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课程研究所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复习导入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春,正是唐朝政局动荡之时,帝王昏庸,排挤功臣。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国运衰微,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也正处于人生中的低谷。该诗便是诗人自秦州辗转至成都,稍作安定后,拜谒武侯祠时所作。
除了《蜀相》之外,杜甫还写过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作,如《咏怀古迹》《阁夜》《昔游》《述古》等。
创作背景
任务一
初读,整体感知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正字正音
bǎi
jì
礻与祭祀、祈福有关,比如神、社、祛等。
衤与衣服、布匹有关,比如袖、襟、初等。
概括联意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色
忆人物
到某地
抒情感
判断体裁
到某地
大江东去,浪淘尽…
写景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忆人物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抒情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怀古类诗词
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潼关怀古
登幽州台歌
……
怀古诗的题目中一般由“地点”和“怀古”二字组成,而本诗也属于怀古诗的范畴,但杜甫并没有以“锦官城怀古”或“祠堂怀古”为题,也没有用诸葛亮、孔明、卧龙等人们熟悉的字眼,却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
学完本诗后或许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思考探究
任务二
再读,品味语言
首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译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故称其祠堂为武侯祠。原祠为成汉李雄所建,位于昭烈祠西侧,明初与昭烈祠、惠陵合并,并设前殿与后殿。
锦官城:在古代,成都一般分为大城和少城,而“锦官城”是指少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首联
首联中有一个字用的特别精妙,试找出并分析其精妙之处。
1.标明作者是有目的的专程采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2.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对于初到成都路线不熟的诗人而言,颇有些生疏感。
3.更见祠堂之幽僻,少人拜谒,诗人只能独自找寻。
4.祠堂周围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繁密茂盛、修长高耸、浓荫幽暗,将祠堂遮蔽。
颈联
“三、四(第三句和第四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
—— 《杜诗解》
在闻一多整理的《说杜丛钞》中有一段薛雪对杜甫的评论:“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无私’‘寒城菊自开’‘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译
颈联
从情感构看:这些美好的景色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
从结构看: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译
颔联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颔联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情,要待他好像待老父一样!”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译
颔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收取荆益二川(东川西川)
八卦阵
六次北伐中原,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使他心服口服
病逝五丈原
河南卧龙岗上的
对联之上联
颔联
刘备打刘表占领四川
联合东吴抗拒北面的曹操
一是指诸葛亮的八卦之术
二是指诸葛亮借东风
河南卧龙岗上的
对联之下联
取西蜀
定南蛮
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孙刘联合抗拒曹操火烧赤壁
颔联
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如此丰富和功绩如此卓著,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此时,老杜站位之高和笔法之老辣便显现了出来,他只截取诸葛亮一生的两个片段:三顾茅庐、隆中对,辅佐二主、赤诚心。诗人用最少的笔墨突出了诸葛亮身上两个最光辉的品格:“‘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 ”
颔联
关于频烦,课下注释给了两种解释:一说即频繁、多次;另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从语义的理解上,二者差异不大。但如从律诗格律和诗歌情感的角度思考,你认为哪一种解释能符合你的理解。
颔联
1.从律诗联句工整对仗的规则要求来看,“开济”与“频烦”相对,也应作动词为宜。“频烦”与“开济”相对,“开济”,由两个单音词组成,意为“开创扶助”,同理,“频烦”也应该是由两个单音词组成,即“频”为一个单音词,释为“屡次”,“烦”为一个单音词,释为“烦劳”,而不是仅由一个双音词“频烦”通假为“频繁”,这样才更符合老杜律诗对仗精工之特点。
颔联
2.从诗歌情感的角度思考,会发现本诗的意味更丰富了,而且在表现诸葛之形象及作者之情感上更有力了。“三顾频烦”,写刘备不厌其烦地三顾诸葛于草庐之中,从中可见刘备识人之明及待人之诚,但更重要的是以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诸葛之才。
而诸葛之才,诸葛之忠正是痛睹当时倾颓形势而引老杜无限敬仰、追慕和赞美的。而且如此求贤之渴,托付之重,亦为后句“老臣心”所展现的忠贞品质伏下一笔。由此看来,“烦”释为“烦劳”,大大加深了诸葛形象及作者情感。
尾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译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 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 方得其实。 ”
——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度率军伐魏,屯兵五丈原,于渭河对战魏将司马懿。经过百余日的相持,诸葛亮积劳成疾,并于同年八月病逝。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杜甫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无奈仕途不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李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李亨身上,满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是,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几遭不测,从此屡遭贬斥,后避居四川,开始了十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犹)在也。 ”
——《唐宋诗醇》
尾联
《蜀相》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主旨总结
任务三
三读,体悟情感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指导
重读
略微急切
乐景哀情
稍快惋惜沉痛
一字一顿
赞颂
语言风格
清代吴瞻泰认为:“沉郁者,意也。 顿挫者,法也。 ”
章培恒、骆玉明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
袁行霈、罗宗强认为:“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
何谓“沉郁顿挫”?
