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课程研究所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语言构建与运用:反复诵读,积累词汇,背诵诗歌;准确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文学历史地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所处的政治现实,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 通“罹”,“遭遇”之义; 骚 ,“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连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和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遭到小人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为了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我校高中语文组准备举办“鉴古学今”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我们班的建议是结合进度,阅读屈原的《离骚》,组织探讨然后去参加分享。
疏通字词句,理解诗歌节选内容。
活动任务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判断句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远代子孙,父亲名为伯庸。
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
朕
我
皇
大
考
已故的父亲
贞
当、正当
孟
开始正月,寅月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状语后置
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
给我取名叫正则,给我表字叫灵均。
览揆
观察衡量
肇
开始
锡
同“赐”,赐给
名、字
名作动,给……起名/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上以美好的容貌。
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配饰。
纷
盛多
重
加
修能
美好的容貌
扈
楚地方言,披
辟
同“僻”,僻静、幽静
纫
连缀、连接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宾语前置
光阴如流水我好像要追赶不上,心忧岁月不会等待我。
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汨
水疾流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时光飞逝
搴
拔取
揽
采摘
不吾语
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时间迅速逝去而不久留,春天和秋天的时序不断更替。
思及草木也有凋零之时,便害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也将衰老。
忽
迅速
惟
思
淹
久留
代序
时序更替
美人
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迟暮
衰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长长叹息,掩面而泣,哀叹人生中如此多的艰苦。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太息
美好的容貌
好
爱慕崇尚
修姱
形作名,美好的品质
鞿羁
喻指束缚、约束
被动句
民生
人生
谇
谏诤
替
废弃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集白芷为配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这也是我所崇尚所追求的美好品格,纵使死上多次,也决不后悔。
纕
佩带
申
重复、加上
所+善
喜欢/羡慕的……(名词性结构)
九死
多次死亡
状语后置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怨恨君王太过放纵,始终不能体察人心。
众多小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灵修
指楚怀王
浩荡
荒唐、放纵
众女
喻指小人
蛾眉
喻指美好的品德
状语后置
民心
指屈原的心
谣诼
毁谤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竟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固
本来
工
善于、擅长
绳墨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巧
形作动,取巧
偭
违背
错
同“措”,举措
追曲
追随邪佞
周容
迎合讨好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忧愁烦闷而又失意,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飘走,我也决不做出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忳
忧愁烦闷
郁邑
同“郁悒”,忧愁苦闷
溘
突然
穷困
处境困顿,走投无路
侘傺
失意的样子
流亡
随流水消逝
此态
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状语后置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凶猛的鸟和一般的鸟不能同群,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
哪有方枘何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互相安处的?
鸷鸟
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群
名作动,合群
方圜
方枘(榫头)和圆凿。圜,同“圆”
周
合
孰
何、怎么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使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屈/抑
使动,使……受委屈/受压抑
尤
责骂
伏
同“服”,保持
死直
为正道而死
厚
形作动,推崇
攘
忍受
诟
辱骂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向返回。
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
相
观察
回
使动,使……回转
复路
回原路
行迷
走入迷途
第
四
段
延伫
久立
及
趁着
反
同“返”,返回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驱马急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使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步
使动,使……缓行
驰
骑马跑
不入
不被容纳
离
为正道而死
初服
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焉
在哪里
状语后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衣。
芰荷
菱叶与荷叶
芙蓉
荷花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裳
下衣(衣指上衣)
不吾知
即“不知吾”
苟
如果,只要
宾语前置
信
确实
芳
美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高/长
形作动,加高/加长
岌岌
高耸的样子
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减损。
陆离
修长的样子
杂糅
混杂交织在一起
昭质
光明纯洁的本质
定语后置
亏
减损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反顾
回头看
游目
放眼观看
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
四荒
指辽阔广大的土地
缤纷
颜色众多
菲菲
香气浓烈
章
同“彰”,显著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好美好并且习以为常。
修
美好
常
常规
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我的心难道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改变?
体解
身体被肢解
惩
因受创而戒止
被动句
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
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两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兮” 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
注意诵读节奏
(1)押韵。隔句用韵。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情感浓烈。
骚体诗的
梳理诗歌情感,理解屈原其人。
活动任务二
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全诗,体会不同于《诗经》(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绪,合作探究诗中“怨而怒,哀而伤”。
“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晚上遭贬。
“灵修浩荡”,君王荒诞,不辨忠奸。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投机取巧。
小人当道
君王不察
时俗工巧
探究一:怨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什么?
