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 试卷(word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 试卷(word版+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15:26: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2 中国古代经济
涉及考点:东晋商业贸易、江南经济发展、宋朝商业、宋朝海外贸易
1.(新课标·唯物史观)西周以来,人们多使用简陋的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个人很难单
独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人们通常在贵族田地里集中劳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个体小农生产逐渐取代集体农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分封制被废除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诸侯争霸战争
2.据统计,晋时南迁的人口多达 90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中原人民把他们的先进生产
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江南。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北民内迁的原因 B.魏晋政权的并立
C.南朝政权更迭的特点 D.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新课标·历史解释)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
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
展的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的劳动力充足
C.统治者政策的促进 D.江南社会和平安定
4.在唐前期的 130 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 160 多项,劳动人民还
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这些有利于( )
A.商业的繁荣 B.文化生活的丰富
C.农业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
5.《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
《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6.(新素材·《铁围山丛谈》)宋人蔡绦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录:“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
街(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
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材料折射出宋朝( )
A.夜市的繁华程度 B.草市的广泛发展
C.诗词的高超水平 D.临安的环境恶劣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宋代诸港口均设有专门的宾馆,迎接安置外国贡使和商人,如泉州有来远驿,明州有乐宾馆……
对久居中国的蕃商,宋代沿袭唐代的做法,划出地方让他们居住,称为蕃坊,并任命蕃长对他们进行
管理,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他们的财产给予保护。这反映出宋朝( )
A.市舶司的职能齐全 B.完全靠海外贸易支撑
C.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
8.(新课标·跨学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反映了( )
A.北方先进技术传入南方 B.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9.据相关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的二十四路,以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北宋神宗时期,全国
有 1800个镇,约有 1300个分布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
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D.政治中心在南方
10.“这一政策的基点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来养活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人多地
少地区大量人口在政策导引和自然灾害驱迫下,纷纷流向长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及关外、口外的边疆
地区,开始垦辟那里广袤的土地。”这阐释了清朝( )
A.恢复农业生产 B.大力推行垦荒 C.加强边疆统治 D.鼓励人口增长
1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下表所示是清朝耕地数(亩)的变化。据此推测,清朝( )
年份 1659年 1685年 1724年 1766年
耕地数(亩) 约 5.47亿 约 6.08亿 约 6.84亿 约 7.41亿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垦荒政策成效显著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该商帮大多“贾而好儒”,赢得了商界和顾客的信任……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在南方尤其活跃。
经销商品盐、粮、布、茶、木为大宗,其他只要有利可图,几乎无货不居。下列对该商帮的赞誉正确
的是( )
A.“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B.“甲于天下”
C.“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D.“无徽不成镇”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样题新题练
【人口迁移与物种传播】
13.(新考向·小切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间 事件
西汉 通过① (道路),从西域传入核桃、葡萄、石榴等
西晋末年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人民开始南下
唐朝前期 出现便于耕作的② 和便于灌溉的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唐朝中晚期 安史之乱后,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
至两宋时期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拔秧工具③
明朝 从④ 引进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马铃薯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①②③④处对应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A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中“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人们通常在贵族田地里集中劳作”“个体小农生产
逐渐取代集体农耕”可知,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方式由集体农耕向个体小农生产转变。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
小农生产成为可能。
2.D 由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
符合题意。
3. C 根据材料中“刘裕……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
可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政策的促进。故选 C。
4. C 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 160 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
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可知政府的诏令、水利工程的修建、新式工具的发明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C正确
5. B
6. A 根据材料中“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鼓罢”
可知,材料折射出宋朝夜市的繁华程度。故选 A。
7. C 根据题干中“诸港口均设有专门的宾馆,迎接安置外国贡使和商人”“蕃坊”“尊重他们的风
俗习惯,对他们的财产给予保护”可知,这反映出宋代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故选 C。
8. D 黄田港,黄田港位于江苏江阴市,是宋朝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海外珠犀常入市,海外的珠宝可以
在江阴的市场买到。这首诗描写了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D符合题意
9. B
10. B
11. C 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依据表格内容可知,1659—1766 年,清朝耕地数逐年增加。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回归教材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使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选 C。
12. D 根据题干中“贾而好儒”“在南方尤其活跃”等可知,材料介绍的是徽商,与徽商相关的赞誉
是“无徽不成镇”。故选 D。
13.(1)丝绸之路(1分)曲辕犁(1分)秧马(1分)美洲(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示例一】
观点: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论述: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百姓的生活。
明朝时期,玉米和甘薯引入中国,清朝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百姓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示例二】
