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能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15题,15分)
1.(2019七上·宁城期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2023七上·厚街月考)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3.(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4.(2023七上·文峰期中)《史记》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C.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D.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5.(2023七上·江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缧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2016七上·东莞期末)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因为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和平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7.(2023·潍坊)“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8.(2023七上·文峰期中)“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2023七上·文峰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的文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1.(2023七上·文峰期中)《管子》一书曾载,春秋时期,齐国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战国策·赵策》中也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录。这主要体现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畜牧业的普遍发展
12.(2023七上·自贡期中)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与兼并
13.(2023七上·文峰期中)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一心为民。李冰父子率蜀中父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修筑成一座彪炳史册的传世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该工程( )
A.造福千秋 B.顺应自然 C.功能齐全 D.结构精巧
1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15.(2023七上·自贡期中)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7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O”。
A.七八千年前,农耕的发展打破了聚落内部的平等和睦。 ( )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 )
C.耒耜是当时主要的农具,大多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 )
(2)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中所指中国北方和南方原始农耕遗址各一例。
(3)根据材料二概括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4)根据材料概括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巨大作用。
17.(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四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战争。结果,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
——《中国通史讲义》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史实?并指出“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传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从商代到西周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调节了哪些社会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周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社会出现了何种现象?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这种现象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18.(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畜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初期,秦国是七个诸侯国中力量最弱小的,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秦国,出现了“诸侯鄙秦,丑莫大焉”的情况……,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两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之地为秦国东出统一天下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财力。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2)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
A.都江堰修筑对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 )
B.都江堰不仅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还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
19.(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材料:
夏桀把人当坐骑 纣王无道造炮烙
商汤灭夏 牧野之战
从以上图片材料中任选两个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第一首资料;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史书记载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算是一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大,学生不但需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掌握第一手,第二手资料的区别。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多处稻谷、稻草”“稻谷,可达12吨以上”,可知当时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可知,《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表明历史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选C项。
《史记》是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但不是唯一的记载,排除A项。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考证了文献,辨别了真伪,具有参考价值,排除B项。
口头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能完全印证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记》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史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农耕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的文化集合,“播种五谷”“ 养蚕缧丝”体现了农耕文明,A项正确;
和谐秩序在题干中没体现,排除B项;
神话传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文明内核,排除C项;
游牧文明以草原文明为主,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农耕文明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因而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7.【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8.【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朝‘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禹建立夏朝,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A项。
B:禅让制,远古传说中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B项。
C:分封制,我国古代西周王朝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
D:郡县制,泰朝统一后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袭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拓展疆土,周天子实行“以同性贵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度,故选A项。
分封制的实施,确立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实现了富国强兵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了西周推行分封的作用,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如“牛”、“鱼”、“山”等;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1.【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据材料“齐国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秦国用牛耕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没有涉及冶炼工艺,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没有涉及水利技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犁牛耕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D项正确;
题干成语未能说明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以及生产力发展等问题,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纷争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李冰父子”“天府之国”,结合所学可知:
A: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说明都江堰是造福于秋的传世工程,故选A项。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对自然河流的改造,不是顺应自然,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都江堰修建的艰难与作用,并未说明其功能,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都江堰修建的艰难与作用,并未说明其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战国时期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树立中央集权统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治国思想。
15.【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体现了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
BCD项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6.【答案】(1)A. × B. √ C.O
(2)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3)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
(1)判断:据材料一“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可知,A项说明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错误;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B项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故正确;C项“耒耜是当时主要的农具,大多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2)北方:根据所学可知,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聚落遗址,命为“半坡遗址"。
南方: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特点:据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可知,商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作用:据材料三“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可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A. × B. √ C.O。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3)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7.【答案】(1)启继承王位 贤能 血缘
(2)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王室与诸侯;中央与地方诸侯;诸侯国之间。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诸侯争霸影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
(1)史实: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禹建立夏朝后,在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依据: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天下为公”,部落首领传承实行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传位的依据是贤能;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可知,小康之世,王位传承实行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传位依据。
(2)变化:据材料二“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材料信息表明,从商代到西周政治格局,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据材料三“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可知,分封制调节了王室与诸侯的关系;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据材料三“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可知,分封制调节了诸侯国之间的社会关系。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施,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疆土。
(4)现象:据材料四“(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战争”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
影响:据材料四“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战争,推动了局面统一出现,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启继承王位;贤能;血缘。
(2)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王室与诸侯;中央与地方诸侯;诸侯国之间。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诸侯争霸影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位世袭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王位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侯争霸,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答案】(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A.× B.√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
(1)内容:据材料一“……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据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县制;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变法实施奖励耕织。
影响:据材料一“……变法五年后,国家畜强起来”,据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判断:据材料三“两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可知,都江堰修筑对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没有产生了负面效应,故A项错误。
据材料三“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之地为秦国东出统一天下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财力”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不仅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还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
(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A.× B.√。
【点评】
(1)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19.【答案】论点一: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点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
观点:根据图片材料“图一、夏桀把人当坐骑”“图二、 纣王无道造炮烙”可知,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的残暴统治,他们的暴政导致了王朝的覆灭,由此可得出为“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根据图片“图三、商汤灭夏”“图四、牧野之战”可知,这两幅图反映的是汤武革命,推翻暴政,由此得出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阐述:阐述或说明结合教材中两位国王的统治史实加以论述即可,如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未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所以说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观点: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述: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退。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身死,商朝灭亡。
