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 语文课件 ·
学习
如果没有离别,
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
如果没有离别,
人间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
——林清玄
同学们,如何看待离别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生追求“爱与自由”的诗人——徐志摩,让我们去感受他的深情。
①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揣摩语言,分析意象,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
②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的“三美主张”在诗歌中的体现,提升鉴赏能力。
③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丰富对离别主题的积累。
学习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生平大事件
1931年
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916年
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
赴美留学。
1920年
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
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
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是新月派最具代表诗人。
1924年
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
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罢》;
1926年,旅游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独自回到母校,朋友们都不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再别康桥》。
剑桥(Cambridge),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名),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且不说自然科学家的长长名单。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国王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牛津剑桥的毕业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学术界。
剑桥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但是又可以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因为市中心几乎被学院所包围,好像成了剑桥的生活区。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标注出节奏。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朗读视频
轻轻的 / 我 / 走了,
正如我 / 轻轻的 / 来。
我 / 轻轻的 / 招手,
作别 / 西天的 / 云彩。
那 / 河畔的 / 金柳,
是 /夕阳中的 / 新娘。
波光里的 / 艳影,
在我的 / 心头 / 荡漾。
软泥上的 / 青荇,
油油的 / 在水底 / 招摇;
在 / 康河的 / 柔波里,
我甘心 / 做一条 / 水草!
那 / 榆阴下的 / 一潭,
不是 / 清泉,是 / 天上虹
揉碎在 / 浮藻间,
沉淀着 / 彩虹似的 / 梦。
寻梦 撑 / 一支 / 长篙,
向青草 / 更青处 / 漫溯,
满载 / 一船/星辉,
在星辉 / 斑斓里 / 放歌。
但我 / 不能 / 放歌,
悄悄 / 是别离的 / 笙箫,
夏虫 / 也为我 / 沉默,
沉默 / 是今晚的 / 康桥!
悄悄的 / 我 / 走了,
正如我 / 悄悄的 / 来,
我 / 挥一挥 / 衣袖,
不带走 / 一片/ 云彩。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标注出节奏。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中国海上
同学们好,您所乘坐的2024--2025永不返程号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请您整理好您所携带的物品 ,以免遗落,而青春里都是互相最美好的模样。诗人徐志摩和你们一样,他乘坐了“永不返程康桥号”轮船,正在告别康桥,请看……
第一部分
1. 诗人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那么请大家尝试找出与康河相关的意象,并圈画出来。
明确
康河
波光
水底
柔波
潭
清泉
船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
诗人为什么能将“康河”的水如此多角度地细致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它的灵性与多面呢?请大家欣赏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的片段:
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旁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从这段话足以看出,徐志摩对康桥的了解,以及特殊的感情。
试问这得多喜欢一个地方,才有如此的热枕啊?徐志摩对康桥就是这般的如痴如醉。
第二部分
明确
云彩
金柳
新娘
青荇
水草
清泉
天上虹
彩虹梦
青草
星辉
夏虫
2. 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意象?
3. 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任选四个意象分析其好处及与情感的关系。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云彩
金柳
轻盈、飘渺 → 情感: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特点
娉婷袅娜,妩媚多姿 → 情感:依依不舍,欢喜眷恋
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特点
无拘无束,安闲自在→情感:迷恋,留恋
“招摇”:常含贬义,此处“招手摇摆”义。另有 “逍遥”义,用 “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示意,表示欢迎,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形象。“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的含义——康河的流水、水草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甘心”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而热烈的爱恋。
特点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青荇
缤纷绚丽→情感:永久眷恋
将清澈的潭水喻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水”成为“虹”,这一想象十分独特,写出了潭水的缤纷绚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迷恋之情。(“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特点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潭水
斑斓,壮丽→情感:兴奋激动,陶然忘情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得到一船星辉,这是寻梦者的意外收获。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表达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特点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星辉
笙箫代指箫声,悄然无声;
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 → 情感: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但”表明由幻想转为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情绪低落、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星辉
笙箫
夏虫
笙箫
夏虫
特点
少了美感,更少了离别的洒脱!
