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浙江省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6 化学实验的相关问题★
【实验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变化;
2.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3.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与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主要性质;
4.探究水的组成;
5.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6.探究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7.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记录颜色变化;
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9.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10.探究燃烧的条件;
11.通过生石灰与水反应煮鸡蛋的实验,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能的转化;
12.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目标分解点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化学药品取用原则:1、在取用化学用品时,要注意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如果需要知道药品的味道可以用手轻轻的扇一下来闻取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在取用化学用品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解答】A.不能用点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A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
C.倾倒液体时,标签应该向着手心,瓶盖倒放,液体瓶子和试管应该紧挨,C错误;
D.闻气味应该用扇闻的方式,D错误;
故答案为:B
2.实验操作不仅要科学规范,还要关注环保、安全等问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 B.闻气体
C.稀释浓硫酸 D.处理废弃药品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测得溶液的pH值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故A错误;
B.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从旁边去闻,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错误;
D.废弃药品应该倒入废液桶专门进行处理,故D错误。
故选B。
3.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热胀冷缩或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及不漏气时现象分析。
【解答】A、手握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不符合题意;
B、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水,漏斗中存留一段稳定水柱,装置不漏气,不符合题意;
C、关闭弹簧夹,手握烧瓶,装置内压强增大,导管内液面上升,装置不漏气,不符合题意;
D、关闭弹簧夹,上下移动,两端液面水平,不能产生压强差,装置漏气,符合题意;
故选D。
4.在生物标本制作活动课上,某同学为制作叶脉书签,在实验室配制10%的NaOH溶液备用,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量取所需的水
D.溶解氢氧化钠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用钥匙或者是纸槽;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容器;烧杯用来做溶解物质的容器或者少量物质反应的容器;
【解答】A.氢氧化钠的瓶塞没有倒放,A错误;
B. 氢氧化钠固体不能放在纸上进行称量,B错误;
C. 量取一定体积的水用量筒和滴管,C正确;
D. 溶解氢氧化钠不能在量筒中进行,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
B、根据验满要在瓶口处检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变化的遵循定律分析;
D、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及测氧气含量原理分析。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B.检验氧气需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不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能用木炭燃烧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某实验小组用菱镁矿(主要成分是MgCO3)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需要经历酸浸、调节pH、过滤洗涤、加热等操作。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按装置甲图示配制稀硫酸 B.按装置乙图示测定溶液的pH
C.按装置丙图示洗涤Mg(OH)2固体 D.按装置丁图示加热Mg(OH)2固体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洗涤氢氧化镁,可洗去可溶性杂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答案为:C。
7.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
B.乙图中做完实验后将有毒试剂直接倾倒在水槽中
C.丙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
D.丁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地上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A. 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用先采用紧急处理,涂上药品后再用纱布包扎,不符合题意;
B. 乙图中做完实验后将有毒试剂直接倾倒在水槽中 ,会污染水体,需处理后排放,不符合题意;
C. 丙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地上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使酒精隔离氧气熄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解答】根据化学实验时的一些紧急处理方法及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8.如图所示为三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如图甲所示的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
B.进行如图乙所示的蒸发操作,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C.进行如图丙所示的蒸馏操作,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a进b出
D.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需要用到图示甲、乙、丙三种操作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 A.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中停止加热的时机分析;
C.根据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
【解答】 A.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A错误;
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B正确;
C.制取蒸馏水时,为增强冷凝效果,下端管口是进水管,上端管口是出水管,冷凝管管进出水的方向是b进a出,故C错误;
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 (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需要用到图示甲、乙两种操作,无需使用丙操作,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主要操作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 蒸发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 各成分的密度差异 蒸馏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 加碳酸钠溶液,观察产 生气泡快慢
D 除去 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采用过滤分析;
B、根据蒸馏是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析;
C、根据碳酸钠不能鉴别盐酸和硫酸分析;
D、根据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能与硫酸铜反应分析。
【解答】A、除去粗盐中的泥沙需根据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采用过滤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采用蒸馏方法,不符合题意;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根据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 ,加入钡离子的溶液鉴别,用碳酸钠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D、 除去 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根据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再过滤,符合题意;
故选D。
10.初中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操作涉及“先”“后”顺序问题。下列操作顺序错误的是( )
A.借助水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时,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B.使用水银体温计时,先用力甩几下,后放腋下测量体温
C.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添加小砝码,后添加大砝码
D.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天平的使用: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码要指向红色0刻度线。2.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直至天平横梁水平位置平衡。(小口诀:放平移零调平衡,螺母调平反指针/走高端。)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 4.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5.添加砝码 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6.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7.物体的质量 =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M左=M右+M游)8.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9.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10.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里称量。 11.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
【解答】A. 借助水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时,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正确;
B. 使用水银体温计时,先用力甩几下,后放腋下测量体温 ,正确;
C. 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添加大砝码,后添加小砝码,错误;
D.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正确;
故答案为:C.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正确的是( )
A.除去NaCl中少量的Na2CO3杂质,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过滤后再蒸发结晶
B.检验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观察有无水雾
C.实验测定某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加入稀硫酸,再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D.实验室制备干燥纯净的氢气,用锌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收集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用化学反应的方法除杂质的基本原则:除掉杂质的同时,不能与需要留下的物质反应,也不能生成新的杂质;
B、检验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通常采用检验其燃烧的生成物水是否存在;
C、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止反应的进行;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解答】Na2CO3能与过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A说法错误;
检验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观察有无水雾的产生,有水雾说明含有氢元素,B正确;
实验测定某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矿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使测定结果偏小,C说法错误;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用锌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制得的氢气不纯净,D说法错误。
12.有些化学实验有检验、除杂、鉴别和提纯等,下列相关操作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相关操作
