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30 22: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对于“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以及“腾云驾雾 ”“列车里的旅客一动不动 ”三种运
动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地球、云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
B.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云、云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
C.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地球、地球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
D.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云、地球和列车外的树木
2.重为 490 牛的物体可能是( )
A.一辆汽车 B.一架飞机 C.一杯水 D.一个中学生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①调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 ②轻轻来回拉
动两次挂钩;③待指针稳定后读数;④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⑤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认清每
个小格表示多少牛。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 ⑤①②④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①②④⑤③
4.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B.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的小车
5.如图所示为运动员从蹦床上弹起到最高点时的情景,符合此时运动员受力示意图的是( )
第 1 页(共 19 页)
A.
B.
C.
D.
6.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做了如图三次实验(假设斜面光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的小车质量可以不相等
B.实验需要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的就越慢
D.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7.如图所示,物块 A 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块 压紧斜面,二是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的 方向进行分解。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 2 页(共 19 页)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8.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 小明用剪刀将图中静止的薄塑料片从中间剪断, 他要研究的是这两个
力是否( )
A.大小相等 B.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方向相反 D.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是 3.6 千米/分钟
B.鸡蛋碰石头时, 往往鸡蛋会被磕破,但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等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这个两个力是同时产生的,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D.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当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 物体速度为零, 此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10.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如图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鞋底上的花纹 8B.防滑垫上的凸起
C.早冰鞋的滑轮 D. 自行车的车闸
11.中国羽毛球队曾在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决赛中实现六连冠, 为国争得了荣誉.有
关羽毛球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中运动的羽毛球不受重力作用
B.击球时只有球拍发生了形变
C.运动员的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减少摩擦
D.运动员挥拍将羽毛球击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下列四个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第 3 页(共 19 页)
A.滑雪板的面积较大 B.书包的背带较宽
C.切果器的刀片很薄 D.坦克的履带很宽大
13.铅球被运动员抛出, 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若忽略空气阻力, 铅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 F 或
速度 v 随时间 t 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第 4 页(共 19 页)
A.
C.
14.高度、材料相同的实心长方体
的压力分别为 FA.FB ,压强分别为
B.
D.
A 和 B 放在水平桌面上, 它们的大小如图所示。它们对桌面
pA.pB。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 正确的是( )
A.FAFB ,pA =pB
C.FA>FB ,pA>pB D.FA>FB ,pA<pB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 他们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 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
动员是 的。
16.小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判断重力的方向, 球 A 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 缓慢改变
木板的倾角 α,可观察到悬线 OA 的方向 (填“改变 ”或“不变”)。
17.根据图中汽车中乘客的反应可以判断,这辆汽车现在的运动状态时 (选填“突 然开动 ”或“突然刹车 ”或“匀速行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乘客具有 ,导致
身体向前倾.
18.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摩擦力的是 ,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①补衣服时,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
②轮胎上刻有花纹
③自行车车轴上要经常上油
④刹车时用力捏紧刹车
⑤扳手的把手上刻有花纹
⑥举重运动员举杠铃之前,在手上擦一些镁粉
19.如图甲所示,木块 A 下面是一长木板 B,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 块 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 B 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A 所受摩擦
力大小。 (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
(1)在长木板 B 运动的过程中,木块 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牛。拉动速度变大,弹簧
第 5 页(共 19 页)
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 ”、“变小 ”或“不变”)。
(2)若木块 A 和长木板 B 的底面积之比为 1:4,重力之比为 1:1,如图乙所示,先将木块 A 放在水平地面上, 再将长木板 B 叠放在木块 A 的正上方, 则 B 对 A 的压强与 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之比为 。
三 、实验探究题(14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假如小明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 你认为能否用小明的装置进
行实验 (选填“能 ”或“不能”)。
(2)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是否要作用于同一直线,小明接下来的操作
是 。
(3)为探究同一问题, 小强设计了乙图的实验方案。实验中, 当他在左边挂 1 个钩码, 右边挂 2 个钩码时,木块可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原有钩码都不变,使木块最终可向左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方案是: 在左边再加 个钩码。
(4)请你对小强的实验装置提出改进建议 。
21.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让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 木块在三种不同水平
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留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实验需要木块进入不同的水平面有相同的初速度,则木块应从同一斜面 开
始下滑.