4. 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大家圈画出意象中的色彩词语,思考其表达效果。
金柳
云彩
青荇
彩虹
清泉
青草
垂柳
云朵
荇草
长虹
泉水
小草
效果
他的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请大家看这样一段资料: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局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者,影响深远。徐志摩就是这一理论观点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其对美的要求。
5. 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尝试分析“三美主张”在本诗中的体现:
意象都是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此外,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01
1.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回环往复” 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 。
2. 韵律和谐。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这是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3.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02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谈到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03
第三部分
徐志摩
徐志摩用他的“三美主张”来刻画他眼中眷恋的康桥,那么他眼中眷恋的康桥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一起来重走徐志摩曾走过的路。
有人曾形容,在英国的剑桥漫游,仿佛掉入了一个时间的琥珀。
于康河中泛波而下,沿着垂柳成荫的道路,在荡漾的水光中一路游览剑桥风格各异的学院,是剑桥最好的打开方式。
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曾在剑桥大大小小这样的街上如风般飞奔,将青春笑语永远留在了这条风情万种的小城。
6. 看完“康桥”,我们明白了那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请大家圈画出赋予情感的词语,总结出诗人情感动态发展的脉络。
《再别康桥》抒发作者对康桥的离情别绪,通过云彩、金柳、青荇、潭水等意象营造了宁静和谐、清幽飘逸的氛围, “作别——荡漾——甘心——寻梦——放歌——挥袖”, 交织着诗人欢喜、依恋、无奈、惆怅、洒脱等复杂情感,康桥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 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且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
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康河是诗人梦想的沉淀之地,是梦想的初因,亦是梦的陷落之地,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诗人对康桥流露的是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7. 那这种依依不舍和永久眷恋之情为什么诗人要用“轻轻招手”“挥挥衣袖”“作别云彩”表现出来呢?
这种不舍和眷恋只能静静欣赏、回忆,而不能涉足。对于康桥或者当年在此地的经历来说,诗人已是局外人,但对曾经的不舍之情在内心生发,最终还是未能抑制,在告别时用了“招手”这个会面时才有的动作,眷恋又不得不作别,作别的对象也无处可寻,似乎只能寄托给那天上聚散匆匆的云了。这种情感美是“生怕情多累美人”,是把悲伤留给自己,绝不惊扰对方安宁,是不让对方为离别而伤心的深情。对于告别对象无尽的情感“呵护”,才是本诗的美之所在。
多元解读
告别对象:
“新娘”不仅指一种景象,也代表眷恋的情人形象,情与景互为一体。在这“河畔的金柳”美好景象,是他去追求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作别西天云彩”既象征不忍离去这美丽的康河,也想到恋爱的分手和离别,夹杂着留恋母校和爱情失意的多重情感。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当他遇到代表这三点的女性林徽因时,他与林徽因进入了第一段自由恋爱,结束了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后与陆小曼结识,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恋爱之中,又一次来到康桥,旧地重游,睹物思人之情自然而生。想到代表“爱、美、自由”化身的林徽因,想到在北京冥思的交际名花:陆小曼,又想到离异的张幼仪,此时的心情既有缠绵又有遗憾,情感较复杂。
多元解读
《再别康桥》
表达了“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徐志摩亲身感受过军阀混战的场景。受“五四”思潮影响,赴英国康桥学习,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康桥时期对他一生有重要影响。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 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遭遇了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 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碎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8. 经历了这么多苦涩的诗人,这次重回康桥,诗人的这种寻梦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呢?请大家试着从文中找找线索吧。
康桥梦的第一个内涵是“波光里的艳影”似的立足于现实的理想,这是第一次来康桥发现的理想。第一次离开,现实告诉诗人,这个理想只是“西天的云彩”,美丽而遥远,完成了对第一个理想的否定。
第二次到来,发现虽然云彩离我们遥远,但是却能烛照现实,改变现实,又坚定了对理想的信念。第二次到来之后的坚定寻找,理想被进一步升华为“一船星辉”,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
第二次告别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可以带走“一船星辉”,所以在现实的暗夜里,就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坚定的信念。没有带走的,可以留在西天继续烛照现实;带走的星辉,成为指导现实的理想资源。
所以,寻梦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扬弃的辩证发展过程,旧梦被不断地否定扬弃,新梦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在寻梦的过程中完善、丰富、坚定自己,真生命、真爱情、真幸福、自由、爱和美才能被赋予坚实的内涵。诗人不但没有与理想告别,而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持久更加丰富的理想。他告别的是曾经的“云彩” 般的单纯理想,带走的是更加成熟的“星辉”般的成熟理想,康桥不但是理想的象征,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理想的提供者。
请大家带着徐志摩的这份眷恋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拓展延伸
本诗作者的离别和下面其他作者的离别诗词有什么区别,请尝试着做一个总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拓展延伸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
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再别康桥时的千般依恋、万般不舍,都化作那轻轻的一招手,化作那一场神圣而虔诚的寻梦仪式。徐志摩的浪漫情愫令人折服,简单的辞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的画面。这正是他单纯信仰的人生观的体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1. 试分析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离别”是中华诗词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离别”诗。它们或豪迈,或缠绵,或伤感,或洒脱。有的真诚,有的唯美,有的含蓄蕴藉但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