内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字余曰灵均。”
高贵的出身:自叙族源出身,将高阳奉为远祖,表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降生时刻的不凡:出生与寅年寅月寅日,就楚国风俗而言是很吉祥的。
被赐以美好的名字:《玉篇》:均,平也。王逸:正,平也;则,法也。正道直行,严于律已;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修姱——内美而修能
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
修己
朝夕,比喻早晚勤勉修德。
治国
担心时光流逝,留给自己有所作为,施展才华的时间太少了。两个“恐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为祖国前途而焦虑担忧。
壮志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面引导开路!豪迈,自信,有担当。
探究一 怨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什么?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集众美于一身,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民生多艰
人生处境艰难 被贬黜,被加罪
朝堂环境黑暗 楚怀王荒唐多疑,小人嫉妒诽谤
社会环境取巧 善于取巧,违背规矩,追随邪曲,竞相逢迎
内美修能兼具,遭遇小人妒忌,怀壮志想报国却被君主疏远被群臣排斥。诗中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的诗哀而伤,怨而怒,不中庸,不妥协。其思考直指灵魂深处。
探究诗歌主旨,感悟屈原的人生选择。
活动任务三
探究二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那屈原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否有过怀疑和后悔?
一、未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固前圣之所厚。
1.抑郁愁苦,进退无路,怀舍身取义之志。屈原高贵就高贵在: 我改变不了世果,但我决不改变自己,誓死捍卫自己的追求。
2.比喻、反问:以品性刚烈、卓尔不群的势鸟自比,以方圆不合、异道难同为喻,表明了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
二、那“悔”的是什么?“回朕车以复路兮……芳菲菲其弥章。”
1.修“初服”:缤纷芳香的衣饰与美好的心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清洁之服,幼时之服代表着诗人没有被官场污染的纯洁本性,代表着诗人对高洁和正道的坚守。
2.直抒心志:情真意切,坚定无比,即使遭遇挫折,甚至死亡都不能改变。
在进退选择中悔悟、反思、延宕、徘徊,进不得,便退修。
三、此处“悔”与“不悔”矛盾吗?
不悔是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
悔是对政治生涯的悔,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
不矛盾,远离政坛,并没有放弃操守反而是更加的高洁自守。
屈原的精神是由汨罗江的江水缔造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溅起了微弱的浪花,同时也激起了后人心中永久不息的波澜,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水的精神在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屈原那拒绝污染,拒绝诱惑的精神让后人仰止,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真真切切成了统领了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了丰碑式的符号。
探究艺术特色,探寻诗歌浪漫之源头。
活动任务四
情境: “风骚”是古代诗歌风格两大源头,风是《诗经·国风》,骚即《离骚》,文学界一直都以《离骚》为诗歌创作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
探究三 你怎么理解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
一、香草美人的比兴
香草美人的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缤纷世界,又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百亩芝兰,芬芳扑鼻;芰荷芙蓉,茂盛鲜艳;芳泽衣裳,忘舒飞廉……
二、瑰丽的想象与夸张
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三、高洁人格的悲壮美
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坚持斗争下去的后果有足够估计,但他义无反顾。
当代学者鲍鹏山曾经在《屈原. 无路可走》中说,“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屈原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伟大形象及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是一个民族真挚深刻心灵的浓缩,他的坚贞刚直理想,鼓舞了无数的后来者,而他留下来的文采华美的诗篇,则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
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
被迫的疏隔和远离
对于屈子
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
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
他的想不到
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
拓展练习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楚怀王和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B.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通俗形象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C.文中引用屈赋中的“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D.“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2.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分)
“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这主要是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分)
“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这些都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3分)
3.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6分)
①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
②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
③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每点2分)
思辨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开放性研究,不作限制。)
鲍鹏山评价说,这样的诗既温暖温情,又令人哀哀欲绝,四周绕寒凉。其如梦不可驻,其如月不可掇,其如云不可揽,其如水不可止……
面对天地玄黄,面对宇宙洪荒,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人站在哪里不面临悬崖绝壁?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孤绝的人格,空前绝后。课题 离骚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语文课程从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古典诗歌。单元要求指出通过学习,领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学习,把握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与情怀。
教 材 分 析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学 情 分 析 本课面对学生群体为高二学生,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已能较好地完成文言词句的理解,大体能感知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但因为“骚体文”的特点晦涩难懂,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或者说非常排斥;而且学生在深入理解屈原的选择时估计还比较困难。本课教学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自身思考情况,通过把握作者思想,培养学生自身家国情怀。
