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5~6题 大气运动(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及变化过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5~6题 大气运动(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及变化过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30 22:42:57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5~6题 大气运动(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及变化过程)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锋面天气系统及其表现 2023年6月广东3~4题 冷锋,露点温度 今后的高考命题大气运动依然是热门方向,但更多的会依托实际的天气现象和近年来出现的热门天气为背景。 1.多以与气温相关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特点、社会实践为命题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2.以与大气运动相关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为命题情境,考查热力环流等大气运动原理的相关内容。3.多结合天气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以相关的自然现象为命题情境,考查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影响等内容。4.以局地区域的特殊气候现象的研究为背景,考查气候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生既需要重点掌握大气运动的理论规律,也要掌握特殊大气运动的过程。 2.考生要需要强化对大气运动知识的理论推理与借鉴运用的分析能力。
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022年6月广东9~10题 气压带、风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
锋与天气;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锋面气旋 2021年6月广东12~14题 锋面气旋;辐射逆温
考向01 锋面天气系统及其表现 (2023年6月·广东卷3~4题)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2.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 B.逆温增强 C.暖锋经过 D.冷锋过境 1.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概览 2.冷锋与天气 *①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图示 *天气 过境前(甲地):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过境时(乙地):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过境后(丙地):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露点与气温 露点与温度有直接关系。露点温度是指在固定气压之下,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的降至的温度。当气温降低时,饱和水气压就会减小,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不变的情况下,露点温度也会降低。因此,露点和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2可知,18日14时一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目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此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一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向02 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022年6月·广东卷9~10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概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C
【解析】1.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错误。③正确,故选A。
2.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选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推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甲区域暖流更强,C选项正确。故选C。
考向03 锋与天气;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锋面气旋 (2021年6月·广东卷12~14题) 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 1.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2.辐射逆温 *定义 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地面失去的热量随着夜深逐渐增多,逆温层加厚,日出后地面逐渐增温,逆温层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在大陆常年可见,一般冬季最强,夏季较弱。 *形成条件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增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度。 辐射逆温在中高纬度地区大陆常发生,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沙漠地区,冬季最强,逆温层也较厚,可达数百米,消失也较慢。夏季最弱,厚度也较薄,消失较快。 在山谷和盆地,由于冷却的空气还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此常常会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由于长时间辐射冷却,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冬季辐射逆温,这种逆温在白天也不消失,其逆温层厚度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候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D 3. B
【解析】1.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小,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故选C。
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AB错误;浓云迷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
黄河源地区冬季地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下沉气流盛行,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正确;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均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AC错误;冬季气温低,热力对流弱,D错误。故选B。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山东聊城·二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下图示意为济南市12月份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材料推测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 )
A.12月8日 B.12月14日 C.12月16日 D.12月25日
2.若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会出现( )
A.阴雨连绵 B.天气转晴 C.雾霾天气 D.暴雪天气
3.此次“雷打雪”现象给济南带来的影响是( )
A.春小麦受灾严重 B.基础设施彻底瘫痪
C.病虫害灾害减轻 D.大气污染程度增加
【答案】1.B 2.D 3.C
【解析】1.由材料可知,“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说明此时冷气团势力强盛,在其影响下,气温快速下降且低于0℃,读图可知,12月14日气温明显下降,且温度低于0℃,故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12月14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雷打雪”现象需要冷空气强大和水汽较充足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如果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水汽会继续凝结,形成特大暴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此次“雷打雪”现象出现在12月,春小麦此时并未种植,A错误;降雪会使基础设施受影响,但不至于瘫痪,B错误;“雷打雪”现象使得气温降低,病虫害灾害减轻,C正确;降雪使得大气污染程度减轻,D错误。故选C。
(2024·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的降水现象,多发生在冬半年,贵州省发生频率最高。2020年11月17日12时至20日11时,东北地区出现罕见冻雨现象。图为影响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风向为东北风,风力较强 ②乙地风向为西北风,风力强劲
③丙地正经历冻雨 ④丁地正经历冻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B.C. D.