(二选一)课题 再别康桥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课标要求: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再别康桥》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修下册的一首诗歌,该单元为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学 情 分 析 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众多诗词,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但对于现当代诗词的阅读还比较少,对于其特点把握不深刻,缺乏一定的阅历,学生学习时要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注意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核心素养目标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揣摩语言,分析意象,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诗歌的“三美主张”在诗歌中的体现,提升鉴赏能力。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丰富对离别主题的积累。
重点 诵读诗歌,揣摩语言,分析意象,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
难点 分析诗歌的“三美主张”在诗歌中的体现,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如果没有离别, 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 如果没有离别, 人间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 ——林清玄 同学们,如何看待离别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生追求“爱与自由”的诗人——徐志摩,让我们去感受他的深情。 语言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思考。
新课教学 活动一:积累常识,了解诗人 一、背景简析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旅游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独自回到母校,朋友们都不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再别康桥》。 剑桥(Cambridge),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名),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二、了解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三、把握节奏 请大家跟着视频和节奏朗读诗歌,注意对读不准的字词做好批注。(播放视频,展示节奏) 新课标要求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即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因此加强文学常识积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以“康桥”来引领串联诗歌,化叁为整。 以资料的形式进行补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浓醇的情感,互相印证。 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情景关系的理解,课堂便顺利过渡到下个环节。 阶段归纳,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引出“三美主张”。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以此学生能加深对现代诗歌理论的了解,提升鉴赏能力。 有文本捕捉情感,由情感揭示诗人经历,层层递进,丰富诗人的形象。 诗人情感的矛盾来源于他的经历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多角度思考,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再次回归文本,对色彩绚烂的意象,对复杂多变的情感进行梳理,让文本回归简单清晰,完成课堂升华。
活动二:以文为本,情境引领 创设情境,走进诗歌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您所乘坐的2024--2025永不返程号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请您整理好您所携带的物品 ,以免遗落,而青春里都是互相最美好的模样。诗人徐志摩和你们一样,他乘坐了“永不返程康桥号”轮船,正在告别康桥,请看…… 第一部分 灵性康河 提问:诗人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那么请大家尝试找出与康河相关的意象,并圈画出来。 明确:“康河——波光——水底——柔波——潭——清泉——船” 【补充】诗人为什么能将“康河”的水如此多角度地细致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它的灵性与多面呢?请大家欣赏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的片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旁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老师赠语:“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从这段话足以看出,徐志摩对康桥的了解,以及特殊的感情。 试问这得多喜欢一个地方,才有如此的热枕啊?徐志摩对康桥就是这般的如痴如醉。 第二部分 康河联想 提问: 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水草——清泉——天上虹——彩虹梦——青草——星辉——夏虫 提问: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任选四个意象分析其好处及与情感的关系。(展示部分意象图片) 明确:(1)云彩 特点:轻盈、飘渺→情感: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2)金柳 比喻 特点:娉婷袅娜,妩媚多姿→情感:依依不舍,欢喜眷恋 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3)青荇 拟人 特点:无拘无束,安闲自在→情感:迷恋,留恋“招摇”:常含贬义,此处“招手摇摆”义。另有 “逍遥”义,用 “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示意,表示欢迎,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形象。“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的含义——康河的流水、水草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甘心”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而热烈的爱恋。 (4)潭水 比喻 特点:缤纷绚丽→情感:永久眷恋 将清澈的潭水喻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水”成为“虹”,这一想象十分独特,写出了潭水的缤纷绚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迷恋之情。(“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5)星辉 特点:斑斓,壮丽→情感:兴奋激动,陶然忘情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得到一船星辉,这是寻梦者的意外收获。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表达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6)笙箫,夏虫 笙箫代指箫声,悄然无声;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情感: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但”表明由幻想转为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情绪低落、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云彩 挥一挥,不带走→情感:依依不舍,洒脱飘逸 提问: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大家圈画出意象中的色彩词语,思考其表达效果。 