A 检验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硫酸根离子 取样,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
B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C 鉴别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分别滴加稀盐酸
D 提纯含少量氯化钙的粗盐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判断;
(2)除杂的原则:①不与除杂试剂反应;②不引入新的杂质;
(3)鉴别物质时,必须出现明显不同现象;
(4)根据提纯的过程判断。
【解答】A.在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那么沉淀应该为硫酸钡,即溶液中肯定存在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被除杂物质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错误;
C.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绿色的氯化亚铁溶液;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蓝色溶液和水,可以鉴别二者,故C正确;
D.氯化钙和氯化钠都溶于水,因此不能通过溶解提纯,故D错误。
故选C。
目标分解点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1.集气瓶被誉为“万能瓶”,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其中的一种。当被收集的气体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 b口排出,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现若将被收集的气体从b口进入,则它可收集的气体为 ( )
①H ②O ③CO
A.只有① B.只有①和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均可
【答案】A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的特点确定收集气体的密度大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如果让气体从b口进入,那么气体的密度应该小于空气密度。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则只有氢气满足要求,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答案】A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的目的确定实验器材的连接顺序即可。
【解答】要用浓硫酸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那么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必须进入浓硫酸中,即二氧化碳应该从b通入,从a排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会沉积在集气瓶的底部,因此二氧化碳应该从长导管c进入,即a接c,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Ⅰ可作为固液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B.装置Ⅱ制取气体时,可用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C.能否选用装置Ⅲ或Ⅳ来收集气体,只需要考虑气体的密度
D.装置V可用于收集H2、O2等气体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A、根据所给装置确定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分析;
B、根据能控制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接触与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分析;
C、根据收集气体需考虑气体溶解性、能否与水反应分析;
D、根据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分析。
【解答】A、 装置Ⅰ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不符合题意;
B、 装置Ⅱ不能控制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接触与分离,不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不符合题意;
C、 能否选用装置Ⅲ或Ⅳ来收集气体,除考虑气体的密度,还需考虑气体是否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且都不与水反应,装置V可用于收集H2、O2等气体 ,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1关闭、K2打开、塞子塞紧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
C.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答案】A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收集和排出气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K1关闭、K2打开,塞子塞紧时,无论装置是否气密性良好,M中的水都不会流下,则此方法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M中盛放过氧化氢溶液,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是大理石和稀盐酸,若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小,即可将气体排出,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多种用途。根据实验需要,气体既可从a管口导入也可以从b管口导入,瓶中也可加入不同物质,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用途. 气体入口 瓶中物质
A 排空气法收集O2 a 空气
B 排空气法收集H2 b 空气
C 检验并除去CO2 b 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D 干燥CO2气体 a 浓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用途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在瓶内下沉,因此氧气应该从长导管a通入,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在瓶内上升,因此氢气应该从短导管b通入,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检验并除去二氧化碳时,应该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即从长导管a通入,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干燥二氧化碳时,应该将二氧化碳通入浓硫酸,即从长导管a通入,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I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B.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
C.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
D.装置Ⅴ可以用于收集H2、O2,也可以用于实验室收集CO2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A.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B.根据长颈漏斗的用途判断;
C.根据排空气法的特点分析;
D.根据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装置I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长颈漏斗的作用是向试管中添加液体药品,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装置Ⅲ、Ⅳ分别是向上、向下排空气法,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 的气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装置Ⅴ可以用于收集氧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实验装置中,关于水的作用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装置 检查气密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解释 烧杯中的水:方便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量筒中的水: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底部少量的水:吸收产物SO2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对各个实验进行分析,推测实验中用到水的作用即可。
【解答】A.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那么用手握住试管后,烧杯内的导管口出会出现气泡,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则量筒内的水被吸入集气瓶,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的减小量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有剧毒,加入的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烧杯中的热水可以隔绝空气,也可以对铜片加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B.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时,先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再给试管加热
C.使用滴管时,先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吸入液体试剂
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将药品装入装置,然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步骤、收集气体的时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时,因开始排出气体为装置内空气,所以要先给试管加热,待导管口连接均匀冒出气泡时再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不符合题意;
C、使用滴管时,先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排出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吸入液体试剂 ,符合题意;
D、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将药品装入装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下列实验无法完成的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适量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大小来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分析;
D.根据量筒法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沉积在瓶子底部,所以用该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长管进入,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应从长管进入,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一氧化 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长管进入,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如果瓶内装满水,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气体应该从b端通入,在a端接量筒,而不是b端接量筒,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如图所示,实验室里有一套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制取氧气
B.锥形瓶里加入块状大理石,分液漏斗里盛放稀硫酸,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C.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了气泡,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D.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实验台。上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A、根据制取氧气原理与装置分析;
B、根据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分析;
C、根据制气时开始冒出气体为空气分析;
D、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A、 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制取氧气 ,符合题意;
B、制取二氧化碳需选择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选用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C、 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了气泡,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不能立即收集气体 ,不符合题意;
D、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正放在实验台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B.图乙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图丙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图丁中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滴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12.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MnO2、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下列仪器.
