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项脊轩志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项脊轩志》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理念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教 材 分 析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佳作。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通过对项脊轩变迁的描写,回顾与自己关系最亲的三位女性既可喜又可悲的往事,表达了物是人非、家族衰落的慨叹,抒发了缅怀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真挚感情。与此同时,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着归有光为改变家道中落而闭轩苦读的坚忍,以及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化为热切的光宗耀祖的自觉使命感。
学 情 分 析 文言文新授课,文字有待疏通,个别字句理解有难度。但高二的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解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合作讨论,理应能够解决理解问题。而且作品中渗透的人间至情朴素动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可以实现较好的共鸣。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有的细节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重点 1.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梳理文章的文脉 2.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
难点 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听歌曲《留光》。认真聆听歌词,感受歌词中的“归有光”。你觉得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 主要作品:《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 [名家评说]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则徐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归有光的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对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温情歌曲导入,怡养性情,引入作者,激发思考。
新课教学 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疏通文言字词句,理解全文。(第一课时) 1.利用多媒体,课前查阅有关封建社会大家庭生活的伦理文化,了解大家族生活的基本情况。 2.在前面文章学习的基础上,落实文言字词,进一步研读课文,在熟读文章的前提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归有光为何执着于科举考试,屡败屡战,直到 60 岁才中进士 (2)“情”有多种,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情感 (3)选出你认为最平淡却蕴含深情的语句,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庙的主持 (三)词类活用 1.乳二世(名词作动词,乳养) 2.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3.吾家读书久不效(名词作动词,取得效果) 4.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 5.雨泽下注(名词作动词,下雨) 6.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7.又北向(名词作状语,朝北) 8.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朝西) 9.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自,亲自) 11.垣墙周庭(使动,使……围住,即环绕) (四)一词多义 1.过 (1)人往,从轩前过 (经过) (2)一日,大母过余 (拜访,看望) (3)公子过谢侯生 (前往,前去) (4)必有过人之节 (超过)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过分,过于) (6)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过错,过失) (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指责) 2.案 (1)举案齐眉 (古代进食用的有短腿的木制捧盘) (2)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几案) (3)无案牍之劳形 (处理公事的文书、案卷) (4)召有司案图 (同“按”,考察,查看)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同“安”,安定)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1)使(之)不上漏 (2)明月(照)半墙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令人长号不自禁 (2)状语后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鸡栖于厅 梳理文脉 (一)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二是因伯、叔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死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二)填充:①偃仰啸歌 ②悲 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梳理文章的文脉
情境设置:为了深入阅读,提升素养,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学校文学社打算举办“循古迹,探古物,究古人”微视频阅读分享比赛活动。 请你以个人或者组队(2-3人)的形式,探究文本,选择素材,拍摄一段微视频。
活动任务一:细读全文,明确作者情感,为微视频定调——选“意境”。 情感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一、可喜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百年承继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无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读书自在 余稍为修葺,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橘,亦遂增胜 ——环境幽美 二、可悲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家庭败落,人情淡薄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幼年丧母,痛失母爱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亡故,有负寄望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夫妻隔世,恩爱成忆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怕睹物思人,愁绪难排 探讨:文章“悲”与“喜”两种情感具有内在关联吗?怎么理解? 明确:感情的浓淡对比的背后合乎逻辑的理解应该是:大母持象笏之行为及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之语,触到了归有光作为一个于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内心的最痛处才会下意识地说出“长号不自禁”这样的与前文明显矛盾的话语。 悲是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喜是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境界自由自在无羁无束之喜。 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 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充分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悲与喜。
活动任务二:细读全文,跟随作者目光回到项脊轩,为微视频定景——拍“细节”。 有人说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一、家庭生活小事、平凡之事 小轩的变迁——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家道的衰败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篱一墙,道尽家道中落,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哀。 小轩的修葺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橘,亦遂增胜。” ——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老妪叙述、祖母探望、妻子归宁——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深深思念亲人 明确: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本文中作者对一物一人一事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 生动的细节描写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明确:一个场面,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
活动任务三:思辨阅读,探究艺术——选“终场” 常规问法:《项脊轩志》原文还有一段,但教材编者将其删去。延用的是后补两段。 你认为这一段该不该删去 依据是什么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一)原结尾:画外音,明信念 传递一种对自身获取功名执著的信念,虽然前文表达了某种读书无望可能会愧对先祖的悲伤,但行文之结尾归有光还是要表达出一种不屈服的信念,这在古代读书士人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教材编者应该保留这一段文字,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对文本的尊重;也能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项脊轩志》与归有光。 换补记,如课文:以景结情,贵有余味,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树长人亡抒物是人非之感。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睹物思人,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产生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拓展阅读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注释】 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 ②刺刺:多言的样子。 ③击断:即争执。 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做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后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他去做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归有光交好,引荐他做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在任上去世。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精神理致。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归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道:“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他推崇(归有光)到这种地步。 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1.对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听取诉讼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抓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 目为:眼睛看见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 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 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王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思考题: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归有光“行己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参考答案:C。A.应为“审理案件”。B.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定案,形成案卷”。参看《曹刿论战》的“小大之狱”句。D.应为“视作”。 2.参考答案:D。第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而”为代词,“你的”。A.都是代词,前为“他”,后为“它”。B.都是代词,指某一范围内的全体,相当于“众”。C.都是动词,前译为“担当”,后译为“成为”“是”。 3.参考答案:C。“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思考题: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板书设计 自设
