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课件 (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石壕吏》课件 (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1 09:41: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9张PPT)
咀嚼“苦”味,
体悟“圣”心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现实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诗圣?
激情导入
初读诗歌,明确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故事情节。
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官吏夜晚前来捉人,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去抓服役,第二天天明独与老翁别的故事。
任务一:自由朗读全诗,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你在朗读时找出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任务二:请结合老妇的致词,说一说老妇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力衰应役
老妇之苦:年迈丧子、生活困窘、力衰应役、被逼无奈
任务三:对比“原文”与“改文”,品一品老翁之苦。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老翁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夜:强调时间是晚上,百姓都睡着了,趁其不备,黑夜偷袭,手段狡诈。
捉人:征兵有一定的标准,符合标准则征为兵;而捉人没有标准,只要是人抓去,方式残忍。
逾:越过,可以看出老翁翻墙的动作快速、敏捷、娴熟——急着逃命,捉人次数繁多。
老翁之苦:有家难安、丧子失妻、力衰为生
感知儿媳与幼孙之苦
儿媳之苦:年轻丧夫、衣不蔽体……
幼孙之苦:幼而丧父、食不果腹……
这是一个苦命的家庭!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755年-763年
(1)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758年,唐军在邺城围攻叛军,四处补充兵力。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1)756年,杜甫在战乱中逃难,被叛军所捉,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创作《春望》。
(2)758年,杜甫结束仕途生涯,冬末,从洛阳回华州,一路上看到了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创作“三吏”“三别”。
(3)763年,安史之乱平定,杜甫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任务四:如此体恤百姓疾苦的杜甫,面对吏卒的强征,杜甫没有劝阻;与老翁告别之时,他也没有劝慰;诗人为何沉默不语?
背景资料二: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率众围攻叛军。胜利在望时,却由于指挥不统一,终兵败邺城,损兵无数。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拯救国家于水火,他们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背景资料一:
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赶往任所。当时,为了及时补充兵力,唐王朝实行毫无章法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无论男女都要抓去服兵役。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所以面对吏卒的强征,他不能劝阻;因为这是为国而战的必要举措;
所以与老翁告别之时,他无法劝慰;因为任何不能改变结局的言语此刻毫无意义;
所以这一晚杜甫沉默不语,是因为他遇到了人生中一个两难的选择
有口难言,更是苦不堪言!
请同学们尝试加上语气词“唉”,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那是儿媳痛失婆婆,前途茫茫的抽噎:
【师】那是老翁形单影只,恐惧不安的哀鸣:
【师】那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
【师】那是诗人无可奈何,痛苦挣扎的呜咽:
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语声绝,唉, 如闻泣幽咽。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唉。
唉!夜久语声绝,唉, 如闻泣幽咽,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垂老别》
这是一个苦难的社会!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通过描写差吏捉人的场景和老妇人的自述遭遇,反应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巨大损失,也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一诗一结
致敬诗圣
千年之前的
那夜秋风起,秋雨落
那夜石壕听幽咽
那夜鼓声悲壮,星河动摇
那夜凭轩涕泗
只因身在戎马关山外
自此永夜不眠
悲自语

致敬诗圣
千年后
朝圣者伸手拂过那句句诗行
如夜深重,如血殷红
微颤指尖触到的定然是
你那瘦骨嶙峋的胸腔里
藏着的
那颗兼济天下的
高贵的灵魂
课后作业
请参考提示内容并发挥你的想象将《石壕吏》改写成一部课本剧。
课本剧的格式:题目: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