(1)根据提供的药品,任写一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上述药品及仪器可以制取O2,若组装发生和收集O2的装置,需要选择的最佳仪器是 (填序号)。
【答案】(1)或或
(2)①②⑥⑦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实验室可以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者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双氧水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制取氧气。
【解答】 (1)、根据提供的药品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或者 ;
(2)因为没有加热仪器所以只能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发生转置选择 ②⑥⑦ ,收集装置选择① 。
13.有如图所示的仪器和KClO3、MnO2、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可供选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制取并收集CO2气体,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选择的药品是 。
(2)若再补充一种药品 ,也可用上述制取CO2的装置来制取O2,需补充的药品是 。
(3)若再补充一种仪器,并选择上述原有仪器和药品来制取并收集O2,需要补充的仪器是 ,选择的药品是 。
【答案】(1)①②⑦⑧;石灰石 、稀盐酸
(2)过氧化氢溶液(或双氧水)
(3)试管;KClO3 、MnO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2)根据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分析。
(3)根据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
【解答】(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常常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此制取并收集CO2气体,需要的仪器是①②⑦⑧。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还需要的仪器是试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目标分解点三: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
(2)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 (填“b”或“c”)。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调节压强
(3)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加药品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2)根据有气体参与的装置要注意压强的变化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吸收气体装置要使气体与药品充分接触分析。
【解答】(1)该反应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 装置C中玻璃管连接外界,其作用是调节压强。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可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了反应。
(4) CO能溶于铜液 , 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是为了吸收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为使药品充分接触,则a连接c。
故答案为:(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调节压强;(3) 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c。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识含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浓硫酸
(2)应先测定水蒸气后测定二氧化碳,所以EF装置应互换位置。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2)根据验证水蒸气要先验证,除水蒸气要后除分析。
【解答】(1) 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则要先除二氧人碳后除水蒸气,所以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浓硫酸;
(2)测定塑料的组成元素时,要测定塑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因二氧化碳通过溶液,所以为使得结果准确,应先测定水蒸气后测定二氧化碳,所以EF装置应互换位置。
3. 有一瓶气体, 可能由 、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 在老师的指导下, 实验小组对该瓶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脱氧剂 (还原铁粉) 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通人一定量氮气; ③通入该气体, 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 A 装置无现象, B和 F 装置出现白色沉淀, E 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
(1)【实验结论】该气体由 组成。
(2)【实验反思】C 装置的作用是 。
(3)步骤②通人一定量氮气的目的是 。
(4)E装置中氧化铜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 。
【答案】(1) 和
(2)除去 气体
(3)排尽装置中原有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4)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A装置无现象,说明不含有氧气,B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含有二氧化碳,E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且F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含有一氧化碳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能吸收除去原有的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的干扰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分析。
(4)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加热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检验的方法、反应时发生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实验结论】A装置无现象,说明不含有氧气,B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含有二氧化碳,E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且F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含有一氧化碳,所以该气体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
(2)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能吸收除去原有的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造成干扰。
(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步骤②通入一定量氮气是为了排净装置中所有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4)E装置中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加热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为探究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种类,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和方案(B、C装置中药品足量,且所有反应均充分进行):
【提出问题】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CO;猜想②:CO2;猜想③:CO和CO2。
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实验时,若A处黑色粉末变红,则说明碳具有 (填写性质);
(2)若观察到 (填写现象),则可排除猜想①。
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用电子天平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试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溶液) m3 m4
(3)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选填“<”“>”或“=”),此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acbd
(2)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C+2CuO2Cu+CO2↑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反应物性质。氧化铜黑色,铜红色,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为铜,推断碳有还原性。
(2)A装置中反应产生的气体不同,通过装置B、C、D时会出现不同实验现象,所以可以根据猜想的气体推断实验现象
(3)装置A中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后减小的质量就是产生气体的质量;若只产生二氧化碳,则装置B+C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若两者质量相等,猜想②成立。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1)氧化铜黑色,铜红色,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为铜。使氧化铜还原的物质是碳,所以答案为:还原性
(2)若猜想①错误,那么气体中有 CO2 , 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答案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猜想②成立,装置A减小的质量= m1-m2 ,就是产生的CO2 的质量; 装置B+C增加的质量= m4-m3 ,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第一空答案为“=”。
第二空答案为C+2CuO2Cu+CO2↑
5.某项目化小组开展主题为“自制简易家庭制氧机”的活动,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制氧机模型。制氧原理是水环境中,利用过碳酸钠分解制得氧气:。该制氧机出氧流量(每分钟产生氧气的体积)平稳,其中吸氧浓度,x指出氧流量(升/分钟),适用情况如表所示。
适用情况 吸氧浓度 供氧时间(分)
日常保健 30%-40% 25分钟
一般缺氧性疾病 40%-60% 20分钟
急救 ≥60% 以病情为准
(1)该小组制氧机的反应和洗气装置在原版本的基础上经历了如图乙所示的迭代,请推测该小组改进的理由 (写出一点即可)。
(2)某病人吸氧浓度为41%,该制氧机为此病人提供一次治疗,需要制氧原料过碳酸钠多少克? (氧气的密度取1.28克/升)
