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一)从《课标》对电学部分内容要求来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有所降低,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有所加强,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初步认识一些电学的概念和规律。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去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允许学生犯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章是继声、光、力、热的学习后,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的初步知识,本章主要内容是电学的三个基本概念——电荷、电流和电路,其中电流是核心概念。若想让学生构建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起该领域一系列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这些概念是构建初中阶段电学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
(二)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无论从知识内容上还是从技能训练上都是电学的基础,为了以后顺利学习电学的其他章节,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内容。电流在前两节学习时已有涉及,但比较抽象。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形成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强弱在教科书中是通过观察比较“同一个小灯泡接在不同电路中,明、暗不同,是因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的强弱不同”,引入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电流。通过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把电流相对形象化,让学生对电流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一)九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在观察、猜想、设计、操作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二)学生刚刚接触电学,认识了电荷,电流的形成和方向,但对于电流大小的感知还是较为抽象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加引导。
(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中,根据课前的调查问卷,总结出学生普遍青睐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授课方式,期望增加自主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比例,而教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课堂中需要迎合学生的喜好,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基于学生小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因此需要安排更多的探讨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基于核心素养与《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知道电流的单位及符号。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能够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中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认识电流表的量程并能准确读数;了解生活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五、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形成电流的概念。因此将电流概念的建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电流表作为电学基本仪器之一,它的使用方法、量程选择、连接方式和读数同样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量程选择、连接方式和读数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难点突破:本节课中,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多分析、多思考、多画电路图,以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
六、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为使电流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形象化,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法,演示实验法和观察法。
学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和自主实验法。
七、教学资源应用
(一)利用希沃白板进行课件展示,可以创造多种情境,交互性较传统课件更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相较于大小屏互动,利用物理虚拟实验室进行示范性操作,在可视性方面有更大的提升,也可以更加快捷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容易出错的实验步骤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到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后果,更加形象、逼真。
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流通过水轮机,能使水轮机转动起来,那灯泡能够亮起,说明了什么?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将同一个小灯泡接入仅电源不同的两个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说明了电路中电流大小与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电流的大小决定了小灯泡的亮暗程度,那电流的大小该如何进行测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电流的测量。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电路中入手,观察分析导致小灯泡亮暗程度不同的原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一、电流的强弱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5页内容,多媒体展示学生自学指导题目。学生解答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二)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科学家安培,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 提出问题:看了这么多常用电器的电流值,在刚刚的实验中,我们从小灯泡的亮暗程度上能够定性地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那么怎样知道具体的数值呢? 二、电流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电流表 教师拿出电流表,讲解电流表的构造:表盘、接线柱、指针等。然后让学生观察面前的电流表,结合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电流表上面的字母、面板及上面的数字、三个接线柱以及它们的颜色、下面的数字符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并开展课堂小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读数。 (二)使用方法 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演示,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明确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由于使用的是虚拟实验室,因此可以将错误的连接方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连接电流表的方法。 1.必须与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 3.必须选择合适的量程。 4.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流表连接在电源的两极。 自主阅读完成问题 倾听、思考、交流。 观察、思考、倾听。 观察、思考并总结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在学习电流的单位时,介绍科学家的奇闻趣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便于学生学习读数。 经过观察和思考,从而推理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三、学生自主试验 利用手边的实验仪器,分别测量出简单电路中小灯泡左右两端的电流,观察两次测量结果是否一致。 要求: 先画出两次实验的电路图。 电路图中必须标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 必须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学生动手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实验结论。 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有无变化,同时让学生多一次动手实验的机会,熟悉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也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小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问答的方式,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根据提问进行回答与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后作业,用时约10分钟。 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