第 6 页(共 19 页)
(2)木块进入水平面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3)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4)推论:如果木块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木块将 .
(5)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和 两种研究方法.
(6)在此实验所给器材基础上, 添加一个小铁球, 运用这些器材一定可探究的是( )
A.物体动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
B.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
C.A.B 都可探究
22.在游泳时, 小科发现越往深水区走, 越感到胸闷, 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
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步骤一:观察压强计的结构,并用大拇指轻压压强计金属- a 盒上的橡皮膜;
步骤二: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5 厘米处,观察现象如图 A 所示;
步骤三: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 10 厘米处, 观察现象如图 B 所示。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轻压橡皮膜,当∪型管两边液面出现 时,说明压强计可以使用:
(2)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小科反思。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 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
进行多次实验, 其目的是 。
四 、解答题(14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3.
(1)如图,随自动扶梯匀速上行的人重力为 500N,画出人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第 7 页(共 19 页)
(2)如图,请画出反射光线。
24.2022 年 1 月 8 日, 杭绍台高铁全线建成通车,我县进入全省“一小时交通圈 ”,极大便利了
我县群众出行。
(1)以正在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站台是 (填“静止 ”或“运动”)的。.
(2)“大佛龙井号 ”动车组(如图)从嵊州新昌站驶出, 用时约 40 分钟抵达杭州东站,已知嵊州
新昌站到杭州东站的路程约为 200 千米, 则动车组运营速度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某动车的总重力是 8×106 牛顿,在平直铁轨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约为重力的 0.1 倍,
求动车的动力大小。
25.2021 年 5 月 15 日,中国火星探测“天问一号 ”成功着陆火星表面,一次性实现火星绕、落、 行三步,属世界首次。火星探测器分为环绕器与着陆器,环绕器将绕火星飞行, 着陆器着陆火星
表面后,释放出火星车“祝融号 ”携带科学仪器开展探测工作。
(1)图甲中环绕器绕火星飞行时,环绕器受到的火星重力方向为 。(填图中字母)
(2)图乙为着陆器着陆过程中各阶段示意图, 着陆器受平衡力作用的阶段
是 。
(3)图丙为火星车“祝融号 ”巡航模式图,“祝融号 ”总质量 240 千克,与火星接触总面积约
为 0.02 米 2 若火星车停在火星某水平面探测时,计算火星车对火星表面的压强。
(已知 1 千克物体在不同星球上的重力如下表)
第 8 页(共 19 页)
星球 月球 金星 地球 火星
重力(牛) 1.62 8.50 9.80 3.76
第 9 页(共 19 页)
第三单元测试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B
【解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 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
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运动的物体是月亮,因为月亮相对云朵的位置不断 改变,因此参照物是云。“腾云驾雾”,运动的物体是人,因为人相对云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 参照物是云。“列车里的旅客一动不动 ”,静止的是旅客,因为旅客相对列车的位置保持不变,
因此参照物是列车, 故 B 正确, 而 A.C、D 错误。
故选 B。
2.D
【解析】首先根据m = 计算出该物体的质量, 然后与各个选项中的物体进行比较即可。
该物体的质量为:m = g (G) = 10N (49)/ (0)kg (N) = 49kg。
一辆汽车和一架飞机的质量通常有几吨, 而一杯水的质量大约 100g,故 A.B、C 不合题意;
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在 50kg 左右,49kg 在正常范围内, 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3.A
【解析】根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
⑤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认清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①调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
第 10 页(共 19 页)
②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
④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
③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那么正确顺序为⑤①②④③。
故选 A.
