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3.1-3.3) 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3.1-3.3) 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30 22: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练习(3.1-3.3)
一 、选择题
1.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参赛选手奋力划船桨, 奋勇争先。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
力物体是( )
A.船桨 B.湖水 C.参赛选手 D.龙舟
2.如图是一款家用开瓶器, 逆时针转动可以打开瓶盖,顺时针转动可以拧紧瓶盖。此现象说明影响力
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受力面积
3.甲、乙两车并排停着, 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 但当他看地面时, 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4.如图为老式录音机的磁带,磁带的走带速度恒定,经过 20 分钟后带轴上带卷的半径减少了一半。那
么,当带卷的半径再减少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为( )
A.5 分钟 B.8 分钟 C.10 分钟 D.12 分钟
5.小明乘坐梧州南站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 当动车行驶时, 看到桌面上的苹果保持静止不动, 则他所
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桌面
C.路旁的树木 D.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6.图中所示的各力中, 不属于弹力的是( )
第 1 页(共 13 页)
A.推土机对泥土的推力 B.大象对跷跷板的压力 C.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D.孩子对小车的拉力
7.以下现象与相应物理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时,石头会往山下滚:因为石头受重力作用
B.山上滚下的石头把汽车压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越快的石头越难停下来:速度大惯性大
D.贝贝想搬动大石头, 但搬不动:贝贝对大石头没有做功
8.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 2 秒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距离是(声速为 340 米/秒)( )
A.680 米 B.340 米 C.170 米 D.17 米
9.甲、乙两同学在水平方向上分别用 12 牛的力向两边去拉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 牛 B.6 牛 C.12 牛 D.24 牛
10.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 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 距的 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s、0.16s、 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
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
C.
) (
D.
)A. B.
二 、填空题
1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某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 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 的力的作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 产生、 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每个物体既
是 物体, 又是 物体。
12.速度的单位
(1)单位: ,符号为 ,读作米每秒。
第 2 页(共 13 页)
(2)常用单位: ,符号为 ,读作千米每时。
(3)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米/秒= 千米/时。
(4)1 米/秒表示: 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为 。
13.学校初中部的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成弹簧测力计,它们选了 A.B 两种规格不同
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 图象中只有 OA 段和 OB 段是弹性形变,若它们要制作量程较
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若要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 应选用弹
簧 .(均选填“A”或“B”)
14.将细线穿过吸管,让两个同学拉紧, 将气球口上扎一段吸管, 往里吹烟,堵住气球口, 用胶带把气 球固定在吸管上,松开气球口, 让烟从吸管口喷出,即看到气球沿细线前进(如图);实验现象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 , 。
15.下暴雨前, 婷婷用一个底面积为 700cm2 的圆柱形空桶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收集雨水.雨停后, 测得桶
内雨水的质量为 3.5kg,这些雨水受到的重力为 N,这场暴雨的降水量约为 mm.( ρ
水=1.0×103kg/m3)
三 、实验探究题
16.某同学为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用的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他分别选取了甲、乙两个不同的弹簧进行 实验, 实验时, 他用测力计和刻度尺分别测出所用的拉力大小和弹簧的伸长量(伸长量:拉伸后的长
度与原来长度的差值),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第 3 页(共 13 页)
(1)分析表一中 1﹣5 组数据或表二中 6﹣10 组数据及相关条件, 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
是 ;
(2)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 数据及相关条件, 可归纳
出初步结论是: 对不同的弹簧, 在拉力相同时,它们的伸长量是不同的.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数据,能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a) ;(b) .
