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专题[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综合专题[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8-21 06: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把握新动向研究新题型
——语言运用题的备考策略
技法点拨
1、 语言运用版块是高考命题创新的“试验田”
在某年高考中首次出现的语言运用题型,我们将其称之为语言运用创新题。2004年高考,语文有十五套试卷,除上海题之外,其余试卷均设有语言运用检测版块,一般在第六大题,3小题,12分。这十四套试卷,设置语言运用创新题的试卷占绝大多数,共推出公益广告、编拟对联等十三种新题型。请看下表:
2004年语文高考试卷语言运用版块推出新题型情况一览表
命题单位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全国卷Ⅳ 北京卷 天津卷 重庆卷 福建卷 江苏卷 湖南卷 湖北卷 辽宁卷 浙江卷 广东卷
赋分 8分 8分 8分 8分 8分 0分 0分 12分 4分 4分 4分 0分 6分 6分
百分比 67 67 67 67 67 0 0 100 33 33 33 0 50 50
对于新题型,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考试结果往往大不一样。如果完全没有进行相应的训练,或者应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差,有些考生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2、 应对语言运用命题创新的策略
(一)把握新题型推出的规律
1.新题型孕育于相关的理念中
先看两道题:
⑴2004年湖南卷第24题: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不超过60个字)(4分) 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⑵2004年全国卷(海南内蒙古等地用)第23题: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这两道题成功地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大语文教学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类考题既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实践的重要性,又引导学生提高品德素养,关注社会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恰当处理了学习与生活、书本与人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凸现出深刻的人文意义。
再看2004年福建卷第24题:
“神州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 要求:谈话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自然、得体、流畅,每段话不少于30字。(6分)
答:(1)中学生:(2)中学教师:
此题成功地体现了高考应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的理念。
这道题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最有潜能的学生,又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口语交际”这项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如何检测的一次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就编排了“采访”教学与训练专题,列出了两个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2、练习采访和答问。课本在“采访”这一单元中指出“我们既要学会采访,又要准备接受采访,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访首先要认清采访的目的,把握采访的侧重点;其次要注意答语要言之有物,扣紧中心;言而有序,简洁精练,灵活生动,中肯谦和。在语言选择上,“我们应该谨慎选择能够显示自己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表达能力的语言”(教材中语)。这道题尽管是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它同样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答问的能力。这道题答问的重点是谈对“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观感受,受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制约,受访者的答语选择必然要趋向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价值等等。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答问,这一道题设计也是比较巧妙的,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变换。这样设题,既检测了学生表达得体的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思维的敏捷程度。
2.新题型萌芽在“考试大纲”中
先看下面两道题:
⑴2004年全国试题吉林、四川等地卷第22题: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2分)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  ①   ② ⑵2004年福建卷第22题:下列两个句子标点不同,导致二者意思有哪些差异?(3分)①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依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②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依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答:
以上两个道题,在当年的“考试大纲”(即考试说明)都能找到它们的“娘家”。
2004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成语扩大为熟语,上面的第一道题的设置就是对此的体现。
2004年的“语文考试说明”规定检测对象包括标点符号,上面的第二道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在语言应用中具有消除歧义的作用。
3.新题型生长在考试实践中
请看下面的试题:
2004年全国试题海南、内蒙古等地卷第24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2004年全国卷,福建、浙江等地卷采用了编拟对联(主要是春联)的考查方式,实际上考查了考点中规定的修辞能力和仿用句式的能力。此种题型在这年高考之前非高考的考试中已经出现。请看请看下面两道题:
(1)把下面画线的文字改写成整句的形式。 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改写:这座小村庄, 此题答案为:A.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林木苍翠的高山。 B.面临大海,大海碧波荡漾;背靠高山,高山林木苍翠。(2)在下文空缺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上下句各7个字。(4分)在捐资助学动员大会上,一位京城富豪说道:“我现在有钱了,躺在利息上也几辈子用不完,可怎么去用呢?去挥霍,去斗富,去纸醉金迷吗?我坚信: , 。捐资教育,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出这样的力,我认为值得。”答: , 。此题参考答案为:追求享受无价值,投资教育有意义。醉生梦死遭唾弃,捐资助学受尊重。评分标准:文脉1分;工对3分;宽对1分。
这表明,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型往往在平常的考试中已经出现。
4.新题型相对旧题型往往是在继承中的发展
先请看下面两道题:
