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寻访民风民俗
学校准备开展“寻访民风民俗”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在这万象更新的春天
里,和同学们一起开启研学之旅吧!
研学主体 六年级全体同学。
研学要求 在研学途中了解民风民俗并收集资料,制作研学手册。
研学路线
任务列表
研学任务 研学站点 研学目标
寻春节习俗,品节日
之美 《北京的春节》 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详略安排;体
会语言风格,感受春节习俗
尝美食,解锁年之味 《腊八粥》 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体会详
略安排的效果
游古诗长廊,忆传统
节日 《古诗三首》 想象画面,了解节日习俗或传说
研学任务 研学站点 研学目标
赏地方戏曲,传艺术
魅力 《藏 戏》 了解不同地域的戏曲文化
观看家乡风俗展 习作:家乡的风
俗 介绍家乡的风俗,并抓重点描写
参加研学收获分享会 语文园地 回顾总结,畅谈研学收获
研学第一站,一起“寻春节习俗,品节日之美”。
1.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将小本制作的《老北京春节图鉴》补充完整。
除夕守岁:这一夜,哪一家都是灯火tōnɡ xiāo( 通宵 ), 外面rán fànɡ
( 燃放 )biān pào( 鞭炮 )的声音连绵不断,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jiǎo
zi( 饺子 )、祭祖、守岁。
通宵
燃放
鞭炮
饺子
初一拜年:初一与除夕的光景jié rán bù tónɡ( 截然不同 ),人们rè qínɡ
( 热情 )高涨,彼此hè nián( 贺年 ),处处显出wàn xiànɡ ɡēnɡ xīn
( 万象更新 )的气象。
截然不同
热情
贺年
万象更新
2. 同学们在研学时记录了以下内容,其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C )
A. 老北京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xún)开始,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B. 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用杏仁、花生米、菱.(línɡ)角米等熬腊八粥。
C. 孩子们在过年时,会买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掺.(cān)和成的杂拌儿。
D.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处处悬灯结彩,火炽.(chì)而美丽。
解析:掺和的“掺”应读“chān”。
C
3. 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的文章充满浓郁的“京味儿”,下列对其描述有误的是哪
一项?( B )
A.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引用的老北京俗语,极具民俗色彩。
B. “闲在”的意思是“有趣”,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老北京地域色彩。
C. “零七八碎儿”指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小吃,突出老北京过年时的特色食
品。
D.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写出老北京人熟悉的
生活细节,表现出浓郁的“京味儿”。
解析:“闲在”的意思是“清闲自在”。
B
4. 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课文中的老北京春节风俗,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作者是按 顺序写老北京人过年的,其中详写的是
这几天的风俗,这样写的好处是
。
时间
腊八、腊月二
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略得
当,突出老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
5. 小本向大家分享了闽南的年俗。请你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闽南的年俗
闽南的四季并不分明,即便进入腊月,树木依旧青青。晴好的阳光大片大片铺洒在屋檐上、天
井中、旷野里,仿佛要把冬天驱赶到时光的尽头。
哪一天入了冬,乡亲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红(春)联、红柑(橘)来买哎……”“来
买橄榄、买梅仔脯哎……”当卖年货的吆喝声从窗外响起,顺着大路远去,腊月的气息、年的味道
就像刚剥开的带着露珠和青梗叶的新鲜橘子,瞬间在村子里弥漫开来,人们才切实感觉年要到了。