作业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共37张PPT)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8岁时
母亲周氏去世;
17岁时
奶奶夏氏去世;
18岁时
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时
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时
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时
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
33岁时
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时
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时
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
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
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
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5岁时
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1506—1571)
文学成就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其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文脉,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特有的细节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志
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
记
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书
“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
为记事的书或文章
如地方志、墓志、
《三国志》等。
疏通文言字词句,理解全文。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KEQIANXUEXIHUODONGSHEJI
思考:
1)利用多媒体,课前查阅有关封建社会大家庭生活的伦理文化,了解大家族生活的基本情况。
2)在前面文章学习的基础上,落实文言字词,进一步研读课文,在熟读文章的前提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归有光为何执着于科举考试,屡败屡战,直到 60 岁才中进士
②“情”有多种,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情感
③ 选出你认为最平淡却蕴含深情的语句,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文章详解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判
名-状
…的地方
宾
名-状
名-状
名-动
少
连,表目的
才
通透
状
光彩,美
形-动
名-状
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在庭院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洞若观火,洞察分明
高(独立)
文章详解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状
名-状
兹事体大:这事关系重大
这
是
等到
伯父、叔父的统称
烧火煮饭
到处,处处
越过
状
动,修筑
开始
总,共
状
判
名,名也
名-动
先母如丧考妣
介,引出对象
常常
“尔”
此,这
动作偏指一方,她
文章详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名-动
完,整(终)
状
少年15岁
省“于”
探望
你
像
等到
关
没有成效
表肯定(是)
应当
像,好像
宾
是
经过
凭借
能够
被
(名)+动
象笏,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东汉刘熙《释名》中提到:“笏,忽也,备忽忘也。”可见笏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今天会议上的备忘笔记,属于官场办公用品。传言其另一用意在于上奏时掩面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文章详解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状
作,写
状
嫁到(我家),出嫁
依,靠
写字
回娘家
那么,表顺承
就
形制,规制
伞盖
名词性词组+也
判
魏孺人“少长富贵家”,嫁到归家后却并没有抱怨生活清贫,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 更为难得的是,魏氏非常敬重归有光,与他感情甚笃。当别人奚落、嘲笑归有光时,她却劝慰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归有光《请敕命事略》)鼓励他不要为眼前的处境所困扰,应该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有了这位志同道合、毫无怨言的“贤内助”的默默支持,归有光才“屡败屡战”,不断坚持考下去。妻子是归有光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动力与精神慰藉。
情景教学:分角色朗读
梳理文脉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
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
一是喜,一是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① 偃仰啸歌
②悲
情景教学:分角色朗读
情境设置
为了深入阅读,提升素养,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学校文学社打算举办“循古迹,探古物,究古人”微视频阅读分享比赛活动。
请你以个人或者组队(2-3人)的形式,探究文本,选择素材,拍摄一段微视频。
01
01
细读全文,明确作者情感,为微视频定调——选“意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情感明确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是文眼,统领着全文。
一、可喜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百年承继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无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读书自在
余稍为修葺,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橘,亦遂增胜。
——环境幽美
二、可悲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家庭败落,人情淡薄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幼年丧母,痛失母爱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亡故,有负寄望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夫妻隔世,恩爱成忆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怕睹物思人,愁绪难排
三、探讨:文章“悲”与“喜”两种情感具有内在关联吗?怎么理解?
感情的浓淡对比的背后合乎逻辑的理解应该是:大母持象笏之行为及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之语,触到了归有光作为一个于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内心的最痛处才会下意识地说出“长号不自禁”这样的与前文明显矛盾的话语。
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
悲
是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
喜
是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境界自由自在无羁无束之喜
01
02
细读全文,跟随作者目光回到项脊轩,为微视频定景——拍“细节”。
一、家庭生活小事、平凡之事
有人说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1)小轩的变迁——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家道的衰败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篱一墙,道尽家道中落,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哀。
2)小轩的修葺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橘,亦遂增胜。”——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3)老妪叙述、祖母探望、妻子归宁——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深深思念亲人
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本文中作者对一物一人一事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
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
一个场面,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01
03
思辨阅读,探究艺术——选“终场”
思考
《项脊轩志》原文还有一段,但教材编者将其删去。
沿用的是后补两段。
你认为这一段该不该删去?依据是什么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传递一种对自身获取功名执著的信念,虽然前文表达了某种读书无望可能会愧对先祖的悲伤,但行文之结尾归有光还是要表达出一种不屈服的信念,这在古代读书士人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教材编者应该保留这一段文字,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对文本的尊重;也能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项脊轩志》与归有光。
原结尾:画外音,明信念
01
MINGQUE
以树长人亡抒物是人非之感。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睹物思人,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产生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换补记,如课文:以景结情,贵有余味,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02
MINGQUE
拓展阅读
阅读《明史·归有光传》节选
思考: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归有光“行己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对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听取诉讼
B. 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抓进监狱
C. 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 目为妄庸巨子 目为:眼睛看见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吏多恶之 / 他日汝当用之
B. 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 引为南京大仆丞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 久而自伤 / 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
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 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 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王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 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拓展阅读
阅读《明史·归有光传》节选
思考: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归有光“行己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①用古教化为治
②断讫遣去,不具狱
③辄寝阁不行。
作业布置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
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ZILIAOBUCHONG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
唐有裴度、段文昌等扬六朝之颓波;亦与明有唐顺之、归有光辈振八家之坠绪,仿佛差似。虽以世贞之高名盛气;而有光拔帜易帜以屹自树立,开清桐城之文,而妙出以纡徐。其文由欧阳修以几太史公;虽无雄直之气,驱迈之势,而独得史公之神韵。……然有光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虚,声几欲下,亦有近俚而伤于繁者。特自何李崇茁轧之习,号为力追周秦;王李重扬其波,天下从风靡。而有光一切刮磨,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可不谓之特立独行之士乎哉!
课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