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幽暗(yōu) 弥漫(mí) 挽救(wǎn)
B.惬意(qiè) 闪烁(shuò) 一缕(lǚ)
C.收藏(cánɡ) 花瓣(bàn) 乱撇(piě)
D.口头禅(chán) 参差(cēn) 参差(cì)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心天真烂漫,孩子们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B.本文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C.本文中“爸爸”的出现,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D.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写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3.结合语境释义。
(1)你们惬意得很!
惬意:
(2)(竹影)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
参差不齐:
4.找出与下列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A、他约莫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
B、人生就是建筑历史上的一块砖石。
C、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5.文学常识填空。
《竹影》选自 ,作者是 ,原名是 ,浙江崇德人,现_____家、_____ 家。
二、阅读理解
(一)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 )(连忙 赶紧 赶快)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 )(一丛 一束 一枝)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 ) 手痒( ) 收藏( ) 水门汀( )
2.给文段空缺处选填合适的词。
3.“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理解了吗?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本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没有过类似生活体验,拣最有趣、最有意义的说一件,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
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过渡句是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太阳路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们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了休就在家里耕种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理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每天往园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几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苗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1.第1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结合句意,分别说说加粗两个“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地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向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试着用下面的表述形式概括。
答: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_;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_
5.“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才能长成材料”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奶奶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4.D 3. (1)满意;称心;舒服。 (2)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4.D 5.《丰子恺文集(艺术卷)》 丰子恺 丰润 画 散文
二、(一)
1.pái huái yǎng cáng tīng
2.连忙 一丛
3.理解了。爸爸说:“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4.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
5.略
(二)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成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自己的理解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
(三)1.天真、充满幻想、好奇
2.①生长 ②长短的长、高
3.“天天往园地里跑”表现了“我们”盼望种子快快发芽的急切心情。“高兴的大呼小叫”表现了“我们”看到新苗破土而出的兴奋心情。
4.陡峭的路,漫长的路。
5.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长大成人,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人。
6.点明中心。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
2.把握课文内容,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沈复的一篇追忆童年趣事的散文,(学生抢答《童趣》)的确,一种平常的景物或事物,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活动中也许是奇特而富含情趣的。今天我们学习的丰子恺的《竹影》,就记叙了从描竹影的游戏中对中国画特质的一次体验。亲切之中对艺术也许会有深层的体悟。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人。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有《子恺漫画全集》六册,散文作品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他的散文主要取材于自己亲自经历的生活和直接交往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文字明白如话,简洁老练,风格隽永,形象细腻生动,结构严谨缜密。
三、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找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1)注音
恺kǎi惬意qiè水门汀tīng口头禅chán参差不齐cēn cī徘徊pái huái
撇piě丰硕shuò
(2)释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幽暗:昏暗。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
2.勾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我”和弟弟、华明日夜相聚、探讨弟弟提出的问题、依照竹影描竹、爸爸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3.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与研讨
(一)阅读前面表现童趣的部分,探究下面问题。
1.找出课文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运用“一盏乏了油的灯”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空中红光渐渐地减弱。
(2)“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句中“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行将消失的动态。“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转的意思。“细微”是指太阳一跳一跳沉下去时跳的幅度小,变化不大,“迅速”是指太阳下落的节奏快,速度快。
(3)“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句中的“长音阶”“短音阶”运用借代手法,指月亮在冬天的竹叶中间放出的清光。
(4)“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充满童趣。
2、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孩子们的心也随之摇荡,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孩子活泼、淘气的天性?
(二)阅读“马的确难画……一种活的神气”,探究下列问题。
1、“容易果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这句中的“依样画葫芦”加引号表示引用,常用的意思是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爸爸认为画竹“并不比画马容易”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为画竹须“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对“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3、“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平生”一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平生”一词突出研究画竹费时长、难度大。
4、“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画和中国画怎样不同的特点?
说明西洋画注重形似,中国画注重神似。
5、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竹?
因为“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去神气。”
6、父亲谈对中国画的看法那两段文字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前段侧重写父亲谈画马和画竹的困难所在(或说区别),后段侧重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7、“我”觉得吴昌硕描的墨竹“更有意味”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8、“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这句中的“神气”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神气”指事物显示出来的神韵。
9、“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两句中的“如此”和“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它们都指注重画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五、课堂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六、课后作业
人们说童年是金色的,因为它充满着幻想。你的童年是金色的吗?请以“童年记趣”为内容,写一个充满童稚情怀的作文片段。字数300字左右。
课件12张PPT。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竹影丰子恺【教学目标】1.积累“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
2.把握课文内容,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作者简介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有《子恺漫画全集》六册,散文作品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丰子恺(1898~1975)听读课文,整体把握1.找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2.勾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我”和弟弟、华明日夜相聚、探讨弟弟提出的问题、依照竹影描竹、爸爸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3.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预习检查1.注音
恺( ) 惬意( ) 徘徊( )
口头禅( ) 参差不齐( )水门汀( )
丰硕( )
2.释义
惬意:
幽暗:
包罗:
参差:
口头禅:kǎiqiètīngcháncēncīpáihuái shuò满意;称心;舒服。昏暗。包括(指大范围)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指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探究与研讨一、阅读前面表现童趣的部分,探究下面问题。
1.找出课文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运用“一盏乏了油的灯”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空中红光渐渐地减弱。
(2)“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句中“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行将消失的动态。“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转的意思。(3)“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句中的“长音阶”“短音阶”运用借代手法,指月亮在冬天的竹叶中间放出的清光。
(4)“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充满童趣。
2、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孩子们的心也随之摇荡,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孩子活泼、淘气的天性?
二、阅读“马的确难画……一种活的神气”,探究下列问题。
1、“容易果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这句中的“依样画葫芦”加引号表示引用,常用的意思是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爸爸认为画竹“并不比画马容易”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为画竹须“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对“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3、“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平生”一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平生”一词突出研究画竹费时长、难度大。4、“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画和中国画怎样不同的特点?
说明西洋画注重形似,中国画注重神似。
5、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竹?
因为“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去神气。”
6、父亲谈对中国画的看法那两段文字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前段侧重写父亲谈画马和画竹的困难所在(或说区别),后段侧重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7、“我”觉得吴昌硕描的墨竹“更有意味”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8、“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这句中的“神气”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神气”指事物显示出来的神韵。
9、“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两句中的“如此”和“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它们都指注重画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课堂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课后作业 人们说童年是金色的,因为它充满着幻想。你的童年是金色的吗?请以“童年记趣”为内容,写一个充满童稚情怀的作文片段。字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