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07:59:24

文档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 ) 迭起(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慷慨淋漓( )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漓指责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二、阅读理解
(一)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选文一、二两段引文有什么作用?
2.选文前两段可用后文两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即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这部分写了闻一多先生在古文研究方面的三个内容,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书籍的目的是 (只填两字),从选文中摘出相关内容的语句:
表现他刻苦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他严谨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说”字意义的差别: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表达方式上看,⑴⑵⑶⑹是___________,⑸⑺是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本文__________的写作特点。
8.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情,请举一两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2.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你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一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验证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 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的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hè dié qiè wù lì jiònɡ kānɡ kái
2.C 3. C 4 ..⑴√ ⑵× ⑶× ⑷√ ⑸√ 5.⑴A a ⑵C c ⑶C b ⑷B c
二、
(一)1.这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2.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3.写闻一多著《唐诗杂论》是详写,著《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是略写。这些内容都是写闻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在古文方面孜孜不倦的探究,后两个内容略写,节省了笔墨。 4.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6.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吹嘘、自诩的意思 7.叙述;议论;夹叙夹议 8.略
(二)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
2.“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战斗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
3.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5.说 革命者 大无畏 愤怒
6.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掌握“衰微、赫然”等双音节词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探究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是说了再做,或者说了也不一定做;另一种人是做了再说,或者做了也不一定说。第一种人说得多做得少,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第二种人做得多说得少,埋头苦干、踏踏实实。两种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和做。(板书:"说和做")
现在,在我们面前有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他研究学问,做得多、说得少,他参加革命斗争,敢说敢做,最后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他是谁呢?他就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闻一多先生(极书:“闻一多先生的”)
二、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奠定了他此后诗歌创作的基础。1930年至1933年先后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等。
三、了解主人公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四、初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1.扫清字词句障碍:
地壳(qiào) 仰之弥高(mí) 兀兀穷年(wù)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沥尽心血(lì) 赫然(hè)) 炯炯目光(jiǒng 群蚁排衙(yá) 函寄(hán)
目不窥园(kuī) 迥乎不同(jiǒng) 漂白(piǎo)警报迭起(dié))气冲斗牛(dǒu)
2.理清行文思路
从题目看,本文分两部分:
(1)闻一多先生的“做” ;
(2)闻一多先生的“说”。
3.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五、深入探究,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一)阅读前半部分
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4.“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8.“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9.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二)阅读后半部分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1)搞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参加游行示威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
?说
?做
?向全国人民呼喊
?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大义赴死。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六、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对你有何触动?结合实际谈谈。
2.朗读闻一多先生的诗《红烛》,感受其澎湃的爱国热情。
红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七、课堂小结
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它存活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生命融人到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课件16张PPT。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臧克家【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掌握“衰微、赫然”等双音节词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探究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作者简介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奠定了他此后诗歌创作的基础。1930年至1933年先后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等。臧克家(1905-2004)了解主人公 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闻一多(1899-1946)初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1.扫清字词句障碍:
地壳( )仰之弥高( ) 兀兀穷年( )
校补( )锲而不舍( ) 沥尽心血( )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
2.理清行文思路
从题目看,本文分两部分:
(1)闻一多先生的“做” ;
(2)闻一多先生的“说”。
3.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qiàomíwùjiàoqièlìhèjiǒngyáhánkuījiǒngpiǎodiédǒu深入探究,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一)阅读前半部分
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4.“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8.“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9.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二)阅读后半部分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1)搞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参加游行示威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说做
“最后一次讲演”向全国人民呼喊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大义赴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拓展延伸1.学完本文,对你有何触动?结合实际谈谈。
2.朗读闻一多先生的诗《红烛》,感受其澎湃的爱国热情。红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课堂小结 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它存活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生命融人到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