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 《母鸡叫咯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 《母鸡叫咯咯》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4-30 17: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母鸡叫咯咯》说课稿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歌曲《母鸡叫咯咯》选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4册)第四课的一首德国歌曲。本单元有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我们的朋友”这一主题,安排了一组以“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本首歌曲利用《顽皮的杜鹃》中布谷鸟的叫声,设计了三度和声音程关系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声的概念,为今后“合唱”教学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材内容: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词生动地描绘了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学易记。 拍,歌曲节奏规整,旋律轻快,采用同音反复、小跳等手法,形象生动地模仿了母鸡生蛋时啼叫的声音及向人报喜的可爱形象。
教学设计理念
本次授课目的是让器乐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能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在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不但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而且在音乐创造领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以“魔法”为线索,以角色扮演为引导,围绕歌曲《母鸡叫咯咯》展开,通过听、唱、奏、编等多种体验感受歌曲的音乐要素。在探究实践中不断唤起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体验中,一改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根据课程核心素养的原则,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受制于知识、技能训练的消极受教育者,而是在师生交互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猜猜、听听、唱唱、找找等方式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审美教育活动。
2、 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动力的设计理念
音乐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其学习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体验,成功与满足。因此本堂课始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适时鼓励、激发学生身体各感官,以此来大胆的感受音乐,从中得到知识的渗透。
3、 重视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理念
音乐的美是不可言传和言不尽意的,亲身的体验感受和领悟才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生的好动特征,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成为他们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因此,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征,把音乐教学设计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等变化,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在合作、体验、交流、试唱中来获取知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但在音准、音乐的认知水平及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都还较浅,缺乏自律性、学习方法和探索实践的能力。
依据一年级的学情特点,让学生在课堂贯穿以“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中创造”的教学模式。(相对符合年龄特点)而“口琴”具有易于学习、携带方便等特点,让学生从小在识谱、稳定音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科核心素养
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能力才会在认知水平及审美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就会上升一个新台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但我想一切的根源都一定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快乐”!
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音乐核心素养及小学音乐新课标目标要求:“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为此,根据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体验歌曲的音乐要素。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并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鼓励学生运用口琴学习歌曲中的部分旋律,并为歌曲进行伴奏。
二、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歌唱与口琴、小型打击乐器等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聆听、模唱、表演、合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歌曲。
三、体验、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母鸡下蛋的欢快音乐形象,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母鸡叫咯咯》,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
【确立依据及突破措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演唱教学,因此掌握歌曲的演唱是本节课应学习并掌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实践训练活动。
在重点教学内容上运用视唱,聆听,对比,感受,模仿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熟悉并掌握本课歌曲的旋律视唱。在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输歌曲的旋律及内容。
运用实物——“拍篮球”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演唱
中的顿(跳)音。并能在演唱中准确的运用。
