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涉及考点:魏晋民族交融、隋唐民族交融、宋朝海外贸易、唐朝对外交往
1.它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汉武帝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成为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它”指的是( )
A.丝绸之路 B.大运河 C.驿站 D.长城
2.孝文帝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的名义,率众南迁洛阳,并在迁都后的三年间推行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鼓励鲜卑贵族同汉人贵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这些举措( )
A.导致北魏的衰落 B.使少数民族野蛮落后
C.加速民族交流融合 D.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3.(新课标·史料实证)东汉魏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表明西晋时期的北方( )
A.统一趋势加强 B.民族融合加强
C.政权更迭频繁 D.经济发展繁荣
4.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这表明玄奘西行( )
A.有利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了印度政权的更迭 D.有助于深化对印度的认识
5.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文物现在仍在奈良正仓院保存着。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这能说明唐朝时( )
A.丝绸之路才延伸到日本 B.大量的文物流失到日本
C.佛教传播影响丝路发展 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6.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携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铜钱等,携归的土特产品应有尽有。该船队的船有“取宝”之名,被称为“宝船”。该船队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中国富裕强盛 B.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C.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D.学习其他国家文化
7.永乐时期(1403—1424年)、宣德时期(1426—1435年),除了几何纹、异域风格浓厚的卷草纹以及阿拉伯文之外,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明朝鼓励对外交往 B.清朝海外贸易发达
C.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D.清朝民族关系缓和
8.据史料记载统计,郑和七下西洋所输入中国货物计185种,其中香料29种、珍宝23种、药材22种、五金17种、布帛51种、动物21种、颜料8种、食品3种、木材3种、杂品8种。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中外物种的双向交流 B.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C.增强了明朝的海上军事实力 D.瓦解了明朝的封建自然经济
9.它设立于元朝,既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又管理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它将宗教的管理和民族地区的管理放在一起,说明元朝统治者充分注意到了佛教在吐蕃地区的重要地位。“它”指的是( )
A.宣政院 B.枢密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10.(新情境·学习活动课)下图所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中华英雄谱》的课堂活动环节——英雄人物我来演的一部分台词。这位将军是( )
(台州城下,将军帐内)士兵A:陈大成启禀将军!花街倭寇全数击溃,斩首八百余级,数千难民也全被解救了!将军:不愧我中华铁军!回城饱餐!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1.阅读下面表格,这些战役( )
战役名称 战果
台州大捷 浙东地区倭患基本清除
白水洋战斗 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3人
牛田之战 击溃数千名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 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我方阵亡69人
A.使沿海的倭患彻底解除 B.领导者是郑成功
C.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D.保卫了国家安全
12.“汉取三十六国以断匈奴右臂;唐开安息、北庭,以制诸蕃;元崛起金山,奄取西域,卒灭宋、金而取天下。”清朝时对这一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伊犁将军 B.设置噶厦 C.设置驻藏大臣 D.册封班禅、达赖
13.“只允许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贸易,而且还要是朝廷批准的商家,这样福建、浙江的茶叶原本可以从就近的海港出口,却舍近求远运到广州,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影响了茶叶的质量。”这揭示了当时( )
A.封建行会的制度僵化 B.茶叶贸易的恶性竞争
C.海上交通运输的畅通 D.闭关锁国带来的弊端
14.(新素材·历史漫画)下面历史漫画反映的史实带来的影响是( )
A.鸦片输入造成银荒兵弱
B.西方先进技术大量输入
C.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D.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周年热点强化练
【2024年是清朝设置台湾府340周年】
15.(新素材·张学良诗歌)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B.基本荡平东南沿海的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促使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16.同学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整理了关于其中一个地方的资料。这个地方是( )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明朝末期 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 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 归入清朝的版图
A.西藏 B.新疆 C.蒙古 D.台湾
17. 2023年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会议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交流互鉴】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谁?(1分)后来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1分)
【誓死力争】
【图片源自教材八上P60、P61】材料二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重大事件片断
图一 运动口号 图二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图三 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2)从材料二中图一推测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1分)并回答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1分)
【冲破困局】
材料三 历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示意图。
(3)请你结合图示,写出“开拓”、“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项。(2分)
【美美与共】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 A 根据题干中“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丝绸之路对敦煌的积极影响。故选A。
2. C 根据题干中“493年”“南迁洛阳”“吸收汉族文化”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客观上加速民族交流融合。故选C。
3. B 匈奴人……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4. D
5. D根据题干中“日本遣唐使节带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可知,材料说明唐朝时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故选D。
