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 D.丝绸之路的废止
2.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1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金币可以印证( )
图1
A.拜占庭帝国保持与北魏商贸往来 B.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广泛流通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南北朝之间民间的商贸往来频繁
3.《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此举( )
A.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B.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D.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隔阂
4.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人定胜天 D.家国同构
5.学者傅衣凌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开封型”与“苏杭型”。在前者,工商业者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力量,城市的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后者与之不同,虽然也是封建地主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下列在明清时期属于“苏杭型”的为( )
A.南京、泉州 B.汉口、盛泽镇 C.洛阳、曲阜 D.北京、景德镇
6.图2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2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图2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7.如表1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2400 1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013 1485
表1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8.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9.2014年7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该工程全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达伊斯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伊安高铁的建设得益于( )
A.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示范 B.中国高铁的核心技术跃居世界第一
C.中国高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中国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
10.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唐本草》
11.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 )
A.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
C.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
12.明代吴又可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如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材料作为直接论据,最适合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 B.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
C.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D.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3.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 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 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14.“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15.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16.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7.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 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 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 D. 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18. 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
A.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B. 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 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19.“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0.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21.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图4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图4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
22.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23.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
A.难民治理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24.据统计,21世纪以来,美国麦克·摩尔的电影《华氏"9·11"》和《愚蠢的白人》一书在欧洲非常流行。欧洲人爱听麦当娜和布兰妮的歌,爱看电视剧《老友记》和《急诊室的故事》。欧洲人像美国人一样用微软,喝可乐,开福特。欧洲最聪明、最优秀的人经常被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到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从中看出( )
A.欧美关系得到修复 B.欧美合作意识加强
C.美国争夺欧洲市场 D.美国文化深入欧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8分,26题8分,27题2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观察图5、图6,从中提取图5到图6变化的两项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图5
图6
2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 君,生二女。 ——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 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等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古今移民给我们的启示。(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炯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州发展迅速,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泉州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下降,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不是流出,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官方主导下的贸易,明朝海禁政策并不禁止朝贡贸易,材料中泉州港口地位的下降是由于海禁政策的实行,而不是因为朝贡贸易的衰落,排除C项;丝绸之路在明朝时期并未完全废止,排除D项。故选A项。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有商贸往来,所以A项正确;“广泛”表述程度过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贸易,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是民间贸易还是官方贸易,也不能体现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世界。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就要求各国统一汇率及兑换机制,以适应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C项正确;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产生,排除A项;这样做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排除B项;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不能消除国际贸易隔阂,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从关键词“依山”“”傍水”,及“环境理念”可选择A,排除其他选项。
5.B【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据材料“苏杭型”“虽然也是封建地主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有名的工商业集镇,故B项符合题意。南京、洛阳、曲阜、北京与材料中描述的“苏杭型”城市的特征不符,排除A、C、D项。
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自文明产生以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古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政治环境并非一直稳定,排除A项;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排除B项;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晚清铁路建设路轨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多分布在列强的势力范围内,方便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分而治之,C项正确;近代铁路修筑技术并不会导致轨距存在差异,排除A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不属于根源,排除B项;材料都属于修筑铁路,无法反映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8.B【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民初交通发展的影响。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出的内容, 排除;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变化,排除D项。
9.C【详解】结合所学,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2014年伊安铁路二期顺利通车,故选C项;日本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故排除A项;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但世界第一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日本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故排除D项。
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东汉末期的《伤寒杂病论》,B项正确;《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千金方》和《唐本草》都是唐朝时期的著作,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可知,面对黑死病大流行,对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等认识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疫病的传染,正在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疫病成因,而是疫病的传播,排除A项;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如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知,《温疫论》对现代传染病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温疫论》和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未体现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医学成就,而非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把部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这有利于当时民众传承传统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刻在石碑上”无法说明汉代造纸技术推广的状况,排除A项;五经被各阶层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A【详解】“元夜燃灯”“寒食扫墓”与佛教的“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说明佛教的一些观念影响了社会习俗,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社会,A项正确。