⑴1999年全国高考第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人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5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⑵2002年全国第25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以上两题的共同点在于,均检测了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均检测了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水平。但第二题的出“新”之处不仅在于仿写的修辞手法改为比喻,更在于所给的例句暗含着“小机关”——第一个比喻句与后三个比喻句之间构成总分关系:本体“海”是“总”,“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分”;喻体“字典”是“总”,“部首”“音序”“文字”是“分”。有许多考生审题粗枝大叶,因为没有把握住这道创新题的“新”的关键所在而导致丢“冤枉分”。
再看2003年全国高考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6分)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答:
有考生的答案为:(1)除了嘴巴什么也不能说,除了手脚什么也别动。 (2)除了报刊什么也别带走,除了钞票什么也别留下。
这样的答案不合解题要求,只能判为零分。
此考生解题出错的原因是,把此题混同于一般的仿写句式题。尽管此题是仿写,也可以仿写句式,但此题的出“新”之处更在于仿得体:将强制性的语言仿照例句改为“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的句子。
以下答案就符合解题要求:
第一句:无喧哗之乱耳,无打闹之劳形(只仿得体)
第二句:除了知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美德什么也别留下(既仿句式,也仿得体)
2004年全国高考河南、河北等地卷第24题,从题型角度看,既有继承的成分,又有发展的元素: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继承的成分是仿写句式;发展的成分是仿写对偶句,与排比句相比,在字数、词性、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平仄姑且不论)。
新题型相对旧题型往往是在继承中的发展,明白了这一道理,那么,当我们面对2005年高考试卷的语言运用创新题时,就应仔细审题,既要明白继承之点,更要明白出“新”之处。这样,就可能避开命题人为拉开区分度而设置的“陷阱”。
5.部分新题型呈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请看下面两道题:
⑴2004年北京卷第24题: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4分)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 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 ⑵2004年广东卷第24题:.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 分)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分省命题,有些省市注重在语言创新题中表现地域特色。上面两道题就分别凸现了北京特色和广东特色。
分析过去,是为了把握现在,推知未来。通过分析2004年高考推出的语言运用创新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并非“天外来客”,它们出现在语言运用与学生生活的结合部,出现在语言运用与考试说明的结合部,往往在该年高考前已现端倪。
(二)研究上年高考后出现的新题型
2004年高考以来,又出现了哪些新题型呢?我们依据名校试题作如下梳理:
1.为电视短片加衔接语。
为了进一步推广“辽西走廊”旅游热线,某旅行社做了一个介绍辽西主要景点的短片在电视台播放。为了使文稿更加生动自然,编辑准备在每个景点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个景点之间,设计两面这样的话。要求衔接生动自然,转换巧妙。(4分)(1)东北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唯一的水上长城——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东距绥中城62.5公里,南距山海关15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京东首关”。 (2)在盘锦市西南部的芦苇、沼泽中栖息着236种鸟类。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顶鹤和黑嘴鸥。苇海观鹤、鸥及珍稀鸟类考察是这里具有浓厚自然情趣的旅游活动。区内建有观鹤台。仲夏至11月,双台子河口附近长26公里,宽约1公里的碱蓬植被红艳如火,十分壮观,有“红海滩”之誉。 (3)辽沈战役纪念馆座落在锦州市区北部青松翠柏掩映的辽沈战役烈士陵园,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8600平方米。在展厅正面建有一座中国特色的牌坊式的凯旋门。馆内建有全景画馆,用绘画再现锦州攻坚战的全景。各展厅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照片。
解答此题,衔接自然通顺且符合情理即可。每空2分。
2.为电视片配画外音
下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场的一个场景,请你以电视节目主持人或现场记者的身份,为它配上一段画外音。要求有描述有评论,注意感彩,语言明快生动。(4分)场景:男子单杠决赛。先后出场的日本、美国选手均得9.787高分。第三个出场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表现更出色,但裁判仅给9.725分。全场观众一片嘘声,比赛无法进行。裁判重新打了9.762分,观众仍然嘘声不断。摘金夺银已经无望的涅莫夫平静地走上场,向观众致意,要求安静,让比赛继续。在他的一再请求下,观众终于安静下来。画外音: 。
回答此题,要求 (能抓住一个方面)有描述有议论,感彩鲜明,语言明快生动。
答案示例1:大家看,涅莫夫的表演多么精彩:他跳跃、摆动、腾空,动作快捷协调、连贯流畅、轻盈优美,水平明显高于前面的两名选手,得分却大大低于他们。观众都能明辨优劣,作为专业权威的裁判却大大走眼,真让人不可思议!
答案示例2:涅莫夫高水平低比分的结果引起观众不满,请听,赛场上嘘声一片,如潮水呼啸,如巨雷震响。这表明观众不仅是投人的,热情的,也是在行的,公正的。
答案示例3:涅莫夫平静地走上场来,脸上没有对不公平结果的愤怒,没有夺冠无望的沮丧,反而要求观众安静。涅莫夫不乘机发难,不漠然处之,他真诚、宽容的君子风度让人敬佩。在观众眼里,他是技术上的冠军,更是精神上的英雄!
3.拟标语。
根据要求,发挥想像,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拟三条标语,语言要亲切、友善、生动活泼、富有文采。(6分) (1)(从运动员角度)展现各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答: (2)(从观众角度)表现观众对运动员的热情的期待: 答: (3)(从历史的角度)表现这次体育盛会的意义: 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切合,语言连贯,合乎标语的要求,不超字数,即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 (1)我们,微笑着走进这片多情的土地。
(2):我们,永远为你助威,为你喝彩!
(3):历史,将记住这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和平圣火。
4.仿写幽默语言
请仿照下面一则幽默的形式,另选话题再写两则。(参考话题:悲观、勇敢、怯懦、苦笑、遗憾等)(4分) 例:所谓乐观,打个比方,就像炉灶上的响壶。屁股烧得红红的,却有心情吹口哨。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句参考:所谓悲观,打个比方,就像鼻梁上的墨镜,不管眼前有多少光明,也统统变成黑暗。所谓勇敢,打个比方,就像电灯周围的飞蛾,灯光越是明亮,它撞击得越是猛烈。
