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商朝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商与附属国之间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②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商王对附属国有绝对支配权
④商与附属国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朝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商与附属国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答案为C。
【答案】 C
2.商代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在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尚未出现
B.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
C.没有出现世袭制
D.仍在坚持禅让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随着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C、D三项;商王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说明B项正确。
【答案】 B
3.赵光贤在《周代社会辨析》中说,“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以为周室的‘藩屏’”。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B.分封对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C.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了政治权力
D.分封制保证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解析】 材料强调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以为周室的‘藩屏”’即维护周王室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的对象分别是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不是随意分封,也不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B、C两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D项错误。
【答案】 A
4.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解析】 商朝时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A、C表述错误,D发生于秦朝。
【答案】 B
5.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子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未有君臣之分”说明天子对诸侯没有绝对的支配权,反映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C、D三项的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B
6.《全球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民主制、元首制 B.宗法制、分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皇帝制、中央集权制
【解析】 材料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强调血缘关系、等级秩序的特征,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特点。
【答案】 B
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王国维的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解析】 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相传,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从反面说明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 D
8.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解析】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指导“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材料中“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西周社会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答案】A
9.“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由此可见,族田义庄( )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
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即可看出它有利于稳定、维护封建统治,A、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不正确,族田义庄只是体现了宗族内部的社会保障功能,其受众范围狭小,古代并未确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
10.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材料中明显体现了“自家人”和“外人”的关系。
【答案】 C
11.周朝乐队总称“乐悬”。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 )
A.听者身份 B.演奏曲目
C.演奏者年龄 D.地点方位
【解析】 本题以分封宗法等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看出,不同的身份悬挂的乐器不同。
【答案】 A
12.《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具体指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荀子》中记载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诸侯国。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同姓的封国与异姓的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2)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分封制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特点:两类封国交错在一起。目的:二者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格局,便于周王朝进行有效的统治。
(2)特点:从分封的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从地理分布上看,同姓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3)作用:西周前期,分封制起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疆域的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周王室衰微。不能,因为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证长久的政治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如图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对列祖列宗的膜拜从夏商周三代已经开始了。
材料三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2)通过材料二你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通过材料三你可以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信息?
(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宗法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答案。第(2)问据关键信息“供奉和祭祀祖先……对列祖列宗的膜拜”可判断出材料二与宗法制有关。第(3)问提取材料三图表中相关信息回答。第(4)问需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
【答案】
(1)分封制。
(2)宗法制。“供奉和祭祀祖先”“对列祖列宗的膜拜”。
(3)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4)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课件54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