6.冬半年东北地区冻雨罕见的原因是( )
A.气候寒冷湿润 B.逆温层顶气温高于0℃
C.水汽输入充足 D.空气动力抬升条件不足
【答案】4.B 5.D 6.D
【解析】4.由等压线气压分布可知,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右偏成东北风,且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①正确;同理可知乙地风向为东北风,风力强劲,②错误;由图可知,锋面气旋的西侧是冷锋,东侧是暖锋,丙处于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地表温度较高,难以形成冻雨,③错误;丁位于暖锋前,受冷气团控制,地表温度较低,会出现冻雨,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冻雨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特殊的大气层结构,从上而下大气层的分布是冷—暖—冷的状态。冷层:当冷空气足够强,云中气温降到了0℃以下,水汽冷却成冰晶、雪花下降。暖层:暖湿气流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夹心,这里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暖湿气流层温度高于0℃,冰晶、雪花到达此层后变成水滴,继续下降。冷层: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依然是低于0℃,但因为冷层不够厚,所以水滴还未冻结成冰,就接触到了冰冷的物体,立刻凝固。A.该图温度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A错误。 B.该图的情况是上层暖,中间冷,地面高于零度,不能形成冻雨,B错误;C.该图温度也是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C错误;D.该图高空中低于零度,中间有一个暖层将其转化为水滴,地面气温低于零度,符合冻雨形成条件,D正确;故选D。
6.冬季的东北气候寒冷干燥,A错误;逆温层顶气温高于0℃,出现暖层,有利于冻雨形成,B错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水汽少,C错误;由于冬季冬季风强劲,暖气团难以进入该地区,空气动力抬升条件不足,D正确。故选D。
(2024·天津宁河·二模)2023年4月3日~4日,江西境内出现一个狭窄的暴雨带。下图示意4日8时局部地区风向和风力。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暴雨带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8.下列地点位于该暴雨带内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此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东北气流 B.东南气流 C.西北气流 D.西南气流
【答案】7.C 8.B 9.D
【解析】7.读图可知,江西北部受偏北风影响,南部受偏南风影响,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AC错误;图中总体偏北风势力强于偏南风,因此为冷锋,D错误,C正确。故选C。
8.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只有乙位于两种不同风向的交汇位置,因此乙天气变化最为剧烈,位于暴雨带内,B正确;而甲丙丁均受单一方向的风影响,没有处于暴雨带,ACD错误。故选B。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锋带来的降水是由于锋前的暖气团抬升形成降水,因此水汽来源于暖气团。读图可知,江西和湖南南部均吹西南风,因此此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南气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黑龙江双鸭山·一模)5月22日某天气系统经过了河北邢台,形成降水,增加了当地空气湿度。下图为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河北邢台站近地面与高空风向垂直运动变化及降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该天气系统到达河北邢台的时间约为( )
A.13:30 B.14:20 C.15:00 D.16:00
11.推测该地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南暖湿气流急速北上 B.强劲冷空气抬升暖空气
C.东北风带来较暖湿气流 D.受到北方低压中心控制
12.推测该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为( )
A.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B.气温降低,出现阴天
C.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D.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答案】10.B 11.B 12.C
【解析】10.结合图文信息可知,14:20左右该地风速增大,并且出现降水天气,再结合风向为偏北风可知冷气团占主导,为冷锋过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结合材料可知,降水的时间为14:20左右,风向为东风向东北风转变,并不是东南暖湿气流急速北上,A错;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偏北风为冷空气,随着东北风势力增强,降水增多,说明降水是强劲的东北冷空气将北上的暖湿空气抬升所形成,B正确;东北风带来的多为冷空气,C错;从材料信息中看不出是受低气压中心控制,D错。故选B。
12.结合前两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该地未来几天为冷锋过境后,天气转睛,气温降低、气压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杭州·二模)冰晶或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化,过冷水(低于0℃的液态水)降落到地面或其他低温物体上,立即冻结,出现冻雨现象。2020年11月中旬,东北某地出现冻雨天气,下图为该次冻雨天气过程中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时刻中,冻雨强度较大的是( )
A.17日23时 B.18日16时 C.19日5时 D.19日16时
14.此次冻雨天气( )
A.由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 B.可能造成输电线路故障
C.造成当地的春小麦减产 D.影响范围由南向北扩展
【答案】13.C 14.B
【分析】13.由图可知,四选项中,AD选项时间地面气温高于0度,不能形成冻雨,AD错误;BC选项,符合冻雨条件,但降水量C明显大于B,C正确,B错误,故选C。
14.冻雨天气是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A错误;严重的冻雨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B正确; 此时春小麦已经收割,C错误;影响范围由北向南扩展,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湛江·二模)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存在于对流层或平流层的强西风带,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将未能形成暴雨天气的低空急流称为空急流。研究发现,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对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图1示意南疆地区暴雨过程,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向西推进至78°E,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低空西风气流相遇。图2示意空急流过程,其是从图1发展而来的。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的甲、乙、丙三区分别代表( )
A.干区、干区、湿区 B.湿区、干区、湿区
C.湿区、湿区、湿区 D.湿区、湿区、干区
16.在南疆暴雨过程中,空气湿度最大的地区是南疆( )
A.东部 B.西部 C.北部 D.南部
17.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汽条件较差 B.逆温层厚度较大 C.伊朗高压东伸 D.气流垂直上升弱
【答案】15.D 16.B 17.D
