入中国,窃取了中国的种茶技术、制茶技术”“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得出茶叶的引进、种植、加工、贸易等具有鲜明的殖民色彩,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发展。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部分主张的统计表。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 维护国家统一 B. 倡导家国一体 C. 强调权力集中 D. 推崇道德伦理
3. 秦朝对巴蜀地区的板栖蛮夷实行“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的优待政策。汉朝进一步减轻少数民族役职负担,缩减土司祭酬费,延长牧民隔年休耕时间,改善民生。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 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C. 有利于边疆地区人口增长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开拓
4. 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 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 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5. 宋代“商人可以送其子弟进入官办的州县学就读;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可以通过向官府进纳钱粟而跻入仕途……”。这表明宋代( )
A. 商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 商人群体的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
C. 文化水平影响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开放包容性
6. 下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
A. 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 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 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7. 1888 年,葛士濬编撰《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保留传统“六目”的基础上,“文学”目下新增了“算学”三卷。稍晚问世的《万国分类时务大成》中同样“(将)光学等统以算学,均分隶诸文学之末。”这表明当时( )
A. 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 “中体西用”观念影响书目编撰
C. 中西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8. 一战后,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书中一反过去人们认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这一认识( )
A. 扭转了中国社会对西方的看法 B. 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更趋理性化
C. 反对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D. 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说明( )
A. 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 B. 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外交方针影响教育发展 D. 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10. 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成为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当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 西亚北非传统文明遭到毁灭 B. 启动了全球化进程
C 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 D. 民族交融逐渐深入
11. 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A. 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 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 钟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 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12. 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年份 比例 大洲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A 18.3 19.2 22.7 24.9
B 183 13.1 81 7.4
C 2.4 1.6 5.1 9.0
D 60.6 65.8 63.9 58.3
A. A B. B C. C D. D
13. 1810年,德国人洪堡以“知识的总和”为理念,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要求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这一做法( )
A. 确立了近代国民教育的制度 B. 有利于大学的商业化
C. 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D.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14. 如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是( )
(1)亚历山大将统治推向了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 (2)在印度地区英国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3)拿破仑在欧洲各地实行统一法典,颁布千万条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指令。 (4)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军队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一战后殖民地觉醒。
A. 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 B. 战争与文化交锋
C. 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D. 贸易与文化交流
15.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出现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这一史学研究现象反映了战后西方( )
A. 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 B. 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C.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重大制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政治制度 初创时期 后期
分封制 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要定期向周天子进贡、服从命令、拱卫王室 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 形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废除丞相制度,增设军机处
科举制度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后又增设武举和殿试 ③
(1)请补写出材料二表中①、②、③的内容。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项政治制度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 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荀子·大略》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图书馆发展概况
1907—1909年 近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相继在各地涌现,但这些图书馆大都设于通衙大邑,尤其是省一级地区。如1907年江南图书馆创设于江宁,1909年山东图书馆创设于济南,1909年山西图书馆创设于太原等
1910年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中第一条即为:“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1927年 民众图书馆事业之进步,较任何其他类的图书馆更为发达。虽其设备未能完善,而馆数则至足惊人
1928—1932年 1928年《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图书馆暂行条例》公布;1930年《吉林省民众图书馆办法大纲》公布;1932年《江苏省各县县立图书馆组织暂行规程》通过
1936年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032所图书馆,其中民众图书馆(包括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民图书馆)1255所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等《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发展概况,并指出其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1658年9月23日,英国《信使政报》刊登了第一个茶叶广告。1834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委员会秘书乔治·戈登,受委派前往中国执行盗窃茶树茶籽任务。1848—18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茶叶大盗——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多次进入中国,窃取了中国的种茶技术、制茶技术。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树,并引入机械加工。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材料二 17世纪末,珍贵稀少的中国茶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63年,英国政治家和诗人埃德蒙·沃勒发布《饮茶皇后之歌》,是英国的第一首茶诗。在18世纪的英国,民主、饮茶、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18世纪中期,茶、面包和黄油成了英国人早餐的“标配”。18世纪后期,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而走进英国民众的生活。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级饮料。自1860年开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每年召开近万人的皇家传统茶宴,将英国饮茶文化及下午茶风俗推至普及。英国大肆渲染茶叶的保健和医疗功能,饮茶之风盛行,中国的饮茶瓷器流行,并出现了诸多关于茶的文章,丰富了英国文学。
——摘编自《人类茶简史》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中国茶在英国传播的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茶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