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1 08: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东剧变示意图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阵营怎样的发展历程?对!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
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
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
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
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学习聚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概况如何?有何弊端?
问题情境
1. 战后初期的发展
(1)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苏联有哪些改革?内容和结果如何?
问题情境
2. 苏联的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①内容: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市场调节,改革干部制度;等等。
②结果: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史料阅读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
············
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
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 内容: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 结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从生,发展缓慢。
1951—1980 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 内容:
经济:承认新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② 结果:
经济改革收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兴起,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 苏联的解体
(1)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三部曲
▲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
思考点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合作探究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提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 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全面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学习聚焦
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成就与弊端?东欧国家又有何改革?
问题情境
1.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 弊端: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已独立发展的道路。
2. 东欧改革
(1)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②评价: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 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①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②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
③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 53 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 苏联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历史纵横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 )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的。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 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如何?
问题情境
(1) 原因:
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2) 表现
①总体: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②具体: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学思之窗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学习聚焦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曲折探索?
问题情境
1.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经济: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曲折探索: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展的?有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问题情境
2. 改革开放
(1) 开端: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成就: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 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828.5亿千克,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3.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合作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提示: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分析造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多种因素。
学习拓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
阅读并思考这些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随堂练习
1.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苏联模式 ( )
A. 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
2.“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该观点评价的是( )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B
3. 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
A. 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B. 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C. 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 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
4.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D
5. 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所指的事件是( )
A. 苏联解体 B. 北约东扩
C. 东欧剧变 D. 两德统一
A
6. 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 重点发展重工业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
A
本课结束
This lesson is over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