【确立依据及突破措施】本首歌曲在演唱过程中,为了充分表现出母鸡下蛋后的那份喜悦和骄傲心情,因此演唱要运用顿(跳)音的演唱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听、二看、三唱”来突破难点,即“听”:有、无顿音的不同效果。“看”:用生活中的拍篮球来体会跳跃感。“唱”:感受在歌曲中的运用效果。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体验歌曲,运用口琴学习“3、5”两个音。
【确立依据及突破措施】一年级学生通过上个学期已经学习并认识了“1(do)”、2(re)、3(mi)、4(fa)、5(sol)、6(la)7(si)、1(do )的自然音阶,并学习和具备了一定的视唱识谱能力,本学期将“口琴”引入教学过程。本节课就让学生们利用这一乐器进行吹奏:“3(mi)、5(sol)”
并完成旋律“ ”的吹奏。
2、实践活动感受和声音效,体验“合奏”效果。建立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
【确立依据及突破措施】将其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音乐知识水平还无法达到一定的认知年龄,但从就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是教师必须也应该做的事情,因此,从实践活动中体会,从体会中得到。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选择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突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教师扮演农场主,拥有“魔法琴”。让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注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视听结合感知法:通过老师的“魔法口琴”吹奏,羊群整齐地排起了一字列队;小鸭子们都找到了鸭妈妈;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出示旋律:
很快孩子们通过“视听” “模唱” “吹奏”将“3(mi)、5(sol)”在旋律吹奏的过程中掌握了。
3、引导法:将歌曲主角拟人化,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感受母鸡下蛋后的喜悦和自豪心情,来感受歌曲这部分内容演唱时的方法。
4、实践法:在体会“跳音”这一个知识上,教师利用拍篮球活动让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跳音的演唱方法。在感受“合唱、合奏”环节中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训练,在体验感受中掌握新知,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相互配合与相互合作的意义。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法促学法”、“以学代教”的思想,让“学法贯穿整个课堂”,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以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前提。
学法指导中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主要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借助现代化信息资源感受歌曲情绪及表现内容。
(2)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聆听、用心感受,体会一次次不一样的对比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新知。
2、以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为主线,实践活动为辅助。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学习歌曲,掌握新知。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听、仿、唱中主动思考、体验、感受、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呈现主动学、快乐学、轻松学的学习状态。
3、以认知环节、学习过程为切入口。
根据学生学及能力的不同,将歌曲旋律成不同形式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音阶音高的把握,进行试唱、试吹、感知、体会、分析、理解和巩固视唱吹奏训练,逐步掌握歌曲演唱。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抓住要点和重点,大胆表演展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
教学手段:
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歌谱、画面、音效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音乐与自然万物”的交融。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学生敢于大胆尝试、练唱、演唱、表演和表现,让课堂轻松活跃、丰富多彩,充满自由和快乐。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以“动物农场”为引子,展开了一系列与“动物”施展“魔法”的相关的活动。变“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为主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唱、唱中悟,悟中用。使整节课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模式。具体教学环节及过程如下:
(一)走进“农场”、歌唱介绍,趣味开课(播放乐曲《母鸡叫咯咯》)
1、随乐曲《母鸡叫咯咯》边唱边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导入部分
律动体验:老师以农场管理员的身份做自我介绍,改编《母鸡叫咯咯》 的歌词介绍农场。(出示课件:农场动物多)
改编歌词:我的农场动物多,有小鸡,有白鹅,
大家跳舞又唱歌,天天好快乐!
小羊小羊踢踢腿,小猪小猪扭一扭。
大家跳舞又唱歌,天天好快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并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二)、施展“魔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入新歌教学
1、介绍魔法琴——口琴。
师:管理这个大的农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我有这支“魔法琴”,只要我一吹响它,农场里的动物就都听我的指挥,你们信吗?
【设计意图】:制造神秘感,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理,抓住集中注意力。
2、“变魔法”,用“咒语”的方式介绍口琴吹奏姿势。
咒语:小小口琴手中拿,头要正,腰要直。
【设计意图】:利用“咒语”强调吹奏时的姿势,让反复强调的事情变得充满趣味。
①小羊集合排队
教师吹奏旋律“3 3 3 3 丨 3 5 5 丨”
小羊们迅速集合排成一列。
师:小羊小羊怎么叫? 生:咩——咩——
②小鸭子找妈妈
教师再一次吹奏旋律“3 3 3 3 丨 3 5 5 丨”
小鸭子们也都很快的找到了鸭妈妈。
师:小鸭小鸭怎么叫? 生:嘎嘎嘎
【设计意图】:利用“魔琴”吹奏,让羊群整齐的排齐了队伍;让小鸭子们都来到了鸭妈妈的身旁;充满了魔幻的世界,怎能不让孩子们专注课堂呢?迫切希望拥有魔法的口琴也激起了学习的渴望。
3、听辨、模唱“咒语旋律” 。
①出示旋律:3 3 3 3 丨 3 5 5 丨
②模唱旋律
③吹奏旋律
【设计意图】:从歌曲中提出部分旋律,在游戏中掌握,巧妙的学习
了一段歌谱,并用口琴吹奏下来。轻松的学习并掌握了难点内容。
、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
A、找母鸡
1、小试魔琴——“母鸡跳舞”
利用所学知识施展“魔力”——母鸡随同学们的魔琴吹奏跳起了舞可是跳着跳着不见了。 猜猜母鸡去干什么了?