办年货是腊月的头等大事,春联必不可少。父亲曾经是村里写春联写得最好的人,村里人请他
写春联,往往要提前一个月拎着红纸、墨汁上门排队。写好的春联铺排成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将
年的氛围渲染得格外浓重。
母亲的忙碌更是充满了烟火气。几乎每个放晴的日子,母亲都在洗刷晾晒,一家老小的衣物、
炊笼蒸屉、锅碗瓢盆、窗棂灶台,以及压箱底的果盘茶托和锡酒壶,全都用清水和阳光涤净了陈旧
的痕迹,家里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越临近年关,母亲的脚步就越急促。她奔走着,到杂货铺置办米、面、油、糖、绿豆、香菇
等,我就知道母亲准备炊糕做粿了。供品除了发糕、甜粿,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龟仔
糕”——曲米和糯米一同泡软、磨粉、晾干,再加入白糖揉搓成小剂子,包上花生芝麻馅、绿豆
馅,或者萝卜猪肉馅、香菇糯米馅,再用龟纹印模压出寿龟图,“龟”与“归”同音,寄托着“荣
归故里”“衣锦归乡”等美好寓意。“龟仔糕”蒸熟后,香甜满溢,十分诱人,母亲另取盘子,快
手快脚地拣出一笼热气腾腾的“龟仔糕”,让我先送过去给奶奶尝尝,又叮嘱我:“锅里的粿是祭
拜用的,你可不能偷吃。”
到了分“福肉”的那天,母亲给我一个大脸盆,让我跟着排队去。“福肉”就是猪肉,同宗族
的宗亲会在年底轮流杀“福猪”,每户按人头分“福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福肉”就是过年
最大的期待。后来生活水平高了,谁也不计较分到的“福肉”是多一点儿还是少一点儿。
腊月二十四是祭灶的日子。一大早,已经交代了熟食店的伙计送来鸡、鸭、鹅。母亲把灶火点
燃烧水,一整块的肉、带鳞甲的鱼、蛋卷、肉卷分类上蒸屉蒸熟,八仙桌在院子里支好,摆上糕、
粿、各类炸食,红枣、桂圆、贡糖等干货用小碟装好,红柑橘、青枣、苹果等“五果”洗净装盘,
供品基本上就准备完毕了。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父亲叫上我一起贴好春联,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忽远忽近地响起。天逐渐暗
下来,家家户户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年夜饭等着我们。
(有改动)
(1)[检索]文章中,哪一种现象的出现让村里人“切实感觉年要到了”?( A )
A. 街上传来卖年货的吆喝声。 B. 村里人排队请父亲写春联。
C. 家家户户都开始洗刷晾晒。 D. 母亲忙碌着准备供品祭灶。
解析:阅读文章第2自然段可知答案。
A
能力层级:检索
(2)[检索]桐桐也想尝试做“龟仔糕”,她应将“包上馅料”放在哪两个步骤之
间?( C )
①将米泡软 ②磨粉晾干 ③揉搓成小剂子 ④压出图案 ⑤上锅蒸熟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⑤之间
解析: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由“再加入白糖揉搓成小剂子,包上花生芝麻馅、绿
豆馅,或者萝卜猪肉馅、香菇糯米馅,再用龟纹印模压出寿龟图”可知答案。
C
能力层级:检索
(3)[理解]小本画了几幅年俗图,其中不.能.体现文章中年俗的是哪幅图?( D )
A. B. C. D.
D
能力层级:理解
解析:A选项体现了写春联的年俗,B选项体现了蒸“龟仔糕”的年俗,C选项体现
了分“福肉”的年俗,这几个年俗分别体现在文章第3、5、6自然段。D选项吃元
宵的年俗没有在文章中体现。
(4)[理解· 语文要素]对于文章的详略安排,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A )
A. 文章将写春联的年俗写得详细,突出春联对年的氛围的渲染。
B. 文章将洗刷晾晒的年俗写得简略,虽是简单带过却留有余味。
C. 文章将蒸“龟仔糕”的年俗写得详细,体现闽南独特的春节年俗。
D. 文章将准备祭灶供品的年俗写得详细,展现闽南地区鲜明的年俗文化。
A
解析:文中叙述的年俗中,有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如做“龟仔糕”、分“福
肉”、准备祭灶供品;有的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如写春联、洗刷晾晒、备年夜
饭,只是简单介绍了年俗的特点。
能力层级:理解
(5)[评鉴]对于分“福肉”这一年俗,同学们有不同看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写写这一年俗是否要延续下去。
我:
解析:先阅读文章第6自然段,了解分“福肉”的年俗,然后联想分“福肉”
的寓意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示例)分“福肉”这一年俗不光寓意好,还能增进邻里乡亲的
感情,需要我们延续下去。
能力层级:评鉴
6. 来自山东研学团的朋友们对福建的年俗很感兴趣,请你以“福建年俗志愿者”
的身份向他们介绍家乡的有趣年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