观点:人口迁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论述: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
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评分标准:
分值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7—8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及以上的史实,
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
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4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2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
涉及考点:东晋商业贸易、江南经济发展、宋朝商业、宋朝海外贸易
1.(新课标·唯物史观)西周以来,人们多使用简陋的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人们通常在贵族田地里集中劳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个体小农生产逐渐取代集体农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分封制被废除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诸侯争霸战争
2.据统计,晋时南迁的人口多达90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中原人民把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江南。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北民内迁的原因 B.魏晋政权的并立
C.南朝政权更迭的特点 D.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新课标·历史解释)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的劳动力充足
C.统治者政策的促进 D.江南社会和平安定
4.在唐前期的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这些有利于( )
A.商业的繁荣 B.文化生活的丰富
C.农业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
5.《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6.(新素材·《铁围山丛谈》)宋人蔡绦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录:“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材料折射出宋朝( )
A.夜市的繁华程度 B.草市的广泛发展
C.诗词的高超水平 D.临安的环境恶劣
7.宋代诸港口均设有专门的宾馆,迎接安置外国贡使和商人,如泉州有来远驿,明州有乐宾馆……对久居中国的蕃商,宋代沿袭唐代的做法,划出地方让他们居住,称为蕃坊,并任命蕃长对他们进行管理,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他们的财产给予保护。这反映出宋朝( )
A.市舶司的职能齐全 B.完全靠海外贸易支撑
C.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
8.(新课标·跨学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反映了( )
A.北方先进技术传入南方 B.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9.据相关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的二十四路,以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北宋神宗时期,全国有1800个镇,约有1300个分布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D.政治中心在南方
10.“这一政策的基点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来养活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人多地少地区大量人口在政策导引和自然灾害驱迫下,纷纷流向长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及关外、口外的边疆地区,开始垦辟那里广袤的土地。”这阐释了清朝( )
A.恢复农业生产 B.大力推行垦荒 C.加强边疆统治 D.鼓励人口增长
1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下表所示是清朝耕地数(亩)的变化。据此推测,清朝( )
年份 1659年 1685年 1724年 1766年
耕地数(亩) 约5.47亿 约6.08亿 约6.84亿 约7.41亿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垦荒政策成效显著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该商帮大多“贾而好儒”,赢得了商界和顾客的信任……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在南方尤其活跃。经销商品盐、粮、布、茶、木为大宗,其他只要有利可图,几乎无货不居。下列对该商帮的赞誉正确的是( )
A.“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B.“甲于天下”
C.“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D.“无徽不成镇”
新课标样题新题练
【人口迁移与物种传播】
13.(新考向·小切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间 事件
西汉 通过① (道路),从西域传入核桃、葡萄、石榴等
西晋末年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人民开始南下
唐朝前期 出现便于耕作的② 和便于灌溉的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 安史之乱后,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拔秧工具③
明朝 从④ 引进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马铃薯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①②③④处对应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 A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中“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人们通常在贵族田地里集中劳作”“个体小农生产逐渐取代集体农耕”可知,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方式由集体农耕向个体小农生产转变。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小农生产成为可能。
2.D 由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符合题意。
3. C 根据材料中“刘裕……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可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政策的促进。故选C。
4. C 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可知政府的诏令、水利工程的修建、新式工具的发明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C正确
5. B
6. A 根据材料中“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鼓罢”可知,材料折射出宋朝夜市的繁华程度。故选A。
7. C 根据题干中“诸港口均设有专门的宾馆,迎接安置外国贡使和商人”“蕃坊”“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他们的财产给予保护”可知,这反映出宋代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故选C。
8. D 黄田港,黄田港位于江苏江阴市,是宋朝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海外珠犀常入市,海外的珠宝可以在江阴的市场买到。这首诗描写了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D符合题意
9. B
10. B
11. C 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依据表格内容可知,1659—1766年,清朝耕地数逐年增加。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回归教材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选C。
12. D 根据题干中“贾而好儒”“在南方尤其活跃”等可知,材料介绍的是徽商,与徽商相关的赞誉是“无徽不成镇”。故选D。
13.(1)丝绸之路(1分)曲辕犁(1分)秧马(1分)美洲(1分)
(2)【示例一】
观点: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论述: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百姓的生活。明朝时期,玉米和甘薯引入中国,清朝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百姓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示例二】
观点:人口迁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论述: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评分标准:
分值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7—8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及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4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2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5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