5.仿拟校训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任选两处即可)(4分)某师范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医科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地质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地质大学:亲和大地,拥抱真理
6.介绍电话号码升位情况
请参照下表内容,用简略的文字介绍××市电话号码升位的情况。(3分) 原电话号码 升位后的电话号码 长途区号 2***** 20***** 0596 92***** 292***** 0596 93***** 293***** 0596 注:升位时间为2004年8月28日零时,含××市所辖市、县。
参考答案:××市(含××市所辖市、县)电话号码2004年8月28日零时起由六位上升为7位。具体方法是:原2开头的号码在2后加0;原92、93开头的号码,在9前加2,电话号码升位后,长途区号不变。
7.概括漫画寓意
根据画面内容,用简要语言表达出这幅漫画的主题(30字以内)。(4分)
此为“图文转换”(4分)讽刺(揭露、批评等)了一些人两面三刀、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行为(行径、做法等)。(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如答成“有些人对报社说盈利,对税务局说亏损”等类似流于现象说明的,酌评1--2分。若把主题重点落在报社或税局上,答成“报社制造假新闻”“新闻报喜不报忧”等、“税务局偏听偏信,流失税源”“税务局不作调查,让一些人偷逃税款”等,不得分。)
8.点评语言
对下面这段寓言中的雨伞的回答,写一句点评。(4分)
有人问躲在角落里的雨伞:“你在想什么?”伞笑了,它说:“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不需要我时就尽量少占地方。”
点评:
参考答案:一心考虑他人,是雨伞高贵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9.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2)鲁迅侧重的是:(3)歌德侧重的是:(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参考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要多积、广积材料。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0.就标点写人生感悟
文章有各种标点,如逗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句号等,人生之路也有各种“标点”,请以任意三个标点为喻写一段话,写出你的人生感悟。(60字左右)(4分)答:
解答上题,符合题意、比喻恰当得3分;内容充实、富有哲理得4分。语言不好酌情扣1分。
对于语言运用创新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三)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语言运用题怎么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要狠抓教材落实,狠抓考点落实,在教学中引进生活的活水,引导学生生活,关注人生,扎扎实实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就能从容应对多变的语言运用题。
(四)要培养沉着应对语言创新题的心理素质
在高考中碰上没有训练过的题型,不能一下就乱了方寸,而应冷静分析,从容答题,只要认真调动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能力积累,就能正确解答题目。在平常的考试中一定要培养沉着应对语言创新题的心理素质。
(五)巩固传统题型
在高考语言运用题中,仍然是以传统题为主,并且,前一年的创新题,在以后也成了传统题,因而在应对语言运用创新题的同时,切切不可忽略了传统题。
典例精析
【例一】
24.下面四个比喻,意思连贯,本体、喻体分别含有递降关系。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2004湖北卷)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精析】
(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2)评分操作
本题分项评分。
① 四个比喻有递降关系,给2分。
如果第一句不能领起另外3句,该项不给分。
二、三、四句,有一句不符合递降关系,扣1分
② 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给2分。
有两句不符合递降关系,该项不给分。
③比喻合理贴切的,给2分。
有一个比喻不合理不贴切,扣1分;有两处比喻不合理不贴切,该项不得分。
④ 本题应该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沿用原句本体或喻体的,出现1处,在已得分中扣1分,扣完为止。
(3)示例:
① 学校是一条大江,/年级组就是大江的一条支流,/班级体是支流中的一湾清泉,我就是清泉中的一滴水珠。(6分。符合“标答”)
② 宇宙是一片神秘的海,/太空就是海水,/繁星是各种各样的贝壳,/太阳就是贝壳里的珍珠。(4分。1处不构成递降关系,比喻有一句不合理)
③大海是一座宝藏,/黄海就是宝藏中的一颗珍珠;/长江是一条长龙,/上海就是长龙的眼睛。(2分。无递降关系,不能构成完整意思,比喻合理)
④ 大海是广阔的宇宙,/江河是宇宙的银河系,/学校是一个蜂窝,/班级就是蜂窝中的工蜂。(1分。非递降关系,不构成完整意思,比喻有1句不合理)
⑤ 学校是一座花园,/教学楼就是园中的腊梅,/学生是一朵花,/老师就是花中的蕊。(2分。未选择新的喻体4处,在已得6分中扣4分)
⑥ 湖北省是一座龙宫,/武汉市就是龙宫里的寒冰床;/东湖是一个白玉盘,/行吟阁是盘中的夜明珠。(5分。1处不构成递降关系)
⑦ 历史是大海,/新中国便是海中的巨浪,/改革开放是一朵浪花,/今天便是浪花中的一滴水。(5分,递降关系不够明确)
⑧ 青春是一首歌,/拼搏是歌的曲调,/动力是五线谱,/汗水是谱中的音符。(3分,
无递降关系,意思不够完整)
⑨ 江河是一个浴池,南方就是池中的鱼儿,三峡是一叶舟,草原就是池旁的岸。(0分,
第一句不能领取后三句,意思不完整,比喻不合理)
【例二】
23.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6分(全国卷三)
 三亚海南   晴   24—32℃

 漠河黑龙江  小雪    -22—4℃

大理云南   多云转小雨  12-24℃

【精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
本题形式新颖独特,侧重语言思维与表达。“知识性”包含很强的地方色彩,“趣味性”要求语言活泼灵动,“人文性”带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答案应该是丰富的。
参考答案:① 今天去三亚旅游,如果能带上一些防晒物品,会使您更加惬意。比起三亚来,黑龙江的漠河却是另一派风光。飞舞的雪花会让南方的朋友欣喜不已。但请您一定多穿些衣服,以防感冒。具体天气情况是
② 北方的漠河用洁白的雪花迎接来访的客人,西南的大理则以温柔的小雨期待着您的光临,加上舒适的温度,今天登临苍山,泛舟洱海,相信朋友们会流连忘返。提醒您带上雨伞。大理具体天气情况是
训练平台
1.按要求答题。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2)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十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习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至少写出两条)另外,请你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信息:①

建议:
2.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色彩是有性格的,每种色彩都表示相应的内容。
红:健康 热情 黄:光明 快活 橙:喜悦 活泼
绿:和平 朝气 青:希望 坚强 蓝:清新 宁静
紫:高贵 典雅 白:神圣 纯洁 金:华贵 辉煌
……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包,突出颜色与个性的关系,采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进行扩写,(字数在50字左右)
3.今年5月9日是母亲节,因为高三学习紧张,你不能帮妈妈做家务,也没空买一朵康乃馨,只能送一张贺卡,略表心意.请把贺卡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①文中要有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②感情真挚充沛,语言得体,注意格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60字左右)(4分)