6. A 根据题干中“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宝船”等可知,该船队是郑和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国富强。故选A。
7. C 依据题干信息“永乐时期(1403—1424年)宣德时期(1426—1435年)”可排除B、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再结合题干信息中“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可知,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故选C。
8. B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中“郑和七下西洋所输入中国货物计185种”“香料29种、珍宝23种、药材22种……杂品8种”可知,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货物种类繁多。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材料没有体现“双向交流” ╳
B 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货物种类繁多,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
C 材料与 “军事”无关 ╳
D “瓦解了明朝的封建自然经济”说法错误 ╳
9. A 根据题干中“设立于元朝”“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管理吐蕃地区”等信息可知,“它”是管理西藏的宣政院。故选A。
10. C
11. D
A “彻底解除”说法错误 ╳
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都是抗击倭寇的战役,与郑成功无关 ╳
C 郑成功率领将士打败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材料无关 ╳
D 根据材料中“浙东地区倭患基本清除”“全歼2000多名倭寇”“击溃数千名倭寇”“烧死和淹死倭寇”可知,这些战役歼灭了大量倭寇,打击了倭寇气焰,保卫了祖国的安全 √
12. A根据题干信息“汉取三十六国”“唐开安息、北庭”“奄取西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域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对西域管辖的举措是“设立伊犁将军”,B、C、D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举措。故选A。
13. D 根据题干中“只允许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贸易”“福建、浙江的茶叶……舍近求远运到广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故选
14. C 根据图中“大清国”“不给开”等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C。
15. C分析材料→“尊明朔”“台湾入版图”→“英雄”指郑成功
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得出答案→C
16. D
17. (1)使臣:张骞。(1分)发明:指南针。(1分)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分)因果关系: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北京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在举国上下的反帝浪潮下,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分)
(3)开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分)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
(4)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分)
(5)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综合国力是决定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7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涉及考点:魏晋民族交融、隋唐民族交融、宋朝海外贸易、唐朝对外交往
1.它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汉武帝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
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成为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它”指的是( )
A.丝绸之路 B.大运河 C.驿站 D.长城
2.孝文帝于 493 年假借南征南朝齐的名义,率众南迁洛阳,并在迁都后的三年间推行汉化运动,例
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鼓励鲜卑贵族同汉人贵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
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这些举措( )
A.导致北魏的衰落 B.使少数民族野蛮落后
C.加速民族交流融合 D.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3.(新课标·史料实证)东汉魏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
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表明西晋时期的北方( )
A.统一趋势加强 B.民族融合加强
C.政权更迭频繁 D.经济发展繁荣
4.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
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这
表明玄奘西行( )
A.有利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了印度政权的更迭 D.有助于深化对印度的认识
5.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文物现在仍在奈良正仓院保存
着。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这能
说明唐朝时( )
A.丝绸之路才延伸到日本 B.大量的文物流失到日本
C.佛教传播影响丝路发展 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6.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携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
瓷器、铁器、铜钱等,携归的土特产品应有尽有。该船队的船有“取宝”之名,被称为“宝船”。该
船队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中国富裕强盛 B.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C.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D.学习其他国家文化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永乐时期(1403—1424年)、宣德时期(1426—1435年),除了几何纹、异域风格浓厚的卷草纹
以及阿拉伯文之外,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明朝鼓励对外交往 B.清朝海外贸易发达
C.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D.清朝民族关系缓和
8.据史料记载统计,郑和七下西洋所输入中国货物计 185种,其中香料 29种、珍宝 23种、药材 22
种、五金 17 种、布帛 51种、动物 21 种、颜料 8 种、食品 3种、木材 3种、杂品 8 种。材料反映了
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中外物种的双向交流 B.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C.增强了明朝的海上军事实力 D.瓦解了明朝的封建自然经济
9.它设立于元朝,既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又管理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它将宗教的管理和民族地
区的管理放在一起,说明元朝统治者充分注意到了佛教在吐蕃地区的重要地位。“它”指的是( )
A.宣政院 B.枢密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10.(新情境·学习活动课)下图所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中华英雄谱》的课堂活动环节——
英雄人物我来演的一部分台词。这位将军是( )
(台州城下,将军帐内)
士兵 A:陈大成启禀将军!花街倭寇全数击溃,斩首八百
余级,数千难民也全被解救了!
