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17: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②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③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具体表现:
1.政治:
①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②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⑤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
2.经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
3.思想文化: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②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③文物保护取得更多共识。
4.民族解放运动: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
③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唯物史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
【时空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历史解释】了解国家干预、世界贸易组织、福利国家、民权运动等概念,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掌握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2.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发展与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目录
1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3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4
情景导入:
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为1929年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失业大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伦敦
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世界,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面对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又使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一)概念
1.由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衰落。)
(二)背景: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盲目生产、生产过剩);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基础概念: 自由放任政策
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意为“顺其自然”。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1929-1933经济大危机后被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
材料一 1932年波士顿有超过4.06万个家庭依靠救济生活;在芝加哥,有70万人失业,占整个劳动力大军的40%。1932年的春天,随着经济逐渐探底,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面临饿死的境地……大萧条从很多方面影响了失业者的家庭,它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低的出生率。
材料二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二)背景:
材料三“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民主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试验取得成功和“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为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材料五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纪录片《大国崛起》
材料六 20世纪中期以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现实需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4)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5)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6)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7)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根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拓展: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由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其理论被习惯上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基础。对于凯恩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是被称为“战后经济繁荣之父”,一是被称为“七十年代滞胀之母”。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三)措施:
1.国内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2)特点:
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材料一 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既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又要有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
材料三 1955年日本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保守党上台后,接受国有化的现实,同时加强私人企业经济,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积极:
①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减少了自由放任下生产的盲目性;政府职能、权威得到加强。
②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局限:
①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②财政负担加大;
③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1973~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三)措施:
1.国内调整:
(4)影响: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材料 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例如美国在1974-1981年期间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为9.4%,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为4.9%、11.4%、15.4%和15.9%。
——摘编自程伟《世界经济十论》
1.含义:
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2.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根本原因)
(3)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争夺;
(4)石油危机(直接):石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生产成本一下子提高。
3.解决:
①应用新自由主义理论,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等);
②实行“混合经济”政策(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4.结果:
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历史概念: 新自由主义
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主要代表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三)措施
2.国际调整:重建秩序,国际协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
(1)原因:
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
②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举措:
①构建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内容:“双挂钩一固定”制
A.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B.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WB)
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成立,职责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贷款对象最初是西欧国家,后来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
(三)措施
(2)举措: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之变)
②构建国际贸易体系:
A.1947年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B.199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③发挥大国作用:
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3)影响:
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了经济秩序,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③但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外经济扩张)。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签订于1947年,是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成立,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科技之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大国为了贏得胜利,在军事科学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原有的科技潜力在某几个点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雷达技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都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战期间还造就了一大批卓著的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为战后科技革命准备了技术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中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增长。”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三 “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引向了微观领域;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储存、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研究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控制论的问世,为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背景:
1.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能的利用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首先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二)表现: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2.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3.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4.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三)意义:
1.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
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影响:
①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1)特点:
①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
②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表现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科研经费的激增,从国家规模的研究发展为国际规模的研究。
③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
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⑤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范围
开始时间
发明
能源
时代
影响 归纳综合: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一枝独秀)
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遍地开花)
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社会之变)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
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一)背景:
1.科技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第三产业、科技革命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表现:
1.产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
(三)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知识拓展: 现代社会三种阶层的划分
(1)“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社会之变)
材料 “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推崇。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抑制贫富差距的税收政策、扶贫计划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引起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工人的生活早已不再是“贫困的积累”,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都在0.4以下。”
——蔡继明《从混合经济形成看两大经济思想体系融合》
(一)“福利国家”:
1.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从摇篮到坟墓)。
2.内容:
①劳动就业政策:
通过政府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使公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贴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
③社会服务:
即由国家和社会兴办的公益性事业,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还有地区福利、民政福利、职业福利等。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社会之变)
(一)“福利国家:
3.原因和目的: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剧增;
(2)二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4)凯恩斯主义盛行;
(5)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6)经济大危机的深刻反思。
(7)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4.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6月10日),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教材的【学思之窗】
问题思考:
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提示:
①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扩大了财政支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造成纳税人的税款增加,引起纳税人的不满。
②一些人依靠福利生活,不事生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滋生社会惰性。
③尼克松政府提出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是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治。
材料一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
材料二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后来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1)积极:
是有历史进步性,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
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一定程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各类社会矛盾仍然长期存在。
调整:
①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③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社会之变)
(二)社会运动:
1.背景:
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类社会矛盾和贫困仍然长期存在。
2.代表: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主要代表 原因 斗争目标 结果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迫使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
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材料一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这些新变化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新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并扩展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主题……衍生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诸多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既彼此相通,又相互对立,难以完全协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提示:
(1)资本主义具有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2)但这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命运不会改变。
1.(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战略的调整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其占比一直高居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冷战”有密切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自1965年开始,其占比相对比较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在该时期,由于在与苏联对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占比又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与苏联对抗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据题干“用于国防研究”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是其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
D
初试牛刀:
2.(2023·湖南高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B
初试牛刀:
3.(2023·广东高考)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
A
初试牛刀:
4.(2023·浙江6月高考)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D
初试牛刀:
5.(2022·浙江6月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解析】 考点: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其产品与美国激烈竞争,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挑战,故选A项;“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结果,而日本与西欧经济崛起导致矛盾加深,排除B项;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没有各国国际贸易、国内贸易数据比较,得不出“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的结论,排除D项。
A
课堂总结: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政策新变化
国内:国家宏观调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国际: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科学技术新发展
社会结构新变化
社会政策新变化
社会运动兴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信息化。
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人口增加,“中间阶层”兴起。
建立“福利国家”
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和反越战学生运动等社会运动兴起
变化的是统治手段和方法
不变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