5.某商家生产了许多储钱罐,并准备在储钱罐上印广告词。请你拟一条广告词来帮助他们推销产品。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感情真挚,语言鲜明。(在10~20个字之间)
6.河南地处中原,山川秀美;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请你以“河南山水文化”为内容,拟一条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要求主题突出,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有号召力。(在10—20个字之间)(4分)
7.仿照示例,按照下面的提示语,为“网络”写两条宣传语。
提示语:联通公司是中国的一个通信公司,主要经营通信业务。它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
信的垄断地位,使中国的通信市场走向了竞争的良好态势,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宣传语:情系中国,连通四海。
(1)提示语: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沟通手段,IP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信箱、网上聊天等功能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之间的交流、帮助更容易、更方便、更迅速。
宣传语:
(2)提示语:网络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新闻、时讯、资料、图片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人们了解生活信息、上网学习、查找知识变得更方便、更容易。
宣传语:
8.诗的本质是暗示,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暗示作者的情志。阅读下面一首诗歌,运用想象思维还原,推测诗歌中“这一页”(或“它”)可能表达的对象和内涵,然后加以直白解说。
人生是一部书/只有这一页最温暖/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在远方流泪
参考答案
1.信息: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的方法进行高考备考;②这种方法极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③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
何;④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写出两条即可)建议示例: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请多给孩子一些睡眠,保证孩子身心健康;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写出一条即可)
2.略(开放性扩展题,修辞1分,表达2分,内容1分。)
3.略(要求:内容正确,符合修辞要求,语言畅达,感情充沛,格式无误)
4.用激励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从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5.(1)点点滴滴付出,全心全意回报。
(2)正因为有了缺损,所以才会变得实实在在。
(3)给别人留一条缝隙,受益的往往是自己。
(这则命题的目的有两个,其一,要求学生能根据特定的场合,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语言得体,其二,应有一种亲和力,要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6.(4分)例:①游山玩水品文化请到河南来。②五千年黄河文化,八百里中原山水。③黄河文明,中华摇篮;中岳嵩山,少林神拳。④山川秀美,古都连串,名哲先贤,群星璀璨。主题鲜明,2分;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有号召力,2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
7.(1)远在天涯,近在网内 (2)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仿写是语言运用题相当成功的一道题型,这种题型从出现以来受到师生好评,认为是较能显示个人才华的题。本题首先要分析例句,提示语由两层意思;联通公司的职能以及联通对中国人的意义。“情系中国”是表明对中国市场以及老百姓的好处;“连通四海”是表明它的经营性和职能。其次,要具体分析(1)(2)提示语所句含的内容。(1)提示语的内容主要是网络提供的沟通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2)提示语的内容主要是网络有丰富的资源可供人使用。)
8.“它”可能是童年,是家乡,是母亲,也可能是祖国等。(原诗标题为《家门》,作者马明林)对于经历了时空转换的人而言,童年、家乡、母亲、真是让我们无比思念挂牵的对象。答题时,需先点明对象,然后加以解说。合理即可。答案略
专题二: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依“类”处置 事半功倍
——文学作品文本解读的捷径
技法点拨
在历年高考中,现代文“大阅读题”所选文本基本上是文学作品。要正确解答题目,首先必须正确解读文本。如果文章都没读懂,又怎能正确解答因文而设的题目呢?
把文学作品置于“类”的背景下思考,解读文本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以两篇文章为例,谈谈在“类”的背景下思考文本、解读文本的技法。
例1, 2004年高考全国卷(海南、内蒙古等地用)第五大题所选文本:
快 乐 的 死 亡 陆文夫⑴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⑵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⑶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⑷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⑸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⑹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扫读” 文本,把握“类属”
“扫读”时,通过划要、切分,把握文章框架。《快乐死亡》的框架为:
1.作家有三种死法。
第一段是总说,第二——五段是分说。
2.表明对三种死亡的态度。
通过此步活动,可知此文为议论散文。在进一步解读文本时,就应紧扣议论散文“讲道理”这一根本特点来思考,仔细分析该文提出并证明了什么主张,为了证明这种主张采用了哪些技法。
二、依据文“类”,深入解读
1. 文本主旨
议论散文,就是作者艺术地发表见解,让读者在得到审美享受的过程中接受自己的观点。
那么,解读这篇文章,就应把握作者的观点。
陆文夫在文中提出了三种死法,并表明了对各自的态度:不怕自然的死亡,不喜欢痛苦的死亡,最害怕快乐的死亡。
作者在文中主要针对作家乐于社会活动而终止艺术创作的现象发表议论,警醒人们:不要因为过多的社会活动而荒废了正事。
2. 文本技法
为了增强议论效果,此文采用了比喻论证。
第六段这样写到:“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为什么要谈喝酒之事呢?下句说:“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由此可知,这里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旨在说明作家适当地参加社会应酬也可以。后面接着说:“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喝酒没有节制,就会快乐地死去,以此来证明作家的社会活动如果没有节制,也会快乐地死去。此文通过比喻论证,用形象的笔墨,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化、趣味化,便于读者接受其主张。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解读文本,何其费神!高考时间紧迫,哪有闲工夫慢慢推敲?