教 学 目 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反复诵读,积累词汇,背诵诗歌;准确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文学历史地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所处的政治现实,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 准确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难点 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所处的政治现实,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准备 一体机,课件PPT 书本,笔记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屈原相关视频。 《屈原列传》里,司马迁曾经评价屈原说“志洁行廉”,梁启超先生又曾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需生此国”。今天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近屈原。 补充资料: (一)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二)《楚辞》介绍 1.“楚辞”的定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1)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3.“楚辞”的特征 宋·黄伯思:“盖屈宋渚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视频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大情境设置:为了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我校高中语文组准备举办“鉴古学今”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我们班的建议是结合进度,阅读屈原的《离骚》,组织探讨然后去参加分享。
活动任务一: 疏通字词句,理解诗歌节选内容。 疏通字词句,理解诗意。 (一)通假字 1.扈江离与辟芷(辟,同“僻”,僻静、幽静) 2.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3.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举措) 4.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 5.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圆”,圆凿) 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同“服”保持) 7.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8.进不入以离尤兮(离,同“罹”,遭受) 9.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 (二)古今异义 1.恐美人之迟暮 古: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 今:美貌的女子。 2.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荒唐;今: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3.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善于取巧;今:技艺精巧。 4.偭规矩而改错 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走投无路;今:贫穷困窘。 6.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随流水消逝:今: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7.自前世而固然 古:古时候;今:今生之前的世界。 8.长余佩之陆离 古:修长的样子;今:色彩绚丽繁杂;参差错综。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余曰正则兮(名作动,起名) ②字余曰灵均(名作动,起字)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名作动,流泪) ④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名作动,喻指束缚、约束) ⑤鸷鸟之不群兮 (名作动,合群) ⑥何方圜之能周兮(名作动,合) 2.名词作状语 ①謇朝谇而夕替(名作状,在早上) ②謇朝谇而夕替(名作状,在晚上) 3.名词作形容词 苟余情其信芳(名作形,美好) 4.动词作名词 纫秋兰以为佩(动作名,佩饰) 5.形容词作名词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作名,美好的品质)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壮,形作名,壮年) ③不抚壮而弃秽兮(秽,形作名,污秽的东西) ④谣诼谓余以善淫(形作名,淫荡之事) 6.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推崇,赞许)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③长余佩之陆离(形作动,加长) 7.使动用法 ①屈心而抑志兮(使……委屈) ②屈心而抑志兮(使……压抑)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使……返回,调转)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缓行,使……缓行) 8.为动用法 ①伏清白以死直兮(为……死)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 2.被动句 ①謇朝谇而夕替。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宾语前置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4.定语后置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长余佩之陆离。 5.状语后置 ①肇锡余以嘉名。 ②既替余以蕙纕兮。 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⑤步余马于兰皋兮。 反复诵读诗歌,感受《离骚》辞提的特殊性。 明确: (1)押韵。隔句用韵。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情感浓烈。 反复诵读,积累词汇,背诵诗歌;准确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文学历史地位。
活动任务二:梳理诗歌情感,理解屈原其人。 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全诗,体会不同于《诗经》(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绪,合作探究诗中“怨而怒,哀而伤”。(常规提问:诗文中,诗人的情感非常鲜明,你能否将之找出来?) 预设:(太息,忧,怨,哀) 忧民生多艰 怨小人当道:“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晚上遭贬。 怨君王不察:“灵修浩荡”,君王荒诞,不辨忠奸。 怨时俗工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投机取巧。 探究一:怨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什么? 民生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修姱——内美而修能 内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字余曰灵均。” 高贵的出身:自叙族源出身,将高阳奉为远祖,表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降生时刻的不凡:出生与寅年寅月寅日,就楚国风俗而言是很吉祥的。 被赐以美好的名字:《玉篇》:均,平也。王逸:正,平也;则,法也。正道直行,严于律已;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 修己:朝夕,比喻早晚勤勉修德 治国:担心时光流逝,留给自己有所作为,施展才华的时间太少了。两个“恐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为祖国前途而焦虑担忧。 壮志: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面引导开路!豪迈,自信,有担当。 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集众美于一身,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民生多艰 人生处境艰难:被贬黜,被加罪 朝堂环境黑暗:楚怀王荒唐多疑,小人嫉妒诽谤 社会环境取巧:善于取巧,违背规矩,追随邪曲,竞相逢迎 小结:内美修能兼具,遭遇小人妒忌,怀壮志想报国却被君主疏远被群臣排斥。诗中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的诗哀而伤,怨而怒,不中庸,不妥协。其思考直指灵魂深处。 