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体的呼吸》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学校 年级 七年级
设计者 指导者
课程模块 第四单元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使用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单元涵盖章、节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标要求 1.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3.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人体的呼吸
主题概述 人体除了必须不断从生物圈获取营养物质,还必须时刻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利用吸进的氧,氧化细胞内一部分有机物,释放其中的能量,以便满足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在呼吸时,气体先通过呼吸道的处理,再进入肺。在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在肺内发生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 (针对单元)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体时刻进行的呼吸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十分明白呼吸是如何进行的,也不十分清楚呼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人体各系统相应结构的功能,帮助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教学辅助支持 多媒体课件 视频 利用网络资源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三、单元知识关系及教学流程
人体的呼吸
单元生物科学方法归纳
分析比较法,观察法,联系实际法
单元知识演进及教学流程描述
遵照气体进入人体的过程——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然后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对应两节,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两部分,第二节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由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两部分组成。对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首先了解呼吸系统的各器官形态结构和它承担的本能,然后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部分内容,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首先介绍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然后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演示实验等,让学生了解呼吸与膈肌和胸廓变化的关系。关于肺 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程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四、单元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肺与外界和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评价方法 1、练习册中的习题,检测反馈。
五、课时总数与课时分配
课时总数 2课时
第一章、(1-3)节 人体的呼吸 课时数:2课时
六、单元核心任务(活动)
任务 核心任务(活动)内容表述 作用与意义
任务/活动1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资料等能够知道呼吸道对进入肺部的气体具有处理作用,能使进入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这种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同时也知道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知道空气的清洁和新鲜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保护空气质量的责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任务/活动2 通过阅读教材、亲自感受及演示实验,能够描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道呼吸与膈肌的变化及胸廓容积的变化都有关。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更好的理解呼吸与膈肌的变化及胸廓容积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任务/活动3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资料分析、等,能够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资料让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是氧气,产生的是二氧化碳。通过图片,了解肺泡外有毛细血管,知道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的数量多,这些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七、单元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及优化设计中部分习题。
八、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本单元的知识点不多,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强。有些内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设计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并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导课时利用“新生儿啼器”的短片,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资料和演示实验等,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体会人体结构的神奇、功能分工的精巧,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