(3)如图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水位线需设置不同,请分析原因 。
【答案】(1)节省材料
(2)一般缺氧性疾病;976克
(3)相同的反应物浓度下,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温度高,从而调高水位线来降低温度和降低反应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使冬夏反应速率一致。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装置的特点分析;
(2)根据病人吸氧浓度确定治疗供氧时间,由吸氧浓度计算出所需氧气体积,从而计算氧气质量,由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过碳酸钠质量分析;
(3)根据相同反应物浓度下,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 分析。
【解答】(1)图乙装置改进后导管位置发生变化,可减少药品用量,节约药品。
(2) 某病人吸氧浓度为41%, 则氧气体积为(41%-21%)/4%=5L,则氧气的质量为5× 1.28克/升 =6.4g, 由所给数据可知,该制氧机为此病人提供一次治疗为一般缺氧性疾病治疗,需氧气质量为6.4g×20=128g
设需过碳酸钠质量为x
244 32
x 128g
244:32=x:128g
x=976g
(3) 相同的反应物浓度下,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温度高,从而调高水位线来降低温度和降低反应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使冬夏反应速率一致,所以 反应装置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水位线需设置不同 。
故答案为:(1)节省材料;(2) 976克 ;(3) 相同的反应物浓度下,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温度高,从而调高水位线来降低温度和降低反应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使冬夏反应速率一致。
1.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测稀硫酸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B错误;
C.倾倒稀硫酸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滴加稀硫酸时,滴管应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发生装置、排水法收集氧气注意事项、检验氧气的方法及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A、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氧气,长颈漏斗下端要浸入液面以下,在液面以上会使气体逸出,装置需要纠正,符合题意;
B、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伸入倒置集气瓶口,操作不需纠正,不符合题意;
C、检验气体是否为氧气,要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操作不需纠正,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将硫伸入到瓶底预留水的集气瓶中,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操作不需纠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1)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因此它既可以检查原来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又可以检查还原氧化铜后是否有水产生;
(2)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可检验原来气体是否含有一氧化碳,据此选择即可。【解答】由于气体从水溶液中出来的时候都带有水蒸气,氢气还原氧化铜也会生成水,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首先应将气体通过丙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然后将气体通过甲还原氧化铜,再将产生的气体再次通过丙,如果无水硫酸铜变色,说明有水生成,那么气体中肯定含有H2;再通过乙,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即原来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那么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丙、甲、丙、乙。
故选D。
4.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然后结合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
A.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有水,不妨碍氧气的纯度,故不符合题意;
B. 导管口开始出来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所以要等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此时收集的氧气纯,故不符合题意;
C. 排水法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不会混入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D.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里面混有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制取气体、收集气体等常见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分析。
【解答】A、 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不符合题意;
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若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则先检查可燃性气体的纯度,后点火 ,不符合题意;
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以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符合题意;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
B 检验氧气已经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D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通过灼热的铜粉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水溶液呈碱性;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D.除杂的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A.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A不合题意;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B不合题意;
C.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不能鉴别,故C不合题意;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实验操作和目的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一小片pH试纸湿润后放在玻璃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 测定某溶液的pH
B 制取蒸馏水时,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C 先将胶头滴管挤压,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 保证滴管的胶头部分也充满液体
D 将水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稀释浓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A.测定溶液pH值时,不需要湿润pH试纸,否则溶液滴在湿润的试纸上会被稀释,测出的pH值不准确,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制取蒸馏水时,为防止液体暴沸,需在瓶底加入沸石或碎瓷片,B正确,符合题意。
C.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时, 先将胶头滴管挤压,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目的是将胶头内的空气挤出,且胶头内不能吸入液体,C错误,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快热量的散失,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该条件下,燃烧更剧烈 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结合实验现象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C、根据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分析;D
D、根据铁的铁磁性分析。
【解答】A、将白磷和红磷分别塞入试管中,再浸入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 ,而红磷不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由此说明白磷着火点低于红磷,不符合题意;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符合题意;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该条件下,燃烧更剧烈 ,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不符合题意;
D、铁具有铁磁性,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说明铁粉发生了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
A CO2 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
B CaCl2溶液 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粉末,过滤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D CuO Cu粉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掌握各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解答】A、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会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B、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粉末,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溶液、水和二氧化碳,过滤,可得到纯净氯化钙溶液,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可除去碳酸钠,但又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加入稀硫酸,杂质铜不反应,氧化铜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Na2CO3这种盐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B.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D.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需在不引入其它能使酚酞变红的离子的基础上再除去碳酸根离子,若红色消失则说明是碳酸根离子的作用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使酚酞变红 ,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排除钾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C、 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 盐酸可将碳酸根离子除去,红色消失,则可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 ,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图示为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用反应①制造氧气时,是反应物
