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科学实验专题复习-平面镜成像 实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科学实验专题复习-平面镜成像 实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1 16: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科学实验专题复面镜成像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刻度尺、④光屏、 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⑩火柴。
(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小红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人,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分别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井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成“不能”),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到的平面镜成像其中的一条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到镜面的距离。
2.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丽选择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替代法”或“理想模型法”);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
(3)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甲中的A′和A 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4)小柯按照图甲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错误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物距u”或“像距v”)。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4.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2)实验时,小红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N,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3)若图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4)在本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不选平面镜目的是 。
5.小丽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此时应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填“A”或“B”)侧观察;
(4)点燃A蜡烛,小心的移动B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5)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6)把点燃的蜡烛A固定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像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为什么? .
(7)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 ( <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 = .
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 .
(3)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则像将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6)图乙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就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 ,再分别测量 的距离,判断像与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7.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入的电磁波.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某兴趣小组同学看到报道后想探究“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他们查找资料后发现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天线大多是抛物面.于是他们联想到抛物面可能跟凹面镜工作原理相同,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抛物面上的反射是否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猜想二:平行于主光轴的电磁波经抛物面反射后,反射的电磁波是否会聚于一点.
为了探究猜想一,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直尺、铅笔、量角器和激光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为了让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应该选 (填字母)竖着放在甲图中的平面镜上.
A.平面镜 B.凹面镜 C. 透明玻璃板 D.硬纸板
(2)他们用铅笔描出光路,然后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让ON正对凹面镜弧面顶点,并保持光线EO不动,如果出射光线与OF重合,就说明猜想一是 的(填“正确”“不正确”).他们在这一实验中用到了与 相似的研究方法(选填字母).
A.控制变量法 B.归纳法 C.转换法 D.放大法
为了探究猜想二,他们找到如图乙的小型卫星电视接收器,准备按丙图完成实验.
(3)他们将平行光源正对抛物面,然后将一小纸板在抛物面前来回移动,发现纸板上出现又小又亮的光斑,说明抛物面对电磁波也有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4)遥远的恒星光线照射到这个巨大的反射面上,能在一定位置形成一个比较亮的像.根据相关知识,你认为通过凹面镜在本题中所成的像是 .
8.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时,便确定像的位置.这种凭借视觉效果相同来达到探究的目的方法与下列 相同(仅填字母).
A.用光线来描述光;
B.通过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确认磁场的方向;
C.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就可用这个力代替两个力.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 玻璃板,(选填“远离”或“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9.新冠肺炎期间,小白在家利用如下器材,探究了“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①厚为2mm的透明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序号),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
(2)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选填“偏高”或“偏低”)。
(4)如果在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2cm,则蜡烛的像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10.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填“实”或“虚”)像。
11.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 (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B应选择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5)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12.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AB放在平面镜前30cm处。
(1)画出铅笔此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2)铅笔以5cm/s的速度水平匀速远离平面镜,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 cm,与物比较,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能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13.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① 蜡烛B 大小 不能 虚 不变 等于
【详解】(1)[1]茶色玻璃能使像和环境的对比度增大,像更清晰;比较薄的玻璃板,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很近,近似的看成一个像,当玻璃板很厚时,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较大,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所以应该选择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蜡烛B和A的像重合,说明蜡烛B和A的像等大,AB是相同的蜡烛,说明A蜡烛的像和A蜡烛相同。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3)[4][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不是实际光班的会聚,说明是虚像。
(4)[6]因为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5)[7]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从而得出: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2. 确定像的位置 反射 靠近 不变 不能 虚
【详解】(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蜡烛A的像是通过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3)[3][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它的像也会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等大,所以无论如何移动蜡烛,像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4)[5][6]光屏只能接收到实像,光屏接收不到虚像,此实验中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 确定像的位置 替代法 大小 未点燃 P 像距v 不
【详解】(1)[1]玻璃板透明的特点虽然会有部分光线透过玻璃板导致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蜡烛A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所以选用玻璃板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移动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去替代蜡烛A的像,这中方法是替代法。
(2)[3]用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得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可知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4]蜡烛A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与环境对比度比较大,蜡烛A的像更清晰一些,所以他用的是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两个像。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根据甲图可知,蜡烛A的位置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P平面成像得到的。
(4)[6]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像距小于物距,即小柯的实验是以镜面Q为平面镜,测量像距时把A′处到镜面Q的距离做为像距了,忽略玻璃板的厚度,导致像距测量错误。
(5)[7]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玻璃板沿OO′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过程中,玻璃板所在对称面位置没有变,蜡烛A的位置没有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即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4. 点燃 不能 D 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
【详解】(1)[1]为了得到更多光线进行成像,使像更清晰,应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2)[2]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故移去后面的蜡烛N,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3)[3]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因为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不同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4]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
5. 较黑暗 B蜡烛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不能 虚 不可靠 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45°
【详解】(1)[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2]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3][4]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用B代替A,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5]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A侧观察,这样即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如果在B侧观察,是看不到蜡烛A的像;
(4)[6]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5)[7][8]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9][10]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7)[1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连接A和A1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45°.
