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59张)+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59张)+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13 10:27:32

文档简介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时事新报》载:“日本开战是为了文明开化的进步”,内村鉴三甚至以英语发表论文说“中国是进步的大敌”,就连日本小孩都唱起“支那佬,拖辫子,打败仗,逃跑了,躲进山里不敢出来”的歌谣。这实际上是说(  )
A.当时日本一般国民产生了厌战心理
B.日本为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而庆幸
C.清代蓄辫陋俗为日本妇孺所嗤笑
D.日本舆论宣传为侵华打下民意基础
【解析】 题干表明在日本的一般国民中产生了战争有理、亚洲落后、蔑视中国的心理,为日本进行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础。“日本一般国民产生了厌战心理”与所唱的歌谣不符,A不正确;“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B错误;“打败仗,逃跑了”表明歌谣所嗤笑的是清政府腐败导致战斗力不强,并非“蓄辫陋俗”,C不正确。
【答案】 D
2.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其根本目的是(  )
A.把朝鲜变成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根本目的的分析。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
【答案】 C
3.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能力。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准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 C
4.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盲目自信
【解析】 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5.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各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解析】 从材料中“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战后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B项正确。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C项指的是鸦片战争。D项指《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B
6.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
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
C.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D.活动时间的长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可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7.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这一信息可知,义和团运动主要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
【答案】 B
8.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曾经进犯过京津地区
C.侵略者都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D.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的。B、C、D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故选A。
【答案】 A
9.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 A
10.“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台湾岛
C.签订《辛丑条约》 D.割占香港岛
【解析】 该题关键信息是“20世纪”,《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而其他事件都发生在19世纪。
【答案】 C
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解析】 结合材料“新文化之反动”“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等信息可看出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赞扬又否定。
【答案】 C
12.下列有关《辛丑条约》及其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赔偿数额居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之首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使中国北方国防门户大开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数额位居近代不平等条约之首;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中国北方国防门户大开;要求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年在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
(3)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日本明治天皇在位第26年的那场战争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
(1)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结果: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14.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册
史料二 中国此后乃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请回答:
(1)从史料一来看,义和团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义和团运动也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冲突,史料一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这一点?同时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缺陷?
(3)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文化冲突:“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一句。
缺陷:农民阶级迷信和愚昧,不能提出一个科学的革命纲领;由于局限性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说明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粉碎了它们妄图瓜分中国和灭亡中国的梦想。
课件59张PPT。