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灰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灰雀》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1 21: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灰雀》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灰雀》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护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聚焦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攻克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列宁与男孩的对话,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男孩的尊重,以及男孩的诚实和知错就改的品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以图引趣,直观感知
① 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一张鲜艳的灰雀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鸟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灰雀的外貌特征,如羽毛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
②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灰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2. 背景介绍,铺垫情感
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讲述列宁与灰雀之间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基础。
② 通过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3.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小动物来养,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喜好和原因。
②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悬念设置,引发期待
① 教师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灰雀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它最后怎么样了?”引导学生猜测和想象。
② 学生纷纷猜测和想象灰雀的命运。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期待进入课文的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共同探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奠定学习基础
(1)学生自主朗读,圈画生字新词
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用铅笔圈出生字新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生词的印象。教师巡视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害怕读错。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识记
接下来,教师将领读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口型,模仿正确的读音。跟读后,学生尝试独立识记这些生字新词,教师可以提供记忆方法的指导,如联想记忆、故事记忆等。
(3)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将邀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倾听,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朗读结束后,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互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将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例如:“灰雀为什么会不见了?”“列宁和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5)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将展示一些与灰雀和列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旨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文情怀
(1)小组合作,分段研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灰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们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段研读课文。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个段落,并准备向全班汇报。在研读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关注列宁与男孩的对话,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
(2)教师引导,深入解析对话
在学生们完成分组研读后,我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列宁为什么要问男孩是否见过灰雀?他的意图是什么?
男孩为什么一开始说没有见过灰雀,但后来又说灰雀会飞回来?
通过他们的对话,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列宁和男孩分别有什么样的品质?
这些问题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还能够相互启发,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填空互动,巩固知识理解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将设计以下三个填空题与学生进行互动:
1. 列宁问男孩是否见过灰雀,男孩一开始回答说“没……我没看见”,这表现出男孩的______。
2. 男孩后来又说灰雀会飞回来,这表明他______。
3.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______的人,而男孩则是一个______的孩子。
通过填空互动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深入理解,拓展思维
(1)探究列宁的决定
① 引用课文原话:“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分析列宁对灰雀的深厚情感及他放走灰雀的初衷。
②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列宁为什么要放走灰雀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列宁爱灰雀,但他更爱的是孩子们纯真、诚实的心灵。”
(2)感受灰雀的自由与意义
① 结合课文描述:“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分析灰雀重回自然的快乐与自由。
② 开展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那只灰雀,你会对列宁说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教师点评并强调:“动物也有生命,它们应该得到尊重和自由。”
(3)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动物、保护自然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评并鼓励。
② 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制作“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他们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提升。
(五)巩固练习与拓展思维
(1)生字新词大挑战
① 游戏导入:准备生字新词卡片,组织“快速抢答”游戏,学生迅速读出字词并解释意思,既巩固了生字新词,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② 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抽取卡片进行生字新词的解释和造句,小组间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情感朗读,角色扮演
① 角色分配: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分配列宁、男孩和叙述者等角色,让他们通过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 情感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通过语音语调的调整表达出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男孩的诚实等情感。
(3)思维碰撞,课堂讨论
① 提出问题: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如“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讨论。
② 分享观点: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巩固练习和拓展思维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六)问答展示,字词解析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解析词义
①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逐一展示。
② 学生轮流上台,解释词义并造句。
③ 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释和造句,强调词义理解的重要性。
(2)形近字、偏旁部首对比赏析
① 教师准备形近字和偏旁部首的示例。
②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形近字或偏旁部首进行分析。
③ 各组轮流上台展示分析结果,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④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细心观察和归纳整理的重要性。
(3)实词虚词、疑难句解析
①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疑难句进行展示。
②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词义和句意。
③ 各组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④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4)特殊句式、优美句子赏析
①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优美句子进行展示。
② 学生尝试模仿造句,体会句子的韵律和美感。
③ 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模仿句子,并分享心得。
④ 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问答展示和字词解析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字词积累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同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六、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爱护动物、保护自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和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七、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它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