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出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2 09: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语文上册思政融合教学设计出塞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除了课文以外,在语文园地的语句段栏目中安排了形容英雄人物英雄气概、革命精神的四字词语,这既是对词语的学习,也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册的第四单元提出了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学习通过梳理文章中的几件事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将人文主题融入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是统编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体现,在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本单元无论是古代戍边战士还是国家领导人,或是文艺界的大家以及为解放新中国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怀揣着爱国之心,在根植于身体的家国情怀的激励中守卫祖国边疆,为振兴中华奋斗终身,为解放新中国甘于奉献,不畏牺牲,这些革命精神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伟大精神融入到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力提升的训练中,素养发展的实践中。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15个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单元内的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爱国情怀。
5.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6.积累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7.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8.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思政融合目标:
1.能从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受文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延安精神、民族气节,能通过朗读、诵读、读写结合体会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
2.在拓展阅读中,提升对爱国精神、延安精神、民族气节的认识和理解。
3.走进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延安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思政融合):
体会诗句中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对国无良将的感慨,对国家统一的期盼。
《出塞》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思政融合:在诵读等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解字释题,初入诗境。
1.认读“塞”,给“塞”组词。
2.补充诗题,猜测“出塞”意思。
(1)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sāi]①堵,填入。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2)明确题目意思:到险要的地方意味着什么?
(3)出示边塞图片:感受边塞恶劣环境
(直观感知诗歌环境,为体会诗歌中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做铺垫)
二、读通读懂诗句,初步了解诗中情感。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强调:“秦”前鼻音,“将”第四声,“教”第四声,
借助注释理解:“教”的意思是“使、令、让”。
2.标出声调,以腔行调,读出韵味。
(在诵读中感受诗行的音韵美,传授古诗中音调知识和古汉语音调文化)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诗文中写了哪两个朝代的什么景物?
(2)借助注释理解:但使,飞将,教,胡马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诵读诗句,初知情感。
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作者寄予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关注诗句中人物的事件和突显人物的精神主题。)
三、想象画面,深入探究诗中爱国情感。
1.引导想象,入情。
(1)师吟诵:在这首诗里,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的边塞画面呢?
(2)引导想象(声音低沉):(埙或羌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明月,(凄清,孤独)一道怎样的关口?(矗立在荒漠,戈壁滩上,破败,寂寥)
(3)引导感情诵读:
在这宁静的夜晚,万里之外的边关,明月照在守边的战士身上,战士们手握兵戈,眺望关内的家园,和着这样的音乐,在这样的画面里,我们来吟诵这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4)小结:首句交代了戍边战士的生活环境。
2.互文印证,悟情。
(1)引导探究:俗话说:“千里明月寄相思”,在这样凄清的夜晚,遥望一轮明月悬挂天边,戍边的战士,也就是征人,他们会想谁?
(2)指导感情诵读:
是呀!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还好吗?于是,他对着明月思念自己的父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同一轮明月下,他们思念的亲人此刻又在干什么?高适在《短歌行》中这样写到:“少妇城南欲断肠”,(一位少妇在城南哭断肝肠,悲痛欲绝)
她为什么哭断肝肠?(因为他们的丈夫为保卫国家再也没有回家。)
她们在明月下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可等到的却是:(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样的思念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是一年两年吗?(不是)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朝,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真是悠悠千年,------悠悠千年啊,(课件显示朝代更替)
(3)师引读:
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千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
400多年过去了,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的亲人们还在边关,还在这样的明月下倾诉:
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道边关,那一轮明月,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痛苦地倾诉者思念:
历史的篇章在200年后翻到了隋朝,一样的边关,一样的明月,只听到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
集体读: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唐朝的战士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全班吟诵)
(4)小结:时空在转换,不变的是人间真情,不变的是戍边战士的责任。诗句拉长了年代的距离,凝聚了深厚的情感。在“变”与“不变”中凸显了情感的厚度。
3.补充资料,凝练情感。
(1)引出诗句:要想结束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呢?战士们此刻想起了谁?
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诵)
(2)补充资料,解读诗句情感。
李广是谁?假如李广出现的话,会怎样?
出示:李广的资料:汉朝初年的李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李广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战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连匈奴单于也十分敬畏他的威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他死的那天,全军将士都失声痛哭。老百姓听到消息,也无不悲伤流泪。
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对比阅读,感悟诗句情感。
多么坚定,多么豪迈,多么威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雄志,在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琵琶音乐起)这样写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强调“终不还”)
好一个“终不还”,这就是边关的战士,望着明月,思念亲人,怀念良将,坚定信念,同学们,用你们铿锵有力的声音来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拓展阅读,揭示诗人内心情感。
在汉朝,有李广,胡人不敢侵犯,到了唐朝,为什么还想起李广?
出示背景资料:唐太宗时期,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拓边史,取得了辉煌胜利,平定了多个少数民族部落,但是频繁的战事扰乱了百姓的生活。
读了资料,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了吗?
(搭建诵读的支架和平台,运用想象的阅读策略、互文印证的对比、背景资料的辅助在有层次的诵读中体验古诗中人物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国的守卫,并探究作者对爱国精神的表达,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融合。)
四、联系生活实际,回归单元主题。
1.古往今来,多少将士为了保家卫国奔赴边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假如你是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你会对家人说什么?
2.用诗句填空,关注历史和生活中的爱国事件和人物。
(1)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满腔豪情。
(2)新冠病毒袭击了人类,为了人类的生命安全,钟南山等医学专家和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究病毒,救治病人,有了他们的冲锋在前,人类终究会战胜疫情。正如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说,有了钟南山这样的专家,绝不会教病毒侵害人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