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高频考点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word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高频考点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word版+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15:40: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涉及考点:都江堰、大运河、北京故宫、老子、孔子、甲骨文、造纸术等
1.(新素材·实物材料)周武王时的“利簋”记牧野之战;周成王或康王时的“何尊”记述营建东都成周的史事;周共王时的“史墙盘”记周开国以来的史事。关于上述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青铜冶铸工艺不断发展繁荣 B.周朝时青铜器宗教色彩浓厚
C.青铜器的数量众多功能丰富 D.实物史料利于研究相关史事
2.下图所示为“马”字字形演变,它反映出( )
A.汉字由简渐繁的过程 B.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C.一脉相承的中国汉字 D.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的演变
3.钱穆认为,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与之相符的教育思想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有教无类”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汉书·艺文志》载:“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 )
A.周王室日益衰微 B.百家争鸣的局面 C.诸侯国割据混战 D.商鞅变法的作用
5.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分析了( )
A.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B.秦朝开凿灵渠的背景
C.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D.春秋水利工程的发展
6.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在琅琊停留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勒石书体为(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金文
7.(新课标·史料实证)陶俑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下图所示为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它融音乐、杂技、舞蹈、观赏者于一体,是立体地反映汉代百戏演出完整场景的实物。该陶俑表明西汉( )
A.思想文化交流频繁
B.贵族生活奢靡腐化
C.社会文化生活丰富
D.戏剧种类十分繁多
8.蔡侯纸问世后,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载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政令可以更方便无阻地在全国通行。这表明蔡伦改进造纸术( )
A.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C.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9.南宋史学家郑樵指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六经之后,惟有此书”。“此书”指的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中国通史》 D.《三国志》
10.(新情境·参观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在“中运博”参观可以了解到( )
A.胡桃从西域传到中原 B.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大河文明的起源
11.(新考法·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比较)据清代史料记载,若使用雕版印刷《史记》需要花费白银1450余两。而在当时刊刻大小活字15万余枚需用白银1200余两,其他活字印刷必备物品又需白银约一二百两,总共只需花费1400余两白银即可制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更为普及 B.活字印刷效率较高
C.雕版印刷质量精美 D.活字印刷成本更低
12.自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发展缓慢。历代本草著作中谬误不少,本草作者多因循守旧,轻视民间流传的药方。基于这一情况( )
A.张仲景编写出《伤寒杂病论》 B.华佗研制了“麻沸散”
C.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 D.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
13.《天工开物》中记述了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技术;采煤时已经能排除瓦斯。这说明《天工开物》( )
A.介绍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B.归纳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C.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D.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规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被继承下来,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由此形成了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汉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这些入侵者为以汉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所同化。
——摘编自缪德良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简述中国传统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 D“‘利簋’记牧野之战”“‘ 何尊’记述营建东都成周的史事”“‘ 史墙盘’记周开国以来的史事”说明实物史料利于研究相关史事。故选D。
2. C
3. B材料“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 所学知识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符合题意
4. B根据材料中“九家之术”“取合诸侯”“相灭亦相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B符合题意。
5. A“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于成都之中”可知李冰修筑都江堰;“辟沫水之害”有利于消除岷江的水患;“百姓飨其利”百姓受益;A符合题意
6. A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219年”关键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
所学知识: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A符合题意
7. C
8. C 根据材料中“使政令可以更方便无阻地在全国通行”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C符合题意。
9. A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上自黄帝,下迄秦汉”“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指的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故选A。
10. B
11. D材料“使用雕版印刷《史记》需要花费白银1450余两”“总共只需花费1400余两白银即可制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 结合所学知识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活字印刷,印完之后,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以再次排版使用,得出结论,活字印刷成本更低,D符合题意
12. C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自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发展缓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A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B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C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推动了本草学发展D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题意无关
13. A 材料中“剪刀使用‘夹钢’‘ 贴钢’技术,采煤时已经能排除瓦斯”可知,材料反映出《天工开物》一书中介绍了一些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14.(1)秦朝。(2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被继承下来,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2分)
(2)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为双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评分参考:
一等 观点正确,能举出2个或2个以上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能从多角度进行阐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6—8分
二等 观点正确,仅举出1个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角度单一;逻辑基本清晰,语言较流畅 3—5分
三等 观点模糊,史实运用不当,逻辑不清,语言表述一般 0—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5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涉及考点:都江堰、大运河、北京故宫、老子、孔子、甲骨文、造纸术等
1.(新素材·实物材料)周武王时的“利簋”记牧野之战;周成王或康王时的“何尊”记述营建东
都成周的史事;周共王时的“史墙盘”记周开国以来的史事。关于上述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青铜冶铸工艺不断发展繁荣 B.周朝时青铜器宗教色彩浓厚
