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5 《苏轼词两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5 《苏轼词两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08:08:34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定风波苏轼苏轼,字 号 ,
北宋著名词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 并称“苏辛”.子瞻东坡居士辛弃疾作者常识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诗词背景诗词吟诵时间:地点:人物:雨事件:感觉: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同行 、余狼狈、不觉已而遂晴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余雨晴?在从雨到晴的过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赏析探究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雨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赏析探究“莫听”“超然物外”“何妨”
“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赏析探究“竹杖芒鞋”闲散于江湖“马”奔波于官场“竹杖芒鞋
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思考:“烟雨”有何含义?
“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探究晴 思考:“料峭春风,山头斜照”有何含义?“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自解等复杂情怀。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归纳小结扩展延伸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旷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哪些诗句体现词人旷达情怀?请加以赏析。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诗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情理,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 扩展延伸课后作业:请利用书籍或网络搜集苏轼其他旷达风格的词作,并把它作为本周的摘抄作业抄于摘抄本上。课件32张PPT。赤壁赋 苏 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史称“三苏”.他的政治生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被贬,多年出任地方官。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散文方面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别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米:米芾。蔡:蔡襄)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他们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当.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被誉为第一豪放词.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叫做文赋. 主要有三个特点:
1.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文赋的佳作
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赤壁赋》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
冯(píng)虚御风??棹(zHào)?
和(hè)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缪(liǎo) 酾(shī)酒
舳舻(zhúlú) 枕藉(jiè)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乎”同“然”) 此非孟德之诗乎?(语助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同介词“于”) 七月既望:指农历十六 纵一苇之所如(“往”的意思)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苏子愀然(“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 通假字 举酒属客????? 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同“嘱”)
(同“凭”)
(同“缭”) ?? 活用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作状
使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的意动 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客有吹洞箫者??
(3)而今安在哉???(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
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景象澄澈,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
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前赋描写的是初秋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所写之景,主要是大江,明月,清风.后赋描写的是初冬江上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作者从东坡雪堂出来散步,面对“月白风清”的良夜,偶然产生的游兴.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欢歌之乐 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第4段: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哲理是什么?情怀是什么?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过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找出本文中的对文以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