学生须知:一、在平常的训练中,应先求得法,再求熟练。譬如写毛笔字,先习唐楷,是为了得其法度,然后习行草,则能在笔走龙蛇中显其功力。二、说时此,那时快。在笔下表述解读文本的方法很费笔墨,但如果熟练地掌握了方法,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解读文本则十分快捷。
例二,2004年高考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第五大题所选文本:
老 家 孙犁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在说不清楚。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扫读” 文本,把握“类属”
“扫读”时,通过划要、切分,把握文章框架。《老家》的框架为:
1. 梦忆老家(第一、二自然段);
2. 不想回老家(第三、四自然段);
3. 越来越思念老家(第五——十四自然段)。
通过此步活动,可知此文为抒情散文。在进一步解读文本时,就应紧扣抒情散文“抒发情感”这一根本特点来思考,仔细分析该文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了抒发这种情感,采用了哪些技法。
二、依据文“类”,深入解读
1.文本主旨
本文以“老家”为抒情对象,抒发了对故土、对亲人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流露出人事沧桑的感伤之情,表达了对故乡发展的赞美之情。
3. 文本技法
①以诗句开篇,点明主题,引出梦境。
此文第一句就是:“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晚途念桑梓”,点明主题,统领全文。“梦中每迷还乡路”,引出对梦境的描写。
②巧用抑笔,尺水兴波。
文章开头描写梦境,意在表现思乡情切。可是,为什么中间要插入两段不想回老家的材料呢?仔细分析,作者这样安排,颇具匠心。一者物是人非,睹物伤怀,为真情流露。二者尽管有一段情感波折的心路历程,但后来“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联系文章的主体可知,那两段采用欲扬先抑之笔,写不想回老家,正是为了突出下文所写的思乡情浓。
③白描景物,营造气氛。
第九段以白描手法写景,营造了伤感的气氛。“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河流,已不是儿时所见;风沙,让人凉意顿生。“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此处已无人居住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做饭之人是谁?是祖母,是母亲,还是其他亲人?他们又到了何方?“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以景传情。睹物思人,触景伤怀,悲从中来。
选用以上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解读文学作品文本应将其置于“类”的背景下思考。
这里只解读了议论散文、抒情散文的文本,解读其他文学样式的作品也宜采用此法。
典题精析
【题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海南、内蒙古等地用)第五大题:
  阅读《快乐的死亡》,完成18—21题。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20.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 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精析】第18题检测了考生的概括能力。第19题检测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20题检测了考生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第21题检测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技巧的能力。
【答案】
18、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2分);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2分);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2分)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AD(答对一项给2分)
【题二】2004年高考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第五大题:
阅读《老家》,完成18--21题。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答: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答: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精析】第18、19两题检测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20题检测了考生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第21题检测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技巧的能力。
【答案】
18.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 A、D
【说明】将与上面两篇文章有关的考题与考题解答附在后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读文本对于解答习题至关重要。
训练平台
请先将下文置于“类”的背景下思考,认真解读文本,然后解答文后题目。
松 明 陆 蠡 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山中。 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 没有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怎样的我游山玩水竟会忘了日暮,我来时是坦荡的平途,怎样会来到这崎岖的山路 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语;“哈哈,你迷了路。你迷失在黑暗中了。” “不,我没有迷路,只是不知不觉走得远了。去路是在我的前面,归路是在我的后面,我是在去路和归路的中间,我没有迷路。” 耳边是调侃的揶揄。 我着恼了,我厉声叱逐这不可见的精灵,他们高笑着去远了。 萤火在我面前飞舞,但我折了松枝把它们驱散。小虫,谁信你们会作引路的明灯 我于是倾听淙淙的涧泉的声音。水应该从高处来,流向低处去。这便是说应该从山上来,流向山下去。于是我便知道了我是出山还是入山。 但是这山间好像没有流泉。即使有,也流得不响,因为我耳朵听不到泉涧的声音。 于是我又去抚摸树枝的表皮。粗而干燥的应是向阳,细软而潮润的应是背阴,这样我便可以辨出这边是南,那边是北。又一边是西,另一边是东方。 但是我已经走入了蓊密的森林里。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我便也无法区辨树木的向阳与否。 我真也迷惑了。我难道要在山间过夜,而备受这刁玩的的精灵的揶揄。也许有野兽来跑近我,将它冰冷的鼻放在我的身上,而我感到恶心与腥腻 我终于起来,分开野草,拿我手里的铁杖敲打一块坚硬的石。一个火星进发出来。我于是大喜,继续用杖敲打这坚石,让星火落在柔细的干枯的树叶上。于是发出一缕的烟,于是延烧到小撮的树叶,发出暗红的光。我又从松枝上折得松明,把它燃点起来,于是便有照着整个森林的红光。 我凯旋似地执着松明大踏步归来。我自己取得了引路的灯火。这光照着山谷,照着森林,照看自己。 脑后,我隐隐听到山中精灵的低低的啜泣声。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彩游记。
B.文章中的“我”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不畏困难、不断探索的奋斗者。
C.“我”迷路后当即决定以松明照亮,终于胜利地走出了山谷。
D.文中散句与整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语言具有变化美。
E.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会陷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2.“山中精灵”贯穿文章始终,它对表现文章主旨起了什么作用 (5分)
答:
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我真也迷惑了”的原因。(4分)
答:
4.“我”从“迷惑”能够“大踏步归来”,说明了什么道理 (5分)
答:
参考答案
文本解读提示:
解读文本时,应知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把握了这一点,“我”“松明”“山中精灵”的象征意义就好把握了,文后习题的解答也方便得多。
题目解答:
1.A、C
2.(1)“山中精灵”的出现,给“我”走出山谷增添了精神障碍。
(2)“山中精灵”反衬了“我”的坚定和勇敢。
3.想方设法也找不到引路的标志。
4.要把希望寄托于自身,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境,创造光明。
专题三: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法”出五招 “分”求一等
——文学作品考题解答的要诀
从考生答卷的实际看,掌握文学作品的解题技法十分重要。为了考生在高考中夺得尽可能多的分数,这里介绍现代文学作品考题解答几种主要技法。
一、有的放矢
所谓“有的放矢”,就是说,考生应紧扣题目要求作答。
2004高考福建卷第五题提供的文本是:

朱 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椹,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该大题的第21题是:“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
有考生这样作答:一般谈读书的文章,谈的是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是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写得生动富有情趣,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回答,显然没有扣住题目要求。回答该题第一问应紧扣“切入点”作答,回答第二问应紧扣“怎样”作答。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考生解题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有时甚至从题目的赋分中都可得到解题的启示。例如,该卷的第19题是:“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3分)”
