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 2.1.1《阿Q正传(节选)》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 2.1.1《阿Q正传(节选)》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30 15:21:19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晨报》上连登了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分,易流入矫揉造作,令人起不真实之感,则是《阿Q正传》也算不得完善了。
课件研究所
该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顺受、自尊自大等劣根性,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落后农民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
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
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隐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目标
鲁迅小说的
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通过讽人达到讽世的目的。他的这种思想贯注到文学作品,就是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丑恶人物概括成为艺术典型,而后给予讽刺和嘲弄。
引人发笑、饶有情趣是鲁迅讽刺艺术的另一显著特色。引人发笑,是为了启人思考,揭出笑料,是在于发人深省,促人猛醒,叫人害怕,这就是鲁迅讽刺作品运用笑的艺术的真正价值。
为迎接四月一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决定举办读书分享比赛活动,活动形式建议新颖个性化。我们班经过讨论,决定以课文《阿Q正传》小说节选为蓝本,改编漫画参加比赛。
梳理小说节选情节,抓取典型片段,为改编确定场景。
(一)梳理小说情节,抓取片段细节
第二章:
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
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
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
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二)简单了解全篇小说内容。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咔嚓
(二)简单了解全篇小说内容。

优胜纪略
续优胜纪略
恋爱悲剧
生计问题
从中兴到末路
革命
不准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大团圆
探究文本内容,抓取人物特征,为改编确定漫画人物形象
明确阿Q形象,确定漫画主人公形象。
1.整理个人档案
姓名 阿Q 籍贯 不详
年龄 30左右 婚姻状况 未婚
身份 雇农 工作 打短工
家庭成员 无 住址 未庄土谷祠
爱好 喝酒、押牌宝 外貌特征 头有癞疮疤、
黄辫子、破夹
2.阿Q的自我定位: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根据阿Q的态度,从他的角度给这些人排一下地位。
①赵太爷:有钱,文童的爹爹
②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大儿子,去过东洋
③城里人:切细的葱丝、条凳
④未庄人:长凳、半寸长的葱叶
⑤王胡:又癞又胡
⑥阿Q :癞疮疤
⑦小尼姑:看到伊一定要唾骂
(1)确定相关漫画人物
(2)阿Q的自我定位
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儿子打老子”
赵太爷:“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未庄人:“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
王胡:“简直还是抬举他”
小尼姑:认为见到尼姑就倒霉
城里人:“鄙薄城里人”
假洋鬼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3.阿Q的应对之法:面对别人的欺辱,阿Q是怎样应对的?他觉得自己的应对如何?
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本质
闲人揪阿Q辫子,在壁上碰响头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
闲人先让阿O承认自己是虫多,再碰响头 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也不是“第一个”么 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
闲人在赛神之夜的赌摊上,趁乱抢阿Q的钱 自己打自己一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
赵太爷打阿Q 乖乖退出去;“儿子打老子” 狭隘,屈服和逃避,怯弱
王胡打阿Q 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 无聊,狭隘,逃避
假洋鬼子打阿Q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因完结而轻松,忘却了 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善于忘记
小尼姑走过来了 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 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
(2)面对别人的欺辱,他通过“精神胜利法”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从做法、目的、本质、危害等角度思考。
下定义:精神胜利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3)追问: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
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探究文本艺术,确定漫画主题及风格。
(一)明确作者写作动机:确定漫画的主旨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一)明确作者写作动机:确定漫画的主旨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意,“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二)艺术特色:确定漫画形象及语言的风格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3. 杂文式的笔法
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2.白描手法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可见阿Q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两句中“蒙”“得意”有什么含义?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美比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
3.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三)思考:在小说中具有“奴性的,使用“精神胜利法”的是不是只有阿Q?还有哪些人?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
《论《阿Q正传》》
无论人生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杨绛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种。
茅盾《读<呐喊>》
阿Q形象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考:在小说中具有“奴性的,使用“精神胜利法”的是不是只有阿Q?还有哪些人?
