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53张)+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53张)+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13 06:24:35

文档简介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体制对皇权的限制,说明在这一时期,皇权还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C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 唐代中枢机构之间虽然相互牵制和监督,但事情还是由皇帝最后裁决,这不是“民主追求”,可排除A项;三省分工精细,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D两项错误;三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最终加强皇权。
【答案】 C
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选B。
【答案】 B
4.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解析】 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正确实施,故选B。A错在“汉魏”,C说法不完整,D是科举考试的作用,皆排除。
【答案】 B
5.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代对地方权力的分化,其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为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 A
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答案】 C
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8.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维护了社会公平 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 D.加强了民族团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主要强调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科举考试以考试为形式,以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吏,从形式到标准都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特点,这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答案】 A
10.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注:寒族、小姓属于社会的中下层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士族,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材料看,寒族、小姓子弟所占比例虽然并不大,但科举制对他们登上政治舞台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D
1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  )
A.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刺史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刺史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地方出现苛政原因大多出在刺史身上,剌史不遵守职责条例,干预郡县事务。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②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③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④隋唐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隋唐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是负责监察的专门机构;宋代出现谏院。故①③④表述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职能。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解析】 第(1)问较简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唐初政治的特点,做到论从史出。虽然唐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这种民主来源于皇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时代性。第(3)问从材料中的史实可知是法律和主权之间的冲突,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法律权威占据上风。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大臣和法律的约束。第二小问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有辩证的认识,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1)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
(3)实质:皇权和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认识: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唐初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但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统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课件53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