【解析】15.由材料可知,甲区位于急流交汇区,该处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暴雨,故为湿区;乙区是在甲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应为湿区;受低层北风影响,丙区处于干旱区,且此次降水较少,水汽较少,加之蒸发旺盛,应为干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6.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南疆三面环山,在该地区暴雨过程中,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从南疆东部推进至南疆西部,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低空西风气流相遇,加之受地形抬升作用,湿润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因此南疆西部空气湿度最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7.由材料可知,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出现一支较强的偏北气流,切断了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西伸趋势,使其主要维持在南疆东部。南疆西部虽然水汽条件较好,但与之配合的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弱,导致降水较少,D正确,排除A;该地未形成明显逆温层,排除B;伊朗高压位于西部,对塔里木盆地影响较小,排除C。故选D。
(2024·广东韶关·一模)10月8日2时,L天气系统位于香港东南方向约200千米的海面(下图示意该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并继续向西移动。10月9日该天气系统转向西南移动,势力迅速减弱并消失。下表示意武汉10月6-9日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表:武汉2023年10月6-9日气温变化
18.10月8日2时,我国( )
北京地区阴雨绵绵 B.长三角地区南风强劲
C.江淮地区对流旺盛 D.珠三角地区狂风暴雨
19.10月9日L天气系统转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势力迅速减弱并消失。原因是其( )
受北侧地形的阻挡 B.北侧天气系统南压
C.西侧西南季风增强 D.东侧海面水温升高
【答案】18.D 19.B
【解析】18.据图可知,北京此时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A错误;根据气压值大小判断,长江三角洲地区北侧气压高,南侧气压低,吹偏北风,B错误;10月8日2时正值夜晚,无太阳辐射,气温相对较低,江淮地区不会出现对流旺盛现象,C错误;L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位于香港东南方向约200千米的海面,受其影响珠三角地区出现狂风暴雨,D正确。故选D。
19.据图可知,L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其北侧等压线为高压,且等压线分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偏北的风力较大,受北侧天气系统南压影响,10月9日L天气系统转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势力迅速减弱并消失,B正确;北侧地形海拔不高,相对平坦,对L天气系统影响不大,A错误;西侧西南季风增强不利于L天气系统向西南方向移动,C错误;东侧海面水温升高(气压降低)不利于L天气系统向西南方向移动,D错误。故选B。
(2024·天津·二模)下图为我国某月19日08时(a)和20日05时(b)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对应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风移动路径可以使用RS系统监测 B.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C.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伏旱天气影响,炎热干燥| D.贵阳“天无三日晴”
21.19日08时至20日05时,图中( )
A.山东半岛风力增强 B.低压系统减弱,并向东北方向移动
C.日本北海道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弱 D.三江平原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
【答案】20.A 21.B
【解析】20.台风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大,且移动速度较快,可以用RS系统监测台风移动路径,A正确;船只在海洋中航行是否顺风顺水,既要看船只航行方向,还要看当地当时盛行风向和洋流方向,由此在印度洋的具体地点和航行方向不知,无法判断是否顺风顺水,B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伏旱天气影响多在7、8月,C错误;贵州的“天无三日晴”主要是指贵州的冬季经常是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A。
21.19日08时至20日05时,图中低压中心数值增加,说明低压系统减弱,且由日本南部向其东北部的日本中北部移动,B正确;如图示山东半岛等压线变的稀疏,风力减轻,A错误;日本北海道位于日本北部,如图示这段时间内北海道等压线变的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C错误;三江平原在20日05时以偏西风为主,D错误。故选B。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5~6题 大气运动(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及变化过程)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锋面天气系统及其表现 2023年6月广东3~4题 冷锋,露点温度 今后的高考命题大气运动依然是热门方向,但更多的会依托实际的天气现象和近年来出现的热门天气为背景。 1.多以与气温相关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特点、社会实践为命题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2.以与大气运动相关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为命题情境,考查热力环流等大气运动原理的相关内容。3.多结合天气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以相关的自然现象为命题情境,考查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影响等内容。4.以局地区域的特殊气候现象的研究为背景,考查气候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生既需要重点掌握大气运动的理论规律,也要掌握特殊大气运动的过程。 2.考生要需要强化对大气运动知识的理论推理与借鉴运用的分析能力。
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022年6月广东9~10题 气压带、风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
锋与天气;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锋面气旋 2021年6月广东12~14题 锋面气旋;辐射逆温
考向01 锋面天气系统及其表现 (2023年6月·广东卷3~4题)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2.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 B.逆温增强 C.暖锋经过 D.冷锋过境 1.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概览 2.冷锋与天气 *①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图示 *天气 过境前(甲地):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过境时(乙地):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过境后(丙地):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露点与气温 露点与温度有直接关系。露点温度是指在固定气压之下,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的降至的温度。当气温降低时,饱和水气压就会减小,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不变的情况下,露点温度也会降低。因此,露点和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2 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022年6月·广东卷9~10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概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3 锋与天气;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锋面气旋 (2021年6月·广东卷12~14题) 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1.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2.辐射逆温 *定义 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地面失去的热量随着夜深逐渐增多,逆温层加厚,日出后地面逐渐增温,逆温层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在大陆常年可见,一般冬季最强,夏季较弱。 *形成条件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增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度。 辐射逆温在中高纬度地区大陆常发生,特别是经常