金柳、云彩、青荇、彩虹、清泉、青草 ↓ ↓ ↓ ↓ ↓ ↓ 垂柳、云朵、荇草、长虹、泉水、小草 明确:效果:少了美感,更少了离别的洒脱! 互动:他的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请大家看这样一段资料: 【资料】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局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者,影响深远。徐志摩就是这一理论观点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其对美的要求。 提问: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尝试分析“三美主张”在本诗中的体现: 明确:(一)绘画美。 意象都是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此外,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二)音乐美。 1.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回环往复” 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 。 2.韵律和谐。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这是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三)建筑美。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谈到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第三部分 康河情感 互动:徐志摩用他的“三美主张”来刻画他眼中眷恋的康桥,那么他眼中眷恋的康桥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重走徐志摩曾走过的路。(播放图片) 提问:看完“康桥”,我们明白了那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请大家圈画出赋予情感的词语,总结出诗人情感动态发展的脉络。 明确:《再别康桥》抒发作者对康桥的离情别绪,通过云彩、金柳、青荇、潭水等意象营造了宁静和谐、清幽飘逸的氛围, “作别——荡漾——甘心——寻梦——放歌——挥袖”, 交织着诗人欢喜、依恋、无奈、惆怅、洒脱等复杂情感,康桥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 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且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康河是诗人梦想的沉淀之地,是梦想的初因,亦是梦的陷落之地,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诗人对康桥流露的是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提问:那这种依依不舍和永久眷恋之情为什么诗人要用“轻轻招手”“挥挥衣袖”“作别云彩”表现出来呢? 明确:这种不舍和眷恋只能静静欣赏、回忆,而不能涉足。对于康桥或者当年在此地的经历来说,诗人已是局外人,但对曾经的不舍之情在内心生发,最终还是未能抑制,在告别时用了“招手”这个会面时才有的动作,眷恋又不得不作别,作别的对象也无处可寻,似乎只能寄托给那天上聚散匆匆的云了。这种情感美是“生怕情多累美人”,是把悲伤留给自己,绝不惊扰对方安宁,是不让对方为离别而伤心的深情。对于告别对象无尽的情感“呵护”,才是本诗的美之所在。 多元解读1:
告别对象: “新娘”不仅指一种景象,也代表眷恋的情人形象,情与景互为一体。在这“河畔的金柳”美好景象,是他去追求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作别西天云彩”既象征不忍离去这美丽的康河,也想到恋爱的分手和离别,夹杂着留恋母校和爱情失意的多重情感。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当他遇到代表这三点的女性林徽因时,他与林徽因进入了第一段自由恋爱,结束了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后与陆小曼结识,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恋爱之中,又一次来到康桥,旧地重游,睹物思人之情自然而生。想到代表“爱、美、自由”化身的林徽因,想到在北京冥思的交际名花:陆小曼,又想到离异的张幼仪,此时的心情既有缠绵又有遗憾,情感较复杂。
多元解读2: 《再别康桥》表达了“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徐志摩亲身感受过军阀混战的场景。受“五四”思潮影响,赴英国康桥学习,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康桥时期对他一生有重要影响。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 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遭遇了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 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碎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提问:思考:经历了这么多苦涩的诗人,这次重回康桥,诗人的这种寻梦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呢?请大家试着从文中找找线索吧。 明确:康桥梦的第一个内涵是“波光里的艳影”似的立足于现实的理想,这是第一次来康桥发现的理想。第一次离开,现实告诉诗人,这个理想只是“西天的云彩”,美丽而遥远,完成了对第一个理想的否定。 第二次到来,发现虽然云彩离我们遥远,但是却能烛照现实,改变现实,又坚定了对理想的信念。第二次到来之后的坚定寻找,理想被进一步升华为“一船星辉”,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 第二次告别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可以带走“一船星辉”,所以在现实的暗夜里,就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坚定的信念。没有带走的,可以留在西天继续烛照现实;带走的星辉,成为指导现实的理想资源。 所以,寻梦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扬弃的辩证发展过程,旧梦被不断地否定扬弃,新梦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在寻梦的过程中完善、丰富、坚定自己,真生命、真爱情、真幸福、自由、爱和美才能被赋予坚实的内涵。诗人不但没有与理想告别,而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持久更加丰富的理想。他告别的是曾经的“云彩” 般的单纯理想,带走的是更加成熟的“星辉”般的成熟理想,康桥不但是理想的象征,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理想的提供者。 互动:请大家带着徐志摩的这份眷恋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拓展延伸 本诗作者的离别和其他作者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请尝试着做一个总结。 (一)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 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离别主题诗总结,可以让学生提升理解和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时的千般依恋、万般不舍,都化作那轻轻的一招手,化作那一场神圣而虔诚的寻梦仪式。徐志摩的浪漫情愫令人折服,简单的辞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的画面。这正是他单纯信仰的人生观的体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激发学生对生命力量的探索,激发学生对爱与自由的理解与感知。
作业布置 (二选一) 1.试分析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离别”是中华诗词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离别”诗。它们或豪迈,或缠绵,或伤感,或洒脱。有的真诚,有的唯美,有的含蓄蕴藉但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写一段50字左右的片段。 此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表达知识,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