15.B解析:依据材料“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可见利玛窦学会了适应中华文化,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排除D项。
16.B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选择B:材料中“中国文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体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排除A:材料中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本土性。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华文化是否连续发展。排除D: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具有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7.B【详解】据材料“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可知,材料反映了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表明文字的功能是不断完善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未涉及是因为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其演变,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C项反映的 是文字的先天功能,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不是“文字的书写”,排除D项。故选B项。
18.D【详解】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项,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
19.A【详解】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据此分析材料,500年前欧洲人来到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传播宗教只是幌子,但《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的融合;“象牙”的拥有者发生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故A项正确。
20.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故选A。材料体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D。
2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乙处是两河流域,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A项正确。希腊人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排除C项;赫梯人没有统一西亚北非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22.D【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华工出国”和清政府“外交政策”问题,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与外国政府通过签订条约禁止买卖华工,通过设立领事馆保护当地的中国人,这都是近代外交手段维护本国国民利益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和西班牙民主制度无关,排除A项;“全面保障”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华工推动美洲经济发展这一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3.A【详解】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难民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1975—2015年,难民输出大国输出的难民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暴增,而且难民输出大国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分散化趋势,这表明难民问题已经很难通过个别国际机构、慈善组织以及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加以解决,亟须加强国际合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合国便通过了多个专门针对难民问题的法律性文件,故排除B、C两项;难民输出大国中出现欧洲国家和南美洲国家,并不能说明亚非国家的难民问题因经济发展面有所缓解,故排除D项。
2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影视作品、著作、饮食等在美国非常流行,而且欧洲优秀人才大量去往美国,这说明美国对欧洲影响很大,深入欧洲,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欧美关系以及欧美合作,排除A、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市场争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主观题
25、变化1:大运河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元朝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裁弯取直,航程大大缩短。原因:隋朝的都城在长安,各项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东都洛阳作为枢纽;而元朝的都城在大都,洛阳的作用不复存在,故去曲取直。(4分)
变化2: 开通大运河的功能发生了巨变。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贯通南北,巩固国家统一;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开通大运河有助于巩固统一、解决北方粮食问题、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4分)
26.信息:匈奴单于来朝,汉元帝赐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匈奴生子,并从胡俗再嫁;和亲旨在稳定边境。(照抄原文不给分,任答其中两点4分)
注意问题:广泛收集史料,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对史料进行甄别辨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任答其中两点4分)
27.(1)变化状况: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口分布比例黄河流域减小,长江流域增大迅速,珠江流域也在增大;北人南迁。(8分)
影响:助推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6分)
(2)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6分)
启示:移民应着眼于解决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移民应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为出发点和归宿等。(4分)
28、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2分)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法治”“天人一”等思想主张凸显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和谐人际关系,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天下无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8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出卷单位:清流一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
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
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 D.丝绸之路的废止
2.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 1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
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金币可以印证( )
图 1
A.拜占庭帝国保持与北魏商贸往来 B.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广泛流通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南北朝之间民间的商贸往来频繁
3.《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
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
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此举( )
A.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B.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D.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隔阂
4.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人定胜天 D.家国同构
5.学者傅衣凌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开封型”与“苏杭型”。在前者,工商业
高二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者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力量,城市的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后者
与之不同,虽然也是封建地主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下列在明清时期属
于“苏杭型”的为( )
A.南京、泉州 B.汉口、盛泽镇 C.洛阳、曲阜 D.北京、景德镇
6.图 2 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 2 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图 2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7.如表 1 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 )
全长(公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轨距(毫米)
里)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
中东铁路 1897—1903 2400 1524
河,南至大连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013 1485
表 1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高二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8.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
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
“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9.2014 年 7 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
车。该工程全长 158 公里,设计时速 250 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达伊斯
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伊安高铁的建设得益于( )
A.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示范 B.中国高铁的核心技术跃居世界第一
C.中国高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中国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
10.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唐本草》
11.14 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
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
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 )
A.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
C.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
12.明代吴又可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如今临床医生
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
疹、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材料作为直接论据,最适合用来探究的论题
是( )
A.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 B.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