4.D
【解析】运动状态不变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改变, 故 A 不合题意; B.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改变,故 B 不合题意;
C.腾空而起的火箭, 它的运动速度不断改变, 即运动状态改变,故 C 不合题意;
D.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的小车, 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运动状态不变,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5.B
【解析】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运动员离开蹦床后,它不再受到蹦床的弹力, 只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故 B 正确,而 A.C、D 错误。
6.C
【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A. 三次实验的小车质量必须相等, A 错误;
B. 实验不需要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通过比较的是小车停止时所在的位置, B 错误;
C.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的就越慢,C 正确;
D. 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D 错误;
7.C
【解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 平
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据此判断即可。
A.斜面的支持力与斜面垂直且向上, 物体的重力竖直向下,二者不在同一直线上, 因此不是相
第 11 页(共 19 页)
互作用力, 故 A 错误;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
线上和同一物体上, 它们是平衡力, 故 B 错误;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
线上和同一物体上, 它们是平衡力, 故 C 正确;
D.据上所述,故 D 错误。
故选 C。
8.B
【解析】根据描述分析二力平衡的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 小明用剪刀将图中静止的薄塑料片从中间剪断, 则一个塑料片变成两个 塑料片,即这两个拉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不是一个物体上,那么探究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
故选 B。
9.C
【解析】(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 1m/s;
(2)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和两个物体上;
(3)一般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 但圆环, 钝角三角形的重心就在它们的外面;
(4)当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它受到平衡力。
A.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是 1m/s,合 60m/min, 3.6km/min 太大了,故 A 错误;
B.鸡蛋碰石头时,往往鸡蛋会被磕破,但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等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这
个两个力是同时产生的,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不是一个物体上,故 B 错误;
C.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故 C 正确;
D.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当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物体速度为零,但是接下来就做加速运动,不
能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物体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 D 错误。
故选 C。
10.C
第 12 页(共 19 页)
【解析】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变接触面; ④注入润滑
油; ⑤变滑动为滚动,据此分析判断。
鞋底上的花纹、防滑垫上的凸起,都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 A.B 不合
题意;
早冰鞋的滑轮, 变滑动为滚动, 可以减小摩擦力, 故 C 符合题意;
自行车的车闸, 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增大摩擦力, 故 D 不合题意。
11.D
【解析】解:
A.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运动的羽毛球也受重力作用, 故 A 错误;
B、击球时只有球拍和球都会发生形变,故 B 错误;
C、运动员的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增大摩擦, 故 C 错误;
D、运动员挥拍将羽毛球击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 D 正确.
12.C
【解析】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滑雪板的面积较大、书包的背带较宽、坦克的履带很宽大,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式减小压
强, 故 A.B、D 不合题意;
切果器的刀片很薄, 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13.A
【解析】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对铅球运动的速度进行分析判断。
抛出的铅球,在空中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在上升阶段,由于重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做减速运动,当到达最高点时,它在竖直方 向上的速度为零,但是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因此合速度不为零。在下降阶段, 重力的方向与运
动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即速度越来越大, 故 A 正确, 而 B、C、D 错误。
14.B
【解析】(1)同种材料的均匀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为: p = = = = = = phg;
第 13 页(共 19 页)
(2)已知压强和受力面积根据 F=Ps 比较压力的大小。
实心长方体 A 和 B 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可用公式计算,因为密度和高度相同,所以它们对桌面的压
强相等,即 pA =pB;
根据公式 F=Ps 可知,因为 pA=pB,且 SA>SB ,所以 FA>FB。
故选 B。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运动; 运动;静止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
变化, 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 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 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与 飞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他们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 发生变化,甲运动员是运动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 甲乙之间的位置不变,则甲运动员是静止
的。
故答案为: 运动 运动 静止
16.地球; 不变
【解析】根据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的知识分析解答。
(1)球 A 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因此施力物体是地球;
(2)球 A 受到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因此无论木板的倾角怎样改变,悬线总是沿竖直
方向, 即悬线 OA 的方向不变。
17.突然刹车; 惯性
【解析】解: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 当汽车突然减速或刹车时,人的下身随汽车一起速度减小,
但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身体会突然向前倾倒.
故答案为: 突然刹车;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乘客身体向前倾,是由于惯 性的作用,那么需要考虑两种情况:①由动到静或由快到慢;②由静到动或由慢到快;然后根据
汽车行驶方向和乘客的倾斜方向进行判断.