将军:不愧我中华铁军!回城饱餐!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1.阅读下面表格,这些战役( )
战役名称 战果
台州大捷 浙东地区倭患基本清除
白水洋战斗 全歼 2000多名倭寇,斩首 344颗,生擒 5 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 3人
牛田之战 击溃数千名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 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 烧死和淹死倭寇 3000名左右,斩首 960颗,俘虏 26人,我方阵亡 69人
A.使沿海的倭患彻底解除 B.领导者是郑成功
C.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D.保卫了国家安全
12.“汉取三十六国以断匈奴右臂;唐开安息、北庭,以制诸蕃;元崛起金山,奄取西域,卒灭宋、
金而取天下。”清朝时对这一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伊犁将军 B.设置噶厦 C.设置驻藏大臣 D.册封班禅、达赖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只允许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贸易,而且还要是朝廷批准的商家,这样福建、浙江的茶叶原本可
以从就近的海港出口,却舍近求远运到广州,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影响了茶叶的质量。”这揭示了
当时( )
A.封建行会的制度僵化 B.茶叶贸易的恶性竞争
C.海上交通运输的畅通 D.闭关锁国带来的弊端
14.(新素材·历史漫画)下面历史漫画反映的史实带来的影响是( )
A.鸦片输入造成银荒兵弱
B.西方先进技术大量输入
C.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D.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周年热点强化练
【2024年是清朝设置台湾府 340周年】
15.(新素材·张学良诗歌)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
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B.基本荡平东南沿海的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促使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16.同学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整理了关于其中一个地方的资料。
这个地方是( )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
明朝末期 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1662年 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 归入清朝的版图
A.西藏 B.新疆 C.蒙古 D.台湾
17. 2023年 5月 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 31 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会议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交流互鉴】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
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
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谁?(1 分)后来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
技术的发展?(1分)
【誓死力争】
【图片源自教材八上 P60、P61】材料二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重大事件片断
图一 运动口号 图二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图三 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2)从材料二中图一推测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1 分)并回答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因
果关系。(1分)
【冲破困局】
材料三 历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示意图。
(3)请你结合图示,写出“开拓”、“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项。(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美美与共】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
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
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
进形成的外交布局。(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A 根据题干中“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
关”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丝绸之路对敦煌的积极影响。故选 A。
2. C 根据题干中“493 年”“南迁洛阳”“吸收汉族文化”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属于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内容,客观上加速民族交流融合。故选 C。
3. B 匈奴人……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洛阳贵族官
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4. D
5. D 根据题干中“日本遣唐使节带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
的”可知,材料说明唐朝时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故选 D。
6. A 根据题干中“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宝船”等可知,该船队是郑和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国富强。故选 A。
7. C 依据题干信息“永乐时期(1403—1424 年)宣德时期(1426—1435 年)”可排除 B、D,明朝
实行海禁政策,排除 A。再结合题干信息中“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
可知,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故选 C。
8. B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中“郑和七下西洋所输入中国货物计 185种”“香料 29种、珍宝 23 种、药材 22 种……杂
品 8种”可知,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货物种类繁多。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材料没有体现“双向交流” ╳
B 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货物种类繁多,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
C 材料与 “军事”无关 ╳
D “瓦解了明朝的封建自然经济”说法错误 ╳
9. A 根据题干中“设立于元朝”“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管理吐蕃地区”等信息可知,“它”是
管理西藏的宣政院。故选 A。
10. C
11. D
A “彻底解除”说法错误 ╳
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都是抗击倭寇的战役,与郑成功无关 ╳
C 郑成功率领将士打败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材料无关 ╳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 根据材料中“浙东地区倭患基本清除”“全歼 2000 多名倭寇”“击溃数千名 √
倭寇”“烧死和淹死倭寇”可知,这些战役歼灭了大量倭寇,打击了倭寇气焰,
保卫了祖国的安全
12. A 根据题干信息“汉取三十六国”“唐开安息、北庭”“奄取西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域
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对西域管辖的举措是“设立伊犁将军”,B、C、D是清朝加强
对西藏管辖的举措。故选 A。
13. D 根据题干中“只允许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贸易”“福建、浙江的茶叶……舍近求远运到广州”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故选
14. C 根据图中“大清国”“不给开”等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 C。
15. C分析材料→“尊明朔”“台湾入版图”→“英雄”指郑成功
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
湾,得出答案→C
16. D
17. (1)使臣:张骞。(1分)发明:指南针。(1分)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 分)因果关系: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
北京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随着五四
运动的开展,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在举国上下的反帝浪潮下,北洋政府
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分)
(3)开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分)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
(4)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分)
(5)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综合国力是决定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