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30 21: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讲述“黄袍加身”的故事。 (2)能够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利弊。 (3)能够概括宋代科举的新发展,说出宋代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并概述其造成的影响。 (4)能够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归纳评价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学习、讲故事、识地图等方式,能够说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讲述“黄袍加身”的故事。(检测目标1) (2)通过史料分析、故事演绎、小组讨论,能够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利弊。(检测目标2) (3)通过阅读教材、假设推论、小组讨论,能够概括宋代科举的新发展,说出宋代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并概述其造成的影响。(检测目标3) (4)通过对比查找、讨论交流,能够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归纳评价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检测目标4)
3.学习内容 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北宋政府经过一系列改革,革除了此前中国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势力过大等问题,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繁荣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然而,这些新措施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加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北宋政府也曾经尝试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4.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对政治制度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有一定了解,兴趣度也比较高,可以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再现,增进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多渠道感悟历史。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史料分析能力、历史图片识读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陈桥兵变天下得(指向目标1)
学生活动1 1.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请同学讲述黄袍加身的故事。 3.观察《北宋形势图》,思考:北宋为什么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4.对比《唐朝疆域图》和《北宋形势图》,思考:北宋有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教师活动1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师以动画的方式播放北宋依据先南后北的统一过程。 教师出示两幅地图,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对于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使用地图+动画的形式清晰又直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环节二:集权中央天下安(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1.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小组同学演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剩余同学根据表演及教材内容思考:宋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3.结合材料二和教材内容,思考:宋太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军权?小组内讨论:宋太祖加强军事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材料三: 4.根据材料三和教材内容,思考: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对中央机构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5.分析材料四,说出通判的职权,并思考设置通判的作用。 6.阅读教材,找出宋太祖加强财政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有何利弊。教师活动2 引导学生如何在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同学进行单独指导。 教师组织同学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评价。讨论时,巡视课堂,深入小组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并适时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示,对比之前的政治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该项措施的利弊。活动意图说明: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环节设置了较多的材料。同时,针对部分措施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历史小剧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小组讨论环节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环节三:重文轻武天下治(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3 材料五 在北宋枢密院中,文职出身者占总人数的83.7%多,武职出身者仅占总人数的16.2%。 —--陈峰《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 1.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材料五是北宋采取的什么政策导致的结果? 2.阅读教材,找一找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哪些新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小组合作讨论:如果你是宋代的统治者,你会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活动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引导。 教师倾听学生观点,并就其观点进行评价,给予指导。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本课学习,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北宋采取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启发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认识到:任何政策都是受到时代影响的结果。环节四:熙宁变法天下稳(指向目标4)学生活动4 1.阅读教材,找一找: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可能会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2.你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能否取得成功?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教师活动4 教师引导学生,可联系七上学习的商鞅变法进行分析。 教师倾听学生回答,并给出一些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找出可能会触犯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思考变法能否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给予一些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指导。
6.作业设计 1.(检测目标1)“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2.(检测目标2)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检测目标3)材料一 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 4.(检测目标4)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 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 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指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改革措施。
7.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重文轻武政策 四、王安石变法
8.教(学)后反思 1、你举手了吗? 2、你回答问题了吗? 3、你参与讨论了吗? 你能说出北宋建立的相关信息吗?你能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吗?你能说出宋代政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 本课学习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体验或困惑?
【作业参考答案】
1.C 2.B
3.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或科举考试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急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
4.募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