(4)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 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一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k,你
认为 k=
17.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科学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们利用甲、乙
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 0 1 2 3 4 5 6
甲弹簧的长度/cm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表二: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 0 1 2 3 4 5 6
第 4 页(共 13 页)
乙弹簧的长度/cm 6.0 7.5 9.0 10.5 12.0 13.5 15.0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 (填“大”
或“小”)。
(2)如图所示的 A.B 两弹簧测力计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 刻度线分布情况相
同,精确度较高的是 测力计(选填“A” 或“B”)。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
外力时的长度) 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


四 、解答题
18.2020 年 12 月底,3500 辆哈罗共享单车落户仙居,公共自行车具有环保、低碳、使用便捷等优点,
下表是一辆共享 单车的相关信息。
车架材料 铝合金
整车质量/kg 10
骑行时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10
(1)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 。
(2)某同学 10 分钟匀速骑行了 3 千米, 他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某同学的质量为 60 千克, 当他骑车前行时, 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19.如图画出漂在水面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0.小明做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第 5 页(共 13 页)
质量(千克) 重力(牛) 比值(G/m)(牛/千克) 比值平均值(牛/千克)
0.10 0.99 9.9 ②
0.20 1.96 ①
0.30 2.91 9.7
(1)在实验探究中,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 和 。
(2)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① ; ② 。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4)在一般情况下,g 为定值, 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各地区的 g 值仍有些差异, 下列是小明查
阅资料得到的有关 g 的信息。
地点 g 值的大小 纬度
赤道 9.780 0°
北京 9.801 39°56′
广州 9.788 23°06′
纽约 9.803 40°40′
武汉 9.794 30°33′
莫斯科 9.816 55°45′
上海 9.794 31°12′
北极 9.832 90°
通过分析上表, 可以发现,g 值相同的城市是 ;g 值相差最大的两个地区
是 。试猜想 g 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5)实验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简
述实验步
骤):

第 6 页(共 13 页)
综合练习(3.1-3.3)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B
【解析】对龙舟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当龙舟在水中前进时,船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时水对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 从而
使龙舟向前运动,即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湖水。
故选 B。
2.B
【解析】力的三要素的任意一者的改变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改变。
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瓶盖,即方向发生了变化,即力的方向影响了其作用效果。
故答案为: B
3.D
【解析】甲车司机发现自己的车相对地面没有位置变化,因此以地面为参照物时,甲车是静止的, 故 A 错误;
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即甲和乙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因 此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乙车相对甲车的位置在发生改变,而甲车相对地面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乙车相对地面的位置改变, 因此以地面为参照物时, 乙车是运动的, 故 C 错误;
甲和乙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因此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运动的, 故 D 正确。 故选 D。
4.A
【解析】在录音机的走带机构里,都有一个“主导轴 ”,就是压带轮下边的,它的转速是恒定的,磁
带在它和压带轮的共同作用下, 磁带的走带速度 v 恒定; 根据体积固定求解长度表达式进行分析即
可.【解答】设磁带半径是 R,单层磁带厚度为 d,
半径为 R 时的长度为:L1 = ;
半径为时的长度为: L2 = = ;
半径为R 时的长度为: L = π()2 = πR2
4 3 d 16d
磁带录音机的走带速度 v 恒定, 故: t (t)2 (1) = L (L)2 (1)L (L)3 (2) = 1 (4);
解得: t2 = t1 = 5min。
第 7 页(共 13 页)
5.B
【解析】解:A.以铁轨为参照物,苹果是运动的, 不合题意;
B、以桌面为参照物,苹果是静止不动的, 符合题意;
C、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苹果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D、以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 苹果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6.C
【解析】解:
A.推土机对泥土的推力使泥土形状发生变化, 故属于弹力.不符合题意;
B、大象对跷跷板的压力使跷跷板发生形变,故属于弹力.不符合题意;
C、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没有使月球发生形变, 并且两个天体也没有接触, 故不属于弹力.符合题意;
D、孩子对绳子的拉力使绳子发生形变,故属于弹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互相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形变, 物体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由弹力的定
义可判断.
7.C
【解析】解: A.石头之所以往下滚,是由于受到了地球的重力,由于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所
以石头是往下滚,故 A 叙述正确;
B、汽车被压扁,是形状发生了变化,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 B 叙述正确;
C、质量是惯性大小唯一的量度, 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故 C 叙述错误;
D、贝贝虽然对大石头有力的作用,但石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这个力没有成效,也就是没有
做功, 故 D 叙述正确.
故选 C.
A.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B、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C、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受力无关;
D、做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是有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8.B
第 8 页(共 13 页)
【解析】主要考察速度的公式的应用。
【∵v=s
t
∴声音的路程:s=vt=340m/s×2s=680m,
人到山崖的距离:s′===340m
故答案为 B。
9.C
【解析】
弹簧测力计所受到的这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因为弹簧测力计处于静
止状态),
因此, 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又因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以弹簧测力计其中一端所受的拉力为准,
所以, 其示数是 12N。
故答案为: C
10.C
【解析】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 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
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公式s = vt可知,几个点的深度大
小依次为: hA=hC=hE>hB>hD ,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
二 、填空题
11.相互; 同时;同时; 受力;施力
【解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某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 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 的力的作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没有先后之分。每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
又是施力物体。
12.(1)米/秒; m/s
(2)千米/时; km/h
(3)3.6
(4)1 s;1m
【解析】
第 9 页(共 13 页)
(1)单位:米/秒, 符号为 m/s,读作米每秒。
(2)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为 km/h,读作千米每时。
(3)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米/秒=3.6 千米/时。
(4)1 米/秒表示: 物体在 1 内通过的路程为 1m 。
13.B;A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 A 的伸长量大,弹簧 A 较灵敏,可以用来制作精
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
在相同拉力作用下, 弹簧 B 的伸长量小, 劲度系数较大, 适合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
1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气球内的烟喷出,给空气一个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空气给气球一个反
作用力,推动气球运动, 改变了气球的运动状态。
15.34.3;5
【解析】雨水受到的重力;
G=mg=3.5kg×9.8N/kg=34.3N;
由p = 得, 雨水的体积:
V===3.5×10﹣3m3,
降水量为: h===5×10﹣3m=5mm.