正视自己,生而为人,我们应当懂得精神富足远比物质富裕重要的道理。把这件事中人们的“幕强”行为定义为“奴性”的回归或许言过其实,但也应警惕,勿将玩梗变为现实,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的内心。正视自己,生而为人,我们不应“为奴”,而是应当相信,通过奋斗,我们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生活,哪怕是一地鸡毛,也不应逃避,躲在自我构建的精神乌托邦中,只会落得醉生梦死的下场。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鲁迅】
结合阅读《阿Q正传》的体验,赏析本文,回答下面问题。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这个季节竟放风筝,故而“惊异”;“悲哀”是因为想起了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且已永远无法补过。
1.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往往是愉悦的,而“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何“惊异”和“悲哀”。
(1)以前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我不希望小兄弟没出息。
(2)以前我认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一种职责。
2.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我对小兄弟放风筝要粗暴干涉。
答: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认为兄长管教是正常行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正曾受过心灵重创,使“我”无从补过,因而“沉重”“悲哀”。与阿Q形象类似,被奴役者并不认为被奴役,反而以此为荣。
3.人到中年,我认识到了“精神的虐杀”的错误,一心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怒,而弟弟却表示已全然忘却,并无怨恨。然而,“我”的心不觉轻松,反感“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你如何理解“我”的“沉重”和“悲哀”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
假如阿Q还活着
徐晓鹤
论阿Q的性格系统
林兴宅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课题 阿Q正传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时代风貌,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语文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该课文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修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代文学作品,要求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 材 分 析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作品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融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中。
学 情 分 析 本课面对学生群体为高二学生,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已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所描写的社会情景,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自身思考情况,培养学生从文章提炼思想的能力,深刻感受时代民族精神创伤,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隐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重点 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品味小说语言,鉴赏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隐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阿Q正传》陆续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一九二二年一月二日,刚登到第四章时,一位名叫谭国棠的读者,就给《小说月报》编者写信说:“《晨报》上连登了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分,易流入矫揉造作,令人起不真实之感,则是《阿Q正传》也算不得完善了。”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流言蜚语,对此,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上说,“……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并非我怕得罪人,目的是在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这些话虽然是针对《阿Q正传》发表之后社会上的各种流言蜚语而说,但是“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这个阿Q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呢?一起来寻找一下原因。 前置学习任务,了解常识。 一、作家及作品 1.鲁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伪自由书》《热风》《花边文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今天,我们学习的《阿Q正传》就是选自小说集《呐喊》。 二、《呐喊》及《阿Q正传》 1.《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表明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的心迹。 2.《阿Q正传》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新课教学 知识支架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就是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通过讽人达到讽世的目的。他的这种思想贯注到文学作品,就是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丑恶人物概括成为艺术典型,而后给予讽刺和嘲弄。这种“取类型”的写法,就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是要“画出一张图”,就能触到更多人的痛处,看出整个社会的腐败;也能使许多有病的人醒悟,开出反省的道路来。 引人发笑、饶有情趣是鲁迅讽刺艺术的另一显著特色。引人发笑,是为了启人思考,揭出笑料,是在于发人深省,促人猛醒,叫人害怕,这就是鲁迅讽刺作品运用笑的艺术的真正价值。鲁迅的讽刺常常是这样:所揭示伪现象是可笑的,但又不能一笑了之,在笑声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什么,笑过以后总给人们许多思考的东西,或者开始觉得是好笑的,渐渐又觉得并非只是笑料,而是寓意无穷的。 情境设置:为迎接四月一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决定举办读书分享比赛活动,活动形式建议新颖个性化。我们班经过讨论,决定以课文《阿Q正传》小说节选为蓝本,改编漫画参加比赛。 创设情境,助力深读。
活动任务一:梳理小说节选情节,抓取典型片段,为改编确定场景。 (一)梳理小说情节,抓取片段细节 第二章: 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 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 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 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简单了解全篇小说内容。 播放小说简介视频
活动任务二:探究文本内容,抓取人物特征,为改编确定漫画人物形象。 明确阿Q形象,确定漫画主人公形象。 1.整理个人档案 姓名阿Q籍贯不详年龄30左右婚姻状况未婚身份雇农工作打短工家庭成员无住址未庄土谷祠爱好喝酒、押牌宝外貌特征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破夹
明确: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2.阿Q的自我定位: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根据阿Q的态度,从他的角度给这些人排一下地位。 (1)确定相关漫画人物 ①赵太爷:有钱,文童的爹爹 ②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大儿子,去过东洋 ③城里人:切细的葱丝、条凳 ④未庄人:长凳、半寸长的葱叶 ⑤王胡:又癞又胡 ⑥阿Q:癞疮疤 ⑦小尼姑:看到伊一定要唾骂 阿Q的自我定位 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儿子打老子” 赵太爷:“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未庄人:“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 城里人:“鄙薄城里人” 王胡:“简直还是抬举他” 小尼姑:认为见到尼姑就倒霉 假洋鬼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3.阿Q的应对之法:面对别人的欺辱,阿Q是怎样应对的?他觉得自己的应对如何? (常规问法: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补充表格: 他人的行为阿Q的应对本质闲人揪阿Q辫子,在壁上碰响头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 闲人先让阿O承认自己是虫多,再碰响头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也不是“第一个”么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闲人在赛神之夜的赌摊上,趁乱抢阿Q的钱自己打自己一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屈服和逃避,愚昧和怯弱赵太爷打阿Q乖乖退出去;“儿子打老子”狭隘,屈服和逃避,怯弱王胡打阿Q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无聊,狭隘,逃避假洋鬼子打阿Q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因完结而轻松,忘却了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善于忘记小尼姑走过来了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