多指诗歌的意境开阔壮大,内容深刻凝重,情感起伏跌宕,表情达意手法的含蓄蕴藉、曲折有力。
思考探究
怀古诗的题目中一般由“地点”和“怀古”二字组成,而本诗也属于怀古诗的范畴,但杜甫并没有以“锦官城怀古”或“祠堂怀古”为题,也没有用诸葛亮、孔明、卧龙等人们熟悉的字眼,却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
提到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等,我们想到的是他谈笑若定、运筹帷幄的神态,是他的个人才能、英雄事迹;但是,提到“蜀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身份,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家国情怀的词语。当诸葛亮被冠以这个称呼时,他便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而是和蜀国命运、社稷苍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才能、事迹便被放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家国背景之下。
任务四
拓展,对比阅读
《历代诗评注读本》也评价《蜀相》:“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请你对比《武侯庙》和《蜀相》,说一说你同意谁的说法?为什么?
对比阅读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佚名
对比阅读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武侯庙》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乎与杜甫的《蜀相》并无多大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还是逊了一筹。《武侯庙》的情感显得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缺少“沉郁”的兴味。如最后两联,只是平平地阐发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平淡无奇,不能及《蜀相》后两联道尽壮志难酬之士的悲慨,引发深思、共鸣不绝、余韵无穷。当然还有《蜀相》诗中传达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老而无成的忧愤都是《武侯庙》不可企及的。课题:蜀相
课题 蜀相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蜀相》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一篇古诗。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 情 分 析 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在必修上册已经学习过《登高》,学生对杜甫其人与其“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杜甫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情感把握容易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的困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背景介绍、知识补充、情境创设等手段,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语言,体会其中的蕴含的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七言律诗的基本构成,把握诗歌中的“寻”、“自”、“空”等字,分析其中的内涵,揣摩作者的心态。 思维提升与发展:思考并探究“频烦”一词的含义。通过讨论辨析,从律诗格律和本诗情感的角度思考,比较两种课下注释的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反复,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进一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杜甫的生平,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深入体会“寻”、“自”、“空”、“频烦”等字词的内涵。
难点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及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登高》导入 引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中对《登高》的评价:“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激起学生对《登高》这首七律的回忆。再引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评论:“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过渡到《蜀相》这首诗上。 温故知新,建立勾连(两首诗都是老杜七律的代表作)
(二)了解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春,正是唐朝政局动荡之时,帝王昏庸,排挤功臣。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国运衰微,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也正处于人生中的低谷。该诗便是诗人自秦州辗转至成都,稍作安定后,拜谒武侯祠时所作。除了《蜀相》之外,杜甫还写过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作,如《咏怀古迹》《阁夜》《昔游》《述古》等。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 初读,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板书:“祠堂”“频烦”“襟”等易错字。 提醒:礻与祭祀、祈福有关,比如神、社、祛等。衤与衣服、布匹有关,比如袖、襟、初等。 (二)概括大意,明确体裁 分别概括每一联的大意。 明确:到某地——写景色——忆人物——抒感情。 联想:怀古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登幽州台歌》。 (三)思考:怀古诗的题目中一般由“地点”和“怀古”二字组成,而本诗也属于怀古诗的范畴,但杜甫并没有以“锦官城怀古”或“祠堂怀古”为题,也没有用诸葛亮、孔明、卧龙等人们熟悉的字眼,却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学完本诗后或许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提醒学生注意理解性默写中的易错字词。 回忆过去学过的怀古诗词,让学生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结构。 承接怀古类诗词的题目设置问题,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诗。 疏通文意 补充文化常识 炼字分析。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或讨论,尽可能分点答,多回答,回答全,对接考试。 疏通文意 从上面的(4)自然过渡到颔联。本联主要分析“自”“空”两个字,体会“以乐景写哀情”的创作手法。这里对“自”“空”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适当引入历代名家的评论,降低难度。 课堂过渡语,使前后衔接流畅。 疏通文意 引用史书解释“三顾两朝”,以文解文,增强历史厚重感。 学生对诸葛亮的故事并不陌生,设置这个环节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仅选择“天下计、老臣心”的原因。 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是回顾律诗的有关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联系杜甫的身世,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本诗的内容已经学完,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带着情感去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在品读中去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回归开头的预设问题,借助题目再次升华本诗的情感。