故答案为: 34.3;5.
利用 G=mg 可求雨水受到的重力;
利用密度公式可求雨水的体积, 然后计算降水量即可.
三 、实验探究题
16.(1)(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1 与 6、2 与 7、3 与 8、4 与 9、5 与 10
(3)同一弹簧,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相同;不同弹簧,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不同
(4)
【解析】解:(1)分析表一中 1﹣5 组数据或表二中 6﹣10 组数据及相关条件, 对同一弹簧,弹簧所受
第 10 页(共 13 页)
的拉力越大,伸长越大, 且拉力增大为原来的几倍,伸长也为原来的几倍, 可知对同一弹簧它的伸长
量与拉力成正比;
(2)表一、表二中的 1 与 6、2 与 7、3 与 8、4 与 9、5 与 10,拉力大小相同,弹簧不同, 但弹簧的伸
长也不同, 可知对不同的弹簧, 在拉力相同时,它们的伸长量是不同的;
(3)由表一或表二知, 同一弹簧拉力和弹簧的伸长量的比值相同;
表一中拉力和伸长量的比值是 4;表二拉力和伸长量的比值是 2.5,可知不同弹簧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
不同;
(4)由(3)知,拉力和弹簧的伸长量之比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所以可以用 k 来表示,
则 k= .
故答案为:
(1)(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1 与 6、2 与 7、3 与 8、4 与 9、5 与 10;
(3)(a) 同一弹簧,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相同;(b) 不同弹簧, 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不同;
(4) .
(1)分析表一中 1﹣5 组数据或表二中 6﹣10 组数据,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 F 之间的关系:对
同一弹簧它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2)要得出对不同的弹簧,在拉力相同时, 它们的伸长量是不同,需使拉力相同,弹簧不同, 对应数
据得出结论;
(3)分析表一、表二的数据中拉力与伸长量比值, 得出结论;
(4)根据(3)中的分析,可将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定义为 k,代表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17.(1)大
(2)A
(3)将一根弹簧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拉两根弹簧,比较弹簧
伸长度。 (合理即得分)
【解析】
(1)根据表格可知,当受到 1N 的拉力是,弹簧甲伸长:9cm-6cm=3cm,弹簧乙伸长:7.5cm-6cm=1.5cm,
则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伸长的长度大。
第 11 页(共 13 页)
(2)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大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则:做成测力计后,精确度
较高的是 A.
(3)探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原长的关系时, 必须控制弹簧的材料、粗细和受到的拉力相等,而改变 弹簧的原长,即实验如下:将一根弹簧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 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
拉两根弹簧,比较弹簧伸长度。
四 、解答题
18.(1)增大摩擦力
(2)s=3km=3000m t=10min=600s
v= t (s) = 3600 (000)s (m) =5m/s
(3)F=G=mg=(60+10)kg×10N/kg=700N
S=10cm2=0.001m2
p= S (F) = 0.001m (700N)2 =7×105Pa
【解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速度公式v = 计算该同学骑车的速度;
(3)首先根据 F=G 总=m 总 g 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公式P = 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强。
19.解:物体漂浮在水面上, 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作用点在重心,方向分别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
大小相等, 示意图如下:
【解析】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重力和浮力的作用点均在物体的重心上,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两个力是一对平衡
力.
20.(1)弹簧测力计; 天平
第 12 页(共 13 页)
(2)9.8;9.8
(3)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
(4)武汉和上海; 北极和赤道; 纬度不同
(5)分别测出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的体积(不同),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这两个物体的重力,再
进行比较。
【解析】(1)该实验探究目的是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需要测量重力和质量, 可知需要的测量工具; (2)①利用 G/m 计算出比值; ②根据表中数据求平均值;(3)从表中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变化关系,当 归纳结论;(4)分析表中数据, 找出表中 g 值相同与差异最大的城市;分析表中数据 g 值变化的原因,
提出猜想。
(1)该实验需要测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天平;
(2)①第 2 次实验的比值为g (G)=0 2 千 (1.96)克 (牛)=9.8 牛/千克;②比值的平均值为9.9+93 (.)8+9.7牛/千克=9.8 牛/千克;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G/m 比值基本不变,得出的结论是: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 (4)由表中数据可知,g 值相同的城市是武汉与上海;由表中数据可知,g 值最小的地区是赤道为 9.780, 最大的地区是北极为 9.832,g 值相差最大的两个地区是北极和赤道;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地理纬度不
同, g 值也可能不同,可猜想 g 值变化的原因可能:纬度不同。
故答案为:(1)托盘天平;弹簧测力计;(2)9.8;9.8;(3)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4)武汉与
上海; 北极与赤道; 纬度不同。
第 13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