B.②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时,都不需要检查气密性
C.①②③都是分解反应
D.空气中,Fe会与反应而火星四射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分析。
【解答】A、 用反应①制造氧气时,是催化剂 ,不符合题意;
B、 ②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时,都需要检查气密性 ,不符合题意;
C、 ①②③都是分解反应 ,符合题意;
D、 空气中,Fe不能发生燃烧,不会产生火星四射现象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几千年前,人类就用木炭作为还原剂进行金属冶炼 。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是:①一氧化碳,②二氧化碳,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某学习小组为此用如图装置对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进行探究。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 )
A.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色,则“气体产物”一定是①一氧化碳
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产物”中一定有②二氧化碳
C.要证明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不需要在原装置前再连接一个装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D.该实验不能确定“气体产物”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或二者的混合物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1)氧化铜是黑色粉末,铜单质是红色的;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二氧化碳的存在。【解答】A.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色,说明有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气体产物”一定有一氧化碳,但是不能证明其中没有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尾气处理时有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这些二氧化碳可能是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而不一定是“气体产物”中的,故B错误;
C.要证明是否存在二氧化碳,需要在原装置前再连接一个装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故C错误;
D.根据氧化铜的颜色变化可知,“气体产物”中肯定含有一氧化碳气体;但是通过尾气处理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法证实“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13.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广口瓶内壁上均匀涂抹着足量的用水调和的“暖宝宝”的发热剂(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和食盐等),烧杯中盛有足量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发热剂中的铁粉会通过锈蚀这一剧烈的氧化反应消耗氧气
B.只将发热剂替换成硫粉也能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C.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的面积越大,最终进入广口瓶的水就越多
D.将发热剂均匀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而非堆在广口瓶底部,是为了加快铁的锈蚀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速率随接触面积增大而加快,但不会影响物质的质量分析。
【解答】A、铁粉锈蚀属于缓慢氧化 ,不符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 只将发热剂替换成硫粉不能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不符合题意;
C、装置内氧气量一定,最终进入广口瓶的水不会随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的面积增大而增多 ,不符合题意;
D、 将发热剂均匀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而非堆在广口瓶底部,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加快铁的锈蚀 ,符合题意;
故选D。
14.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可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B.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
D.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气、一氧化碳都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分析;
B、根据氯离子与硝酸银反应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分析;
C、根据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可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分析;
D、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分析。
【解答】A、氢气、一氧化碳都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不能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若试管中溶液便浑浊则为CO;不符合题意;
B、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不能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符合题意;
C、通过镁和锌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不符合题意;
D、图丁能检验空气中的水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粉、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科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 45 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分析;
B、根据量筒中减少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分析;
C、根据药品不足会使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分析;
D、根据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分析。
【解答】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B、 实验中量筒流入玻璃闰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符合题意;
C、 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装置内氧气未完全消耗,不符合题意;
D、 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否则会使气体膨胀使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兴趣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三个实验。
(1)根据甲图所示实验,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乙图所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钟罩内体积进行6等分,实验前液面停留在刻度“1”处)。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冷却至室温,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
(3)根据丙图所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止水夹a、b关闭,容器中的药品足量)先打开a、b,通入空气,当液面下降至燃烧匙 (选填“以上”或“以下”),关闭 a、b,测得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用强光照射引燃白磷;待白磷熄灭后冷却室温;打开b,观察的现象是 ,测得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2。通过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用含V1、V2的式子表示) 。
【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
(2);氧气有剩余(合理即可)
(3)以下;量筒内的水进入集气瓶;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磷燃烧现象及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测氧气含量时氧气未被完全消耗会使结果偏小分析;
(3)根据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磷燃烧肖耗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量筒内水减少体积即为氧气体积分析。
【解答】(1)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 。
(2) ①图乙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发生的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 。 ②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冷却至室温,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是蜡烛燃烧未将氧气完全消耗。
(3)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丙实验中 先打开a、b,通入空气,当液面下降至燃烧匙 以下时, 用强光照射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反应完全温度冷却室温,打开b,量筒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 量筒内减少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通过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白烟;;(2) ; 氧气有剩余(合理即可) ;(3)以下;量筒内的水进入集气瓶; 。
