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四)历史
一、选择题:
1. 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三角形犁形器、破土器、耘田器、长方形双孔石刀、石镰等。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有学者认为这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这一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 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 B. 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
C. 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 小农经济模式基本确立
2. 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普遍子嗣较少,以致多位皇帝是由外藩入维大统,即他们不是上一个皇帝的儿子,而是选自其他藩王的子弟,且其生母不能跟随入宫。这( )
A. 推动了豪强势力的兴起 B. 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易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 )
A. 是均田制的新发展 B. 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4. 元朝在同高丽、安南交涉时明确提出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等“六事”,此后“六事外交”成为周边交往的惯例。“六事外交”( )
A. 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贸易往来 B. 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
C. 是民族等级政策的对外表现 D. 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
5. 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
A.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 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6. 下表反映了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地区 年份 人口、耕地 1812年 1830年 1887年
福建 人口(万) / 1745 2474
耕地(万顷) 13.6537 / 13.4521
广东 人口(万) / 2266.2 2936.3
耕地(万顷) 35.0248 / 34.7308
A. 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B. 推动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C. 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进程 D. 反映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6. 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 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
C. 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 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7. 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 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 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 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8.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9日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 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 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9. 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 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 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0. 下图为2016——2021 年我国农村经济年度增幅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缘于( )
A. 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B. 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D. 生产关系改造的基本完成
11.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航海家们从亚历山大里亚港出发,开始从红海到印度沿海的航行。这些人实际上都是罗马帝国东部的居民,大多数是北非的希腊化的埃及人,或者干脆就是阿拉伯人。材料可以说明当时罗马帝国( )
A. 统治基础较为广泛 B. 国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 主导东西方间贸易 D. 文化交融进一步发展
12. 据统计,英国都铎时期(1485——1603 年),打击粮食囤积方面的王室敕令有:“禁止粮食投机和未经许可的军需供应”“命令调查委员会成员调查粮食囤积及禁止囤积粮食”“命令惩罚粮食囤积者”“执行反对抢先批购者,囤积居奇者,居中转售者的法令”等。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价格革命影响国内市场秩序 B. 资本主义农场增加了粮食产量
C. 重商主义导致囤货行为发生 D. 商业革命使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3. 如图是关于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漫画。如果根据史实给这幅漫画加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
A.《战胜国的盛宴》 B.《强盗们的逻辑》
C.《非洲人的抉择》 D.《和平的缔造者》
14.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 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B. 加速推进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C. 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D. 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15. 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联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美国总统写信给英国首相,说道:“……如果埃及请求苏联帮忙,那时中东的事务就真要变糟了。”接着美国以联合国名义要求交战各方立即停火。美国此举( )
A. 客观上利于埃及的独立 B. 加剧苏联对中东的干预
C. 说明西方阵营走向瓦解 D. 意在争夺中东地区霸权
16. 如图漫画为两伊战争(1980—1988年)期间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描绘的场景是“伊朗猫”在“苏联熊”“美国鹰”和“英国狮”的阴影下,感受到“战略孤独”。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美苏之间关系走向缓和 B. 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扩大
C.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D. 英国国际地位超越欧盟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以后中国尽管经历了分合动荡,但文化认同的传统仍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的建立,从观念和实践上巩固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东亚文明体系。
——摘自张乃和《大国的社会性质、历史类型与文明形态》
材料二 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健全的文化心态,不是文化自负,也不是文化自卑,而是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摘自左玉河《大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解释材料一“文化认同”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变局”中的文化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化自信”的史实依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由直隶等省先行试办。1906年8月,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设天津自治总局,作为直隶城乡最高的地方自治领导机关。该局先以普及自治教育为活动重点,选派曾学习过法政的士绅为宣传员,宣讲近代地方自治基础知识。每月印发《法政官话报》、《自治讲义》分发各属学习与张贴。另附设了自治研究所,培养自治人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速成学习,袁世凯选派一些人赴日学习、考察。又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在此基础上,于1907年七八月间通过选举组成了天津县议事会。至此,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
——摘自徐永志《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自治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治改革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1919年出版的漫画《吞下苦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蕴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合史实的寓意。
答案
一、选择题:
1—16 BDBAB BCCBB BABCD C
二、非选择题
17.(1)东亚文明体系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儒学成为东亚的主流文化。
(2)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儒学受冲击;民族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出现。
(3)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毛泽东思想。过渡时期:政府在三大改造即将基本完成时,实行双百方针。
18.(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2)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
19.(1)特点:学习仿效日本;建立试点,逐步推进;设置专门机构推动自治;注重宣传普及自治知识;程序上体现民主性。
(2)意义:通过地方自治,近代制度文明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农村扩散;改变了地方体制的发展方向;使一部分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跻身各级政治舞台;扩大了新政的影响;地方自治保留下来。
20. 背景
角度: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取得胜利,德国战败,巴黎和会召开。
内容:英、美、法等过控制了巴黎和会,缔结《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想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寓意:图中四个人物和旁白表明,四巨头正合力让德国吞下象征《凡尔赛和约》的药丸,凳子上的数字代表了德国的赔款。左方被紧握的男子代表德国,手指代表英、法、美、日意五国战胜国,紧握的大手和德国夸张的表情表明对战败德国的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