出现在沙漠地区,冬季最强,逆温层也较厚,可达数百米,消失也较慢。夏季最弱,厚度也较薄,消失较快。 在山谷和盆地,由于冷却的空气还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此常常会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由于长时间辐射冷却,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冬季辐射逆温,这种逆温在白天也不消失,其逆温层厚度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候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山东聊城·二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下图示意为济南市12月份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材料推测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 )
A.12月8日 B.12月14日 C.12月16日 D.12月25日
2.若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会出现( )
A.阴雨连绵 B.天气转晴 C.雾霾天气 D.暴雪天气
3.此次“雷打雪”现象给济南带来的影响是( )
A.春小麦受灾严重 B.基础设施彻底瘫痪
C.病虫害灾害减轻 D.大气污染程度增加
(2024·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的降水现象,多发生在冬半年,贵州省发生频率最高。2020年11月17日12时至20日11时,东北地区出现罕见冻雨现象。图为影响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风向为东北风,风力较强 ②乙地风向为西北风,风力强劲
③丙地正经历冻雨 ④丁地正经历冻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B.C. D.
6.冬半年东北地区冻雨罕见的原因是( )
A.气候寒冷湿润 B.逆温层顶气温高于0℃
C.水汽输入充足 D.空气动力抬升条件不足
(2024·天津宁河·二模)2023年4月3日~4日,江西境内出现一个狭窄的暴雨带。下图示意4日8时局部地区风向和风力。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暴雨带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8.下列地点位于该暴雨带内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此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东北气流 B.东南气流 C.西北气流 D.西南气流
(2024·黑龙江双鸭山·一模)5月22日某天气系统经过了河北邢台,形成降水,增加了当地空气湿度。下图为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河北邢台站近地面与高空风向垂直运动变化及降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该天气系统到达河北邢台的时间约为( )
A.13:30 B.14:20 C.15:00 D.16:00
11.推测该地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南暖湿气流急速北上 B.强劲冷空气抬升暖空气
C.东北风带来较暖湿气流 D.受到北方低压中心控制
12.推测该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为( )
A.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B.气温降低,出现阴天
C.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D.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2024·浙江杭州·二模)冰晶或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化,过冷水(低于0℃的液态水)降落到地面或其他低温物体上,立即冻结,出现冻雨现象。2020年11月中旬,东北某地出现冻雨天气,下图为该次冻雨天气过程中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时刻中,冻雨强度较大的是( )
A.17日23时 B.18日16时 C.19日5时 D.19日16时
14.此次冻雨天气( )
A.由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 B.可能造成输电线路故障
C.造成当地的春小麦减产 D.影响范围由南向北扩展
(2024·广东湛江·二模)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存在于对流层或平流层的强西风带,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将未能形成暴雨天气的低空急流称为空急流。研究发现,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对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图1示意南疆地区暴雨过程,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向西推进至78°E,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低空西风气流相遇。图2示意空急流过程,其是从图1发展而来的。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的甲、乙、丙三区分别代表( )
A.干区、干区、湿区 B.湿区、干区、湿区
C.湿区、湿区、湿区 D.湿区、湿区、干区
16.在南疆暴雨过程中,空气湿度最大的地区是南疆( )
A.东部 B.西部 C.北部 D.南部
17.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汽条件较差 B.逆温层厚度较大 C.伊朗高压东伸 D.气流垂直上升弱
(2024·广东韶关·一模)10月8日2时,L天气系统位于香港东南方向约200千米的海面(下图示意该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并继续向西移动。10月9日该天气系统转向西南移动,势力迅速减弱并消失。下表示意武汉10月6-9日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表:武汉2023年10月6-9日气温变化
18.10月8日2时,我国( )
北京地区阴雨绵绵 B.长三角地区南风强劲
C.江淮地区对流旺盛 D.珠三角地区狂风暴雨
19.10月9日L天气系统转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势力迅速减弱并消失。原因是其( )
受北侧地形的阻挡 B.北侧天气系统南压
C.西侧西南季风增强 D.东侧海面水温升高
(2024·天津·二模)下图为我国某月19日08时(a)和20日05时(b)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对应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风移动路径可以使用RS系统监测 B.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C.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伏旱天气影响,炎热干燥| D.贵阳“天无三日晴”
21.19日08时至20日05时,图中( )
A.山东半岛风力增强 B.低压系统减弱,并向东北方向移动
C.日本北海道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弱 D.三江平原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