C.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D.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3.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
《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
有利于( )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 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 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14.“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
高二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15.1601 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
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16.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
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
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
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
有( )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7.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
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
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 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 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 D. 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18.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
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
曼的考古发掘( )
A.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B. 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 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19.“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 年后,欧洲人
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0.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 3000 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
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
高二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
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21.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
人。下列选项与图4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图 4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 3000-前 1000 年)
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
22.19 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
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 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
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
现了( )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23.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 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
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 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 年则出
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
由此可推知( )
A.难民治理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24.据统计,21 世纪以来,美国麦克·摩尔的电影《华氏"9·11"》和《愚蠢的白人》
一书在欧洲非常流行。欧洲人爱听麦当娜和布兰妮的歌,爱看电视剧《老友记》和
《急诊室的故事》。欧洲人像美国人一样用微软,喝可乐,开福特。欧洲最聪明、最
高二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优秀的人经常被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到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从中
看出( )
A.欧美关系得到修复 B.欧美合作意识加强
C.美国争夺欧洲市场 D.美国文化深入欧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25 题 8 分,26 题 8 分,27 题 24 分,28 题 12
分,共 52 分)
25.观察图 5、图 6,从中提取图 5到图 6 变化的两项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
因。(8分)
图 5
元朝大运河
图 6
高二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2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 时呼韩 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
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 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
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 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
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 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
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 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
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
——班固《汉书·匈奴传》 后单于阏氏焉。
——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献史料研究
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等
高二历史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
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 90 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
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 35.5
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
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 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
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 1978 年至 2004 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81.49
万人,留学国别 108 个……。。截至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
势。
——摘编自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1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78 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主要因
素,并谈谈古今移民给我们的启示。(10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
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
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
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
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
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
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炯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
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二历史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历史 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选择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材料解析题
25.
(8分)
26.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8分)
27. (1)
(14分)
(10分)
28.
(12分)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出卷人:清流一中 曾秀芹 审题人:清流一中 江丽萍
一、选择题: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
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州发展迅速,而明朝
实行“海禁”政策,泉州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下降,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对外
贸易中占优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不是流出,排除 B 项;朝贡贸易是官方主导下的贸易,
明朝海禁政策并不禁止朝贡贸易,材料中泉州港口地位的下降是由于海禁政策的实行,而
不是因为朝贡贸易的衰落,排除 C 项;丝绸之路在明朝时期并未完全废止,排除 D 项。故
选 A项。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拜占庭帝国
金币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有商贸往来,
所以 A 项正确;“广泛”表述程度过重,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贸易,排除 C 项;
材料不能证明是民间贸易还是官方贸易,也不能体现频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的世界。据材料时间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就要求各国统一汇率及兑
换机制,以适应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C 项正确;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产
生,排除 A 项;这样做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排除 B 项;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
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不能消除国际贸易隔阂,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A 【详解】从关键词“依山”“”傍水”,及“环境理念”可选择 A,排除其他选项。
5.B【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据材料“苏杭型”“虽然也是封建地主
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有
名的工商业集镇,故 B 项符合题意。南京、洛阳、曲阜、北京与材料中描述的“苏杭型”
城市的特征不符,排除 A、C、D 项。
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自文明产生以来,城
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
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了城市人口
的增加,推动城市化进程。故 C 项正确。古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
政治环境并非一直稳定,排除 A 项;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排除 B 项;城
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 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晚清铁路
建设路轨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
