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望海潮》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的国度”,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在之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教 材 分 析 《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和平安乐。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此外这首词也“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细加体会。因此,希望通过学习这首词,同学们不仅能够了解柳永及其创作特点,而且能进一步对其作品内容、风格和表达作出恰当的评价,提高鉴赏水平,同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意,品味词作之美。
学 情 分 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大部分同学还未接触过柳永及其作品,因此需要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代表词作、创作风格等。另外,同学们虽然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想象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但在理解和鉴赏这首词的铺叙、点染等艺术手法时存在难度。《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所创的新声,也是词人成功运用铺叙手法的代表作,因此,通过本词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丰富和积累鉴赏词作的途径和方法。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透过吟诵领悟词的意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培养学生透过词的语言,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创作诗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词作中呈现出的宋代杭州盛景,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引发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叹
重点 1.反复吟咏词作,感受词中的音律美 2.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意象品味词的意境美。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难点 1.通过诗词的比较分析,品味本词的写作意图, 2.学习词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创作诗词 3.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 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学具:自主练习册、课本、笔记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 入 导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此广阔,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真正在江南生活的体验,但神奇的是,提到江南,我们似乎从不感觉到陌生。提到杭州,我们会想到白居易的“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想到杭州的西湖,我们知道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到夏日里西湖上遍开荷花,我们能回忆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感叹,诗词真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穿越千年,与此刻的你我相遇,它带你我神游千里,沉浸在江南城市的美好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欣赏柳永的《望海潮》,看看他笔下的江南拥有怎样独特的神韵。 由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江南诗词导入,回味江南之杭州,杭州之西湖,西湖之荷花,在音韵之美和景物之美中,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新 课 教 学 环节一: 吟咏词作——初识其人其诗 1.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尽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 2.当之无愧的时代巨星。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金国、辽国,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是他的粉丝,是个人都会唱他的词。 奉旨填词柳三变:出生于官宦,却始终不受宋仁宗待见。很丧气, 遂作《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传至皇帝耳中,便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算考上都被皇帝从榜单划掉了。从此调侃自己“奉旨填词柳三变。” 群妓合金葬柳七:他对每一个歌女都用情至深,而且给哪个歌女填词,哪个歌女的身价就倍增,可以想见,他的词写得是非常情真意切的。所以能让柳永给自己填词,成了当时所有歌女的心愿。他因考不上功名,只得常出入于青楼,靠给歌女们填词维持生活。最后柳永潦倒,死后歌女们凑钱才把他安葬了。每逢忌日,便相约“吊柳七”。 3.介绍词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4.展示江南及杭州地理图景。 在知人论世之后,通过地图直观地了解到杭州的地理位置,更直观地影射至词作的“东南形胜”之句,同时,导入“航拍中国——杭州西湖”片段,让同学们先在宏观上对词作有所了解,也开始有了对杭州美景想象的欲望。
环节二: 想像联想——还原诗词画面 1.学习任务一:《城市地理》杂志社计划出版一套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为主题的明信片,请你结合《望海潮》,选出你认为画面感最强的句子,并根据下表,明确你的设计意图。 所选诗句画面主体画面构图和色彩传递的情绪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树,小桥,流水,人家淡绿,朦胧,清新,画面远近协调平静和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树木,堤岸,沙洲,浪潮近堤岸远浪涛,沙白树绿旷远美好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集市,街道,人流,物品人流如织,奇珍异宝,锦衣奢裘,浓色艳丽富庶繁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西湖,山岭,桂花,荷花粉白黄相间,粗色与细描搭配清秀嘉丽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渔翁吹羌,采莲女嬉笑翠绿间以粉白,钓叟莲娃为主体欢愉喜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马队,牙旗,长官街道人流如织,旗帜高悬人威马大,杂色气派威武2.“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主题的明信片的样片出品