活动任务二: 再读,体味语言 (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1.丞相祠堂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故称其祠堂为武侯祠。原祠为成汉李雄所建,位于昭烈祠西侧,明初与昭烈祠、惠陵合并,并设前殿与后殿。 2.锦官城 在古代,成都一般分为大城和少城,而“锦官城”是指少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如《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首联中的“寻”有多重含义,试分析。 明确:(1)标明作者是有目的的专程采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2)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对于初到成都路线不熟的诗人而言,颇有些生疏感。 (3)更见祠堂之幽僻,少人拜谒,诗人只能独自找寻。 (4)祠堂周围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繁密茂盛、修长高耸、浓荫幽暗,将祠堂遮蔽。 (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译: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提示:1.“三、四(第三句和第四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2.在闻一多整理的《说杜丛钞》中有一段薛雪对杜甫的评论:“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无私’‘寒城菊自开’‘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解读:“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多么唯美的意境。读来愉悦心动,观之神清气爽。但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 明确:1.从情感构看:这些美好的景色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 2.从结构看: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前两联总结:本诗意在写蜀相,却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写祠堂;虽说是在写祠堂,却又对祠堂的结构布局不着一字;但读完全诗,我们未觉前两联有冗繁之感,祠堂之貌也清晰看见,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渲染让我们对蜀相的出场充满了期待。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见谢榛《四溟诗话》),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背景补充: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2)“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拳拳“老臣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很多才能…… 2.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功绩也很卓著,请看卧龙岗的对联。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为何杜甫只从其中选择了两件事情呢? 明确:他只截取诸葛亮一生的两个片段:三顾茅庐、隆中对,辅佐二主、赤诚心。 诗人用最少的笔墨突出了诸葛亮身上两个最光辉的品格:“‘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 3.关于频烦,课下注释给了两种解释:一说即频繁;另一说多次烦劳咨询。从语义的理解上,二者差异不大。但如果从律诗格律和本诗情感的角度思考,你认为哪一种解释能符合你的理解。 明确:从律诗联句工整对仗的规则要求来看,“开济”与“频烦”相对,也应作动词为宜。“频烦”与“开济”相对,“开济”,由两个单音词组成,意为“开创扶助”,同理,“频烦”也应该是由两个单音词组成,即“频”为一个单音词,释为“屡次”,“烦”为一个单音词,释为“烦劳”,而不是仅由一个双音词“频烦”通假为“频繁”,这样才更符合老杜律诗对仗精工之特点。从情感表达看,意味更丰富了,而且在表现诸葛之形象及作者之情感上更有力了。“三顾频烦”,写刘备不厌其烦地三顾诸葛于草庐之中,从中可见刘备识人之明及待人之诚,但更重要的是以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诸葛之才。而诸葛之才,诸葛之忠正是痛睹当时倾颓形势而引老杜无限敬仰、追慕和赞美的。而且如此求贤之渴,托付之重,亦为后句“老臣心”所展现的忠贞品质伏下一笔。由此看来,“烦”释为“烦劳”,大大加深了诸葛形象及作者情感。 (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补充: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度率军伐魏,屯兵五丈原,于渭河对战魏将司马懿。经过百余日的相持,诸葛亮积劳成疾,并于同年八月病逝。“出师未捷身先死”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总括和追忆。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 “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犹)在也。” ——《唐宋诗醇》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杜甫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无奈仕途不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李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李亨身上,满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是,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几遭不测,从此屡遭贬斥,后避居四川,开始了十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五)主旨总结 《蜀相》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活动任务三: 三读,体悟情感 (一)朗读指导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代吴瞻泰认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章培恒、骆玉明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罗宗强认为:“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明确:多指诗歌的意境开阔壮大,内容深刻凝重,情感起伏跌宕,表情达意手法的含蓄蕴藉、曲折有力。 (三)怀古诗的题目中一般由“地点”和“怀古”二字组成,而本诗也属于怀古诗的范畴,但杜甫并没有以“锦官城怀古”或“祠堂怀古”为题,也没有用诸葛亮、孔明、卧龙等人们熟悉的字眼,却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 明确:提到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等,我们想到的是他谈笑若定、运筹帷幄的神态,是他的个人才能、英雄事迹;但是,提到“蜀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身份,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家国情怀的词语。当诸葛亮被冠以这个称呼时,他便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而是和蜀国命运、社稷苍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才能、事迹便被放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家国背景之下。
拓展阅读 (一)《历代诗评注读本》也评价《蜀相》:“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 请你对比《武侯庙》和《蜀相》,说一说你同意谁的说法?为什么? (二)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三) 译文: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明确: (1)《武侯庙》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乎与杜甫的《蜀相》并无多大不同。 (2)但在情感表达上,还是逊了一筹。《武侯庙》的情感显得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缺少“沉郁”的兴味。如最后两联,只是平平地阐发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平淡无奇,不能及《蜀相》后两联道尽壮志难酬之士的悲慨,引发深思、共鸣不绝、余韵无穷。当然还有《蜀相》诗中传达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老而无成的忧愤都是《武侯庙》不可企及的。
总结 《蜀相》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