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17:40:55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B.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3.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B.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C.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D.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4.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5.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A.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完善 B.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C.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6.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A.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7.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
A.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B.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
C.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
8.下列文字节选自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及简介》。与之相匹配的名城是
◎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士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像石、兵马俑、银缕玉衣等。
A.武汉 B.淮安 C.徐州 D.安阳
9.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道:“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0.如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线路①主要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香料
B.线路②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必由之路
C.线路③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D.线路④的开通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11.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A.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2.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3.根据联合国的资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总数达到1.9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移民接纳国对吸引技术移民更加重视,共有30个国家推出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这可用于说明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B.联合国主导人才的有序流动
C.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 D.移民文化认同感的普遍增强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
15.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奴隶成为非洲可供输出的单一货物,欧洲许多国家蜂拥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兴盛主要是由于
A.交通工具大变革 B.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
C.高额利润的刺激 D.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17.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她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施都丁《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序言〉译注》,魏曙光译(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
“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
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4分)
(2)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18.咖啡与咖啡馆。(12分)
材料一
咖啡传播简表
时间 咖啡的传播
—— 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6—8世纪 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15—16世纪 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以及中欧地区进军,咖啡也随之传播到欧洲。被一些宗教人士视为“魔鬼饮料”的咖啡得到教皇克雷芒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咖啡从此顺利在欧洲得到推广。
1607年 咖啡被引入北美。
1652年 第一家英国咖啡馆诞生,开启了咖啡饮用的风潮。
1690年 荷兰成为第一个咖啡栽种和出口的国家,主要栽种地位于锡兰和爪哇。
1730年 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
18世纪 印度咖啡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后来荷兰和法国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种植咖啡,并逐渐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区发展。
1773年 波士顿爆发“茶叶事件”,当地人由喝茶转向喝咖啡,咖啡成为北美普遍的饮料。
材料二
17世纪的英国咖啡馆成为人们聚会的首选场所,咖啡的支持者宣称咖啡是“文明的象征”,可以使英国“成为一个自由而清醒的国家”。咖啡馆中对王室批评指责的言论引发了保皇派的强烈不满,他们将咖啡馆看作阴谋的策源地与异端分子的避难所。除了贵族等上层人士之外,包括商人、律师在内的大量中等阶层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小手工业者和贫民都流连其中。人们经常在咖啡馆中开展各项业务,商业买卖和金融活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就设在离皇家交易所不远的小巷中。咖啡馆同时为顾客提供报纸、手稿、书籍、小册子等各式各样的读物,不仅组织书籍和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还创造“好奇心橱窗”,吸引有识之士参与咖啡馆里的各种讨论。在这里,文学领域的话语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咖啡馆被英国民众形象地称作是“一便士大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表中所列咖啡传播所涉及的时代与社会的相关主题。(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咖啡馆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历史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C A D B A C D C D B A
【解析】
1.从展出文物的时间可以看出,龙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故①正确;龙的形象并不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选项说法错误,故②错误;材料中龙文化的载体有玉、盘、瓶和宝座等,说明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故③正确;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据材料中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邹衍“以五德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可知,这些思想将自然界与人事变化、王朝更替、伦理道德等联系起来,并希望探索出相关规律,故选D项;“思想分化”侧重争鸣、差异,与材料中史墨、邹衍、思孟学派都在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相悖,排除A项;“保民”侧重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与材料中思想家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相悖,排除B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排除C项。