6. 大小 A蜡烛的像的位置 玻璃板与白纸没有垂直 靠近 不变 不能 虚 垂直 像与物的对应点到平面镜
【详解】(1)[1]该实验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若A的像能够与B重合,说明A的像与B大小相等,就证明了A的像与A大小相等,即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2]透明薄玻璃板除了能看到像之外,还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所以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A蜡烛的像的位置.
(3)[3]平面成的像与物体是对称的,若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则会造成A的像的位置高于纸面或低于纸面,导致无法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4]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所以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则像将也靠近玻璃板.
[5]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5)[6][7]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光屏上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
(6)[8][9]平面成的像与物体是对称的,所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分别测量出像与物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两距离是相等的.
7. D 正确 A 会聚 缩小倒立实像
【详解】(1)根据题意知道,要求让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实验时,应该选D (硬纸板)竖着放在甲图中的平面镜上,这样可以发生漫反射;
(2)由题意知道,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让ON正对凹面镜弧面顶点,并保持光线EO不动,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若出射光线与OF重合,则说明抛物面上的反射也遵从光的反射定律,即猜想一正确;
(3)由于抛物面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将平行光源正对抛物面,然后将一小纸板在抛物面前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一光斑就是凹面镜的焦点,这说明抛物面对电磁波也有会聚作用;
(4)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由“巨大的反射面把遥远星体发来的微弱的光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亮的像”知道,这个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即凹面镜在本题中成缩小倒立实像.
【点睛】本题是实验探究题,解题的关键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8. 大小 C 靠近 不变
【详解】(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当看到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时,就认为找到了像的位置,这种研究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A、用光线来描述光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确认磁场的方向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可以用这个力替换那两个力,是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等,且与物距无关.
所以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面镜,像也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点睛】除了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征外,还要实验中注意有很多细节问题,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9. ①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偏高 不动
【详解】(1)[1]采用很薄的玻璃板,使两个反射面成的像几乎重合,使实验简单化,故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2mm的玻璃板,应选用的玻璃板是①。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3)[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偏高。
(4)[5]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不动。
10.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反射 靠近 不变 不能 虚
【详解】(1)[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此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3)[3][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丽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变小,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变小,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蜡烛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4)[5][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 薄 相同 未点燃 相等 不变 虚
【详解】(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3]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平面镜则因为光太亮而几乎无法分清镜中的烛焰是像的烛焰还是对面B的烛焰,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3)[4]标记蜡烛A、B的位置,通过测量可知,蜡烛B到镜面的距离等于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
(4)[5]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相等,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5)[6]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由于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12. 80 不变 能
【详解】(1)[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作出铅笔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铅笔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2][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铅笔以5cm/s的速度水平匀速远离平面镜,经过2s后,铅笔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像距等于物距为40cm,所以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为80cm。
(3)[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能否成像的关键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到平面镜上(即有入射光射到平面镜上),由图可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13. 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 物体高度h/cm 像的高度H/cm
1
2
3
【详解】(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
(2)[2]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
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 物体高度h/cm 像的高度H/cm
1
2
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