17.组成蜡烛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小明用如图甲和乙来探究密闭容器中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其中乙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
(1)小明设计图甲、乙装置的对照实验,是为了研究 对蜡烛熄灭的影响。
(2)图丙是小明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甲装置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小明发现,实验过程中甲、乙两装置都出现相同实验现象:蜡烛先正常燃烧,而后几乎是同时慢慢熄灭。请根据实验和图丙的信息,推测蜡烛慢慢熄灭的可能原因是 。
(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甲装置中的蜡烛是在20秒时熄灭的。请解释20秒后装置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的原因。
【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对蜡烛熄灭的影响
(2)氧气浓度降低
(3)蜡烛熄灭后,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液化为液态水,这样使剩余氧气体积含量变大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分析;
(3)根据蜡烛熄灭后,水蒸气会液化分析。
【解答】(1)甲、乙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同,两实验对照,是为了研究 二氧化碳浓度对蜡烛熄灭的影响 。
(2)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蜡烛慢慢熄灭可能是氧气浓度降低。
(3) 蜡烛熄灭后,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液化为液态水,使剩余气体体积变小,氧气体积含量变大。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浓度对蜡烛熄灭的影响 ;(2)氧气浓度降低;(3) 蜡烛熄灭后,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液化为液态水,这样使剩余氧气体积含量变大 。
18.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断供,欧洲居民争相囤积煤炭。但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中毒事件,这是灼热的煤炭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导致的。那么生成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呢 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煤炭主要成分是碳,遇水或氧气不足时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1:有CO、CO2
猜想2:有CO、H2
猜想3:有CO、CO2和 H2
猜想4:有CO、H2、CO2和 H2O
【初步分析】
(1)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
(2)【实验操作】他们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如何连接组装实验装置,同学们意见不一。某同学按照C→A→C→B→B→D→B→C的顺序连接装置,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该装置,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
(3)同学们最终选择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假设C、D装置内的反应都完全。
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关键现象是 。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G装置的作用是 。
【答案】(1)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2)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CO2,收集尾气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 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后也应有这三种,猜想1中没有H元素,故填: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装置A的作用:吸收CO2 装置B的作用:检验水蒸气,装置C的作用:检验CO2,当气体通过溶液后会带出一部分的水蒸气,对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会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先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故填: 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①H2能与E装置的CuO发生反应:H2+CuOH2O+Cu 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色,且产生的H2O能使F装置中的无水CuSO4变蓝,故填: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G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CO2,且该实验中尾气含有CO,CO难溶于水,可以利用该装置收集CO尾气,故填:检验CO2,收集尾气。
19.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图方案进行实验:(制得的CO2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
(2)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 装置相连并产生的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3)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该气体,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a→ .其中,写出C装置的作用是:
【答案】(1)长颈漏斗
(2)D
(3)debcgf;吸收HCl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验证碳酸盐需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要先除去氯化氢,再除水蒸气,然后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仪器①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要证明鸡蛋壳的成分为碳酸盐,需向鸡蛋壳样品中加入稀盐酸,然后利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产生气体是二氧化碳,则A装置需与D装置相连。
(3)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 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该气体, 气体需先通过硝酸银溶液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除去水蒸气,最后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连接顺序为adebcgf,C装置作用是吸收HCl。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D;(3)debcgf;吸收HCl。
20.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辆扶酸几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1)[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人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
[交流评价]
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答案】(1)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碳酸氢钠;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查阅资料中所给数据及图像中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解答】(1) 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由图乙可知,pH小于11.6 ,所以假设1不成立 ; [实验结论] 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图丙曲线溶液pH最终为8.3,则二氧化碳持续通人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氢钠;[交流评价]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还需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
(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所以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
故答案为:(1) 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碳酸氢钠;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4年浙江省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6 化学实验的相关问题★
【实验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变化;
2.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3.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与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主要性质;
4.探究水的组成;
5.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6.探究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7.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记录颜色变化;
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9.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10.探究燃烧的条件;
11.通过生石灰与水反应煮鸡蛋的实验,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能的转化;
12.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目标分解点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B. C. D.
2.实验操作不仅要科学规范,还要关注环保、安全等问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测定pH 闻气体 稀释浓硫酸 处理废弃药品
3.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B.C.D.