从赋分看,应为三类人,结合文章,可以得出答案:“(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二、调动积累
所谓“调动积累”,是指在解题时,要借助联想,迅速调动知识积累、技能积累,特别要注重调动在中学课堂上所学到的解答文学作品的能力积累。
2004高考全国高考海南、内蒙古等地卷第五题提供的文本是: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 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该题的第 19题是:“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解答此题,如果能迅速地联想到高中所学过的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该文中有这样一段: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鲁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讲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有很强的讽刺性。
如果联想到该文所用的比喻论证的技法及其妙处,就能迅速正确地解答高考题。
该题的答案为:“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这样写,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三、鸟瞰全篇
所谓“鸟瞰全篇”,是指在解题有些考题时,要注重统观全篇,捕捉要点;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五大题提供的文本是: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瑟,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种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进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敞 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青 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 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大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童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翰,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十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渴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该卷的第20题是:“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此”指代“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说明的对象;应“分两点”,这是数量要求;还应“概括”说明,这是语言要求。
答题时,许多考生只是顾及了第一段,而忽略了全文。有考生这样作答:“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知音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这样答题,遗漏了要点,原因在于考生忽略了文中的以下材料:
第二段:“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对知音,古代典籍有传颂。)
第三段:“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 (对知音,古代典籍有记载。)
第四段:“我曾在《乐府解题》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对知音,古代典籍有记载。)
鸟瞰全篇,可将此题的答案整理为:“(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于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对于知音,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颂。”
四、注重细微
如果说鸟瞰全篇注重的是观其大略,那么,解答试题还应注重细微,尤其是解答多选题时更是如此,因为其设置的干扰项往往只有细小的毛病。
2003年高考第五大题提供的文本是: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二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该卷的第22题是: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干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刁;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渎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对照文本,从细微处分析,不难发现干扰项的错误。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麽“生动具体”。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 A、C 。
五、摘录改造
“摘录改造”是答题时组织语言的两种方法,所谓“摘录”,是直接摘录原文中的语言作答;所谓“改造”,是借用文中的部分语言,依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作答。
请看就上文设置的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与之相关的语言在第二段。
根据“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整理为“父母亲族的爱”,这就是“改造”。
根据“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整理为“家乡的山水草木”,这就是“改造”。
根据“悲欢离合的家史”直接作答, 这就是“摘录”。
根据“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整理为“邻里乡情”, 这也是“改造”。
此题的答案为:“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面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考题,如果正确掌握、熟练运用解题方法,那么,我们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
专题四: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文体开放与文体“合辙”
技法点拨
一、关于文体开放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把选择文体的自由交给了考生。这样,考生能更加自由的展示个性与才气。
请看下面这篇应考之作(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无 题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简评】这一考生审题准,紧紧抓住了“情感与理智”这一中心来立意,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此文比喻恰当,想像丰富,以“变色墨镜”喻情感对人所起的蒙蔽作用;以“太阳的光线”喻真理;以“帆”喻理智等等,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作者想像丰富、合理,“雾”、“月光”、“暗礁”、“岸”等这些意象具体而明晰,使诗歌内容丰富而充实。该生选择了自己的强项——诗歌,因而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
王若虚在《文辩》里说过:“或问文章有体乎 曰无。又问无体乎 曰有。然则果何如 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考生高考作文,应选用最适合表现自己个性的文体。
请看下面这篇应考之作(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
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景……
——写给阿Q同志的信
湖南考生
阿Q同志
近来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笔下关于你的传记,读到你人头落地的惨况,实在于心不忍。晚辈现特寄薄笺,奉上美芹之献,还望英灵不昧,泉下有知。
阿Q同志,你发财梦不可谓不周,你加官进爵的计划不可谓不全,你讨老婆的计划不可谓不美!可你那一副憨态,两袖清风,如何能美梦成真
先讲个故事给你听,有一年轻人涉江遇险,艄公吩咐其将囊中七物之一扔掉,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等中,小伙子毅然扔掉了“诚信”!你说他机灵不机灵 唉,只要你老跨越过时空隧道,到我们这个世道来,充分运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景,果断地扔掉“诚信”,包你如日中天,福运无边。
对的,你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先生一手捧红的。现在文坛上,是是非非,很多人都崇信的是权威,至于实在的诚信、文品、人品,暂且放在一边……你到了我们当今的社会,大可以运用你的这个赫赫生辉的背景,写一些回忆录(当然你不一定会,这完全可以由你的秘书加以代劳,回忆当年的世态风情,回忆当年的鲁迅)。你“写”的回忆录,可能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不过请你完全不必担心掉格。因为中国总有那么一些把一句话拉成一篇文字的资深评论家,他们会照顾鲁迅的面子,给你吹捧的。
这下你的回忆录,该有点知名度了,然后你可以去官场混官。尽管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总还是有机会钻营的,譬如你可以用你在大会演讲的机会广交名流政客,用你的觥筹交错的时机广“拍”各路“人马”,这样包你平步青云。阿Q同志,当这种官可好哩!想当年成克杰同志在东窗事发前,官路可亨通呢!不过,这种“马屁官路”可能行而不远,因为我们党正在狠抓着呢!