2、聆听歌曲范唱,整体感受歌曲表现内容。
3、听辨“咒语旋律”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3次)
3、母鸡母鸡怎样叫?——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口琴,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活动熟悉歌曲旋律,培养学生感受旋律重复与变化的音乐辨别能力。
B、扮母鸡
随音乐用“咯”,“咕”模唱整曲。这也是在做发声训练。
C、唱母鸡——学习难点旋律
母鸡下蛋后是怎样的心情?他用了什么动作来表示?应该怎样演唱?(再一次聆听范唱)
①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感受,找出表现母鸡报喜动作的乐句。
②除了声音表示母鸡下蛋后的那份喜悦和骄傲心情,歌曲中还用了什么动作?引导学生编创动作学唱第三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注意强弱)读中感受。
③师生合作演唱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聆听范唱,既满足了好奇心又让学生对歌曲内容有了记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鼓励学生编创动作,主动探索,体验歌曲第三乐句的情绪。
D、演母鸡——实践对比感受跳音,学习准确表达歌曲《母鸡叫咯咯》
1.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速度”与“情绪”。
2.通过“母鸡啄米”和“母鸡散步”进行比较,分析速度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用弹性、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鼓励学生模仿母鸡形态演唱歌曲,并理解2/4拍的强弱规律。
4.引导学生体验并模仿母鸡下蛋处理歌曲的力度变化,进一步有感情地 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学生是最直接明了的感受到不同点。运用实践活动-拍篮球,也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准确的表现歌曲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歌唱与表现,并体验歌曲的音乐要素。
(四)、拓展部分
1. 在“魔法琴”游戏中学会3、5两个音后试着吹吹2、4。
2. 学习吹奏 ① 2 4 4 丨3 5 5 丨
② 4 4 2 2 ┃1 -┃
3. 学生用口琴与老师一起表演歌曲。
4. 学生分组吹奏、演唱歌曲。
5. 为歌曲进行伴奏。
师生表现音乐,共享音乐创作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尝试伴奏,演唱,吹奏,表演等活动中再度体验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展示的能力,逐步获得自信。
(五)、总结与评价
1.学生谈收获。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与鼓励。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与同伴分享并自信表达自己的收获,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六)、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说明,智慧黑板使用说明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优势把板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整个板书直观形象,步骤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1、利用智慧黑板的功能,进行板书的书写。因为可以翻页加页,所以,也可以总结知识点。
2、让学生利用画笔在课件上直接勾画出重点。
3、利用智慧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功能。
教学预案
由于是低年级授课,出于对教学环境和教授对象的种种不可知,特附此教学预案。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正常运用。
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如果在教学中受限,不能正常使用,在教学准备上将利用黑板板书代替课件演示;在教学手段上,将通过钢琴伴奏、教师范唱原音播放;在教学形式上,把预设的视、听、唱、练调整为听、唱、练,加大巩固练习及反复试场训练。
2 教师习惯性课堂组织语言不被学生理解。
课堂中教师将尽量用简单语言组织教学,如果在过渡、布置任务或与学生交流中出现学生不明的情况,将采用放慢语速、借助身体语言等方式与学生沟通,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影响教学进度。
3 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师预测不符。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置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但由于对学生差异情况掌握不明,在课堂提问上有可能出现学生“不作答”、“作答不清”的情况,教师将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读懂学生课堂反映和内在要求,减少过高问题造成的压力,尽量服务于学生群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