明确:被打了不反抗。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奴性十足。 (2)面对别人的欺辱,他通过“精神胜利法”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从做法、目的、本质、危害等角度思考。 下定义:精神胜利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3)追问: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 明确: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用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承受失败的他却自认为从未失败过。鲁迅称这样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为“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摧残、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小结:(1)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2)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 (3)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 (4)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 (5)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漫画示例: 丰子恺 丁聪 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活动任务三:探究文本艺术,确定漫画主题及风格。 (一)明确作者写作动机:确定漫画的主旨 补充资料:“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明确: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意,“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二)艺术特色:确定漫画形象及语言的风格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2.白描手法 抓住事物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吝啬,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不可将sketch的材料拉成小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补充资料: 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①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②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③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杂文式的笔法: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可见阿Q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这体现了阿Q矛盾的心态。阿Q因进过城而自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了他的盲目自大和狭隘保守。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两句中“蒙”“得意”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 (4)“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 (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美比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6)“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7)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 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思考:在小说中具有“奴性的,使用“精神胜利法”的是不是只有阿Q 还有哪些人 示例:近日,“万柳书院少爷”一事火遍网络。缘由是一位视频博主发了一条胯下运球的变装视频。定位在均价上亿元的“万柳书院”、博主身后估价4.2亿的齐白石真迹和就读于人才济济的“北京101中学”……随后视频因精英元素出圈,点赞量高达300多万,一周涨粉100多万。而后,在这个16岁男孩的评论区里,出现了大批“老奴”,谄媚的叫着“少爷”,齐刷刷涌过去追捧,“老奴梗”适时而生。后来愈演愈烈,营销号开始称其为“万柳书院少爷”,有人仅凭一个镜头的视频,狂夸少爷“有礼貌”“家教好”,有人给少爷写了长篇情书,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大肆赞美。 明确:阿Q形象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杨绛曾言:“无论人生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生而为人,我们应当懂得精神富足远比物质富裕重要的道理。把这件事中人们的“幕强”行为定义为“奴性”的回归或许言过其实,但也应警惕,勿将玩梗变为现实,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的内心。正视自己,生而为人,我们不应“为奴”,而是应当相信,通过奋斗,我们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生活,哪怕是一地鸡毛,也不应逃避,躲在自我构建的精神乌托邦中,只会落得醉生梦死的下场。 1.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隐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拓展阅读 风 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 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久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登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登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一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 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 ”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一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结合阅读《阿Q正传》的体验,赏析本文,回答下面问题。 1.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往往是愉悦的,而“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何“惊异”和“悲哀”。 答: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这个季节竟放风筝.故而“惊异”;“悲哀”是因为想起了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且已永远无法补过。 2.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我对小兄弟放风筝要粗暴干涉。 答:(1)以前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我不希望小兄弟没出息。 (2)以前我认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一种职责。 3.人到中年,我认识到了“精神的虐杀”的错误,一心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怒,而弟弟却表示已全然忘却,并无怨恨。然而,“我”的心不觉轻松,反感“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你如何理解“我”的“沉重”和“悲哀” 答: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认为兄长管教是正常行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正曾受过心灵重创,使“我”无从补过,因而“沉重”“悲哀”。与阿Q形象类似,被奴役者并不认为被奴役,反而以此为荣。 理解鲁迅写作风格, 学以致用,学习理性表达。
小结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
作业 课外阅读推荐: 钱理群——《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徐晓鹤《假如阿Q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