当然,讨老婆,你最好去当歌星,只要你在舞台上摆酷点,来点虚伪的个性,弄几句对口型假演唱,还怕少女不为你疯狂 歌坛上“诚信”是决不会像流行歌曲那般流行的。
当然,你还可以用你的“温柔”去做生意,别笑现在的生意讲究的是诚信为本,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家遍地都是。当年牟其中的大陆第一富翁的帽子还不是骗来的 你用你温柔的笑脸加狡诈的骗心,还愁不发财
阿0同志,美芹之献,还请三思。不过复信切速,我们党建立已80周年,以上钻营、虚伪的非诚信之计,可能不能太长久。
晚辈 x x书
2001年7月7日
【简评】这是一篇出奇制胜之作。采用书信体,与小说中的人物写信,此一奇;嬉笑怒骂,讽刺幽默,针砭现实,此二奇;充分展示强项,而又紧扣话题,此三奇。但全文既合乎书信的格式,且叙述、议论、抒情都很合法度。
在体裁的选择上,我们不应该有习惯化的方式,要努力超越自己陈旧的写作套路。人们写作总喜欢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来布局,这样的“宿构”之作写起来固然比较快速省力,但往往容易落入俗套,给人一种“千文一面”的感觉。久而久之,在这种写作惰性的驱使下,自己便很难在文章的构思上有新的突破。只有勇于创新,才可能找到全新的体裁形式。
二、关于文体合辙
但,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高考时,文体特色必须鲜明,必须入“体”合“辙”,既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文体,又要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象”。
高考作文的常用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一)三大文体的特色比较:
1.表达技巧不同
①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如孙犁的《黄鹂》。
②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在记叙文中,议论也会用到,但所占的比例少,它不起证明观点的作用,往往用来揭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揭示文章的主题。如《黄鹂》的结尾。
④议论文在举出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也要用到叙述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叙述追求语言的概括性,而不是记叙文中记叙性语言追求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中的叙述强调针对性,针对论点来叙述事例,注重截取,而记叙文中的记叙强调完整性。
2.写作目的不同
①记叙文追求用形象来表现思想。如《黄鹂》通过描述与黄鹂有关的故事表现主题。
②议论文追求以理服人。读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能被毛泽东讲的道理折服。
③散文注重表现情趣或理趣,讲究寄托。有的散文是作者的“情感之花”,如《过万重山漫想》,刘征在该文中颂扬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有的散文是作者的“思辩之果”,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
(二)扎实训练,力求写出文体特色。
平时作文,先要认真练习基本文体,要能体现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的各自的文体特点。
记叙文写作,语言力求形象、生动,一般要有完整的事件,应选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往往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也适当地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切实打好记叙文写作基础,把记叙文作为看家本领,而不是越过记叙文去练习其他。严格训练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能力、议论抒情能力,因为这是作文的得分点。对于常见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戏剧等,可以结合课文了解其文体特征,并适当练习,但应适可而止,不可恋战。例如,通过第四册小小说单元的学习,弄清它与一般小说的区别,初步掌握小小说的写作。
议论文写作,语言力求概括、严密,论点应明确,论据应真实、典型、充分。往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论证方法。
对于议论文,第一,进行“入格”训练,迅速掌握几种常用体式,如证明式、阐释式、读后感、评论式(文学评论、思想评论)、驳论文,不怕形成套路;因为,议论文难以在结构上绣出什么花来,不如在结构上驾轻就熟,而把注意力放在立意、选材和语言上。第二,重在训练思辨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尽可能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事物从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主流与支流、局部与整体、全面与片面等方面选择角度进行分析。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例如,对“人定胜天”“逆境成才”“安贫乐道”“多多益善”“因人成事”“对牛弹琴”等等进行辩证思考。第三,训练选材能力,拒绝不健康的材料,避开人人都知道的材料,摒弃老掉牙的材料,点石成金翻新旧材,巧妙使用教材上的材料,挖掘自己的亲身经历,务必使自己的材料新颖别致、论证力强。第四,让议论文的语言“文”起来。方法是,适时引用成语以求精练,引用诗词以显才华,引用俗语以求风趣诙谐,引用流行歌词以显新潮鲜活,引用文言以表庄重严肃、幽默讽刺;采用整句以求气势,采用对偶以求整饬,长短结合荡气回肠,繁简搭配疏密有致。
散文的写作,语言力求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大量运用修辞手段。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事件的叙述往往只有一鳞半爪,应有明显的线索、明确的中心,追求形散神聚。散文往往运用象征、联想、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技法。
三、高考时怎样选择文体?
高考作文选择文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考虑话题本身最适宜哪种文体。“尝试”、“心灵的选择”适合于记叙,“诚信”、“规则”适合于议论,这是从命题看。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擅长议论的可使“心灵的选择”慑人心魄,擅长记叙的也可让“规则”生花。
第二,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有的考生长于形象思维,具有文学艺术气质,则可以选择记叙文特别是各种文学体裁、另类体裁;有的考生则精于逻辑思辨,善于分析推理,则可以选择议论文。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擅长的、经常练习的文体,这样,进可求新,退可求稳;杜绝为了求新求奇采用自己没有把握的文体去弄险。要看自己写作材料的储备情况,一旦确立了主题,就马上调动自己的材料储备,看能证明或表现主题的有多少,并加以分类。情节的、细节的,一般适宜于选择记叙文和各种文学体裁;名句的、概括的,一般适宜于议论文;哪方面材料丰富,一般就选择哪种文体。
第三,考虑自己的临场情况。在考场上一接触话题,即能产生兴奋,利用自己的兴奋点,趁热打铁,形成兴奋灶,顺着意识的流动,产生一系列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能形成大致的文体雏形。兴奋状态下的写作,常有较好的收获,要相信自己的灵感。
典例精析
【例一】
父母应为子计深远
政治老师常说:“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终目的”。
语文老师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数学老师只往黑板上写了个公式“1+1=2”
上述三个提示老师们要我们就《韩非子》寓言中富人故事进行了一次关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辨论赛。
甲方:我方观点认为富人应怀疑邻居,而不是自家人,因为最亲的亲人,莫过于妻子和子女了,不相信他们哪还有谁可信?
乙方: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方观点认为应先从身边最亲的人开始怀疑,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儿子刚好处在这种最危险而又最安全的地方。
甲方:请问乙方,按你的意思那就是家里不管丢了什么都不应该怀疑其他人,那应怀疑自家人,那还要警察干什么。
乙方:我想对方误解了我方观点,我方讲的是应公私分明,不应用感情去排除任何可疑的人,而应用事实讲话。
……(掌声响)
经过一番激烈的辨论,下面请班主任讲话。大家欢迎。(班长说)
班主任:“经过这个辨论,大家应正确认识到和把握好‘感情认识’这个问题,自古多少好官疼爱其子而不忍将罪子惩之于法而自愿背上不‘正’之名,某某市长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所以同学们应把握好自己更要把握好未来……我的言语表达欠佳。好了,就说到这里吧!回去各写一篇读后感日记,明天早上交……”
2003年6月6日:
今天上午班上举行了一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辨论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许多“人”常犯的错误—— “私爱”。
我的心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为其子计深远,从小事开始做起,不要偏其子而害其子,从小应教其子,“德育”同样重要。
好了,下午还要考数学呢!该睡觉了!愿明天一切顺利。
【精析】这是2003年一考生的应试之作。此文只在文体上玩花样,由三则名言、一场辩论、一则日记连缀成一篇文章。缺乏文体感。此文内容单薄,缺少自己的认知体验,只在形式上玩花样,内容与形式不统一。因而,阅卷时只判为30分。
【反思】作文要符合文体特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例二】
报忧鸟·狗屁文章·变色龙
(一)
“起床啦!起床啦!”猫头鹰大叫着,它本以为人会给它一点美味的奖励。因为昨天,公鸡大伯就是这样叫的,结果得到了一颗花生米,猫头鹰心中好羡慕啊!