3.据材料“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可知,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在不断地交流融合,故选C项;据“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可知,中华文明虽然辐射了其他国家文化,但同时也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排除B项;据“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可知,世界文化确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但据材料“……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可知,同样中华文化也丰富了世界文化,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排除A项;据“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可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确实普及了中华文化智慧,但据材料“佛教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可知,中华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化,排除D项。
4.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元时期政府在茶马古道上设置榷场、驿站等官方机构,并设置官员进行管理,这说明政府在茶马交易中发挥主导和管理作用,故选A项;“垂直”一词有误,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茶马古道上的交易主要由政府控制,这并不能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政府控制茶马交易,主要强调政治层面,并无有关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
5.结合所学知识,祠堂类建筑的修建与维护,需要大量物质和金钱的持续投入,往往需要一个家族数代人保持繁盛,祠堂的宏观地域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北土地流转频度的差别,南方丘陵地区的灌溉难以如同平原旱作农业那般可以靠单门独户解决,聚族而居是必然的,故选D项;祠堂建设能够体现一定的宗法观念,但不能证明宗法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祠堂作为农村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对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影响,但建设祠堂的行为并不能深刻地改变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虽然南北地区的主要建材有所不同,但北方亦有大量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建筑得以保留,这说明建材并非影响祠堂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
6.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由禁侨、轻侨到重侨、护侨政策转变,从而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故选B项;侨民不属于奴隶贸易,且华工出国是由于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晚清政府的侨民政策发生变化,不能得出晚清政府外交政策成熟,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对待侨民的举措和政策,不仅仅涉及文化层面,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D项。
7.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地图中的箭头渐次指向西南的重庆和昆明等,符合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北方高校的内迁路线情况,A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与地图不符,排除B项;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自南京败退至广州临时办公,后至重庆、成都,最终至台北,排除C项;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发生顺序,排除D项。
8.据材料信息“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以及结合所学可以得知徐州古名“彭城”,故选C项;武汉与“淮海战役烈士陵园”项矛盾,据所学可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排除A项;淮安古称淮阴等,没有彭城称谓,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安阳古代有很多称谓,殷、邺城等,但是没有彭城这种称谓,排除D项。
9.《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是受到了中国史学编写体例的影响;日本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这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故选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奴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封建社会,排除A项;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史书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主观性,无法判定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
10.据图可知,线路③是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线路,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故选C项;线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突厥等游牧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排除A项;线路②为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丝绸等商品,排除B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北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排除D项。
11.据题干可知,英、法等国的自然史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再结合所学(殖民扩张与掠夺)可知,诸多博物馆的建立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密切相关,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馆所陈列的诸多物品与标本与殖民侵略与可知息息相关,而不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所促进的结果,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馆的设立于西方殖民侵略与扩张有关,与“启蒙运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启蒙运动主要涉及思想解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近代博物馆陈列“珍奇物品和标本”,而这些物品与“科学革命”无关,排除C项。
12.该学者意在强调二战后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面临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影响和选择。这种“泛西方化”现象既包括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散,也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思。通过“海洋途径”和“大陆途径”,非西方国家分别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的两大阵营的对垒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的对垒,并不是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而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该学者强调的是二战后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途径的选择,并未涉及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的观点,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据材料可知,世界移民规模较大,而且不少国家重视吸引技术移民人才,说明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高端技术的重视,这体现了全球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与当前移民活动之间的联系,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B项;移民吸纳国是通过制定政策吸纳高端技术人才,而非通过文化认同,排除D项;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不属于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排除C项。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A B C D 15 A B C D
答案 2分 0分 1分 3分 0分 1分 1分 3分
【解析】