本环节中的学习任务一通过这个表格让学生明确“设计意图”,实质是通过“所选诗句”“主体要素”“构图和色彩”“传递的情绪”四个要点,来对意象、构图、色彩、情感有准确的把握,以这个任务作为驱动,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的“学习重点”,并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学习任务二:在收到青年读者的投稿和建议后,《城市地理》杂志社计划在官方网站上推出“古代江南城市虚拟现实技术(VR)”影像,以期让读者能从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感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请结合《望海潮》,提出你的制作设想。 所选诗句多角度感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风吹树叶柳条飘飞声,门帘拍响,窗户吱呀声,说话声,泼水声,人声鼎沸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钱塘江浪潮拍打,溅起的水沫因湿身而激起围观者尖叫,跑动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贩叫卖吆喝声,顾客讨价还价声,女子环佩作响声,寒暄声,菱角清香,虾蟹腥味,炊烟气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身上感觉黏腻燥热,荷花香气沁脾,桂花香飘阵阵,顿时觉得清爽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采莲曲悠扬,欢快,采莲女的嬉戏声,小孩玩闹声,桨击水声,水拍船声,莲子香味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人群中的嘈杂声,喧闹声,马蹄声,觥筹交错声,箫鼓声,和人们擦肩时的拥挤感 小结:同学们借助意象,色彩,调动多种感观,借助现代科技,真切描摹了杭州的城市风光与自然风景。江南水乡的秀美雅致,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竞相奢华的市民风气,更有西湖风光,人事风情,无不让我们看到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色,感受到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本环节中的学习任务二的“VR”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从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感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对全词有了生动且更贴切的印象体验。落实了诗歌艺术手法知识的深切体悟的同时,进行了跨学科的大敢尝试,激发学生好奇心,充满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乐趣。
环节三:置身其中——探寻诗歌背景 提问:这首词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在这种表象之下,也不乏“官租未了私租逼”而造成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那本词是否有粉饰太平之嫌呢? 写作目的: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实质为干谒诗(投赠诗),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了解干谒诗:干谒诗(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示例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示例2: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小结:据说“《望海潮》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有了前面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把握,对词的艺术手法的探究,自然引入诗歌类型的探讨,由此词作当年产生的影响,本词的词作类型便成了这一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对这首词的学习,不单是词作本身,和词作有关的外延信息,也一并得到了了解,这样,也为学习难点的落实提供了基础
环节四:比较分析——明确词作特色 学习任务三:《城市地理》杂志社在官网上推出了一个以“神游 古代江南”为主题的线上活动,配合之前选定制作明信片和VR,为图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尽享美景,现在还缺一首放在首页的有代表性的诗词,除了《望海潮》之外,网友们还推荐了以下作品,请比较分析,选出你认为最能展现江南风貌的作品 备选作品 作者代表诗句意象《忆江南》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西湖群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日荷花别样红莲叶荷花《菩萨蛮(其二)》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水画船
通过对比赏析,最能展示江南风貌的作品是:《望海潮》 本环节中的学习任务三,旨在将课堂教学由单篇向多篇拓展,以一组写“江南风貌”的著名古典诗词作为阅读对象,形成对比阅读。如果说前两个任务是对本词阅读技巧上的探索的话,那么本环节就进入了以“能力迁移”为主导的教学探索。其间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展开。
环节五:创作诗词——书写“有我之境” 学习任务四:《城市地理》杂志社官网开放了以“家乡记忆”为主题的填词互动区,希望网友们都能以词的形式写出自己家乡的独特之美。 江城子 ·故园忆 上饶婺源古徽乡。长桥江,烟雨茫,苔青石板,纸伞流水淌。过眼青瓦风光赏,请君行,尽一觞。 月圆风淡白灰墙,撩深帐,逐月光,蝉言蛙语,道茶田幽香,知我平日故园想,一勺月,半勺伤。 天净沙 ·春思 青萍嫩枝晨蛙,碧水树卧荫下,乡路北风孺马。初阳东上,思乡人望朝霞。 忆江南 江南好,最胜为苏州。青瓦素石铺小巷,绿水清波伴小舟。能不望畅游。 菩萨蛮 ·云南 忆游慢听赏雀舞,过桥米线木上屋。舞那火把欢,不怕水湿衫。 今西双版纳,夜市人满患。齐二十四怪,烟花似梦幻。 本环节作为本堂课的最后一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本着立德树人,为国立魂的宗旨,热爱家乡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家乡记忆”作为点题与收束,同时也进行“家乡记忆”的主题诗词创作,做到阅读与写作相呼应。
拓 展 阅 读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如下,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附:“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 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在诗歌中,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写作诗歌的基础。 所谓意境,一般而言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或环境氛围,也包含着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意境可以看成是由多个意象连缀而成的完整画面。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者写作诗歌的过程。 思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还有手法上的不同。 答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词在意象、意境、手法层面的诸多不同: 第一,《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 第二,《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第三,《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以单篇带多篇,在群文阅读中,完成单元学习重点,即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更熟练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板 书 设 计 《望海潮》——柳永 一.吟咏诗词 二.想象联想 三.置身其中 四.比较分析 五.创作诗词(共35张PPT)
课程研究所
柳永
吟咏词作,感受音律美中,把握作家作品。
01
联想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重点)
02
比较分析,学习词中描写手法。(难点)
03
创作诗词,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04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透过吟诵领悟词的意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培养学生透过词的语言,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创作诗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词作中呈现出的宋代杭州盛景,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引发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叹。