“滚开,你这个报忧鸟!”一个粗俗的男人大叫着。
猫头鹰觉得好不公平,独自来到公园里,它不明白,为何同样的话,却得到了不同的待遇。
(二)
“小明,你写的这是什么狗屁文章 高中生写出这种病句,你觉得丢人不丢人呢 ”老师大声训斥着。
“老师,我的文章怎么丢人啦 ”小明壮了壮胆,小声地问。
“看看,这句怎么写的:‘好几个月没见小利(注:鸟名),它大约真的把我的养育之情给忘啦’!什么叫作‘大约真的’ 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 为什么乱七八糟的 ”
“老师,我那是仿鲁迅的{孔乙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写的,您讲课时不是大谈鲁迅:‘大约真的死啦’用的好吗 ”
“你怎么敢和老师这样讲话 你以为你是谁呀 怎么敢和大文豪比呀!人家那叫艺术作品,得到了整个文学界的认可!你连高中都学不好,怎么竟敢和大文豪比起来了,真是大不像话啦。以后少把自己当作天才,少把你的狗屁不通的文章和大文豪比!!!”
(三)
“马行长,我来向您贷点款!”
“不行,不行,你那个破厂子,没有发展前途,根本没有还款的能力。还贷什么款?我给你说过几遍了,这是原则、纪律,”马行长一脸正气地说。
“马行长,这是副省长的介绍信,他是我老伯的侄子,这是给您的一点小意思!”
“好,好,你的厂子我是去过的,是我应该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我马上给你办,你的厂子有可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龙头。”
老师,你认为以上事例是什么在作怪呢
【精析】这是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作者长于叙事,语言幽默,就选用了以叙事为主的杂文。三件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被作者巧妙链接凸现了文章的中心:先人为主的情感往往决定着人对它物的认识。末尾的疑问句给人留下无限深思。
【反思】高考作文,宜熟中求新,忌避长就短。熟中求新,就是要选择自己的强项求新。
训练平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每题均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故事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1.一天早晨,一个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讲道词。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费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但不到10分钟小约翰便拼好了。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块,然后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拼对了,那么,这张世界地图也该是对的。”牧师忍不住笑了起来,决定马上带儿子去迪斯尼乐园,因为儿子给了他明天讲道的题目: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联想?请以“人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材料,以“空想与理想”为话题,按照要求作文。
不要在阴湿的霉天,乞求亮出来一线永固的曙光。
不要在没有花的枝干,寄希望于天边走来的阳光催生甘甜的果子。
不要看着前方绚现的彩景,就以为脚下是平坦的康庄大道。
不要害怕那一阵无情的冰雹,只要是一颗忠实于理想的种子,终究会在板结的土层里挺立起来。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但有人却说,苏氏之论只适宜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对面临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似是而非的,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大量的训练,考试成绩从何而来?但又有人说,“学中玩,玩中学”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苏氏之论是似非而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是”或“不是”来判断事物,实际上很多问题是难以用“是”或“非”来作出回答的,有时是“似是而非”,有时是“似非而是”,同一句话,在此地适合,在它方就不一定恰当……
请以“是与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4.在金属家族中,保险丝的硬度、熔点可谓极低。但它在电阻中担当着重要的警卫工
作,电流强度一大,立即熔断,这样便保护了电器的安全。
生活中类似保险丝现象的人和事还有很多,请以“保险丝现象”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真人真事或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谈你对此现象的深刻理解。
专题五:思路阻塞的原因与打通阻塞的技法
技法点拨
1、 思路阻塞的原因
有的学生,或因害怕作文,或因作文题目过于陌生,或因前面题目考试不顺而心烦,或因前面考试太顺而难以平静,导致作文思路阻塞,找不到写作的突破口。
撇开情绪的干扰不谈,如果从思维与写作的角度分析,那么,导致思路阻塞的主要原因有:
1.“定点”思维,构思的“盲区”太大。
例如,以“成功与坚持”为话题作文,只考虑到以“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坚持不懈”为论点写作议论文,但又怕与其他考生“撞车”,别的又想不出来,导致思路阻塞。其原因就在于只盯住一点,对于写作的广阔空间视而不见。
2.“朦胧”思维,构思的“能见度”太低。
在构思时,处于思维的“朦胧”状态,对于话题的认识只停留在话题本身,不善于将宽泛的的话题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明确的观点,许多极好的写作材料、极好的写作点子都在“云遮雾绕”之中。
3.不会灵活运用打通思路阻塞的方法。
2、 打通思路阻塞的技法
1.全面扫描法。
例如,接触到话题“成功与坚持”,可以在记忆的“仓库”与思维的空间全面“扫描”。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 “要想取得成功,不能盲目坚持”“坚持不一定成功”;既要看到可以写作议论文,又要看到如能调动相关的生活积累,也能写作记叙文;既要看到坚持取得成功值得颂扬,也要看到坚持到底有时虽然在成绩上是失败者,但是在精神上却值得称赞,如有的学生参加三千米赛跑,远远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仍然坚持跑到终点,这种不甘落后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值得颂扬;既要看到现实生活,又要看到历史材料,还可看到神话寓言,例如“南辕北辙”“龟兔赛跑”……只要全面扫描,就会感到,可写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哪里还会思路阻塞呢?当然,这一扫描的过程应进行得极快,一旦确定写作的“兴奋点”,即可舍弃其他,快速前进。
2.虚实相生法。
① 虚则实之。
有些作文题,题目或话题都很宽泛,那么,就要想法化虚为实,变笼统为具体,“大题小作”。如,《谈失败》一题,题目就很泛,可以将虚化的命题变为实在的论点: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可以确立“不要因失败而气馁,坚信自己能够从失败中崛起”的论点;从失败原因的角度,可以确立“找准失败的原因,促成事物转化”的论点;从失败的好处的角度,可以确立“失败能磨砺人的意志,能使人头脑清醒地分析主客观世界,能激励强者奋发向上”的论点……
请看下文:
我爱唐装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