主持修筑,多分布在列强的势力范围内,方便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分而治之,C 项正确;
近代铁路修筑技术并不会导致轨距存在差异,排除 A 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属于客观因素,
不属于根源,排除 B 项;材料都属于修筑铁路,无法反映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8.B【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民初交通发展的影响。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
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且 A 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C 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出的内容, 排除;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变化,
排除 D 项。
9.C【详解】结合所学,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2014 年伊安
铁路二期顺利通车,故选 C 项;日本新干线建成于 1964 年,故排除 A 项;中国高铁技术世
界领先,但世界第一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项;日本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故排
除 D项。
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
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东汉末
期的《伤寒杂病论》,B 项正确;《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公元前 1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排除 A 项;《千金方》和《唐本草》都是唐朝时期的著作,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11.B【详解】根据材料“14 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
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
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可知,面对黑死病大流行,对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
损害器官,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等认识的提出,
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疫病的传染,正在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B 项正确;材料没有
描述疫病成因,而是疫病的传播,排除 A 项;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 C项;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
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如今临床医生应用其
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知,《温疫论》对现代传染
病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D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温疫论》和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未体现明清科技的璀璨辉
煌,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
古代医学成就,而非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把部分儒家经
典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这有利于当时民众传承传统文化,故选 C 项。
材料中“刻在石碑上”无法说明汉代造纸技术推广的状况,排除 A 项;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4.A【详解】“元夜燃灯”“寒食扫墓”与佛教的“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说
明佛教的一些观念影响了社会习俗,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社会,A 项正确。
15.B 解析:依据材料“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可见利玛窦学会了适应中
华文化,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闭关锁
国,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排除 D 项。
16.B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选择 B:材料中“中国文化…改变了自
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体
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排除 A:材料中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本土
性。排除 C: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华文化是否连续发展。排除 D: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化的包
容性,不是具有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7.B【详解】据材料“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
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最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可知,材料反映了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
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表明文字的功能是不断
完善的,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未涉及是因为社会发展需求
导致其演变,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 C 项
反映的 是文字的先天功能,与题意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
而不是“文字的书写”,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8.D【详解】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
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 D 项,排
除 A 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 B 项;谢里曼的考
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 C 项;
19.A【详解】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
据此分析材料,500 年前欧洲人来到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传播宗教只是幌子,但《圣
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的融合;“象牙”的拥有者发生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故 A
项正确。
20.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
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故选 A。材料体现农耕与游
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 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 C;材料
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 D。
2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乙处是两河流域,生活在
两河流域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A项正确。希腊人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排除 B 项;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乌尔纳
姆法典》,排除 C 项;赫梯人没有统一西亚北非文明,排除 D项。故选 A 项。
22.D【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华工出国”和清政府“外交政策”问题,据题干信息可
知,清政府与外国政府通过签订条约禁止买卖华工,通过设立领事馆保护当地的中国人,
这都是近代外交手段维护本国国民利益的表现,D 项正确。材料和西班牙民主制度无关,排
除 A项;“全面保障”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华工推动美洲经济发展这一
结果,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3.A【详解】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难民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1975—2015 年,难民输出大国输出的难民不仅
在数量上出现了暴增,而且难民输出大国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分散化趋势,这表明难民问题
已经很难通过个别国际机构、慈善组织以及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加以解决,亟须加强国际合
作,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合国便通过了多个专门针对难民问题的法
律性文件,故排除 B、C 两项;难民输出大国中出现欧洲国家和南美洲国家,并不能说明亚
非国家的难民问题因经济发展面有所缓解,故排除 D 项。
2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影视作品、著作、饮食等在美国非常流行,而且欧洲
优秀人才大量去往美国,这说明美国对欧洲影响很大,深入欧洲,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
欧美关系以及欧美合作,排除 A、B 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市场争夺,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二、主观题
25、变化 1:大运河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元朝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裁弯取直,航程大大
缩短。原因:隋朝的都城在长安,各项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东都洛阳作为枢纽;而元朝的都
城在大都,洛阳的作用不复存在,故去曲取直。(4 分)
变化 2: 开通大运河的功能发生了巨变。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贯通南北,巩固国家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
统一;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开通大运河有助于巩固统一、
解决北方粮食问题、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4 分)
26.信息:匈奴单于来朝,汉元帝赐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匈奴生子,并
从胡俗再嫁;和亲旨在稳定边境。(照抄原文不给分,任答其中两点 4 分)
注意问题:广泛收集史料,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对史料进行甄别辨析;论从史出、史论结
合。(任答其中两点 4 分)
27.(1)变化状况: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口分布比例黄河流域减
小,长江流域增大迅速,珠江流域也在增大;北人南迁。(8 分)
影响:助推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6 分)
(2)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6 分)
启示:移民应着眼于解决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移民应以推动国家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为出发点和归宿等。(4 分)
28、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2 分)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法治”“天人一”等思想主张凸显
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和谐人际关系,孟子强调“民
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
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
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天下无主,君为
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8 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方向之一。(2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JYCEogggAJBAABgCEQHyCkEQkACAACoOBEAMIAAACQ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