4.在生物标本制作活动课上,某同学为制作叶脉书签,在实验室配制10%的NaOH溶液备用,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取用NaOH 称量NaOH 量取所需的水 溶解氢氧化钠
5.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 B. C. D.
6.某实验小组用菱镁矿(主要成分是MgCO3)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需要经历酸浸、调节pH、过滤洗涤、加热等操作。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按装置甲图示配制稀硫酸 B.按装置乙图示测定溶液的pH
C.按装置丙图示洗涤Mg(OH)2固体 D.按装置丁图示加热Mg(OH)2固体
7.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
B.乙图中做完实验后将有毒试剂直接倾倒在水槽中
C.丙图中烧伤或烫伤,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
D.丁图中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地上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
8.如图所示为三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如图甲所示的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
B.进行如图乙所示的蒸发操作,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C.进行如图丙所示的蒸馏操作,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a进b出
D.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需要用到图示甲、乙、丙三种操作
9.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主要操作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 蒸发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 各成分的密度差异 蒸馏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 加碳酸钠溶液,观察产生气泡快慢
D 除去 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10.初中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操作涉及“先”“后”顺序问题。下列操作顺序错误的是( )
A.借助水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时,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B.使用水银体温计时,先用力甩几下,后放腋下测量体温
C.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添加小砝码,后添加大砝码
D.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正确的是( )
A.除去NaCl中少量的Na2CO3杂质,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过滤后再蒸发结晶
B.检验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观察有无水雾
C.实验测定某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加入稀硫酸,再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D.实验室制备干燥纯净的氢气,用锌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收集
12.有些化学实验有检验、除杂、鉴别和提纯等,下列相关操作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相关操作
A 检验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硫酸根离子 取样,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
B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C 鉴别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分别滴加稀盐酸
D 提纯含少量氯化钙的粗盐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目标分解点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1.集气瓶被誉为“万能瓶”,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其中的一种。当被收集的气体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 b口排出,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现若将被收集的气体从b口进入,则它可收集的气体为 ( )
①H2 ②O2 ③CO2
A.只有① B.只有①和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均可
2.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3.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Ⅰ可作为固液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B.装置Ⅱ制取气体时,可用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C.能否选用装置Ⅲ或Ⅳ来收集气体,只需要考虑气体的密度
D.装置V可用于收集H2、O2等气体
4.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1关闭、K2打开、塞子塞紧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
C.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5.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多种用途。根据实验需要,气体既可从a管口导入也可以从b管口导入,瓶中也可加入不同物质,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用途. 气体入口 瓶中物质
A 排空气法收集O2 a 空气
B 排空气法收集H2 b 空气
C 检验并除去CO2 b 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D 干燥CO2气体 a 浓硫酸
A.A B.B C.C D.D
6.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I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B.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
C.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
D.装置Ⅴ可以用于收集H2、O2,也可以用于实验室收集CO2
7.下列实验装置中,关于水的作用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装置 检查气密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解释 烧杯中的水:方便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量筒中的水: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底部少量的水:吸收产物SO2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B.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时,先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再给试管加热
C.使用滴管时,先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吸入液体试剂
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将药品装入装置,然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下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下列实验无法完成的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适量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所示,实验室里有一套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制取氧气
B.锥形瓶里加入块状大理石,分液漏斗里盛放稀硫酸,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C.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了气泡,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D.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实验台。上
11.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B.图乙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图丙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图丁中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滴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
12.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MnO2、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下列仪器.
(1)根据提供的药品,任写一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上述药品及仪器可以制取O2,若组装发生和收集O2的装置,需要选择的最佳仪器是 (填序号)。
13.有如图所示的仪器和KClO3、MnO2、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可供选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制取并收集CO2气体,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选择的药品是 。
(2)若再补充一种药品 ,也可用上述制取CO2的装置来制取O2,需补充的药品是
。
(3)若再补充一种仪器,并选择上述原有仪器和药品来制取并收集O2,需要补充的仪器是 ,选择的药品是 。
目标分解点三: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
(2)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 (填“b”或“c”)。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识含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并说明理由
。
3. 有一瓶气体, 可能由 O2、CO2、CO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 在老师的指导下, 实验小组对该瓶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脱氧剂 (还原铁粉) 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通人一定量氮气; ③通入该气体, 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 A 装置无现象, B和 F 装置出现白色沉淀, E 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
(1)【实验结论】该气体由 组成。
(2)【实验反思】C 装置的作用是 。
(3)步骤②通人一定量氮气的目的是 。
(4)E装置中氧化铜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 。
4.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为探究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种类,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和方案(B、C装置中药品足量,且所有反应均充分进行):
【提出问题】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CO;猜想②:CO2;猜想③:CO和CO2。
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实验时,若A处黑色粉末变红,则说明碳具有 (填写性质);
(2)若观察到 (填写现象),则可排除猜想①。
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用电子天平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试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溶液) m3 m4
(3)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选填“<”“>”或“=”),此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某项目化小组开展主题为“自制简易家庭制氧机”的活动,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制氧机模型。制氧原理是水环境中,利用过碳酸钠分解制得氧气:。该制氧机出氧流量(每分钟产生氧气的体积)平稳,其中吸氧浓度,x指出氧流量(升/分钟),适用情况如表所示。
适用情况 吸氧浓度 供氧时间(分)
日常保健 30%-40% 25分钟
一般缺氧性疾病 40%-60% 20分钟
急救 ≥60% 以病情为准
(1)该小组制氧机的反应和洗气装置在原版本的基础上经历了如图乙所示的迭代,请推测该小组改进的理由 (写出一点即可)。
(2)某病人吸氧浓度为41%,该制氧机为此病人提供一次治疗,需要制氧原料过碳酸钠多少克? (氧气的密度取1.28克/升)
(3)如图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水位线需设置不同,请分析原因
。
1.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稀释浓硫酸 测稀硫酸的pH 倾倒稀硫酸 滴加稀硫酸
2.下列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
A.B.C.D.
