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52张)+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52张)+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13 09:11:53

文档简介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科举制度
【解析】 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
【答案】 A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 B
3.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律把威胁皇权的行为均列为重罪,从侧面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在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 C
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协助皇帝决策,相权被削弱,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解析】 从题干中“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A、B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但A更合适,题干中说的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管理地方,故选A。
【答案】 A
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提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解析】 明朝的内阁制是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本身不能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
【答案】 A
8.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 由材料中的时间“明代”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选近臣组成内阁,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替皇帝起草诏令及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就是得益于内阁的作用。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与史实不符;D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
【答案】 B
9.“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其表明内阁的设立(  )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
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内阁事实上起到了相权的作用,制约皇权,稳定政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10.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是说军机处(  )
A.效率高 B.机构干练
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看关于“不准”的许多规定可以反映出军机处保密性强,而其效率高、机构干练、决策权有限等特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
【答案】 C
11.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
B.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成祖时。
【答案】 A
1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了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中国是古代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为例,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清朝为例说明中国皇帝“树立了绝对皇权”。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三公”指的职官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地位的变化,要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回答。第(2)问,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集体议政,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第(3)问,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第(4)问,分析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角度概括。
【答案】 (1)职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变化: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
(2)举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3)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官制的变化?变化的内容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的?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某班举办题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明朝初年朱元璋统治时期。朱元璋废丞相后,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但只备顾问。因此,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成长等。
课件52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