C.青铜器的数量众多功能丰富 D.实物史料利于研究相关史事
2.下图所示为“马”字字形演变,它反映出( )
A.汉字由简渐繁的过程 B.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C.一脉相承的中国汉字 D.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的演变
3.钱穆认为,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
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与之相符的教育思想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有教无类”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汉书·艺文志》载:“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
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 )
A.周王室日益衰微 B.百家争鸣的局面 C.诸侯国割据混战 D.商鞅变法的作用
5.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
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分析了( )
A.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B.秦朝开凿灵渠的背景
C.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D.春秋水利工程的发展
6.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在琅琊停留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勒
石书体为(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金文
7.(新课标·史料实证)陶俑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下图所示为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它融音
乐、杂技、舞蹈、观赏者于一体,是立体地反映汉代百戏演出完整场景的实物。该陶俑表明西汉( )
A.思想文化交流频繁
B.贵族生活奢靡腐化
C.社会文化生活丰富
D.戏剧种类十分繁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蔡侯纸问世后,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载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政令可以更方便无阻地在全
国通行。这表明蔡伦改进造纸术( )
A.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C.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9.南宋史学家郑樵指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工于制作,上自黄帝,
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六经
之后,惟有此书”。“此书”指的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中国通史》 D.《三国志》
10.(新情境·参观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
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
馆。在“中运博”参观可以了解到( )
A.胡桃从西域传到中原 B.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大河文明的起源
11.(新考法·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比较)据清代史料记载,若使用雕版印刷《史记》需要花
费白银 1450 余两。而在当时刊刻大小活字 15 万余枚需用白银 1200 余两,其他活字印刷必备物品又
需白银约一二百两,总共只需花费 1400 余两白银即可制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
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更为普及 B.活字印刷效率较高
C.雕版印刷质量精美 D.活字印刷成本更低
12.自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发展缓慢。历代本草著作中谬误不少,本草作者多因循守
旧,轻视民间流传的药方。基于这一情况( )
A.张仲景编写出《伤寒杂病论》 B.华佗研制了“麻沸散”
C.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 D.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
13.《天工开物》中记述了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技术;采煤时已经
能排除瓦斯。这说明《天工开物》( )
A.介绍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B.归纳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C.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D.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规律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
局被继承下来,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由此形成了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
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汉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
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这些入侵者为以汉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所同化。
——摘编自缪德良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简述中国传统文
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表述清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D“‘利簋’记牧野之战”“‘ 何尊’记述营建东都成周的史事”“‘ 史墙盘’记周开国以来的
史事”说明实物史料利于研究相关史事。故选 D。
2. C
3. B材料“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 所学
知识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符合题

4. B 根据材料中“九家之术”“取合诸侯”“相灭亦相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
家争鸣局面,B符合题意。
5. A“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于成都之中”可知李冰修筑都江堰;“辟沫水之害”有利于消除岷江
的水患;“百姓飨其利”百姓受益;A符合题意
6. A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 219年”关键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
所学知识: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
文字颁行全国,A符合题意
7. C
8. C 根据材料中“使政令可以更方便无阻地在全国通行”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促进国家的统一,C符合题意。
9. A 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上自黄帝,下迄秦汉”“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指的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故选 A。
10. B
11. D 材料“使用雕版印刷《史记》需要花费白银 1450余两”“总共只需花费 1400余两白银即可制
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 结合所学知识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
能印制一种书籍。活字印刷,印完之后,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以再次排版使用,得出结论,活
字印刷成本更低,D符合题意
12. C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自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发展缓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B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C 明代医药学家李
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推动了本草学发展 D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题意无关
13. A 材料中“剪刀使用‘夹钢’‘ 贴钢’技术,采煤时已经能排除瓦斯”可知,材料反映出《天
工开物》一书中介绍了一些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1)秦朝。(2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被继承
下来,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2分)
(2)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
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
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为双方文化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各民
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评分参考:
一等 观点正确,能举出 2 个或 2 个以上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能从多角度进 6—8分
行阐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二等 观点正确,仅举出 1 个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角度单一;逻辑基本清晰,语 3—5分
言较流畅
三等 观点模糊,史实运用不当,逻辑不清,语言表述一般 0—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