3.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
4.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5.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6.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
B 检验氧气已经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D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通过灼热的铜粉
7.下列实验操作和目的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一小片pH试纸湿润后放在玻璃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 测定某溶液的pH
B 制取蒸馏水时,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C 先将胶头滴管挤压,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 保证滴管的胶头部分也充满液体
D 将水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稀释浓硫酸
8.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该条件下,燃烧更剧烈 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9.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
A CO2 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
B CaCl2溶液 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粉末,过滤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D CuO Cu粉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
10.Na2CO3这种盐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B.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D.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11.图示为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用反应①制造氧气时,MnO2是反应物
B.②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时,都不需要检查气密性
C.①②③都是分解反应
D.空气中,Fe会与O2反应而火星四射
12.几千年前,人类就用木炭作为还原剂进行金属冶炼 。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是:①一氧化碳,②二氧化碳,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某学习小组为此用如图装置对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进行探究。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 )
A.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色,则“气体产物”一定是①一氧化碳
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产物”中一定有②二氧化碳
C.要证明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不需要在原装置前再连接一个装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D.该实验不能确定“气体产物”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或二者的混合物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广口瓶内壁上均匀涂抹着足量的用水调和的“暖宝宝”的发热剂(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和食盐等),烧杯中盛有足量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发热剂中的铁粉会通过锈蚀这一剧烈的氧化反应消耗氧气
B.只将发热剂替换成硫粉也能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C.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的面积越大,最终进入广口瓶的水就越多
D.将发热剂均匀涂抹在广口瓶内壁上而非堆在广口瓶底部,是为了加快铁的锈蚀
14.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可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B.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
D.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
1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粉、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科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 45 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16.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兴趣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三个实验。
(1)根据甲图所示实验,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乙图所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钟罩内体积进行6等分,实验前液面停留在刻度“1”处)。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冷却至室温,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
(3)根据丙图所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止水夹a、b关闭,容器中的药品足量)先打开a、b,通入空气,当液面下降至燃烧匙 (选填“以上”或“以下”),关闭 a、b,测得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用强光照射引燃白磷;待白磷熄灭后冷却室温;打开b,观察的现象是 ,测得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2。通过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用含V1、V2的式子表示) 。
17.组成蜡烛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小明用如图甲和乙来探究密闭容器中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其中乙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
(1)小明设计图甲、乙装置的对照实验,是为了研究 对蜡烛熄灭的影响。
(2)图丙是小明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甲装置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小明发现,实验过程中甲、乙两装置都出现相同实验现象:蜡烛先正常燃烧,而后几乎是同时慢慢熄灭。请根据实验和图丙的信息,推测蜡烛慢慢熄灭的可能原因是 。
(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甲装置中的蜡烛是在20秒时熄灭的。请解释20秒后装置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的原因。
18.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断供,欧洲居民争相囤积煤炭。但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中毒事件,这是灼热的煤炭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导致的。那么生成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呢 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煤炭主要成分是碳,遇水或氧气不足时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1:有CO、CO2
猜想2:有CO、H2
猜想3:有CO、CO2和 H2
猜想4:有CO、H2、CO2和 H2O
【初步分析】
(1)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
(2)【实验操作】他们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如何连接组装实验装置,同学们意见不一。某同学按照C→A→C→B→B→D→B→C的顺序连接装置,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该装置,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
(3)同学们最终选择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假设C、D装置内的反应都完全。
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关键现象是 。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G装置的作用是 。
19.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图方案进行实验:(制得的CO2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
(2)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 装置相连并产生的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3)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该气体,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a→ .其中,写出C装置的作用是:
20.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辆扶酸几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1)[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人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
[交流评价]
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