第 14 页(共 19 页)
18.②④⑤⑥; ①③
【解析】有益摩擦要增大 , 增大摩擦的方法 :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害的摩擦 要减小 , 减小摩擦的方法 :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
动。
①补衣服时,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 头发上的油, 使接触面脱离, 可减小摩擦; ②轮胎上刻有花纹, 是在压力不变时,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可增大摩擦;
③自行车车轴上要经常上油,使接触面脱离, 可减小摩擦;
④刹车时用力捏紧刹车,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了摩
擦;
⑤扳手的把手上刻有花纹,是在压力不变时, 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增大摩擦;
⑥举重运动员举杠铃之前,在手上擦一些镁粉, 是在压力不变时,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
增大摩擦。
故答案为: ②④⑤⑥; ①③。
19.(1)2.4;不变
(2)1:2
【解析】(1)对物体 A 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 A 受到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运动速度无关。
(2)在压强公式中,受力面积就是两个物体接触时共有的面积,而水平面上的压力等于上面所
有物体的重力之和, 据此计算压强然后左边即可。
(1)在长木板 B 运动的过程中, 木块 A 始终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它受到的测力计的拉力与 B 对 A 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 f=F=2.4N。拉动速度变大时,由于 A 对 B 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不变, 因此二者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2)B 对 A 的压强:PB = S (F)A (B) = SA (GB)①;
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 = S (F)A (A) = GSA (A+)GB②;
第 15 页(共 19 页)
①÷②得到: PB = PA GB S A GA+GB S A = GB GA+GB 1 1 = = (

)1+1 2
三 、实验探究题(14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能
(2)将卡片旋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是否平衡
(3)2
(4)将木块换成小车
【解析】(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因此两个滑轮没有在同一高度时,
也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2)只要将纸片旋转一个角度, 这时两根绳子不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松手后纸片的状态即可;
(3)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计算;
(4)木块与桌面直接的摩擦力较大,因此当它平衡时,是三个力的平衡,而不是两个力的平衡。
如果将它换成小车, 那么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很小, 可以忽略。
21.(1)同一高度
(2)重力和支持力
(3)慢
(4)做匀速直线运动
(5)控制变量法
(6)B
【解析】解:(1)要研究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必须控制变量,即控制控制木块的初速度
相同, 即让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木块受到的阻力不同,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
木块运动的距离不同,由此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慢;
(4)由题干中图可知: 木块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大, 前进的距离越近,在光滑平面上
受到的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由此可以推理:当木块不受阻力时, 应该沿着光滑的水平面
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 16 页(共 19 页)
(5)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和控制变量法;
(6)在此实验所给器材基础上, 添加一个小铁球, 运用小铁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处滚下,获得
不同的速度,撞击木块, 比较木块被撞击的距离, 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故选 B.
22.(1)高度差
(2)同种液体中, 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获取普遍规律(或避免偶然性)
【解析】(1)当橡皮膜上没有压强时,U 型管两侧液面高度相同。当橡皮膜上受到压强时, U 型
管两侧出现高度差, 这说明压强计一切正常。
(2)比较 A.B 可知,金属盒在 B 内深度大,这时 U 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就大,据此描述液体
压强和深度的关系;
(3)在物理学上, 往往需要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收集更多的数据, 这样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避
免偶然性, 更具有普遍意义,据此分析解答。
(1)步骤一中,轻压橡皮膜,当∪型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时,说明压强计可以使用。
(2)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小科反思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结论是不可靠的, 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
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获取普遍规律(或避免偶然性)。
四 、解答题(14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3.(1)
(2)
第 17 页(共 19 页)
【解析】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叫做光的反射.物体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重力是竖直向下的;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反射光线与入
射光线居于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4.(1)运动
(2)解: v= = 2小时 (千米) =300 千米/时
(3)解: f=0.1G =0.1×8×106 牛=8×105 牛
F=f=8×105 牛
【解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 否则,它是静止的;
(2)根据公式v = 计算出动车组的运行速度;
(3)首先根据 f=0.1G 计算出动车受到的阻力, 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动车受到的动力大
小。
【解答】(1)以正在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站台的位置不断变化, 因此站台是运动的。
25.(1)C
(2)③(或悬停避障)
(3)F=G=mg=240 千克×3.76 牛/千克=902.4 牛
p =S (F) =0 (9)00 (2)2米2 (.4 牛) =4.5×104 帕
答:火星车对火星表面的压强为 4.5×104 帕。
【解析】(1)根据对重力方向的理解判断;
(2)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受到平衡力;
(3)首先根据 F=G=mg 计算出火星车对火星表面的压力,再根据公式 p = 计算出火星车对火
星表面的压强。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其实就是指向地心的直径方向,故选 C;
(2)根据图乙可知,当着陆器处于悬停避障时,它处于静止状态, 即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
第 18 页(共 19 页)
力,故选③;
第 19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