学
习
目
标
吟咏词作
壹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尽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金国、辽国,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是他的粉丝,是个人都会唱他的词。
群妓合金葬柳七:
他对每一个歌女都用情至深,而且给哪个歌女填词,哪个歌女的身价就倍增,可以想见,他的词写得是非常情真意切的。所以能让柳永给自己填词,成了当时所有歌女的心愿。他因考不上功名,只得常出入于青楼,靠给歌女们填词维持生活。最后柳永潦倒,死后歌女们凑钱才把他安葬了。每逢忌日,便相约“吊柳七”。
当
之
无
愧
的
奉旨填词柳三变:
出生官宦,却始终不受宋仁宗待见。很丧气, 遂作《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传至皇帝耳中,便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算考上都被皇帝从榜单划掉了。从此调侃自己“奉旨填词柳三变。”
词,即歌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段落
小令:58字以内《如梦令》
中调:59-90字《青玉案》《渔家傲》
长调:90字以上《望海潮》《雨霖铃》
按长短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李纲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李煜、周邦彦、温庭筠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按风格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范围示意图
想像联想
贰
请输入关键词
检索
《城市地理》杂志社计划出版一套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为主题的明信片,请你结合《望海潮》,选出你认为画面感最强的句子,并根据下表,明确你的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所选诗句 画面主体 画面构图和色彩 传递的情绪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树/小桥流水/人家
淡绿,朦胧,清新,画面远近协调
平静和乐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树木/堤岸/沙洲/浪潮
近堤岸远浪涛,沙白树绿
旷远美好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集市/街道/人流/物品
人流如织,奇珍异宝锦衣奢裘,浓色艳丽
富庶繁华
所选诗句 画面主体 画面构图和色彩 传递的情绪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西湖/山岭/桂花/荷花
粉白黄相间,粗勾与细描搭配
清秀嘉丽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渔翁吹羌/采莲女嬉笑
翠绿间以粉白,钓叟莲娃为主体
欢愉喜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马队/牙旗/长官
街道人流如织,旗帜高悬人威马大,杂色
气派威武
“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主题的明信片
在收到青年读者的投稿和建议后,《城市地理》杂志社计划在官方网站上推出“古代江南城市虚拟现实技术(VR)”影像,让读者能从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感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请结合《望海潮》,提出你的制作设想。
学习任务二
请输入关键词
检索
所选诗句 多角度感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钱塘江浪潮拍打,溅起的水沫因湿身而激起围观者尖叫,跑动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商贩叫卖吆喝声,顾客讨价还价声,女子环佩作响声,寒暄声。菱角清香,虾蟹腥味,炊烟气。
风吹树叶柳条飘飞声,门帘拍响,窗户吱呀声,说话声,泼水声,人声鼎沸。
所选诗句 多角度感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采莲曲悠扬欢快,采莲女的嬉戏声,小孩玩闹声。桨击水声,水拍船声。莲子香味。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
人群中的嘈杂声,喧闹声,马蹄声,觥筹交错声,箫鼓声,和人们擦肩时的拥挤感。
身上感觉黏腻燥热,荷花香气沁脾,桂花香飘阵阵,顿时觉得清爽。
同学们借助意象,色彩,调动多种感观,借助现代科技,真切描摹了杭州的城市风光与自然风景。江南水乡的秀美雅致,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竞相奢华的市民风气,更有西湖风光,人事风情,无不让我们看到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色,感受到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小结
置身其中
叁
写作目的
提问
《望海潮》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在这种表象之下,也不乏“官租未了私租逼”而造成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那本词是否有粉饰太平之嫌呢?
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实质为干谒诗(投赠诗),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杨湜《古今词话》: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示
例
干谒诗(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小结
据说“《望海潮》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比较分析
四
《城市地理》杂志社在官网上推出了一个以“神游古代江南”为主题的线上活动,配合之前选定制作明信片和VR,为图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尽享美景,现在还缺一首放在首页的有代表性的诗词,除了《望海潮》之外,网友们还推荐了以下作品,请比较分析,选出你认为最能展现江南风貌的作品。
学习任务三
请输入关键词
检索
备选作品 作者 代表诗句 意象
《忆江南》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菩萨蛮(其二)》 韦庄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江花江水
西湖群山
莲叶荷花
春水画船
通过对比赏析,最能展示江南风貌的作品是:
理由:
这首词最为全面的展示了江南一带的富庶与美丽。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既有桂花甜美,又飘荷花清香;既有钱塘大潮的壮阔,又有徜徉湖畔的悠然;既有活泼采莲女,又有自在钓鱼翁;既有自然天籁,又有羌管悠悠。可谓是全景式多角度描绘。
创作诗词
伍
《城市地理》杂志社官网开放了以“家乡记忆”为主题的填词互动区,希望网友们都能以词的形式写出自己家乡的独特之美。
学习任务四
请输入关键词
检索
青萍嫩枝晨蛙,碧水树卧荫下,乡路北风孺马。初阳东上,思乡人望朝霞。
上饶婺源古徽乡。长桥江,烟雨茫,苔青石板,纸伞流水淌。过眼青瓦风光赏,请君行,尽一觞。
月圆风淡白灰墙,撩深帐,逐月光,蝉言蛙语,道茶田幽香,知我平日故园想,一勺月,半勺伤。
网友佳作
网友佳作
江南好,最胜为苏州。青瓦素石铺小巷,绿水清波伴小舟。能不望畅游。
忆游慢听赏雀舞,过桥米线木上屋。舞那火把欢,不怕水湿衫。今西双版纳,夜市人满患。齐二十四怪,烟花似梦幻。
拓展阅读
思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和手法上的不同。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答
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词在意象、意境、手法层面的诸多不同:
第一:《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
第二:《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第三:《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课程研究所
谢
观
看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