综上所述,统治者的残暴是导致夏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是观点阐述试题。以桀纣暴政、汤武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云南省教能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15题,15分)
1.(2019七上·宁城期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第一首资料;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史书记载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算是一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大,学生不但需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掌握第一手,第二手资料的区别。
2.(2023七上·厚街月考)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多处稻谷、稻草”“稻谷,可达12吨以上”,可知当时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文峰期中)《史记》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C.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D.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可知,《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表明历史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选C项。
《史记》是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但不是唯一的记载,排除A项。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述考证了文献,辨别了真伪,具有参考价值,排除B项。
口头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能完全印证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记》的相关史实。
5.(2023七上·江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缧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史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农耕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的文化集合,“播种五谷”“ 养蚕缧丝”体现了农耕文明,A项正确;
和谐秩序在题干中没体现,排除B项;
神话传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文明内核,排除C项;
游牧文明以草原文明为主,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农耕文明的认识。
6.(2016七上·东莞期末)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因为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和平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因而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7.(2023·潍坊)“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8.(2023七上·文峰期中)“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朝‘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禹建立夏朝,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A项。
B:禅让制,远古传说中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B项。
C:分封制,我国古代西周王朝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
D:郡县制,泰朝统一后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袭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文峰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拓展疆土,周天子实行“以同性贵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度,故选A项。
分封制的实施,确立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实现了富国强兵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了西周推行分封的作用,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的文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如“牛”、“鱼”、“山”等;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1.(2023七上·文峰期中)《管子》一书曾载,春秋时期,齐国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战国策·赵策》中也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录。这主要体现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畜牧业的普遍发展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据材料“齐国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秦国用牛耕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没有涉及冶炼工艺,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没有涉及水利技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犁牛耕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七上·自贡期中)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与兼并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D项正确;
题干成语未能说明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以及生产力发展等问题,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纷争的认识。
13.(2023七上·文峰期中)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一心为民。李冰父子率蜀中父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修筑成一座彪炳史册的传世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该工程( )
A.造福千秋 B.顺应自然 C.功能齐全 D.结构精巧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李冰父子”“天府之国”,结合所学可知:
A: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说明都江堰是造福于秋的传世工程,故选A项。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对自然河流的改造,不是顺应自然,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都江堰修建的艰难与作用,并未说明其功能,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都江堰修建的艰难与作用,并未说明其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战国时期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树立中央集权统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治国思想。
15.(2023七上·自贡期中)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体现了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
BCD项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7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O”。
A.七八千年前,农耕的发展打破了聚落内部的平等和睦。 ( )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 )
C.耒耜是当时主要的农具,大多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 )
(2)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中所指中国北方和南方原始农耕遗址各一例。
(3)根据材料二概括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4)根据材料概括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巨大作用。
【答案】(1)A. × B. √ C.O
(2)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3)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
(1)判断:据材料一“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可知,A项说明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错误;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B项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故正确;C项“耒耜是当时主要的农具,大多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2)北方:根据所学可知,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聚落遗址,命为“半坡遗址"。
南方: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特点:据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可知,商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作用:据材料三“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可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A. × B. √ C.O。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3)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与史书相互印证,促进了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7.(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四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战争。结果,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
——《中国通史讲义》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史实?并指出“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传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从商代到西周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调节了哪些社会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周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社会出现了何种现象?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这种现象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启继承王位 贤能 血缘
(2)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王室与诸侯;中央与地方诸侯;诸侯国之间。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诸侯争霸影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
(1)史实: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禹建立夏朝后,在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依据: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天下为公”,部落首领传承实行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传位的依据是贤能;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可知,小康之世,王位传承实行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传位依据。
(2)变化:据材料二“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材料信息表明,从商代到西周政治格局,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据材料三“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可知,分封制调节了王室与诸侯的关系;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据材料三“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可知,分封制调节了诸侯国之间的社会关系。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施,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疆土。
(4)现象:据材料四“(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战争”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
影响:据材料四“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战争,推动了局面统一出现,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启继承王位;贤能;血缘。
(2)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制变成众星拱月的君臣关系。
(3)关系:王室与诸侯;中央与地方诸侯;诸侯国之间。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诸侯争霸影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位世袭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王位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侯争霸,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畜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初期,秦国是七个诸侯国中力量最弱小的,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秦国,出现了“诸侯鄙秦,丑莫大焉”的情况……,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两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之地为秦国东出统一天下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财力。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2)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
A.都江堰修筑对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 )
B.都江堰不仅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还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
【答案】(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A.× B.√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
(1)内容:据材料一“……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据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县制;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变法实施奖励耕织。
影响:据材料一“……变法五年后,国家畜强起来”,据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判断:据材料三“两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可知,都江堰修筑对成都平原的生态发展没有产生了负面效应,故A项错误。
据材料三“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之地为秦国东出统一天下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财力”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不仅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还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
(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A.× B.√。
【点评】
(1)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19.(2023七上·文峰期中)阅读材料:
夏桀把人当坐骑 纣王无道造炮烙
商汤灭夏 牧野之战
从以上图片材料中任选两个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论点一: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点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
观点:根据图片材料“图一、夏桀把人当坐骑”“图二、 纣王无道造炮烙”可知,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的残暴统治,他们的暴政导致了王朝的覆灭,由此可得出为“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根据图片“图三、商汤灭夏”“图四、牧野之战”可知,这两幅图反映的是汤武革命,推翻暴政,由此得出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阐述:阐述或说明结合教材中两位国王的统治史实加以论述即可,如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未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所以说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观点: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述: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退。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身死,商朝灭亡。
综上所述,统治者的残暴是导致夏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是观点阐述试题。以桀纣暴政、汤武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