14.由材料“多以藻纹作为装饰”“王公已下”“合乎古代宇宙观”可知古代藻井装饰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早期的藻井装饰多采用藻纹作为主要图案,寓意通过水的象征来压制火灾,具有一定的祈福和保护作用,唐代的藻井装饰表明对不同社会阶层建筑的装饰规定,明清时期,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与天圆地方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由材料“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隋代藻井装饰吸收了波斯的图案花纹,显示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故D项正确,为最佳选项;由材料“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可知唐代王公以下的建筑,特别是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表明了对不同社会阶层建筑的装饰规定,只能代表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A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由材料“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可知明清时期,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符合古代宇宙观,与天圆地方的理念相契合,只涉及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穹顶式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建筑顶部采用半球形或圆顶形状的穹顶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装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B项错误,排除B项。
15.结合所学知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是美洲土著人急剧减少,欧洲殖民主义者只能通过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引入美洲种植园,故D项正确,为最佳选项;“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说明奴隶贸易公司是奴隶贸易的主要组织者,但是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也需要建立在奴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故B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早期的奴隶贸易成本极其低廉,只需要给非洲部落酋长少量的工业品、枪支和奢侈品就能换得大量黑人奴隶,然后以更高价格卖给美洲种植园主,丰厚的利润刺激了奴隶贸易的发展,但是种植园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市场需求是高额利润形成的根本前提,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交通工具的大变革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1803年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时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排除A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
16.(15分)
(1)特点:少数民族从游牧区迁往汉族农耕区(从边疆迁往内地);迁徙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少数民族迁徙后在北方广泛分布(在迁徙中各民族彼此混居);迁徙过程与建立政权相结合(迁徙至汉族政权都城附近);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游牧民族的扩张;汉族农耕区物质、文明较富饶发达;各民族间交融加强;北方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稳(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汉族政权颁行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东晋政权制定政策吸引北民南迁。(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示例:
论题: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2分)
论述: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汉制,在姓氏、制度、习俗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而此时期少数民族的饮食如烙饼、服饰如胡服、制度如均田制等也为汉族所接受。近代以来,欧亚非大量人口移入美洲,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文化交融。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带去了他们的宗教、语言等,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美洲的食物如土豆、玉米、辣椒等传到旧大陆,深刻改变了旧大陆的饮食文化。综上,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各族群杂处相融,不同族群相互学习与影响,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8分,论题2分,中国部分3分,世界部分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方向”可知,少数民族从游牧区迁往汉族农耕区(从边疆迁往内地);据图中“鲜卑”“匈奴”“羯”“氐”“羌”可知,迁徙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据图中少数民族内迁后的分布地区可知,少数民族迁徙后在北方广泛分布(在迁徙中各民族彼此混居);据图中“长安”“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迁徙过程与建立政权相结合(迁徙至汉族政权都城附近);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可知,游牧民族的扩张;结合所学可知,汉族农耕区物质、文明较富饶发达;各民族间交融加强;北方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稳(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汉族政权颁行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东晋政权制定政策吸引北民南迁。
(2)根据题目要求“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论述,需要选择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中国古代,可以选择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进行论述。世界近代,可以选择欧亚非大量人口移入美洲,从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对美洲文化的影响、美洲的食物传到旧大陆对旧大陆的饮食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各族群杂处相融,不同族群相互学习与影响,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7.(12分)
(1)材料一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世界的征服者;材料二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暴君。(4分)
(2)变化:由认为成吉思汗是暴君到认可蒙古西征对贸易的贡献。(2分)
原因:蒙古人自身对贸易的重视;欧洲能够获得更多更便宜的商品;西方学术界对蒙古西征研究的深入。(6分,每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展示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可知材料一将成吉思汗描述成世界征服者的形象,强调蒙古势力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武力征服;据材料二“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可知材料二将成吉思汗描述成杀人灭国的暴君形象。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材料三“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可知相比材料二中成吉思汗被描述成暴君和征服者的形象,材料三更多在肯定蒙古西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发展的积极贡献。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可知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的代表,高度重视商业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三“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可知蒙古西征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东方商品在西方更加便宜;据材料三“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可知西方学术界一直在不断深入研究蒙古西征对东西方发展的影响,新的研究视角和史料的出现,更加有利于人们对蒙古西征的客观认知。
18.(12分)
(1)古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近代殖民扩张与文明交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丰富。(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8分,政治层面3分,经济层面3分,思想层面2分。)