1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所处的政治现实,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活动任务三: 探究诗歌主旨,感悟屈原的人生选择。 探究二: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那屈原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否有过怀疑和后悔? (一)未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固前圣之所厚。 (1)抑郁愁苦,进退无路,怀舍身取义之志。屈原高贵就高贵在: 我改变不了世果,但我决不改变自己,誓死捍卫自己的追求。 (2)比喻、反问:以品性刚烈、卓尔不群的势鸟自比,以方圆不合、异道难同为喻,表明了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 明确: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他叹息,他哭泣,他忧愁,他烦闷;但他却从没想过苟合,没有想过屈服,他要做的就是固守气节,坚持正道! (二)那“悔”的是什么?“回朕车以复路兮……芳菲菲其弥章。” 在进退选择中悔悟、反思、延宕、徘徊,进不得,便退修。 1.修“初服”:缤纷芳香的衣饰与美好的心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清洁之服,幼时之服代表着诗人没有被官场污染的纯洁本性,代表着诗人对高洁和正道的坚守。 2.直抒心志:情真意切,坚定无比,即使遭遇挫折,甚至死亡都不能改变。 (三)此处“悔”与“不悔”矛盾吗? 不悔是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悔是对政治生涯的悔,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 不矛盾,远离政坛,并没有放弃操守反而是更加的高洁自守。 “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东汉·王逸 小结:屈原的精神是由汨罗江的江水缔造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溅起了微弱的浪花,同时也激起了后人心中永久不息的波澜,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水的精神在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屈原那拒绝污染,拒绝诱惑的精神让后人仰止,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真真切切成了统领了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了丰碑式的符号。 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活动任务四: 探究艺术特色,探寻诗歌浪漫之源头。 情境:“风骚”是古代诗歌风格两大源头,风是《诗经·国风》,骚即《离骚》,文学界一直都以《离骚》为诗歌创作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 (探究三:你怎么理解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 香草美人的比兴 《离骚》之文依《诗经》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妄;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汉 王逸:《楚辞章句》 香草美人的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缤纷世界,又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百亩芝兰,芬芳扑鼻;芰荷芙蓉,茂盛鲜艳;芳泽衣裳,忘舒飞廉…… 瑰丽的想象与夸张 《楚辞》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那是一个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光辉世界啊。”——李泽厚:《美的历程》 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高洁人格的悲壮美 在那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泪罗江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磬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不可逆转。——杜鸿《拜谒屈原祠》 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坚持斗争下去的后果有足够估计,但他义无反顾。 小结:当代学者鲍鹏山曾经在《屈原. 无路可走》中说,“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屈原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伟大形象及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是一个民族真挚深刻心灵的浓缩,他的坚贞刚直理想,鼓舞了无数的后来者,而他留下来的文采华美的诗篇,则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把握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追求美政的高尚节操,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拓展阅读 湘水苍凉话屈原 文/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到,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唯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不洁吃下去,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楚怀王和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B.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通俗形象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C.文中引用屈赋中的“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D.“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答案 D 解析 D.“最主要的原因”错,“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只是用以表明《离骚》所诞生的地点,主要原因应是他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应该是借此表达理想和人格。 2.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分) 答案 (1)“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这主要是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分) (2)“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这些都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3分) 解析 “极疯癫”表现为其文采出奇和对美好品格的执着追求;“极清醒”表现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3.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①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②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③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每点2分) 解析 探究作者情感,从对屈原精神品格、遭遇和对怀王放逐屈原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拓展阅读,再次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理解文化及思想的传承。
作业设计 思辨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开放性研究,不作限制。)
总结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秋兰生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戴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 鲍鹏山评价说,这样的诗既温暖温情,又令人哀哀欲绝,四周绕寒凉。其如梦不可驻,其如月不可掇,其如云不可揽,其如水不可止…… 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无游》) ——面对天地玄黄,面对宇宙洪荒,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人站在哪里不面临悬崖绝壁?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孤绝的人格,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