17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并爆发革命,在克伦威尔执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咖啡馆逐渐成为公众活动及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民众在咖啡馆中交谈、阅读、讨论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
随着英国在国内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参与到商品交易和金融投机中的人数不断增多,商业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增加,咖啡馆成为商业消息交流场所,对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咖啡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咖啡馆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向近代化的演进需求,对英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
(1)据材料一“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可得古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据材料一“1607年,咖啡被引入北美”,可得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据材料一“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以及中欧地区进军,咖啡也随之传播到欧洲”,可得近代殖民扩张与文明交流;据材料一“波士顿爆发‘茶叶事件’,当地人由喝茶转向喝咖啡,咖啡成为北美普遍的饮料”,可得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丰富;据材料一时间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2)据材料一“1652年,第一家英国咖啡馆诞生,开启了咖啡饮用的风潮”,可得17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并爆发革命,在克伦威尔执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咖啡馆逐渐成为公众活动及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据材料二“除了贵族等上层人士之外,包括商人、律师在内的大量中等阶层也是咖啡馆的常客”,可得民众在咖啡馆中交谈、阅读、讨论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据材料一“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材料二“们经常在咖啡馆中开展各项业务,商业买卖和金融活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可得随着英国在国内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参与到商品交易和金融投机中的人数不断增多,商业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增加,咖啡馆成为商业消息交流场所,对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据材料二“咖啡馆同时为顾客提供报纸、手稿、书籍、小册子等各式各样的读物”“文学领域的话语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可得在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咖啡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根据两则材料信息,注意从整体上分析,可得咖啡馆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向近代化的演进需求,对英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6分)
(1)背景:(8分,任答四点即可)
美国角度:传教士的推动;先定论的影响;门罗宣言的提出;“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等外交政策的推动;美国国家实力增强,对自己民主制度的自信;美国进一步发展扩张的需要。
拉美角度:拉美独立后又面临发展困难,为美国势力渗透提供了机会。
世界角度: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扩张,美国为了抑制德日在拉美的文化攻势。
(2)(8分)
特点: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转变(由教会发起;由传教士担任教师职务;宗教色彩浓厚);政府主导(服务于美国政府;本质上为了美国利益而开展;为了进行文化渗透)课程内容由照搬美国到结合拉美国情(课程设置美国本土化;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从美国、拉美两个角度,任答2点得4分。)
①美化并输出美式价值观,有利于美国文化向拉美的渗透,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有助于帮助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使得关国在拉美国家的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便利了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有助于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有利于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睦邻友好。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拉美的传统文化;为拉美发展培养了人才,客观上促进拉美国家的近代化。
【解析】
(1)据材料“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可知当时传教士热衷于兴建教会学校,服务于传教的需要;据材料“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可知基督教“先定论”的影响下,美国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有传播文明的使命和责任感,促进了美国在拉美开办学校;据材料“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可知工业革命后的美国国家实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树立了美国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意图通过新建学校,向外输出美式价值观;据材料“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可知拉美国家独立后,国家发展面临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发表了门罗宣言,对拉美采取了“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等外交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对拉美的外交控制和政治渗透;据材料“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可知当时国际局势紧张,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扩张和渗透,美国需要强化对拉美的文化渗透来抑制法西斯文化在拉美的扩张。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原本主要用于推广宗教意识,二战前后课程广泛涉及了社会世俗生活;据材料“单一的语言课程”“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校语言经历了从单一语言到双语教学的转变;据材料“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照搬本土教育,而且政府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逐渐加强;据材料“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可知学校课程内容呈现增多的趋势,本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俗化的内容比重不断扩大;据材料“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起初由教会发起,教师和课程设置均与神学教育密切相关,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面向拉美民众的课程教育基本是免费的;据材料“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体现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文化渗透。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促进了美式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在拉美地区的渗透,对拉美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主要目的也是服务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需要,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有利于美国更好地了解拉美的社会环境,为美国制定更加高效的政策提供有力依据;据材料“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进一步密切了美国与拉美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据材料“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可知美国在拉美的学校教育为拉美地区培养了进步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拉美国家的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